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长空梳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期待中的今年第一场雪,终于琼花碎玉般飘落到干旱已久的中岳大地上,然而,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接触登封的高楼、闹市,立即委身成斑斑水迹。下了整整一个下午,第二天醒来,整个小城竟然“冬雪了无痕”弄得急着堆雪人的孩子们一时分不清下的到底是雪还是雨,闹得大人们纷纷慨叹“暖冬”正在击碎现代人的童年雪梦。一抬头,还好,远处的嵩山被这场大雪染白了叠嶂的层峦,为这座文化圣山平添了几分圣洁与肃穆,使人不由想起嵩山历史上两场著名的大雪来,那两场没膝的大雪融化后,使得佛教和儒家在嵩山的峰岭间形成新的滥觞,中华文明的大河因之变得更加宽阔而浩荡。
提起嵩山雪,不由想起唐人孟郊的诗句:“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当时的孟郊科考之后,还不知能否进士及第,正在东都洛阳焦躁而又无聊地闲等结果,于是一大早来到天津桥消闲。天气严寒,河水封冻,时候又早,道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附近几棵枝柯枯干的榆柳还掩映着一座曾经繁华而今萧条的楼阁,心情一时真是难以名状的落寞。但性情孤绝的孟郊还是从眼前的景象中振作起来,借着晓月把目光投向远方的嵩山,借助冷峻的嵩山雪,一抒自己志存高远的情怀。
由于嵩山是九朝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平原的咽喉,又处在洛阳与北宋京都汴梁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到京都求取功名,免不了乘兴游览中岳,一旦科举或宦海失意,就近的嵩山又会立即成为其精神寄托。当时正在忧思中的孟郊借着晓月的辉映,从洛阳把目光投向了嵩山之巅的冰雪,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虽“山之高者为嵩”但由于文人墨客的垂青,久而久之,嵩山实际成了一块文化洼地,并最终沉淀成厚重的嵩山文化,以至于冷峻的嵩山雪竟也能担负起两项重大的文化使命。
这第一场著名的大雪飘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释迦牟尼佛第28代弟子达摩祖师因看到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于是渡海而来,寓止嵩山少林寺,在少室山五乳峰天然石洞一面壁就是九年。洛阳之士姬光仰慕大师风范,前往少林求法。当时他已是可以游心易经、老庄道学,而且经过严格的心性修养锻炼,曾经在香山静坐了八年并自改法名神光的高僧。然而,达摩却一直不加教诲,直到一天夜里天降鹅毛大雪。是夜,达摩彻夜坐禅,神光便彻夜侍立大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达摩这才赐神光法名慧可,点化其入道法门。在慧可等几代禅宗祖师努力下,流传中国的以主张讲经说法、布施修福的小乘佛教,逐渐被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取代。
第二场著名的大雪飘落在北宋。欲以心性理论重建儒家道统的程颐选择嵩阳书院弘扬圣王之学,天下儒生纷至沓来聆听大师教导,其中包括已四十多岁,且都是进士及第的杨时、游酢。一天中午,杨、游二人侍立程颐身旁,老师只管瞑目而坐,似乎忘记了两位高足的存在。两名弟子见老师自顾闭目养神,既不愿打搅,又不忍不告而退,就一直这样静静地侍立。天下着大雪,且越下越大,直到“门外之雪深一尺”程颐才“醒”来,却只轻巧地说了声:“贤辈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程门立雪”之后,程颐进一步认定孺子可教,把杨、游二人培养成了新儒学的最重要传承者。杨时后来传道朱熹,使新儒家逐渐走向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
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用无声的大雪来考验和历练弟子的修为与悟性,也许是因为,在大雪营造的宁静氛围中,才能听到弟子们真正的心声吧。雪落无声,但人心的声音却会在此时被放大。大师要在此时听到弟子真正的心声,弟子也正好以白雪明志,用心声去叩响大师的心扉。经过一个夜晚,一个下午的立雪,大师和弟子的心弦从此产生了共鸣,传道和求法、求知之间从此形成了一种默契和通透,从此,大师的一声棒喝也会变成传道,弟子从大师若无其事起身而去的背影上也能悟道。同时,大雪对人也是一种精神洗礼,心灵会变得像茫茫雪原一样寥廓而纯净。正像一首诗中说的那样,洁白的雪野上,春天正好描绘最美丽的画图。在慧可、杨时雪原一样的心田中,中国的佛教和儒家正可抒写崭新的篇章。
有一场大雪,和大雪中心与心的沟通就够了,后人却非要把神光求法的故事演绎成“断臂求法”用燥热而灼目的鲜血,染红那宁静而洁净的白雪。也许是想向后人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吧。然而,大师们的心灵绝非金石或者锈锁,相反,是被白雪擦亮的精巧而睿智的钥匙,而这钥匙所要开启或启迪的,正是我们凡夫俗子们金石或锈锁一样的心智。达摩只叫慧可“将心来吾为汝安”他便在“觅心了不可得”的领会下立即悟道而成为禅宗二祖。程颐也是用看似漠然的态度就让弟子明白了修养“静敬”功夫的重要,并生动地给弟子上了一堂道统课,也成就了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由于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又由于朱熹对“程门立雪”故事的宣扬,未到登封旅游前,知道“程门立雪”故事的比知道“神光立雪”故事的人要多。可真到了登封,许多人便只知“神光立雪”故事发生在登封,而不知“程门立雪”故事其实也发生在登封。全因为人们多是冲着“禅宗祖庭”、“武林圣地”的名头了其“到少林一游”的心愿就打道回府,当然只能在热闹闹的少林寺听到曲折火爆的“神光立雪”了。真希望游人也都能抽出时间,到相比之下冷清得多的嵩阳书院的二程讲学的讲堂前,把心思真正静下来,静静地听听相比之下平铺直叙的“程门立雪”故事。倘真有越来越多的人心能真正宁静下来,嵩山北魏、北宋时代“神光立雪”、“程门立雪”那样飘飘扬扬的大雪,也许会重新频繁光顾人间呢。
期待中的今年第一场雪,终于琼花碎玉般飘落到干旱已久的中岳大地上,然而,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接触登封的高楼、闹市,立即委身成斑斑水迹。下了整整一个下午,第二天醒来,整个小城竟然“冬雪了无痕”弄得急着堆雪人的孩子们一时分不清下的到底是雪还是雨,闹得大人们纷纷慨叹“暖冬”正在击碎现代人的童年雪梦。一抬头,还好,远处的嵩山被这场大雪染白了叠嶂的层峦,为这座文化圣山平添了几分圣洁与肃穆,使人不由想起嵩山历史上两场著名的大雪来,那两场没膝的大雪融化后,使得佛教和儒家在嵩山的峰岭间形成新的滥觞,中华文明的大河因之变得更加宽阔而浩荡。
提起嵩山雪,不由想起唐人孟郊的诗句:“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当时的孟郊科考之后,还不知能否进士及第,正在东都洛阳焦躁而又无聊地闲等结果,于是一大早来到天津桥消闲。天气严寒,河水封冻,时候又早,道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附近几棵枝柯枯干的榆柳还掩映着一座曾经繁华而今萧条的楼阁,心情一时真是难以名状的落寞。但性情孤绝的孟郊还是从眼前的景象中振作起来,借着晓月把目光投向远方的嵩山,借助冷峻的嵩山雪,一抒自己志存高远的情怀。
由于嵩山是九朝古都洛阳通向东南平原的咽喉,又处在洛阳与北宋京都汴梁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到京都求取功名,免不了乘兴游览中岳,一旦科举或宦海失意,就近的嵩山又会立即成为其精神寄托。当时正在忧思中的孟郊借着晓月的辉映,从洛阳把目光投向了嵩山之巅的冰雪,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虽“山之高者为嵩”但由于文人墨客的垂青,久而久之,嵩山实际成了一块文化洼地,并最终沉淀成厚重的嵩山文化,以至于冷峻的嵩山雪竟也能担负起两项重大的文化使命。
这第一场著名的大雪飘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释迦牟尼佛第28代弟子达摩祖师因看到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于是渡海而来,寓止嵩山少林寺,在少室山五乳峰天然石洞一面壁就是九年。洛阳之士姬光仰慕大师风范,前往少林求法。当时他已是可以游心易经、老庄道学,而且经过严格的心性修养锻炼,曾经在香山静坐了八年并自改法名神光的高僧。然而,达摩却一直不加教诲,直到一天夜里天降鹅毛大雪。是夜,达摩彻夜坐禅,神光便彻夜侍立大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达摩这才赐神光法名慧可,点化其入道法门。在慧可等几代禅宗祖师努力下,流传中国的以主张讲经说法、布施修福的小乘佛教,逐渐被主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取代。
第二场著名的大雪飘落在北宋。欲以心性理论重建儒家道统的程颐选择嵩阳书院弘扬圣王之学,天下儒生纷至沓来聆听大师教导,其中包括已四十多岁,且都是进士及第的杨时、游酢。一天中午,杨、游二人侍立程颐身旁,老师只管瞑目而坐,似乎忘记了两位高足的存在。两名弟子见老师自顾闭目养神,既不愿打搅,又不忍不告而退,就一直这样静静地侍立。天下着大雪,且越下越大,直到“门外之雪深一尺”程颐才“醒”来,却只轻巧地说了声:“贤辈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程门立雪”之后,程颐进一步认定孺子可教,把杨、游二人培养成了新儒学的最重要传承者。杨时后来传道朱熹,使新儒家逐渐走向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
两位大师不约而同地用无声的大雪来考验和历练弟子的修为与悟性,也许是因为,在大雪营造的宁静氛围中,才能听到弟子们真正的心声吧。雪落无声,但人心的声音却会在此时被放大。大师要在此时听到弟子真正的心声,弟子也正好以白雪明志,用心声去叩响大师的心扉。经过一个夜晚,一个下午的立雪,大师和弟子的心弦从此产生了共鸣,传道和求法、求知之间从此形成了一种默契和通透,从此,大师的一声棒喝也会变成传道,弟子从大师若无其事起身而去的背影上也能悟道。同时,大雪对人也是一种精神洗礼,心灵会变得像茫茫雪原一样寥廓而纯净。正像一首诗中说的那样,洁白的雪野上,春天正好描绘最美丽的画图。在慧可、杨时雪原一样的心田中,中国的佛教和儒家正可抒写崭新的篇章。
有一场大雪,和大雪中心与心的沟通就够了,后人却非要把神光求法的故事演绎成“断臂求法”用燥热而灼目的鲜血,染红那宁静而洁净的白雪。也许是想向后人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吧。然而,大师们的心灵绝非金石或者锈锁,相反,是被白雪擦亮的精巧而睿智的钥匙,而这钥匙所要开启或启迪的,正是我们凡夫俗子们金石或锈锁一样的心智。达摩只叫慧可“将心来吾为汝安”他便在“觅心了不可得”的领会下立即悟道而成为禅宗二祖。程颐也是用看似漠然的态度就让弟子明白了修养“静敬”功夫的重要,并生动地给弟子上了一堂道统课,也成就了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由于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又由于朱熹对“程门立雪”故事的宣扬,未到登封旅游前,知道“程门立雪”故事的比知道“神光立雪”故事的人要多。可真到了登封,许多人便只知“神光立雪”故事发生在登封,而不知“程门立雪”故事其实也发生在登封。全因为人们多是冲着“禅宗祖庭”、“武林圣地”的名头了其“到少林一游”的心愿就打道回府,当然只能在热闹闹的少林寺听到曲折火爆的“神光立雪”了。真希望游人也都能抽出时间,到相比之下冷清得多的嵩阳书院的二程讲学的讲堂前,把心思真正静下来,静静地听听相比之下平铺直叙的“程门立雪”故事。倘真有越来越多的人心能真正宁静下来,嵩山北魏、北宋时代“神光立雪”、“程门立雪”那样飘飘扬扬的大雪,也许会重新频繁光顾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