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www.qingdouxsw.com,旺夫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卫二郎原地愣了一会儿, 他本来要去地里一趟,眼下也顾不上了。脑子里回荡着长衫男子那番话,说你就不想想人家大官老爷会费那么大力气送点破烂回乡?他能为一摞不值钱的旧书去托人?要从京城带东西回来你以为容易?……
听别人说他觉得有道理, 他先前不是没想到吗?
想着原先给他们最大的好处也不过是一家分了五亩田, 都没给田契。他可不小气?谁能想到那个就很值钱呢?看那个跑腿的一口价就给了五十两,都觉得是冤大头送上门来, 放走了对不起自己, 他们敢不把握机会?
八十两啊, 王屠户收的生猪一头才四五两银子,这钱拿去买猪能买将近二十头!
又想到方才那人说的,二榜进士四品京官的注解喊三百两也有人要,卫二郎心都痛麻了, 说在滴血也不为过。他这会儿啥都想不起来, 只知道一件事,那摞书卖亏了。
李氏因为得了笔大钱, 这几天心情极好, 她本来在灶上炖汤。头年秋天不是又把出喜脉, 现在三胎已经出生,这胎破了卫家传统生出个闺女,因着卫家闺女少, 加上如今条件好吃喝不愁这闺女她养得也挺不错。
刚才喂过奶, 李氏把人哄睡了, 跟着就要摸进灶屋去看她煨在锅里的汤, 出来却发现刚才说要下地去的男人还在外头直挺挺站着。
“他爹你咋还没出门?”
听到这话, 卫二郎才回过神,他转头朝李氏看过来,问:“巧儿吃饱了?”
“她能吃多少?早吃饱,这会儿人都睡着了……你咋的?脸色看着不好。”
卫二郎扯了扯嘴角,想挤出个笑脸,结果比哭还难看:“刚才有人来跟我打听老三送回来那摞旧书。”
“书咋了?”
“他说想要。”
“也想沾光啊?”
看婆娘还不明白,卫二郎心一横,说破了:“人告诉我老三的心得注解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说我们八十两买亏了,还说那个拿出去二三百两也有人要的。”
李氏刚才还一身轻松,这会儿脸全垮了:“他爹你说啥?”
“卖亏了,那书卖亏了,卖亏了啊。”
“我就说八十两他怎么眼也不眨就出了,那黑心鬼,明着欺我们乡下人不识货!他爹你找他去,把银子还他把书拿回来。”
“人走了几天,他姓甚名谁咱也不清楚,上哪儿找啊?”
李氏平常还是要脸面的,都不像吴婆子那样大嗓门吼人,有些打算也放在心里,不像大房陈氏那么咋呼。不过这都是平常,得知他们亏了二百多两,李氏哪还顾得上那些?她往地上一坐,就哭起来。
大房的春生蹲外头玩蚂蚱呢,听到哭声他撑着膝盖站起来,回身望了一眼。跟着就小跑回了家:“娘我跟你说,二婶她在外头哭。”
李氏本来就跟个受气包似的,她哭不稀奇,刚发了财这节骨眼哭就奇了怪。陈氏抱着小儿子走出去看热闹,一看,还真是。她伸长脖子喊了一声,问弟妹哭啥呢?到底有什么想不开?
不问还好,哪怕后面也会知道至少还能晚点。
这一问差点把自己逼疯了。
听说他们让人忽悠着贱卖了宝贝,两家一起亏了得有二百多两,陈氏差点没抱稳怀里的小儿子。回过神来也是催,催男人家找人去,找不到就上衙门告!卫二郎抱着头蹲在一旁,过会儿才说,你情我愿的买卖,现在那摞书已经是他的,闹上衙门也要不回来了。
“怎么要不回来,那是四品大官送给咱们的,衙门还能站他那边?”陈氏说着还找了急,她回头找到一脸茫然的春生,让他把他爹找回来,“你不去算了,让大郎去,平常听你说这说那要紧时候就不顶事了,二百多两,他坑了咱们二百多两不要回来?”
穿长衫那个说二三百两也有人要,那是随口说的。
实际上这玩意儿没法估价,看得上的天价也会买,卫家兄弟是亏了,亏了多少真不好说。
这动静瞒不了人,别说他们自个儿就会咒骂买书那人,哪怕他们藏着掖着,被气走那个穿长衫的也会帮忙宣扬。那人回到镇上之后和许多同窗好友说了,说那事儿竟然不是谣传,四年前的二榜进士如今的右通政大人卫成的心得注解千里迢迢从京城送回来,才几天,就已经让他两个哥哥贱卖了。他哥挺得意的,亲口说那一摞旧书卖了足足八十两。
“足足”二字震惊了诸位同窗。
半晌才有人痛心疾首说:“乡下人不识货!不识货啊!”
“这和识不识货有什么相干?料想卫大人送书回来是存着帮扶之心,不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价值而后感恩戴德。好赖是千里迢迢送回来的,哪怕一片鹅毛也该妥善收好,莫说是书。不识货就能卖?又不是穷困潦倒到不卖就要饿死人,有谁会拿他人赠礼转手换钱?要我说,这种人卖亏了是活该,他不知道价值还好,给他知道不得存着借此发财的心思自个儿誊录一遍再转手卖出个天价来?”
“说来也是,只不过可惜了……要是没卖出去花点钱总能借来一观。多看看,下届没准就考上了。”
乡下农户不懂,这些读书人才明白大儒做的经文注解有多珍贵。
虽然说四书五经学堂都教,很多夫子根本讲不明白。想就知道,他要是本事很大怎么会屈尊在学堂?真能耐的都当官去了,考不上去的才会办私塾。早先卫成能青云直上不是夫子教得好,是他自个儿通透,会琢磨。像他这种人能有几个?
对读书人来说,自悟很难,跟人学就容易。
为什么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能一代胜过一代?
人家每代有出息的都留下心得注解,有了传承,后生晚辈要学起来就容易。而这些经文注解是别人家传的,根本不外借。不用亲眼看,想也知道那摞书里存着通政大人多少心血,说是送回来给侄儿,侄儿看也没看一眼,拿去就发了笔财。
八十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是笔大钱,即便如此识货的听了还是忍不住想吐血。
这见钱眼开的德行,还想培养出第二第三个卫成……
不可能,别做梦了!
镇上那些读书人替他们心疼,真的心疼。村里消息传得慢点,晚一天才听说卫家兄弟给人坑了,听说那摞书能卖几百两的。村里人就跟听天书似的,他们这还将信将疑,前山村姜家就来了人。姜大娃拖着姜蜜她爹又带了两个儿子一起来,过来就问书卖了?是不是真的?
早先说过,卫成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兄弟,一封给丈人。
给丈人那封信里有些话是姜蜜同他说,让他写上的。之前姜蜜她大伯娘不是说过,儿子辈的没指望了,她有心想培养一下孙子辈那几个,看有没有出息的。姜蜜记得她大伯娘那话,就让卫成告诉他们,说这次送了些男人用过的旧书回来,说是旧书,那书上有些他写下的心得注解,让娘家要是有心也去誊抄一份。
姜家那头读书最久的是姜狗子,姜狗子字都认不全,基本没指望了,至于说姜大娃家那几个孙子其实还小,还在开蒙阶段,他们本来没着急立刻去借,这会儿去借回来也没法子抄。
本来还在为姜蜜升四品诰命而激动,准备办个席乐呵乐呵,正在张罗,就听说了隔壁村的笑话。
别人说的是笑话,他们一听急上了。
这么说吧,一开始呢,姜家也没意识到那东西非常贵重,毕竟他家也没有像样的读书人。架不住说笑话的人会解释,解释一遍不就明白了吗?
明白之后这一家子哪还坐得住?几个男丁赶紧就去了后山村,想问明白。
信上都说让他们去借来抄一套。
会那么写不就代表这事儿是女婿同意的,等于说书虽然交给卫大卫二了,姜家也可以借来用。这卫家兄弟怎么能卖?他卖了姜家的上哪儿抄?外面都说... -->>
卫二郎原地愣了一会儿, 他本来要去地里一趟,眼下也顾不上了。脑子里回荡着长衫男子那番话,说你就不想想人家大官老爷会费那么大力气送点破烂回乡?他能为一摞不值钱的旧书去托人?要从京城带东西回来你以为容易?……
听别人说他觉得有道理, 他先前不是没想到吗?
想着原先给他们最大的好处也不过是一家分了五亩田, 都没给田契。他可不小气?谁能想到那个就很值钱呢?看那个跑腿的一口价就给了五十两,都觉得是冤大头送上门来, 放走了对不起自己, 他们敢不把握机会?
八十两啊, 王屠户收的生猪一头才四五两银子,这钱拿去买猪能买将近二十头!
又想到方才那人说的,二榜进士四品京官的注解喊三百两也有人要,卫二郎心都痛麻了, 说在滴血也不为过。他这会儿啥都想不起来, 只知道一件事,那摞书卖亏了。
李氏因为得了笔大钱, 这几天心情极好, 她本来在灶上炖汤。头年秋天不是又把出喜脉, 现在三胎已经出生,这胎破了卫家传统生出个闺女,因着卫家闺女少, 加上如今条件好吃喝不愁这闺女她养得也挺不错。
刚才喂过奶, 李氏把人哄睡了, 跟着就要摸进灶屋去看她煨在锅里的汤, 出来却发现刚才说要下地去的男人还在外头直挺挺站着。
“他爹你咋还没出门?”
听到这话, 卫二郎才回过神,他转头朝李氏看过来,问:“巧儿吃饱了?”
“她能吃多少?早吃饱,这会儿人都睡着了……你咋的?脸色看着不好。”
卫二郎扯了扯嘴角,想挤出个笑脸,结果比哭还难看:“刚才有人来跟我打听老三送回来那摞旧书。”
“书咋了?”
“他说想要。”
“也想沾光啊?”
看婆娘还不明白,卫二郎心一横,说破了:“人告诉我老三的心得注解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说我们八十两买亏了,还说那个拿出去二三百两也有人要的。”
李氏刚才还一身轻松,这会儿脸全垮了:“他爹你说啥?”
“卖亏了,那书卖亏了,卖亏了啊。”
“我就说八十两他怎么眼也不眨就出了,那黑心鬼,明着欺我们乡下人不识货!他爹你找他去,把银子还他把书拿回来。”
“人走了几天,他姓甚名谁咱也不清楚,上哪儿找啊?”
李氏平常还是要脸面的,都不像吴婆子那样大嗓门吼人,有些打算也放在心里,不像大房陈氏那么咋呼。不过这都是平常,得知他们亏了二百多两,李氏哪还顾得上那些?她往地上一坐,就哭起来。
大房的春生蹲外头玩蚂蚱呢,听到哭声他撑着膝盖站起来,回身望了一眼。跟着就小跑回了家:“娘我跟你说,二婶她在外头哭。”
李氏本来就跟个受气包似的,她哭不稀奇,刚发了财这节骨眼哭就奇了怪。陈氏抱着小儿子走出去看热闹,一看,还真是。她伸长脖子喊了一声,问弟妹哭啥呢?到底有什么想不开?
不问还好,哪怕后面也会知道至少还能晚点。
这一问差点把自己逼疯了。
听说他们让人忽悠着贱卖了宝贝,两家一起亏了得有二百多两,陈氏差点没抱稳怀里的小儿子。回过神来也是催,催男人家找人去,找不到就上衙门告!卫二郎抱着头蹲在一旁,过会儿才说,你情我愿的买卖,现在那摞书已经是他的,闹上衙门也要不回来了。
“怎么要不回来,那是四品大官送给咱们的,衙门还能站他那边?”陈氏说着还找了急,她回头找到一脸茫然的春生,让他把他爹找回来,“你不去算了,让大郎去,平常听你说这说那要紧时候就不顶事了,二百多两,他坑了咱们二百多两不要回来?”
穿长衫那个说二三百两也有人要,那是随口说的。
实际上这玩意儿没法估价,看得上的天价也会买,卫家兄弟是亏了,亏了多少真不好说。
这动静瞒不了人,别说他们自个儿就会咒骂买书那人,哪怕他们藏着掖着,被气走那个穿长衫的也会帮忙宣扬。那人回到镇上之后和许多同窗好友说了,说那事儿竟然不是谣传,四年前的二榜进士如今的右通政大人卫成的心得注解千里迢迢从京城送回来,才几天,就已经让他两个哥哥贱卖了。他哥挺得意的,亲口说那一摞旧书卖了足足八十两。
“足足”二字震惊了诸位同窗。
半晌才有人痛心疾首说:“乡下人不识货!不识货啊!”
“这和识不识货有什么相干?料想卫大人送书回来是存着帮扶之心,不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价值而后感恩戴德。好赖是千里迢迢送回来的,哪怕一片鹅毛也该妥善收好,莫说是书。不识货就能卖?又不是穷困潦倒到不卖就要饿死人,有谁会拿他人赠礼转手换钱?要我说,这种人卖亏了是活该,他不知道价值还好,给他知道不得存着借此发财的心思自个儿誊录一遍再转手卖出个天价来?”
“说来也是,只不过可惜了……要是没卖出去花点钱总能借来一观。多看看,下届没准就考上了。”
乡下农户不懂,这些读书人才明白大儒做的经文注解有多珍贵。
虽然说四书五经学堂都教,很多夫子根本讲不明白。想就知道,他要是本事很大怎么会屈尊在学堂?真能耐的都当官去了,考不上去的才会办私塾。早先卫成能青云直上不是夫子教得好,是他自个儿通透,会琢磨。像他这种人能有几个?
对读书人来说,自悟很难,跟人学就容易。
为什么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能一代胜过一代?
人家每代有出息的都留下心得注解,有了传承,后生晚辈要学起来就容易。而这些经文注解是别人家传的,根本不外借。不用亲眼看,想也知道那摞书里存着通政大人多少心血,说是送回来给侄儿,侄儿看也没看一眼,拿去就发了笔财。
八十两银子对普通人来说是笔大钱,即便如此识货的听了还是忍不住想吐血。
这见钱眼开的德行,还想培养出第二第三个卫成……
不可能,别做梦了!
镇上那些读书人替他们心疼,真的心疼。村里消息传得慢点,晚一天才听说卫家兄弟给人坑了,听说那摞书能卖几百两的。村里人就跟听天书似的,他们这还将信将疑,前山村姜家就来了人。姜大娃拖着姜蜜她爹又带了两个儿子一起来,过来就问书卖了?是不是真的?
早先说过,卫成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兄弟,一封给丈人。
给丈人那封信里有些话是姜蜜同他说,让他写上的。之前姜蜜她大伯娘不是说过,儿子辈的没指望了,她有心想培养一下孙子辈那几个,看有没有出息的。姜蜜记得她大伯娘那话,就让卫成告诉他们,说这次送了些男人用过的旧书回来,说是旧书,那书上有些他写下的心得注解,让娘家要是有心也去誊抄一份。
姜家那头读书最久的是姜狗子,姜狗子字都认不全,基本没指望了,至于说姜大娃家那几个孙子其实还小,还在开蒙阶段,他们本来没着急立刻去借,这会儿去借回来也没法子抄。
本来还在为姜蜜升四品诰命而激动,准备办个席乐呵乐呵,正在张罗,就听说了隔壁村的笑话。
别人说的是笑话,他们一听急上了。
这么说吧,一开始呢,姜家也没意识到那东西非常贵重,毕竟他家也没有像样的读书人。架不住说笑话的人会解释,解释一遍不就明白了吗?
明白之后这一家子哪还坐得住?几个男丁赶紧就去了后山村,想问明白。
信上都说让他们去借来抄一套。
会那么写不就代表这事儿是女婿同意的,等于说书虽然交给卫大卫二了,姜家也可以借来用。这卫家兄弟怎么能卖?他卖了姜家的上哪儿抄?外面都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