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一十四章 朝廷借钱
李庆安从河中回到碎叶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他一直在家中静静地养伤,左肩的伤势在他回碎叶的途中又出现了反复,化脓流血,伤势有些恶化了,回到碎叶后才发现,他被那一箭伤了筋骨,多亏他身体强壮才勉强抗住,换一个人,左肩必定是残废了。
在安西军首席军医的强制命令下,李庆安被迫在家中休息了一个月,不过这一个月也让他尝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一个父亲的喜悦。
天刚亮,李庆安便起床了,悄悄去探望他的两个孩子,五个月大的女儿和三个月大的儿子,两个孩子睡得都很香甜,李庆安轻轻摸了摸他们粉嫩的小脸蛋,便蹑手蹑脚离开了,唯恐惊醒了孩子们的睡梦。
李庆安随即来到书房,如诗已经开窗通过风了,桌子上的花瓶里放了一束开得正艳的梅花,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地清新。
他在桌前坐了下来,翻一翻半夜里送来的安西杂报,这是他每天的习惯,杂报总是半夜里印刷出来,然后立刻送来,以保证他每天都能看到。
安西杂报是在李庆安的指示下在开办,仿照朝廷的开元杂报,为官办报纸,主要是刊登一些军政大事,也有许多中原的消息,这些消息都是内务府的情报,从中挑选出一些不涉及机密的事件刊登出来,增加阅读性。
尽管很多消息都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但李庆安仍然喜欢看这些琐碎的新闻,只要是发生在中原事情,他都有强烈的兴趣。
不过今天却让李庆安有些意外,昨天晚上的杂报并没有送来,放在桌上的依然是前天的杂报,他又翻了翻旁边的茶几,除了几份报告外,没有应该在昨晚送来的杂报。
“大哥,在找什么?”
如诗端了一碗燕窝快步走了进来,问道:“是在找杂报吗?”
“是啊!怎么没有?”
如诗把燕窝放在李庆安面前,笑着摇摇头道:“昨晚没有送来。”
“怎么回事?”李庆安有些糊涂,就算他不在碎叶,杂报也会天天送来,从来就没有断过,今天怎么会没有了。
“我已经让海棠去问了,应该马上就有消息。”
她说完,门口便响起了一个丫鬟的禀报声,“三夫人!”
是如诗的丫鬟海棠回来了,如诗连忙开了门,只见门口站着一名丫鬟,手中拿着一份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李庆安一眼便认出来了,应该就是昨晚的报纸。
“三夫人,老爷,报纸刚刚才送来,送报人说,昨晚印好的报纸全部作废了,这是今天四更时才开印的,所以晚了。”
“那他有没有说,为什么要作废?”
丫鬟摇摇头,“我问了,他不知道。”
李庆安接过报纸,果然是刚印刷出来,还飘着淡淡的墨香,他想了想,便写了一张纸条,让如诗交给丫鬟,道:“你把这个给张校尉,让他去问问原因。”
丫鬟去了,如诗又倒了一杯茶,也不打扰他,便悄悄离开了,李庆安换了一个舒服的坐姿,一边喝茶,一边看今天的报纸,温暖的阳光照在他的后背,使他的左肩感到格外地舒适。
看完了第一页的安西政务,李庆安便习惯性地翻到第三页,那里面便有长安和大唐各地的一些新闻了。
其中第一条新闻便吸引了他的注意,太子左春坊录事张翼趁夜晚在西市给胡商扛货包赚钱,有失体统,被革除了官职,在下面还有一条,一官员之妻卖春被丈夫同僚认出,羞愧自尽,官员姓名职务不详。
看到这两条消息,李庆安的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他的眉头皱成一团,他也听说朝廷官员已经三年未领俸禄了,但怎么会到这种程度,竟到了妻子去卖春的地步,想必这个官员也不知道,但家中生活的拮据竟把主妇逼得无路可走。
李庆安有些坐不住了,他走出书房院子,这时,他的亲兵校尉张杰上前禀报:“大将军,我已经查到了,是严先生昨晚阻止了杂报印刷,他说他会来向大将军解释。”
“不用他来解释,我也要找他。”
李庆安立刻吩咐道:“给我准备马车,我要去一趟政事堂。”
很快马车到来,李庆安上了马车,马车在数百名亲兵的严密护卫下,向政事堂开去。
马车里,李庆安靠在车壁上看一份报告,这是前天政事堂送来的,朝廷想问安西借一百万枚银元,也就是一百万贯钱,朝廷的文书上说,借钱主要用于支付所欠官员俸料,但李庆安担心李豫会把这笔钱用在军费上,便没有立刻答应,需要考虑考虑。
事实上,李庆安已经从内务府的情报中得到了朝廷财政收支的详细情况,朝廷的财政状况走到今天这个困境,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无法开源,也不节流,听说仅宫廷的开支一年就要五六十万贯,还要维持朝廷日常的行政费用,根本就不够用,李豫甚至还要养十万大军,去年如果不是靠李隆基内府中的钱财维持,他的十万大军早就逃光了,而现在内府的钱财没了,那么所有的危机便一下子都暴露出来。
现在李豫只能在皇亲国戚身上打打主意,否则他就熬不过四月。
马车转了一个弯,从政事的侧门进入了李庆安的朝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庆安在家休息一个月,也是想亲眼看一看,自己不在时安西政务的运转情况,结果令他非常满意,安西政务运转得非常平稳,其实安西政务也按照三省六部制来设置,互相制衡,集体决策,尤其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判官杜鸿渐以及侍御史崔漪等二十几名河西及陇右的重要官员来安西后,大大加强了安西的政务能力,历史上,裴冕、杜鸿渐、刘晏等人都是安史之乱中后期的朝廷柱梁,享有清誉,打仗他们或许不行,但处理政务,他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李庆安走进自己的朝房,虽然他不在,但依然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刚坐下,严庄便拿着一份杂报走了进来。
&n... -->>
第四百一十四章 朝廷借钱
李庆安从河中回到碎叶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他一直在家中静静地养伤,左肩的伤势在他回碎叶的途中又出现了反复,化脓流血,伤势有些恶化了,回到碎叶后才发现,他被那一箭伤了筋骨,多亏他身体强壮才勉强抗住,换一个人,左肩必定是残废了。
在安西军首席军医的强制命令下,李庆安被迫在家中休息了一个月,不过这一个月也让他尝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一个父亲的喜悦。
天刚亮,李庆安便起床了,悄悄去探望他的两个孩子,五个月大的女儿和三个月大的儿子,两个孩子睡得都很香甜,李庆安轻轻摸了摸他们粉嫩的小脸蛋,便蹑手蹑脚离开了,唯恐惊醒了孩子们的睡梦。
李庆安随即来到书房,如诗已经开窗通过风了,桌子上的花瓶里放了一束开得正艳的梅花,在春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地清新。
他在桌前坐了下来,翻一翻半夜里送来的安西杂报,这是他每天的习惯,杂报总是半夜里印刷出来,然后立刻送来,以保证他每天都能看到。
安西杂报是在李庆安的指示下在开办,仿照朝廷的开元杂报,为官办报纸,主要是刊登一些军政大事,也有许多中原的消息,这些消息都是内务府的情报,从中挑选出一些不涉及机密的事件刊登出来,增加阅读性。
尽管很多消息都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但李庆安仍然喜欢看这些琐碎的新闻,只要是发生在中原事情,他都有强烈的兴趣。
不过今天却让李庆安有些意外,昨天晚上的杂报并没有送来,放在桌上的依然是前天的杂报,他又翻了翻旁边的茶几,除了几份报告外,没有应该在昨晚送来的杂报。
“大哥,在找什么?”
如诗端了一碗燕窝快步走了进来,问道:“是在找杂报吗?”
“是啊!怎么没有?”
如诗把燕窝放在李庆安面前,笑着摇摇头道:“昨晚没有送来。”
“怎么回事?”李庆安有些糊涂,就算他不在碎叶,杂报也会天天送来,从来就没有断过,今天怎么会没有了。
“我已经让海棠去问了,应该马上就有消息。”
她说完,门口便响起了一个丫鬟的禀报声,“三夫人!”
是如诗的丫鬟海棠回来了,如诗连忙开了门,只见门口站着一名丫鬟,手中拿着一份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李庆安一眼便认出来了,应该就是昨晚的报纸。
“三夫人,老爷,报纸刚刚才送来,送报人说,昨晚印好的报纸全部作废了,这是今天四更时才开印的,所以晚了。”
“那他有没有说,为什么要作废?”
丫鬟摇摇头,“我问了,他不知道。”
李庆安接过报纸,果然是刚印刷出来,还飘着淡淡的墨香,他想了想,便写了一张纸条,让如诗交给丫鬟,道:“你把这个给张校尉,让他去问问原因。”
丫鬟去了,如诗又倒了一杯茶,也不打扰他,便悄悄离开了,李庆安换了一个舒服的坐姿,一边喝茶,一边看今天的报纸,温暖的阳光照在他的后背,使他的左肩感到格外地舒适。
看完了第一页的安西政务,李庆安便习惯性地翻到第三页,那里面便有长安和大唐各地的一些新闻了。
其中第一条新闻便吸引了他的注意,太子左春坊录事张翼趁夜晚在西市给胡商扛货包赚钱,有失体统,被革除了官职,在下面还有一条,一官员之妻卖春被丈夫同僚认出,羞愧自尽,官员姓名职务不详。
看到这两条消息,李庆安的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样的难受,他的眉头皱成一团,他也听说朝廷官员已经三年未领俸禄了,但怎么会到这种程度,竟到了妻子去卖春的地步,想必这个官员也不知道,但家中生活的拮据竟把主妇逼得无路可走。
李庆安有些坐不住了,他走出书房院子,这时,他的亲兵校尉张杰上前禀报:“大将军,我已经查到了,是严先生昨晚阻止了杂报印刷,他说他会来向大将军解释。”
“不用他来解释,我也要找他。”
李庆安立刻吩咐道:“给我准备马车,我要去一趟政事堂。”
很快马车到来,李庆安上了马车,马车在数百名亲兵的严密护卫下,向政事堂开去。
马车里,李庆安靠在车壁上看一份报告,这是前天政事堂送来的,朝廷想问安西借一百万枚银元,也就是一百万贯钱,朝廷的文书上说,借钱主要用于支付所欠官员俸料,但李庆安担心李豫会把这笔钱用在军费上,便没有立刻答应,需要考虑考虑。
事实上,李庆安已经从内务府的情报中得到了朝廷财政收支的详细情况,朝廷的财政状况走到今天这个困境,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无法开源,也不节流,听说仅宫廷的开支一年就要五六十万贯,还要维持朝廷日常的行政费用,根本就不够用,李豫甚至还要养十万大军,去年如果不是靠李隆基内府中的钱财维持,他的十万大军早就逃光了,而现在内府的钱财没了,那么所有的危机便一下子都暴露出来。
现在李豫只能在皇亲国戚身上打打主意,否则他就熬不过四月。
马车转了一个弯,从政事的侧门进入了李庆安的朝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庆安在家休息一个月,也是想亲眼看一看,自己不在时安西政务的运转情况,结果令他非常满意,安西政务运转得非常平稳,其实安西政务也按照三省六部制来设置,互相制衡,集体决策,尤其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判官杜鸿渐以及侍御史崔漪等二十几名河西及陇右的重要官员来安西后,大大加强了安西的政务能力,历史上,裴冕、杜鸿渐、刘晏等人都是安史之乱中后期的朝廷柱梁,享有清誉,打仗他们或许不行,但处理政务,他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李庆安走进自己的朝房,虽然他不在,但依然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刚坐下,严庄便拿着一份杂报走了进来。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