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池上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面对着的是一座小山,这座小山位于小城的边缘,与毗邻的长江恰成“丁”字型走向,山的前锋距江流一箭之地戛然而止。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先是倚山脚而居,后向山坡上繁衍,久而久之,山坡上都布满了不成规则的住宅群。可能住在这山坡上的人们谁也未曾想到这片山竟属于喀斯特地貌,独这位老者别具慧眼,在旁人营营碌碌忙于生计的二十多年间,他特立独行在其屋后的山梁上默默开凿,硬是将这半片山给凿出了个大千石园。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去参观了这座石园。车在小城的大街小巷行驶许久,人在杂乱的住宅群中穿行许久,才终于到达他的住处。他的家位于这山坡上住宅群的顶部,据说那房是他在二十多年前退掉公房后买下的。可能当时有不少人曾笑他太傻,他本是附近一国营钢厂的中层干部,放着好好的公房不住,却偏偏看中了这山坡上的私房。却不知他早在那时就蓄了心计,要在这小山上做一番惊世骇俗的事业。
这位老者姓李,已六十开外,然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因事先通知我们要来参观,他已经在家等候我们好久了。一见面就十分高兴地给我们每人送上一瓶矿泉水,邀我们到他的小亭上小憩。小亭在他住宅侧边,因空间狭窄,显得与周围环境不甚协调。小亭旁边则是大千石园的入口处,这入口处实际上是一不起眼的小门,平时是锁上的。倘若不事先告知,谁也不可能想到里面竟又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奇石世界。
老者看来十分健谈,他熟悉大千石园就像熟悉他自个的孩子,说起大千石园的细节来如数家珍。他兴致勃勃给我们当起了大千石园的导游。从小门进去,边墙上挂着一张他自制的石园导游图,每处景点都有名字,而且不俗。石园不大,上上下下大约只有二十来亩,却是层层叠叠的递进结构,迂回曲折,上勾下连,每向上一步都别见一番风景。尤其是园内奇石均带有太湖石的漏透瘦皱特征,使人恍惚觉得就是苏州园林的翻版。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奇石各有神态,如牛如马如虎如龙如凤如凰如鹰如兔,横看侧看均栩栩如生。
这大千石园的名字是老者特地请著名作曲家乔羽给取的,这位作曲家远住京华,年事已高,不可能亲临其境来作一番考察。但当乔羽看了石园的录像以后却不胜惊叹,连称奇迹,并一下子来了灵感,欣然笔走龙蛇。于是,大千石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从此便嵌入了石园的陡壁上,成了装点石园的一道人文景观。这石园的不足之处是太偏僻,即使是近处的人们也不容易觅得它的芳踪。但或许它的最大好处也是因于太偏僻,在老者二十多年雄心勃勃匠心独运之际,没有人去干扰,没有人去阻止,没有人去用种种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使这件好事半途而废或画虎成狗。这或许是偏僻所带来的幸运,当尘世中的人们在那里熙熙攘攘争名夺利之时,一座颇见档次的石园却静静地诞生在了这偏街陋巷之中。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参观石园时怎么会突然想到了苏州园林的,是二者太多的形似引起了我的联想么?当然石园的规模气势终赛不过苏州的园林,但苏州的园林毕竟是许多人历经数代精心雕琢的结晶,而这座石园却仅仅是老者一个人孜孜经营集腋成裘的孤品。仅仅是他一个人啊,一个人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大?小山虽然不高毕竟是一座山,而他一个人的体力精力毕竟有限而且他也在一天天变老。中国古代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谁都知道那故事不过是寓言,而这位可敬的老者却硬是将这个莫虚有的故事弄假成真。愚公移山昭示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老者的身上迸发出了绚丽的光彩。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那小山上的奇石本来都被重重叠叠的包裹在黄土之中,他硬是像剔牙缝的残菜残羹一点一点将石缝里的黄土掏出,又一担一担地运往山下。他的工作近似于艺术家的雕塑,但艺术家的雕塑多是囿于某一件孤立的作品,而他的雕塑则是还原整座小山的原始形态,显然要比艺术家的雕塑要复杂得多也要危险得多。
当老者向我们透露有人提议将他的这座家庭式石园实行公共化管理时,我倒有点担忧起来,倘若真的实行公共化管理以后,政府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譬如帮助筹资、修路、做广告、周边环境治理等等无疑都要好一些了,但管理效果好坏却真难说。须知这石园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建成的,真要到了要计报酬的管理模式下,我不知道这座石园将会面临的是什么。但不管怎样,石园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它走向公众走向社会乃至走向世界则是必然的。
我站在石园的山顶,不远的对面正是张志和曾经吟咏过的千浔铁锁沉江底的西塞山,此刻我的思潮恰如西塞山下那滚滚东去的江流。我想起了荷兰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一生磨一镜的故事,列文虎克原是一位普通的看门人,他在六十多年的看门生涯里,将打磨镜片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磨就是六十年。终于他在自己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而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我想,开凿这石园的老者不就像那位万列文虎克么?他在这二十多年里,始终孜孜以求的就是精心打磨他的这座石园,他每天如一默默无闻所致力的就是这惟一的一件事。不管刮风下雨,不论春夏秋冬。外界的一切距离他是那样的遥远,没有谁知道他在这寂静的山梁上究竟每天在干什么。换一句话说,他干什么难道非得向世人去诉说么?这石园凝结着他前半生的梦想,大半生的追求,后半生的快乐。无疑他成功了,他将他的梦想他的追求他的快乐都注入进了这座石园,而这座石园乃是他献给公众献给社会献给世界的一件无价瑰宝。
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不可能做成很多的事,但只要你一心一意锲而不舍地去着意做成某一件于公众有益的事,你就不枉了来这人世间一趟。石园给我的启示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我面对着的是一座小山,这座小山位于小城的边缘,与毗邻的长江恰成“丁”字型走向,山的前锋距江流一箭之地戛然而止。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先是倚山脚而居,后向山坡上繁衍,久而久之,山坡上都布满了不成规则的住宅群。可能住在这山坡上的人们谁也未曾想到这片山竟属于喀斯特地貌,独这位老者别具慧眼,在旁人营营碌碌忙于生计的二十多年间,他特立独行在其屋后的山梁上默默开凿,硬是将这半片山给凿出了个大千石园。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去参观了这座石园。车在小城的大街小巷行驶许久,人在杂乱的住宅群中穿行许久,才终于到达他的住处。他的家位于这山坡上住宅群的顶部,据说那房是他在二十多年前退掉公房后买下的。可能当时有不少人曾笑他太傻,他本是附近一国营钢厂的中层干部,放着好好的公房不住,却偏偏看中了这山坡上的私房。却不知他早在那时就蓄了心计,要在这小山上做一番惊世骇俗的事业。
这位老者姓李,已六十开外,然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因事先通知我们要来参观,他已经在家等候我们好久了。一见面就十分高兴地给我们每人送上一瓶矿泉水,邀我们到他的小亭上小憩。小亭在他住宅侧边,因空间狭窄,显得与周围环境不甚协调。小亭旁边则是大千石园的入口处,这入口处实际上是一不起眼的小门,平时是锁上的。倘若不事先告知,谁也不可能想到里面竟又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奇石世界。
老者看来十分健谈,他熟悉大千石园就像熟悉他自个的孩子,说起大千石园的细节来如数家珍。他兴致勃勃给我们当起了大千石园的导游。从小门进去,边墙上挂着一张他自制的石园导游图,每处景点都有名字,而且不俗。石园不大,上上下下大约只有二十来亩,却是层层叠叠的递进结构,迂回曲折,上勾下连,每向上一步都别见一番风景。尤其是园内奇石均带有太湖石的漏透瘦皱特征,使人恍惚觉得就是苏州园林的翻版。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奇石各有神态,如牛如马如虎如龙如凤如凰如鹰如兔,横看侧看均栩栩如生。
这大千石园的名字是老者特地请著名作曲家乔羽给取的,这位作曲家远住京华,年事已高,不可能亲临其境来作一番考察。但当乔羽看了石园的录像以后却不胜惊叹,连称奇迹,并一下子来了灵感,欣然笔走龙蛇。于是,大千石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从此便嵌入了石园的陡壁上,成了装点石园的一道人文景观。这石园的不足之处是太偏僻,即使是近处的人们也不容易觅得它的芳踪。但或许它的最大好处也是因于太偏僻,在老者二十多年雄心勃勃匠心独运之际,没有人去干扰,没有人去阻止,没有人去用种种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使这件好事半途而废或画虎成狗。这或许是偏僻所带来的幸运,当尘世中的人们在那里熙熙攘攘争名夺利之时,一座颇见档次的石园却静静地诞生在了这偏街陋巷之中。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参观石园时怎么会突然想到了苏州园林的,是二者太多的形似引起了我的联想么?当然石园的规模气势终赛不过苏州的园林,但苏州的园林毕竟是许多人历经数代精心雕琢的结晶,而这座石园却仅仅是老者一个人孜孜经营集腋成裘的孤品。仅仅是他一个人啊,一个人的力量究竟能有多大?小山虽然不高毕竟是一座山,而他一个人的体力精力毕竟有限而且他也在一天天变老。中国古代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谁都知道那故事不过是寓言,而这位可敬的老者却硬是将这个莫虚有的故事弄假成真。愚公移山昭示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老者的身上迸发出了绚丽的光彩。我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那小山上的奇石本来都被重重叠叠的包裹在黄土之中,他硬是像剔牙缝的残菜残羹一点一点将石缝里的黄土掏出,又一担一担地运往山下。他的工作近似于艺术家的雕塑,但艺术家的雕塑多是囿于某一件孤立的作品,而他的雕塑则是还原整座小山的原始形态,显然要比艺术家的雕塑要复杂得多也要危险得多。
当老者向我们透露有人提议将他的这座家庭式石园实行公共化管理时,我倒有点担忧起来,倘若真的实行公共化管理以后,政府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譬如帮助筹资、修路、做广告、周边环境治理等等无疑都要好一些了,但管理效果好坏却真难说。须知这石园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建成的,真要到了要计报酬的管理模式下,我不知道这座石园将会面临的是什么。但不管怎样,石园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它走向公众走向社会乃至走向世界则是必然的。
我站在石园的山顶,不远的对面正是张志和曾经吟咏过的千浔铁锁沉江底的西塞山,此刻我的思潮恰如西塞山下那滚滚东去的江流。我想起了荷兰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一生磨一镜的故事,列文虎克原是一位普通的看门人,他在六十多年的看门生涯里,将打磨镜片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磨就是六十年。终于他在自己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而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我想,开凿这石园的老者不就像那位万列文虎克么?他在这二十多年里,始终孜孜以求的就是精心打磨他的这座石园,他每天如一默默无闻所致力的就是这惟一的一件事。不管刮风下雨,不论春夏秋冬。外界的一切距离他是那样的遥远,没有谁知道他在这寂静的山梁上究竟每天在干什么。换一句话说,他干什么难道非得向世人去诉说么?这石园凝结着他前半生的梦想,大半生的追求,后半生的快乐。无疑他成功了,他将他的梦想他的追求他的快乐都注入进了这座石园,而这座石园乃是他献给公众献给社会献给世界的一件无价瑰宝。
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不可能做成很多的事,但只要你一心一意锲而不舍地去着意做成某一件于公众有益的事,你就不枉了来这人世间一趟。石园给我的启示不正是这个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