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会成为诸侯分封的起源。
李林甫便站起身道:“陛下,老臣以为亲王坐镇地方不利于朝廷集权,是取乱之道,历史上多有教训,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已经决定的事情,岂会再受人影响,他开这个政事堂会议,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走走形式,表示政事堂已经商讨通过,任何反对意见,他都听不进去了。
他摆摆手道:“相国多虑了,他们四人仅行监督权,并不干涉地方军政,没有什么不妥,朕意已决,不要再反对了。”
这时,李隆基缓缓说出了他的第三件大事:“东宫已空虚两年,再空虚下去,恐怕对社稷不利,所以朕决定再立东宫,朕已经初步决定,皇长孙俶宇量弘深,宽而能断,仁孝温恭,动必由礼,深为朕之钟爱,朕决定立皇太孙为储君。”
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之时,李隆基忽然抛出了这个决定,俨如平地起了一声惊雷,将在座的除李林甫之外的所有人都震懵了。
“时辰已到,大家返回含元殿吧!继续朝会。”
李隆基说完,便大步向门外走去,这时,丹凤门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三呼万岁,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旨,百官归班,继续朝会。”
朝会继续进行,李隆基在政事堂宣布了三件大事后,他的心中松快了很多,其实无论扩相还是亲王坐镇地方,都是李隆基考虑了很久之事,他深知皇长孙不比儿子,在这么多皇叔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的皇位将坐得异常艰难,唯有强化他的势力,才是自保之道,逐渐恢复原来的东宫党,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他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亲王诸子中,庆、棣、荣、永、颖、寿这六名亲王野心最大,影响也很深,因此他便决定将这六人下放地方,削夺他们在中央朝廷的影响,这才有最先派棣王坐镇安西的想法,这既是监督李庆安,又可以调走入主东宫最热门的棣王,至于后来棣王被囚,改成了庆王坐镇安西,那就是一个意外了。
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下面是李庆安。”
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阵骚动,终于轮到李庆安了,李庆安大步走出朝班,来到玉阶前深施一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让李爱卿久等了。”
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高了嗓音道:“李庆安收复碎叶,平息突骑施之患,怛罗斯一战击败大食,恢复我大唐对昭武九国的宗主国地位,功在社稷,朕决定册封其为安西郡王,加封骠骑大将军,实封八百户,另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这个加封令大殿里一片哗然,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尚书左仆射其实也是个虚职,没有实权,这个安禄山的校检兵部尚书,以及高仙芝的校检工部尚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高了一品,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把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李庆安竟然拜相了,震惊、嫉妒、羡慕、惊喜,各种神情在朝臣们的眼中迸现,没有一个人能泰然处之。
甚至李林甫也吃了一惊,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隆基说得第四个相国竟然是李庆安,这是什么意思?他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李庆安虽然入相,但他远在安西,实际上并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对朝廷政务没有什么影响,但入相本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他不仅超越了安禄山和高仙芝,成为节度使第一人,而且他是东宫党的领袖,他入相对皇长孙的实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先前的李岘、韦涣、裴旻,这样就确保皇长孙的东宫党为朝廷第一势力,再有李庆安与王珙的结盟,这样一来,又无形中通过李庆安把东宫党和相国党连成了一片。
这就是李隆基安排李庆安入相的目的,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着实高明之极,所以他才会派庆王坐镇安西,以掣肘权势膨胀的李庆安,这里面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李庆安的入相不仅让李林甫感到意外,杨国忠和张筠也同样震惊不已,但李庆安的入相已经难以分二人的心了,刚才李隆基宣布立皇长孙为储君的消息还久久地回荡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一直难以平静,他们已经意识到,朝廷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将何去何从?
但影响最大的却是朝堂中的几名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竞争谁为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就不说了,他连郡王都没有封上,心中再是不满也无可奈何,关键是高仙芝和安禄山二人。
他们同样身为郡王,虽然高仙芝在散官上比安禄山高那么一点,但校检工部尚书又比校检兵部尚书低了一些,所以他们俩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且剑南毕竟不是东北重镇,无论在资源和兵力上都不能和范阳相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安禄山为第一,但李庆安的拜相如横空出世,使高仙芝和安禄山都惊呆了。
高仙芝心中有些酸楚,李庆安是他的老下级,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却没想到他最后竟超越了自己,尽管心中酸楚,但他还是为李庆安感到高兴,安西在他的统领下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安西将士们都有了收获,这让安西出身的高仙芝既感到欣慰,又有点遗憾,毕竟不是他把安西军带入辉煌。
而安禄山就大不相同,他的心中只有嫉恨,无边无际的嫉恨,李庆安得到的职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能拜相,却又不用离开安西,他最害怕之事便是被调入朝廷,但他最渴望之事,也是入朝廷为相,这两者似乎十分矛盾,永远也难以调和,但这么矛盾的事情,在李庆安身上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安禄山心中失衡了,那嫉妒的眼光无以掩饰地盯着李庆安。
大殿中一片窃窃私语声,李庆安心中封王的喜悦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带来了入相的漫天疑云,仿佛雾里看花般的疑惑,对于他,入相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那极可能是李隆基夺取他军权的后着,但他没有时间考虑李隆基的用意,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对策,他立刻躬身谢恩道:“臣李庆安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徐徐道:“你的眼睛告诉朕,你有话想说,说吧!朕想听一听。”
李庆安知道是自己刚才的瞬间疑惑被李隆基发现了,封王拜相,这是何等风光之事,他眼中应是激动和狂喜才对,可他没有狂喜,却是迷惑和疑云,这会让李隆基心生警惕,该怎么回答他。
李庆安心念转得极快,他立刻道:“陛下,臣是有一件请求想得到陛下同意,只有有些犹豫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什么事?你说。”
“臣听说大食亲王特使已到长安,臣知道来使极为重要,臣愿为接藩使,请陛下恩准!”
“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朕准了!”
“臣谢陛下!”
李庆安缓缓退下,李隆基一直望着他进入朝班,这才放下李庆安之事,高声对众臣道:“下面,朕要宣布三件大事!”
会成为诸侯分封的起源。
李林甫便站起身道:“陛下,老臣以为亲王坐镇地方不利于朝廷集权,是取乱之道,历史上多有教训,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已经决定的事情,岂会再受人影响,他开这个政事堂会议,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走走形式,表示政事堂已经商讨通过,任何反对意见,他都听不进去了。
他摆摆手道:“相国多虑了,他们四人仅行监督权,并不干涉地方军政,没有什么不妥,朕意已决,不要再反对了。”
这时,李隆基缓缓说出了他的第三件大事:“东宫已空虚两年,再空虚下去,恐怕对社稷不利,所以朕决定再立东宫,朕已经初步决定,皇长孙俶宇量弘深,宽而能断,仁孝温恭,动必由礼,深为朕之钟爱,朕决定立皇太孙为储君。”
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之时,李隆基忽然抛出了这个决定,俨如平地起了一声惊雷,将在座的除李林甫之外的所有人都震懵了。
“时辰已到,大家返回含元殿吧!继续朝会。”
李隆基说完,便大步向门外走去,这时,丹凤门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三呼万岁,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旨,百官归班,继续朝会。”
朝会继续进行,李隆基在政事堂宣布了三件大事后,他的心中松快了很多,其实无论扩相还是亲王坐镇地方,都是李隆基考虑了很久之事,他深知皇长孙不比儿子,在这么多皇叔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的皇位将坐得异常艰难,唯有强化他的势力,才是自保之道,逐渐恢复原来的东宫党,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他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亲王诸子中,庆、棣、荣、永、颖、寿这六名亲王野心最大,影响也很深,因此他便决定将这六人下放地方,削夺他们在中央朝廷的影响,这才有最先派棣王坐镇安西的想法,这既是监督李庆安,又可以调走入主东宫最热门的棣王,至于后来棣王被囚,改成了庆王坐镇安西,那就是一个意外了。
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下面是李庆安。”
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阵骚动,终于轮到李庆安了,李庆安大步走出朝班,来到玉阶前深施一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让李爱卿久等了。”
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高了嗓音道:“李庆安收复碎叶,平息突骑施之患,怛罗斯一战击败大食,恢复我大唐对昭武九国的宗主国地位,功在社稷,朕决定册封其为安西郡王,加封骠骑大将军,实封八百户,另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这个加封令大殿里一片哗然,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尚书左仆射其实也是个虚职,没有实权,这个安禄山的校检兵部尚书,以及高仙芝的校检工部尚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高了一品,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把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李庆安竟然拜相了,震惊、嫉妒、羡慕、惊喜,各种神情在朝臣们的眼中迸现,没有一个人能泰然处之。
甚至李林甫也吃了一惊,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隆基说得第四个相国竟然是李庆安,这是什么意思?他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李庆安虽然入相,但他远在安西,实际上并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对朝廷政务没有什么影响,但入相本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他不仅超越了安禄山和高仙芝,成为节度使第一人,而且他是东宫党的领袖,他入相对皇长孙的实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先前的李岘、韦涣、裴旻,这样就确保皇长孙的东宫党为朝廷第一势力,再有李庆安与王珙的结盟,这样一来,又无形中通过李庆安把东宫党和相国党连成了一片。
这就是李隆基安排李庆安入相的目的,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着实高明之极,所以他才会派庆王坐镇安西,以掣肘权势膨胀的李庆安,这里面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李庆安的入相不仅让李林甫感到意外,杨国忠和张筠也同样震惊不已,但李庆安的入相已经难以分二人的心了,刚才李隆基宣布立皇长孙为储君的消息还久久地回荡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一直难以平静,他们已经意识到,朝廷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将何去何从?
但影响最大的却是朝堂中的几名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竞争谁为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就不说了,他连郡王都没有封上,心中再是不满也无可奈何,关键是高仙芝和安禄山二人。
他们同样身为郡王,虽然高仙芝在散官上比安禄山高那么一点,但校检工部尚书又比校检兵部尚书低了一些,所以他们俩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且剑南毕竟不是东北重镇,无论在资源和兵力上都不能和范阳相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安禄山为第一,但李庆安的拜相如横空出世,使高仙芝和安禄山都惊呆了。
高仙芝心中有些酸楚,李庆安是他的老下级,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却没想到他最后竟超越了自己,尽管心中酸楚,但他还是为李庆安感到高兴,安西在他的统领下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安西将士们都有了收获,这让安西出身的高仙芝既感到欣慰,又有点遗憾,毕竟不是他把安西军带入辉煌。
而安禄山就大不相同,他的心中只有嫉恨,无边无际的嫉恨,李庆安得到的职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能拜相,却又不用离开安西,他最害怕之事便是被调入朝廷,但他最渴望之事,也是入朝廷为相,这两者似乎十分矛盾,永远也难以调和,但这么矛盾的事情,在李庆安身上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安禄山心中失衡了,那嫉妒的眼光无以掩饰地盯着李庆安。
大殿中一片窃窃私语声,李庆安心中封王的喜悦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带来了入相的漫天疑云,仿佛雾里看花般的疑惑,对于他,入相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那极可能是李隆基夺取他军权的后着,但他没有时间考虑李隆基的用意,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对策,他立刻躬身谢恩道:“臣李庆安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徐徐道:“你的眼睛告诉朕,你有话想说,说吧!朕想听一听。”
李庆安知道是自己刚才的瞬间疑惑被李隆基发现了,封王拜相,这是何等风光之事,他眼中应是激动和狂喜才对,可他没有狂喜,却是迷惑和疑云,这会让李隆基心生警惕,该怎么回答他。
李庆安心念转得极快,他立刻道:“陛下,臣是有一件请求想得到陛下同意,只有有些犹豫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什么事?你说。”
“臣听说大食亲王特使已到长安,臣知道来使极为重要,臣愿为接藩使,请陛下恩准!”
“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朕准了!”
“臣谢陛下!”
李庆安缓缓退下,李隆基一直望着他进入朝班,这才放下李庆安之事,高声对众臣道:“下面,朕要宣布三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