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灯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开始设立防御筑垒的时候,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向克林齐方向发动一起大规模攻势的话,基辅北面的德军,很可能会被迫向戈梅利转移,我们则有希望在这个方向上,将战局推回到8月初的态势。”
米特罗凡摇摇头,说道:“我倒是认为,推回到8月初那种态势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我们不能低估德国人的后勤保障能力。而且后续的战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基辅北线的德军是在邵尔斯战斗结束后的第四天,重新加强在这一线的攻势的,这就说明,他们完成后勤的再补给工作,只需要不到3天的时间。”
从事实的角度来说,米特罗凡倒是没说错,因为在本月的15号,基辅北线的德军已经再次向索斯尼察方向发动了攻势,不过,面对得到了兵员和武器装备补充的苏军第40集团军,他们没有取得太大战果,双方基本处在一种僵持的局面下。
但鲍里斯也很清楚,米特罗凡的分析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德军在3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后勤再补给的工作,却没有考虑同样的工作,在高烈度的战斗状态下是否能够用同样的时间来完成,毕竟战斗状态下的后勤补给和相对和平时期的后勤补给完全就是两回事。
按照鲍里斯的判断,帕维尔的推断才是更贴近现实的,如果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在11号前后采取果断行动,向克林齐方向发动大规模的突击作战,那么基辅北线的德军为避免在油料耗尽后被苏军合围,就只能选择主动退却,而他们退却的方向,必然是戈梅利。
不过鲍里斯也明白,帕维尔的推断毕竟只是推断,它只能存在于指挥员们的脑海里,而无法在现实中最终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11号之后,也就是邵尔斯战斗之后,德军的部署可不仅仅是在基辅正面和南线地域加强攻势,以此钳制西南方面军。在莫斯科方向,在西方面军的左翼,他们也加强了攻势,而这些攻势,迫使掩护西方面军左翼位置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不得不抽调有限兵力对该方向加以增援。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本身,再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对基辅北线的德军发起攻势。
总之,对于邵尔斯战斗的作用,帕维尔、米特罗凡以及鲍里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任何人的观点都不能算错,之所以出现分歧,主要是还是个人的眼光以及全局意识不同。
米特罗凡炮兵出身,一直都是在指挥炮兵部队作战,这类指挥员不需要全局观念,他的着眼点永远都是在自己部队的打击目标上,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考虑战役甚至是战略层级的问题。所以,他看待一场战斗的时候,那就是一场战斗,跟别的没有任何关系。
帕维尔骑兵出身,长时间以来的工作,都是指挥坦克部队作战,为了应付诸如突击方向、突围方向等战役层次的问题,他指挥作战的着眼点,就必须更广阔、更深远,因此,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也比较多,相对的,全局观念也就比较强。
鲍里斯步兵出身,而且不是学院派的指挥员,他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始终都在一线指挥部队作战,论到危险性,他的处境显然是最糟糕的。但是因为有前世的诸多经历,再加上重生以来的逐步培养,他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显然更高一些,尤其是在莫斯科的这段时间,通过对战争初期各方向战斗情况的了解,他的大战略思想正在慢慢建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前世,乃至于重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认为基辅战役是苏军的一场大溃败,几十万的部队被德军围歼,这样的规模可谓是史上罕见。
但是现在,鲍里斯的观念变了,他认为,即便是历史重演,苏军仍有几十万人在基辅被包围歼灭,对苏联这个国家而言,它仍旧是一场胜利,不为别的,就因为这场战役的存在,令德军距离他们最初的战略性目的——攻陷莫斯科,越来越遥远了。斯大林丢掉了基辅,丢掉了西南方面军的几十万部队,但他赢得的却是时间,而无论对苏德任何一方来说,大家缺少的似乎都不是部队和占领城市,而恰恰是时间。考虑到这一点,从整个战略层次来说,德军赢得了基辅战役,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而苏军在基辅的惨败,却为赢得整场战争创造了条件。
或许,苏德战争的最终结果,早在基辅战役爆发之初,便已经有了分晓。
开始设立防御筑垒的时候,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向克林齐方向发动一起大规模攻势的话,基辅北面的德军,很可能会被迫向戈梅利转移,我们则有希望在这个方向上,将战局推回到8月初的态势。”
米特罗凡摇摇头,说道:“我倒是认为,推回到8月初那种态势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我们不能低估德国人的后勤保障能力。而且后续的战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基辅北线的德军是在邵尔斯战斗结束后的第四天,重新加强在这一线的攻势的,这就说明,他们完成后勤的再补给工作,只需要不到3天的时间。”
从事实的角度来说,米特罗凡倒是没说错,因为在本月的15号,基辅北线的德军已经再次向索斯尼察方向发动了攻势,不过,面对得到了兵员和武器装备补充的苏军第40集团军,他们没有取得太大战果,双方基本处在一种僵持的局面下。
但鲍里斯也很清楚,米特罗凡的分析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德军在3天时间内,就完成了后勤再补给的工作,却没有考虑同样的工作,在高烈度的战斗状态下是否能够用同样的时间来完成,毕竟战斗状态下的后勤补给和相对和平时期的后勤补给完全就是两回事。
按照鲍里斯的判断,帕维尔的推断才是更贴近现实的,如果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在11号前后采取果断行动,向克林齐方向发动大规模的突击作战,那么基辅北线的德军为避免在油料耗尽后被苏军合围,就只能选择主动退却,而他们退却的方向,必然是戈梅利。
不过鲍里斯也明白,帕维尔的推断毕竟只是推断,它只能存在于指挥员们的脑海里,而无法在现实中最终实现。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11号之后,也就是邵尔斯战斗之后,德军的部署可不仅仅是在基辅正面和南线地域加强攻势,以此钳制西南方面军。在莫斯科方向,在西方面军的左翼,他们也加强了攻势,而这些攻势,迫使掩护西方面军左翼位置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不得不抽调有限兵力对该方向加以增援。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布良斯克方面军本身,再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对基辅北线的德军发起攻势。
总之,对于邵尔斯战斗的作用,帕维尔、米特罗凡以及鲍里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任何人的观点都不能算错,之所以出现分歧,主要是还是个人的眼光以及全局意识不同。
米特罗凡炮兵出身,一直都是在指挥炮兵部队作战,这类指挥员不需要全局观念,他的着眼点永远都是在自己部队的打击目标上,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考虑战役甚至是战略层级的问题。所以,他看待一场战斗的时候,那就是一场战斗,跟别的没有任何关系。
帕维尔骑兵出身,长时间以来的工作,都是指挥坦克部队作战,为了应付诸如突击方向、突围方向等战役层次的问题,他指挥作战的着眼点,就必须更广阔、更深远,因此,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也比较多,相对的,全局观念也就比较强。
鲍里斯步兵出身,而且不是学院派的指挥员,他从基层一步步爬起来,始终都在一线指挥部队作战,论到危险性,他的处境显然是最糟糕的。但是因为有前世的诸多经历,再加上重生以来的逐步培养,他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显然更高一些,尤其是在莫斯科的这段时间,通过对战争初期各方向战斗情况的了解,他的大战略思想正在慢慢建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前世,乃至于重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认为基辅战役是苏军的一场大溃败,几十万的部队被德军围歼,这样的规模可谓是史上罕见。
但是现在,鲍里斯的观念变了,他认为,即便是历史重演,苏军仍有几十万人在基辅被包围歼灭,对苏联这个国家而言,它仍旧是一场胜利,不为别的,就因为这场战役的存在,令德军距离他们最初的战略性目的——攻陷莫斯科,越来越遥远了。斯大林丢掉了基辅,丢掉了西南方面军的几十万部队,但他赢得的却是时间,而无论对苏德任何一方来说,大家缺少的似乎都不是部队和占领城市,而恰恰是时间。考虑到这一点,从整个战略层次来说,德军赢得了基辅战役,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而苏军在基辅的惨败,却为赢得整场战争创造了条件。
或许,苏德战争的最终结果,早在基辅战役爆发之初,便已经有了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