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半空烟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史上诸多大文豪,如屈宋贾陶、李杜苏辛等,于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读书破万卷,自然而然就要与这些人结缘,或从中受益匪浅。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在教我们读书要严谨认真,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精神,才能有得而知。诗人以“转益多师是汝师”言传身教,那么,愚昧如我等,又怎么能不学习他及他的诗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李太白和杜子美,可谓首倡推崇备至之功,而李杜,一是“诗仙”一是“诗圣”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永照诗坛。既然历史曾有如此机缘,让他们二人生于同朝同代,且会逢一时,携手曾游,成就一段佳话千古,当不可分裂,不可抑扬。同为诗歌史上集大成者,太白以浪漫,子美以沉重。而后者,他的诗号称“诗史”就其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唐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首言杜甫诗当时已号为史,此言甚是。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等赞誉,而后世文人,没有不被杜子美“沾丐”的,学杜摹杜成为必然,如韩愈、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大家。至于我等当年塾中小儿,从启蒙至初成,更是必有杜诗,必读杜诗。
而既读杜诗,也得学杜摹杜,或者说附庸风雅。如此,我既知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圣地,必当往谒,权当作一次文化学习之旅,也未尝不可。
2
我是在游毕成都武侯祠之后,才往谒杜甫草堂的,不然,便要对不住作这一次成都行,更觉对不住千古诗圣杜少陵了。
杜甫草堂离武侯祠不远,仅几分钟的车程。草堂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即指。万里桥是成都老地名,在南门外,跨锦江。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费祎有“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之语,桥因而得名。草堂当在桥西。
在草堂北门购门票时,附赠有一份“杜甫草堂导游图”导游即可免了,不亦快哉。然而,览毕整个导游图,却发现从北门入内其实不妥,到底还是从正门或南门始入要好一些。于是从一览亭穿水槛,过诗史堂、大廨而至正门,再从正门处折回。正门外临浣花溪,浣花溪因杜甫而闻名遐迩,可如今却已不再是“清江一曲抱村流”已不能作“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想,已窄而小,时且浊了。还好,现在城区环境绿化不错,虽不复当年,再现可期。
大门匾额书“草堂”二字,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联。随之进入“大廨”大廨应该是官署的意思,这只是后世人们给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或“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微职的纪念,是一种象征意义,毕竟我们对诗圣景仰,表达心中一点祝愿也未尝不可。大廨里并无“办公”痕迹,唯大厅中央一尊杜甫铜像引人注目。塑像身姿羸弱、单薄,眼神忧郁、深邃,使观者亦无不凝重。透过诗人那永恒的眼神,似乎才读懂诗人心中事,似乎才读懂我以前没有读懂过的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等等,才瞬间直入肺腑,感同一二。诗人铜像手臂狭细,手指瘦长,其中右手很光滑,光亮如新,多有游者扶之照像以为留念,或云以沾其“文气”
从大廨往里进,建筑结构成一四合院式,院内空间较大,浓荫遮蔽,其中遍植梅树,如初春时来,必当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正中为“诗史堂”因杜甫是诗圣,他的诗称“诗史”而得名。诗史堂里也有杜甫胸像,塑像微蹙眉宇,目光深沉、冷峻。两侧楹柱,有朱德撰书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东西两壁,还有陈毅和郭沫若二位撰书联,多是集杜诗成之,或豪气干云,或赞誉有加。在堂内一侧,还置有李、杜泥像,系民间艺人所塑。把李白与杜甫塑在一起,也是对他们二人曾经相处一段时间的纪念,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各自东西,但他们感情深厚,互相倾慕,仅杜甫就写有怀念李白的诗十多首,其中“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尤其透露出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诗史堂左右有“诗圣著千秋”和“草堂留后世”陈列室,其中“诗圣著千秋”主要记录了杜甫青年、在长安、漫游、任左拾遗和最后漂泊蜀中的经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到后来写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北征、“三吏”、“三别”等的“穷年忧黎元”特别是将安史之乱时他遭遇离乱的情景再现,非常感人。其中用杜甫“子死妻泣”的事件和唐玄宗、杨贵妃们醉生梦死的画面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也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突显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崇高品质。而“草堂留后世”则以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为基础,作一次流年再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览壁,我驻足其间,一次又一次的解读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情怀,岂不在此乎!广厦千万间如今倒是有的,只是天下寒士真受“大庇”而“俱欢颜”了么?
由叶圣陶题匾的工部祠,正中神龛祀杜甫,左右配祀黄庭坚与陆游,于座前有清钱保塘撰联云:“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此时,有一群花季雨季学生,蜂拥入内,并有导游介绍其中。有两名女生,在杜甫画像刻石面前“指点江山”把“杜拾遗像”四字解读为“杜拾——遗像”笑说古人不节育,生子众多,杜甫竟然排行第“拾”我一听乐了,笑对二人说,拾遗为唐官职名也,杜甫曾经做过几天唐肃宗时的“左拾遗”相当于从八品的一个小官,——她们才明白了。可叹现代学生无知至此,实属不该。这里的杜甫画像刻石,有好几通,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其一,所刻杜甫像均气度不凡,雍容丰满,与大廨里的铜像形象全然不相同,大约以此不至于让往谒者因其悲而生悲。而配祀黄山谷与陆放翁,也有文字说明,黄山谷乃北宋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早年受知于苏轼,后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论,风格奇拗、瘦硬,开创“江西诗派”于后世影响极大。他也曾流寓西蜀,访草堂,更致力于弘扬杜诗,还刻杜诗于石,并作堂置之。陆放翁也是人... -->>
1
史上诸多大文豪,如屈宋贾陶、李杜苏辛等,于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读书破万卷,自然而然就要与这些人结缘,或从中受益匪浅。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在教我们读书要严谨认真,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精神,才能有得而知。诗人以“转益多师是汝师”言传身教,那么,愚昧如我等,又怎么能不学习他及他的诗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李太白和杜子美,可谓首倡推崇备至之功,而李杜,一是“诗仙”一是“诗圣”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永照诗坛。既然历史曾有如此机缘,让他们二人生于同朝同代,且会逢一时,携手曾游,成就一段佳话千古,当不可分裂,不可抑扬。同为诗歌史上集大成者,太白以浪漫,子美以沉重。而后者,他的诗号称“诗史”就其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唐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首言杜甫诗当时已号为史,此言甚是。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等赞誉,而后世文人,没有不被杜子美“沾丐”的,学杜摹杜成为必然,如韩愈、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大家。至于我等当年塾中小儿,从启蒙至初成,更是必有杜诗,必读杜诗。
而既读杜诗,也得学杜摹杜,或者说附庸风雅。如此,我既知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圣地,必当往谒,权当作一次文化学习之旅,也未尝不可。
2
我是在游毕成都武侯祠之后,才往谒杜甫草堂的,不然,便要对不住作这一次成都行,更觉对不住千古诗圣杜少陵了。
杜甫草堂离武侯祠不远,仅几分钟的车程。草堂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即指。万里桥是成都老地名,在南门外,跨锦江。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费祎有“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之语,桥因而得名。草堂当在桥西。
在草堂北门购门票时,附赠有一份“杜甫草堂导游图”导游即可免了,不亦快哉。然而,览毕整个导游图,却发现从北门入内其实不妥,到底还是从正门或南门始入要好一些。于是从一览亭穿水槛,过诗史堂、大廨而至正门,再从正门处折回。正门外临浣花溪,浣花溪因杜甫而闻名遐迩,可如今却已不再是“清江一曲抱村流”已不能作“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想,已窄而小,时且浊了。还好,现在城区环境绿化不错,虽不复当年,再现可期。
大门匾额书“草堂”二字,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联。随之进入“大廨”大廨应该是官署的意思,这只是后世人们给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或“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微职的纪念,是一种象征意义,毕竟我们对诗圣景仰,表达心中一点祝愿也未尝不可。大廨里并无“办公”痕迹,唯大厅中央一尊杜甫铜像引人注目。塑像身姿羸弱、单薄,眼神忧郁、深邃,使观者亦无不凝重。透过诗人那永恒的眼神,似乎才读懂诗人心中事,似乎才读懂我以前没有读懂过的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等等,才瞬间直入肺腑,感同一二。诗人铜像手臂狭细,手指瘦长,其中右手很光滑,光亮如新,多有游者扶之照像以为留念,或云以沾其“文气”
从大廨往里进,建筑结构成一四合院式,院内空间较大,浓荫遮蔽,其中遍植梅树,如初春时来,必当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正中为“诗史堂”因杜甫是诗圣,他的诗称“诗史”而得名。诗史堂里也有杜甫胸像,塑像微蹙眉宇,目光深沉、冷峻。两侧楹柱,有朱德撰书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东西两壁,还有陈毅和郭沫若二位撰书联,多是集杜诗成之,或豪气干云,或赞誉有加。在堂内一侧,还置有李、杜泥像,系民间艺人所塑。把李白与杜甫塑在一起,也是对他们二人曾经相处一段时间的纪念,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各自东西,但他们感情深厚,互相倾慕,仅杜甫就写有怀念李白的诗十多首,其中“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尤其透露出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诗史堂左右有“诗圣著千秋”和“草堂留后世”陈列室,其中“诗圣著千秋”主要记录了杜甫青年、在长安、漫游、任左拾遗和最后漂泊蜀中的经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到后来写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北征、“三吏”、“三别”等的“穷年忧黎元”特别是将安史之乱时他遭遇离乱的情景再现,非常感人。其中用杜甫“子死妻泣”的事件和唐玄宗、杨贵妃们醉生梦死的画面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也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突显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崇高品质。而“草堂留后世”则以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为基础,作一次流年再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览壁,我驻足其间,一次又一次的解读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情怀,岂不在此乎!广厦千万间如今倒是有的,只是天下寒士真受“大庇”而“俱欢颜”了么?
由叶圣陶题匾的工部祠,正中神龛祀杜甫,左右配祀黄庭坚与陆游,于座前有清钱保塘撰联云:“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此时,有一群花季雨季学生,蜂拥入内,并有导游介绍其中。有两名女生,在杜甫画像刻石面前“指点江山”把“杜拾遗像”四字解读为“杜拾——遗像”笑说古人不节育,生子众多,杜甫竟然排行第“拾”我一听乐了,笑对二人说,拾遗为唐官职名也,杜甫曾经做过几天唐肃宗时的“左拾遗”相当于从八品的一个小官,——她们才明白了。可叹现代学生无知至此,实属不该。这里的杜甫画像刻石,有好几通,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其一,所刻杜甫像均气度不凡,雍容丰满,与大廨里的铜像形象全然不相同,大约以此不至于让往谒者因其悲而生悲。而配祀黄山谷与陆放翁,也有文字说明,黄山谷乃北宋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早年受知于苏轼,后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论,风格奇拗、瘦硬,开创“江西诗派”于后世影响极大。他也曾流寓西蜀,访草堂,更致力于弘扬杜诗,还刻杜诗于石,并作堂置之。陆放翁也是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