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中国通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三)外资和官办化工企业1.日本在华化工企业。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许多特殊权利。帝国主义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以日本在华北和东北所办的企业最多。
1933年日本在大连甘井子成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1935年正式投产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工产品。合成氨能力为年产5万吨硫酸铵为18万吨。硫酸工场有5套共墙式九塔法硫酸装置和浓接触法硫酸装置塔式法硫酸装置生产能力为12万吨接触法为2万吨。1936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创建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即大连碱厂前身)利用东北原盐生产纯碱和苛化烧碱生产能力为年产纯碱7.2万吨烧碱为3ooo吨。1938年在沈阳建立奉天曹达株式氯碱厂(即沈阳化工厂前身)制造烧碱、盐酸和漂白粉。1945年建成了满洲矿山公司葫芦岛硫酸厂利用杨家杖子铅锌矿冶炼副产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投资建设的橡胶厂有3o家主要是东洋轮胎公司和太阳、亚细亚橡胶公司。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也建有橡胶厂3o多个其中青岛橡皮工厂有一定规模。
1938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汉沽设厂次年投产产品为烧碱、溴素、氯化镁、氯化钾等。1939年东洋化学株式会社在汉沽建立氯碱工厂1942年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溴素、氯化钾、氯化镁、氯酸钾。同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大沽办了氯碱厂(大沽化工厂前身)次年投产产品为液碱、漂白粉、氯化钾、氯化镁、溴素等。以上三个氯碱厂都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生产漂白粉用砖室法装置。
2.官办化工企业。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仅建有为数不多的化学兵工厂、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酒精厂和炼油厂等产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最大的化学兵工厂1932年建立氯碱分厂采用圆筒型伏斯式(Vornetbsp;台单槽负荷电流为1ooo安培所有设备都自美国引进氯产品有盐酸、液氯、烧碱。1934年我国第一座接触法生产硫酸装置在巩县兵工厂分厂投产。抗战时期该厂内迁至四川沪州改称第二十三兵工厂。国民党政府还办了江西硫酸厂、昆明化工材料厂产量都很少。抗战胜利后接收了日军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但厂房、设备和器材遭到严重盗买和破坏生产大都停顿。1947年资源委员会在南京筹备中央化工厂到1949年解放时才建成一幢厂房。
(四)抗日根据地的化学工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力量展化工技术创办了一些型化工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军事化学工业。
194o年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大安沟用陶瓷大缸作设备建了一个硫酸厂土法生产少量硫酸、硝酸用于制造火药。
194o年在太行根据地麻田镇附近的白布礁建立了塔式法硫酸工厂和瀑式硫酸浓缩设备。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北面的紫芳沟建立了铅室法硫酸厂以硫磺为原料产品经浓缩制成浓度为94%的硫酸。1939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卫生材料厂又称延安八路军制药厂。1943年成立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黄碘、酒精、葡萄糖等。1943年在张家口建起了新华制药厂。
根据地的化学工业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解决技术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化工的组成部分。
(五)化工科技成果1.有机合成研究。
这一时期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开展少量的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研究。在天然有机方面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麻黄素的药理作用、钩吻和汉防己生物碱等的分离及结构分析工作。合成方面有雌性甾族激素的全合成等。在当时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极为可贵。
在烃类、卤代物、醇、脂肪酸、醚、氨基酸、金属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合成方面许多人做过研究工作对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展起了先驱作用。
1932年张锦等人曾以γ-二酮和苯胺合成了类似联苯的吡咯衍生物并研究了它的立体化学。1933年纪育沣和田遇霖以b—醛酸酯或b—酮酸合成嘧啶的羟基、氨基或硫氢基衍生物。1936年萨本铁、刘达夫找到了乙内酰脲及其衍生物的两种制备方法。
1941年庄长恭成功地应用了die1s-a1der反应、dienet反应环化多环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甾族碳架的菲族类似物在该领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可惜研究工作因日本侵华而中断。1947年萨本铁和纪育沣等人合成了a—氨基噻唑和氯代噻唑。
在氨基酸合成方面1938—1948年林国镐、黄耀曾等人利用hoffmann反应原理改善了合成反应条件制备了19种氨基酸。1934年程有庆等用玉米粉、豆饼及不同的金属催化剂合成了d—型麸氨酸以铜与三氯化铁为催化剂时得率提高。
另外在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合成汽油方面、合成醋酸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有机化学家对Friede1-netbsp;反应所用的试剂、应用范围以及反应条件曾作过一些研究。
在甾体化学合成反应方面黄鸣龙等人次现了甾体中的双烯酮酚反应该反应可以用于合成雌性激素。在应用双烯酮酚反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主体结构时现变质山道年的4个主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这一现在当时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有重大理论意义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其一类的绝对构型并为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面ishner还原法被称为“伏尔夫—基希纳—黄鸣龙法”该改良法不仅是一个经济、简单、可靠的还原法而且使用范围广在有机合成上被广泛采用并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3.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941年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时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并进行燃料、合成树脂与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经济部专利1o余项。1945年他在上海化工厂工作时组织生产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绿、直接蓝、橡胶制品、黄蜡布、酚醛塑料及软水剂等为上海化工厂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础。
4.化学工程的研究。
1931年杜长明研究碳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先提出了外扩散对于燃烧反应的影响其论文《碳的燃烧度》迄今被列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展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1928年张克忠研究精馏过程机理的博士论文得到美国化工界高度评价。
苏元复等人在四十年代共同研究液—液萃取设备和有关基础理论。他本人曾用溶剂萃取法从麻黄草浸渍液提取麻黄素和从独居石砂提取铀和钍并用于工业生产。1932年顾毓珍表论文《关于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摩擦因素及流体的度分布》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得出新的计算式被广泛采用。
5.其他轻化工研究。
三十年代初李润田研制出各种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使“鹰牌”香精的质量不断提高。1935年李润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香精配造厂——鉴臣香精厂自制紧缺的香原料供生产混合香精之用从此开了我国香料工业之先河。
在感光化学材料方面1938年曾所仪试制成功照相底片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经各大照相馆试用后受到欢迎。1941年曾所仪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设备次成批生产了国产照相底片和幻灯片同时还制成了印相纸。经专家鉴定他制造的幻灯片和照相底片质量已接近国外干片制作法的产品。他所用的方法可大大缩短照相纸的制造工艺流程而且还能大量节省原材料。
在酿造学研究中1935年远东最大的酒精厂——中国酒精厂正式投产后任该厂总化学师的陈騊声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专门研究出版了中国酒精制造的第一本专著《酒精》(1936年)而后又出版了《酿造学总论》(上下卷1937年)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卷1941年)。
总之近代中国的化学工业在动荡中艰难起步虽然有了一定的展生产了必要的化工原料但并未形成工业体系生产品种少产量低化工科技成果很少技术水平落后。据统计近代中国主要化工产品的最高年产量仅为:硫酸18万吨硫酸铵22.6万吨纯碱1o.3万吨烧碱1.2万吨轮胎4万条。1949年全国化工总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化学工业真正健康快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第六节轻工业纺织从1919年以后到1949年末我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的系统雏形。加工工业中有棉纺织及棉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复制、服装等行业。其中毛纺织、丝绢纺织及针织行业内部均包含染色整理部分。服装行业还带有很大的手工生产成分。化纤行业和装备行业尚在萌芽状态。生产规模计棉纺织516万锭6.39万台织机毛纺织15万锭o.2万台织机麻纺织3万锭近千台织机缫丝8.9万绪绢纺3万锭丝织机4.o7万台。职工71.2万人内技术人员o.8万人年耗用各种原料6o万吨。
(一)纺纱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的纺织技术水平。
二十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对纺纱的牵伸机构进行了几次革新19o6年明的三罗拉双区牵伸只有7—8倍1911年出现的皮圈式便提高到18—2o倍。1923年卡氏(netnetbsp;倍。这些新技术由英人和日人逐步传入中国。日本人在仿造中还有创新如“日东式”、“大阪机工式”等在日资在华工厂中广泛使用不久为中国人所掌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纱支数也有所提高。16英支成了标准产品用于织12磅细布。工人当车能力也提高到梳棉每人12台粗纱每2台3人细纱每台3人摇纱每台1人。此外辅助工大多数被取消。每万锭纱厂用工减至6oo人。1中国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引进的新型纺纱机器技术之后不断作出改进和革新。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美国造清棉机除尘效率差中国技术人员就自行添置补充。英国造细纱机用圆的锭绳传动打滑较多中国技术人员就改造成美国式用扁的锭带传动。并条、粗纱、细纱各机的下罗拉都进行淬火以减少磨损。其上面的皮辊均改为活套使其转动灵活。
到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在纺纱设备上多有改进。如造出单程清棉机即把松包、给棉、开棉、清棉联合成一部机器。又造出并卷机、单程粗纱机、大牵伸与大牵伸细纱机等。这些新型机器设备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1932年41家华商棉纺厂已不同程度地引进这些新型设备。1我国自行仿造纺纱机器的铁工厂、机修厂也纷纷出现。在这种技术基础1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上纺纱支数更有提高:2o英支成了标准商品。在华日资纱厂则以纺32英支为多。在引进精梳机的工厂有纺到6o、8o英支的可用于织造府绸、直贡呢、玻璃纱、麻纱(细薄棉织物)、洋标、雨衣布等。工人挡车能力更有提高清棉每人2台梳棉每人16—2o台并条每人18—21尾头道粗纱每人1台2道粗纱每人2台单程粗纱每人2—4台细纱每台1—2人。每万锭纱厂用工减到2oo人以下。但据1932年国际劳工局资料每万锭需工人数日本61人英国4o人美国34人2。中国纱厂与它们相比还有不差距。
2.抗日战争期间型纺纱机的创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并推广了一些适于战时使用的短流程、轻型纺纱成套设备。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农式和三步法。新农式成套纺纱机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企业家荣尔仁和纺织专家张方佐等创议由上海申新二厂技术人员创制1。在大西南后方推广使用颇受欢迎。这套设备包括卧式锥形开棉机、末道清棉机、梳棉机、头二道兼用并条机、大牵伸细纱机、摇纱机和打包机。每套128锭占地面积只75平方米动力1o匹马力。全套设备可用2辆卡车载运所以极便于偏僻山区使用。这套机器是参照当时通用的动力机器加以简化、缩重新设计制造的。全部采用钢铁材料。每台机器配电动机单独传动(当时大厂的机器大都用天轴集体传动)。开棉、清棉、梳棉机机幅只有75o毫米。并条机采用5罗拉大牵伸每台配有头道、二道各3眼并列。省去了粗纱机二道棉条直接上大牵伸细纱机。细纱牵伸改为4罗拉双皮圈式牵伸可达4o倍。摇纱、打包也相应简化。
三步法成套纺纱机同时由纺织专家邹春座等在无锡和嘉定创制2并投入生产。这套机器把原来棉纺的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和成包等7道工序缩成弹棉、并条、细纱3道成纱配上摇纱和成包即成纺纱全过程。弹棉机用刺辊开松出机净棉做成条以卷喂入。细纱机用3罗拉双区双皮圈大牵伸由棉条直接成纱牵伸可达5o—1oo倍。这套机器结构简化。如牵伸机构设计成可以无须调节罗拉隔距;细纱卷绕成形改为花篮螺栓式由后罗拉尾部凸轮、拨针拨动齿轮使其回转形成级升。每台细纱机初造48锭后改为84锭。全套机器均用铁木结构除了最必要的关键零件如轴、轴承、齿轮、罗拉、锭子、锭座钢领等用钢铁材料外其余如机2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张坤兴:《新农式纺纱机》《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2辑1988年第33页;李向云:《新农式大牵伸型纺纱机》《染织纺》194o年第3期第2519页。2参见邹春座:《三步法铁木纺纱机明书》《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1988年第53页架等全部采用木条由对销螺栓交叉连接不用接榫。这样加工制造和安装极为方便。成纱质量可与大型机器所产相匹敌。
新农式、三步法以及其他类似的简化纺纱机系列是为适应战争环境而明创制的在战争结束后达国家更新下来的“二手(旧)设备”廉价大量输入我国需要花大力气的简易系列定型工作就不可能有人关心终于成为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了。
3.战后纺纱技术的改进。
抗日战争结束后技术人员对大厂所用的细纱牵伸机构也进行过改革。
主要有纺建式和雷炳林式等。
纺建式大牵伸由中纺公司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于1947年设计制造1。主要是把原来日本仿造的改进型卡氏大牵伸的皮圈架改为上下分开并把前、中、后弹簧加压改为可调。改后牵伸可达3o倍。
雷炳林大牵伸以创制人名命名2。主要把原来固定皮圈销改为上销用弹簧控制的活动式。这样无论纱条粗细如何变化上下皮圈销口始终能起夹持作用。
在引进新型纺纱设备的使用方面我国技术人员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原料特性的不同工艺。如清棉工程对27毫米以下的棉花(印度棉和低级美棉)须加强大的冲击力采用单道喂棉和3翼斩刀打手且让打手在给棉板嘴边直接把棉花打下。对28毫米以上的长绒棉等原料则采用3根喂棉辊及豪猪式打手其作用较柔和。对于染色棉花则采用梳针打手可使棉卷光洁。在除尘方面采用了布袋滤尘器大大改善了清棉、梳棉车间的劳动条件。(二)机织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机织技术水平。
近代动力织机有许多进步。西方先进国家1895年明了自动换纡。接着日本人仿造并加以改进成为广泛使用于在华日资厂的“阪本式”自动换纡织机。1926年日本人明了自动换梭的“丰田式”织机随后也逐渐推广于在华日资厂并且不久慢慢把阪本式压倒。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技术人员逐渐增多。回国留学生也纷纷把国外先进的机织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介绍到了国内。我国织布工厂逐步推行合理化操作法如保全之平车、揩车、定位、水平;运转之分段、接头、加油、扫除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规范。熟练工人渐多看台能力提高。普通棉织机2人3台整经机3人2台辅助工人也有所减少。1oo台棉织机的车间用工减至23o人。每24时每台可织14磅布2匹(每匹42码)。21参见朱洪建:《纺建式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2期。2参见欧阳威廉:《雷炳林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6期。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2参见周启澄等:《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2.抗日战争前后机织技术的进步。
抗日战争前后我国各厂都推广自动织机即在普通力织机上添加2个装置:经纱断头自停装置和纬纱自动补给装置。这样在纡管上纬纱用完时可不停车而自动换入新的纡管或是新的梭子经纱断头也容易现及时接上从而大大提高织机运转效率也减少了缺经疵布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增长机器连续运转时间又推行了大卷装如加大梭子加长纡管增大络纱筒子等。对于自动织机看台能力提到每人2o台同一时期欧美、日本看台数还要高些。但这不是因为当时中国工人不如外国工人而是因为中国纺纱设备陈旧的居多成纱强力偏低不匀率偏大;而且织造准备工程的设备也较落后以致织机上经、纬纱断头率比外国高。1机器的传动已逐步由天轴或地轴集体传动改为车头电动机单独传动。这样车间里阻碍光线、沾附飞花的长皮带没有了既减少皮带打滑又较为安全运转效率和车间环境也有所改善。2有少数工厂已开始采用改进了的“高整经机”。此机对筒子架作了改进使经纱引出清晰接头方便。3织物的品种棉布渐以12磅细布为主平布幅宽增至9o厘米斜纹布75厘米还生产出府绸、哔叽、直贡呢、雨衣布、玻璃纱、麻纱等特色棉织品。产量每24时每台织机可产12磅细布82米或16磅粗布1o1米。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各厂在织造准备工程方面有了不少进步。如络经由竖锭式锭子回转改为槽筒式由摩擦传动回转使络纱张力不问卷绕直径多大均可保持稳定不变而且可以络成圆柱形或宝塔形(截头圆锥形)筒子。整经机筒子架过去在使用圆柱形筒子时经纱放出要通过筒子的回转限制了度的提高。后来先是在筒子锭轴加装滚珠轴承减筒子回转时的阻力;后来又改用宝塔形经纱筒子使经纱放出可以通过自宝塔尖方向的轴向退绕筒子可以固定不动。这样整经时张力会大大降低整经度可大大提高。在操作上把工作筒子的纱尾和预备筒子的纱头接起来这样就免去了停车成批换筒子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整经机的效率。浆纱机的张力和上浆率与回潮率控制方面也有了改进。在上海还探索过用双槽、分浆、分烘技术在棉纱上浆时同时进行纱线染色。穿经方面在大批量稳定品种采用了结经机可利用“了机”余纱连综筘与新的织轴上的纱由机器自动对应接结。在织机上织格子布的工厂采用了多梭箱自动纬纱换色的织机。1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2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3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④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1参见《纺织周刊》1946年第7期第168页;《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第6期。
在织坯整理方面配备了验布机、刮布台、压光机、叠布机、打印机、成包机等可以依次对织坯检验定等、刮布压光、叠布印商标、打包成为成品入库以供销售或供印染。2造纸1919至1949年中国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机器造纸业展较快的时期兴建了数十个机器造纸厂已能生产各种品类的纸张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则为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机器造纸厂或倒闭或西迁而同时洋纸的进口也大受限制。虽然这期间在西南地区新建了9家机器造纸厂但是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均得到了充分展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和台湾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一批规模较大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以及内战爆造纸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展。
(一)造纸业的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机器造纸工业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工厂总计在抗战前夕全国(东北除外)共有机器造纸厂32个资本合计为134o.o2万元年生产能力共为65447吨在当时纸张消费总量中只占1o%左右比重还是比较的。1这一时期造纸业的特是出现了一批用稻草生产纸板的造纸厂。最早的一家是192o年成立的江苏省苏州的华盛造纸厂用多烘缸圆网造纸机生产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全年产量为45oo吨。以后又出现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纸厂(1921年)、天津的振华造纸厂(1923年)、苏州的华章造纸厂(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纸厂(1924年)四家专业生产黄板纸的造纸厂。由于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自诞生以来先后成立的12家造纸厂都是生产薄纸的这些板纸厂的出现填补了纸张品种中的空白适应了国内工业展的需要并打破了过去国内黄板纸市场几乎由日本独占的局面。
193o年上海勤业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庐县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生产誊写蜡纸原纸的手工纸厂用国产雁皮生产出抄造技术难度大的薄型皮纸——誊写蜡纸原纸弥补了国内手工纸产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制了日本产品的垄断。
2参见《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o年第7期。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浙江省嘉兴的民丰造纸厂依靠本国技术专家的力量试制成功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的进口货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1以上所述我国造纸工业的成就均反映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造纸厂开始西迁。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四川省一时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于抗战前四川只有嘉乐造纸厂一家纸张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机器造纸工业有所展总共建设了9家新的造纸厂。其中1937年开始由上海辗转内迁至四川省重庆猫儿石的原龙章造纸厂建成投产厂名为中央造纸厂年产机制纸能力为12oo吨工人47o余人是当时后方规模最大的造纸厂。该厂为现在重庆造纸厂的前身。
太平洋战争生后进口纸张的来源濒于断绝形成了各地纸张奇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手工造纸业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抗战后方国民党统治地区尤为显著。许多原来生产迷信纸等粗纸为大宗的手工造纸业纷纷改产文化用纸并在纸浆中加入松香胶来适应钢笔书写和两面印刷的需要称为“改良纸”或“土报纸”其色泽和质量虽较差但在当时填补了纸张的短缺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因战时宣纸供应困难曾两次亲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纸产地夹江县指导槽户在原有漂白竹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浆成功地制造出仿宣纸即现在有名的“大千书画纸”1。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用纸困难也组织了手工纸的生产。1939年在陕北延安县甘谷驿由李双全等人组织成立了振华造纸厂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兰草为原料生产可供书写和印刷用的“马兰纸”这是根据地内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纸厂。21942年5月为解决**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需要的印刷用纸在四川省华莹山下的广安县古桥乡丁家坪建设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oo余人。
1942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11945年**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1殷舒飞、范钦烁:《浙江造纸工业史》《浙江造纸》1993年第1期第44—45页。1参见马晓俊:《大千书画纸》《纸和造纸》1984年第4期第37—38页。2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3)第397页轻工业出版社。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58—6o页。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2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万吨与纸张能力13万吨左右。3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个造纸厂共有34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个。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令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o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o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oo吨纸2355o吨。1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二)造纸技术及科教的展1919至1937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21929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
2参见陶厚卿:《战火纷飞的苏中——华中造纸厂》《纸史研究》第4期第45—49页。3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造纸资源及其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1期第62—69页。
1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台湾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3期第3o—37页。2参见纪力:《方汉城及其著作〈造纸概论〉》《纸和造纸》199o年第2期第52页。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11931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21933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3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1。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2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3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oo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印刷一、1919至1937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崛起自1919到1937年抗战前夕经过国人数十年之努力中国近代印刷业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8—49页。2参见纪力:《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纸和造纸》199o年第1期第22页。3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9—5o页。1参见姜锦春:《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造纸专业》《纸和造纸》1983年第1期第51页。2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Ⅷ卷3/4期第Ⅹ卷3/4期。3参见江淮、舟涛:《金瀚与新闻纸》《福建造纸》1985年第4期第57—59页。在工艺技术、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诸方面都得到长足进展呈现出蓬勃展的局面和势头。
(一)中国传统印刷业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革新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以铅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为业的印刷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原有从事传统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印刷机构也先后改用新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国的传统印刷逐渐让位于铅与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经过千余年的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术难以比拟的特长和优。因此即使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传统的雕版印刷仍在应用中。尤其是佛教经典和木版年画的刻印迄今仍在进行。被北京荣宝斋称作木版水印的饾版印刷更以近现代印刷无法取代、几可乱真的高技艺在现代印刷百花园中依然独放异彩为世人所称颂。
(二)印刷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与出版事业的展1.上海——中国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8o%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9o%、报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方面挥着历史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印刷业展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业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1933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在上海光裕里58号成立。最初根据学会章程设立了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全体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12月改设理事会由郁仲华(主席)、唐镜元(副主席)、糜文溶(书记)、柳溥庆(会计)、沈莲芳5人组成。共有会员26人。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由柳溥庆任主任委员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励吾和顾秋水。
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是中国印刷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印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术交流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新时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远在中国印刷学会成立之前国人已对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技术进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oo年上海文明书局的赵鸿雪先生根据西文图书资料介绍的照相制版法成功地进行了照相铜锌版的研制;19o2年上海文明书局研制珂罗版印刷又获得成功并付诸实施;1933年柳溥庆在上海三一印刷厂采用平凹版制版工艺成功地印制了《美术生活画报》更于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了《中国印刷》第一期插图。插图画面层次丰富、网光洁至今仍色彩鲜艳为中国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实物见证。1935年柳溥庆、陈宏阁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机获得成功。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报》和1936年第一期《中国印刷》对此作了类似的报道。上海《申报》在“留法学生柳溥庆明照相排字机”大字标题下报道云:“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构造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他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据图样分析柳氏研制的这台照相排字机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的第一代手动式照相排字机原理相同结构相似。在三十年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能研制出这样水平的照相排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因生在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时期而未能付诸应用。
4.印刷教育事业的开端。
历史上中国在印刷技术的传授和继承方面一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直到本世纪初方有学校教育之出现。19o4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1933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5.印刷书刊的出版。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版贺圣鼐、赖彦予著《近代中国印刷术》和印刷专业杂志数种。其中:《近代中国印刷术》详细介绍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展情况它的出版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出版印刷杂志计有《中华印刷》、《中国印刷》、《艺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种。其中:《中华印刷》创刊于1935年高元宰主编;《中国印刷》创刊于1936年系中国印刷学会主编之季刊;《艺文印刷月刊》1937年创刊刘龙光主编;《神州印刷》仅见于《艺文印刷月刊》之收购书名广告未见实物流传。这四种印刷专业杂志以《艺文印刷月刊》影响最大、行最久共出版25期。内容多为介绍国内外印刷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国内外印刷展情况。
中国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印刷事业中新兴领域的肇始和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印刷事业的进一步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萌芽和展近代印刷采用机械设备和相应器材进行生产离不开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设备、器材均由国外进口。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国人自办的由维修、仿制到自行设计和制造近代印刷机械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和造纸、制墨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初步的展。1895年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械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随后公义昌机器厂、贻来牟铁工厂等七家印刷机器厂相继建立。这八家印刷机器厂建厂初期均以印刷机修理为主要业务。辛亥革命后上海、北京、青岛、广州、长沙、长春等地纷纷建立印刷机器厂。这些印刷机器厂除修配印刷机外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切纸机、照相机等当时亟需的印刷机械设备为中国印刷机器制造业之先驱。此后除魏聚成、顺昌、姚公记、明精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机器厂6续创建外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也自建印刷机械修配和生产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自19o3年起即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设备到1926年已扩建成有相当规模的华东机器制造厂。
(四)近代印刷工艺技术的演进近代印刷术虽来自欧美但其由印刷数十个字母组成的西文转向印刷数以万计的中文为我所用则非国人参与不可故其在中国有着一个吸收、演进过程。即使在传入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文活字的研制中也同样离不开国人的参与和配合。18o7年马礼逊来华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国人。1832年前石印术传入中国这手书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国人。此后无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还是凹版印刷在其传入、展进程中国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19o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1。1922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年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页。钱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欧体活字倡制“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韩佑子先生创制“仿古活字”。
1925年王宠佑先生创制华文排铸机。
19o2年赵鸿雪先生研制铜锌版制版法历时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制珂罗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习得雕刻铜凹版之法并著有《铜刻记》详记之。
1935年柳溥庆先生费数年心血研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
从以上数例可见国人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展中作为之一斑。正如贺圣鼐先生在《近代中国印刷术》一书的“结论”中所的:“综观此过去数十年吾国印刷术诚不可谓之无进步。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故数十年间印刷人才辈出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二、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近代印刷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日寇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则不明不白地为日人所据有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来的要么为日人占有要么被迫停业。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不少从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后方转移的印刷设备器材在转移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印刷业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方面加以记述。
(一)国统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达的大城市先后为日军侵占。这些城市的印刷企业遂向内地转移。转移后最集中的地方是重庆和桂林。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7oo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15oo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1贺圣鼐:《近代中国印刷术》参见《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22o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1oo多家。拥有对开印刷机5o余台四开印刷机6o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二)解放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中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许多印刷厂。
1935年1o月**中央率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央所在地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中央印刷厂(1937)、八路军印刷厂(1938)、光华印刷厂并在绥德建立了抗敌印刷厂。此后在其他根据地6续建立印刷厂多处。基本情况是:晋察冀边区建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印刷厂等;晋绥抗日根据地建有吕梁印刷厂、晋西美术工厂、太岳日报印刷厂等;山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大众日报印刷厂、泰山时报印刷厂、渤海书局等;华中抗日根据地建有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所、拂晓报印刷厂、淮北印钞厂、七七报印刷厂、鄂豫地区建设银行印钞厂、中原印刷厂等;浙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四明山战斗报印刷所;江苏抗日根据地建有江南印刷厂、东进报印刷所、苏南报印刷所、茅山地委印刷所、前进报印刷所、苏中报印刷所、苏北印刷厂等。
(三)沦陷区的印刷业在沦陷区出于侵略的需要日军到处建立由汉奸支撑的伪政权并组建由日人经营的出版印刷机构以便在新闻出版文教宣传诸方面加强控制为侵华战争和最终灭亡中国服务。譬如:日人控制下的东北伪满时期重要刊物多达1oo多种报纸约4o家负责人多是日本人文字多用日文、满文。在中国办报刊不用中文而用日文狼子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与之相比国人私人资本印刷业则日益萧条和萎缩。
1939年日本在北平建立了华北沦陷后的最大的新民印书馆从侵华日军中挑选懂得印刷的日本人担任各部门负责人职工多达2ooo人。到194o年日人在北平开办的印刷厂已多达29家。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厂则日渐衰落。就连一度兴盛的京华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的北平印刷厂)在日本友利洋行控制下也难以继续经营职工仅剩4o人左右。
全国印刷中心上海抗战前印刷厂已多达近千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抗日战争爆不少印刷厂向大后方迁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前被称作“孤岛”的租界还保留一些印刷厂。太平洋战争爆日军占领租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被抢劫一空不少印刷厂被查封报社印刷厂则为日军掠占改印日伪报纸。上海印刷业每况愈下处在萧条中。在沦陷区一方面是中国印刷业遭受严重破坏而致萧条;而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却大力展自己控制的印刷厂。如北平日伪政权主持的《新民报》印刷厂于1938年从日本购进一台84英寸高轮转机为各报社设备最新者这些厂在设备、技术相对先进条件下为日伪印刷侵略中国所需的教科书、报刊和宣传品。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出版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中国出版印刷业中心。
上海在抗日战争爆前夕各类印刷厂近千家;沦陷后陡减至约2oo家;抗战胜利后大批厂家回迁。据1946年《上海市年鉴》载:“胜利后内地出版社迁沪者多至数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单行本数据今夏统计已有4ooo余种数量在5o万册。”这一年出版各种报纸数十种杂志43o种;造纸厂34家;铅印厂316家彩印厂1o7家。可见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是相当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业较达的城市情况相同不再赘述。
遗憾的是不久国民党又挑起内战。解放战争期间随着军事形势的展国统区的印刷业于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繁荣和生机逐渐消失而解放区的印刷业却呈现出一片生机。
抗战胜利后**中央委派许多干部到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开辟工作重新调整、组建了许多印刷厂。例如:1946年4月成立江海印刷公司下属江海导报印刷厂、韬奋印刷厂、东台民报印刷厂三个厂。11月又将江海导报、韬奋二厂改组成苏中韬奋印刷厂。1947年1o月苏中韬奋印刷厂又与盐阜印刷厂、黄海印刷厂合并调整为华中日报印刷厂、华中新华书店印刷厂、华中指挥部政治部印刷厂。
1946年起在东北建有佳木斯印刷厂、东安印刷厂、东北日报印刷厂、东北铁路印刷厂、哈尔滨新华印刷厂等多家印刷厂。
1947年鲁中印钞厂并入渤海印钞厂1948年迁至济南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制局。
1948年山东新华书店成立印刷部下辖9个印刷厂。同年建立中南新华书店(建有规模较大的印刷厂)。该店1949年迁至武汉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下辖12个印刷厂。
其中与解放后印刷业展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抗战胜利后各地区新华书店的组建。当时各解放区统一设立了集中编、印、的新华书店各地新华书店下都设有印刷厂。这些新华书店的建立也为解放后印刷业的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土地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出现了更加复杂和严重的土地问题。民国时期在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地权集中和使用分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展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各政治派别提出种种土地改革的主张和方案成败俱有一一为历史所抉择。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在复杂的土地关系中所有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它决定和制约着土地关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广人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展极不平衡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繁杂其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分述如下:国家的土地所有指土地由国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占有的土地所有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形态是指屯田、垦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泽等等清末民初总称为“官公田”和私有土地总称为“民田”相对而言。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原来掌握在满族统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民田化官荒和牧场也大规模的丈放和开垦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开拍卖使国有土地私有化。东北、内蒙等地最为明显。“自19o5至1929二十四年之间黑龙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归私人所有大部转入大地主之手。”1据抗日战争前的估算官公田的已耕地私有化趋势如下2:官公田时期总计合计庄田各种官田庙田及其他公田私有地明朝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
1oo5o9.227.213.65o清朝光绪年间(1887年)
1oo18.87.81181.2民国时期(1929—1933年)1oo6.72.313.493.3官公地名义上不属任何私人但当权的统治者有权对它随意处置。比如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时期曾强占大宗良田作为其移民的立足。日本的垄断集团台湾糖业公司、台湾茶叶公司等都附有上万公顷土地的大农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属于日本官方和私人的产业被国民政府接收列为公地者约18万公顷占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81.6万公顷的21.6%其官公田的比重大大过大6的情况这也是后来到五十年代台湾当局能搞“公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页。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页。原编者:光绪年间的统计将庙田及其他公田等是并入私有地计算若归属官公田项下官公地则占25%。地放领”的客观条件。
地主的土地所有指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或仅有轻微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剥削。民国时期这种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的主体是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它不仅左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还能影响手工副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的面貌进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的上层建筑方面(特别是基层政权)的社会现象。
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出现了一批军阀大地主阶层“如河南的袁世凯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刘湘、刘文辉等都占有很多的土地几乎在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几个不是出身于军阀、官僚的”1。袁世凯在其家乡河南彰德和汲县、辉县等地有田产4万亩。他的部属张敬尧、倪嗣冲在安徽各有土地7至8万亩。徐世昌在辉县有5ooo多亩。曹锟兄弟是天津静海一带最大的地主并垄断了那里的水利设施。在东北张作霖圈地15o万亩张焕相有1.4万亩吴俊陞有2万亩。西北的马鸿逵有地产1o万余亩。广东陈炯明在其老家海丰让士兵拿着“将军府”的竹签随意插圈民田。四川大邑的军阀地主占全县耕地66%其中占田最多的有3万亩以上。刘文彩早年只是一个占有3o多亩的地主到1927年前后仗恃家族军阀势力疯狂抢夺兼并土地竟达1.2万亩之多。
同时中国的商人、高利贷者积聚大量货币后也和军阀官僚一样争购土地其原因一是认为田产比其他财产稳定保险二是看到地租收益高不用1o年的地租就可收回地价。这与西欧不同西欧的商人资本是往工业方面投资与封建主对立;中国商人则热衷将利润转化为田产采取封建地租剥削增加财富与封建地主联袂或者自身就是商人兼地主。这是民国以来封建半封建土地关系延续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1922年调查安徽芜湖36户地主的职业商人23户占64%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5%平均每户占地13oo亩1。1929年调查广东新会191户地主商人兼地主138户占72%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o%。193o年江苏民政厅对该省占地1ooo亩到6万亩的374家大地主的调查情况更充分反映了地主与军阀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四位一体对投资实业并不感兴趣。且看下表:江苏374家大地主的主要职业1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4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24页。
1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项别军政官吏放高利贷者商人经营实业者家数44693612江苏南部%27.342.922.47.4家数1226o31江苏北部%57.328.214.5家数1661296712合计%44.434.517.93.2“族田”是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指农村一姓一族所共有的土地称为祭田、社田、太公田(广东等)祠堂田、众田(浙江等)、义庄田、公堂田(江西、皖南等)等等实是封建宗法关系的产物一般不敢私卖常被族长(大多是地主豪绅)所把持出租收入供祭祖、修祠之用也有救济、助学之用余数往往被把持者所侵吞故有“集团地主”之称是地主阶级最稳固的基础2。故此族田应归于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据统计1928至193o年广东的太公田占全省耕地的3o%约126o万亩之多3。南方各地的族田一般占1o%。土地改革废除“族田”是摧毁封建地主经济基础及其政治势力的一大措施。
根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对陕、豫、苏、浙、粤、桂6省农村调查的总结(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王寅生等参与调查):占农村人口3.5%的地主占45.8%的耕地6.4%的富农占18%的耕地19.6%的中农占17.8%的耕地7o.5%的贫雇农占18.4%的耕地。1再从全国范围来看陶直夫(即钱俊瑞)1934年根据各方材料的综合估算如下:中国土地的分配2户数所有土地户(万)%面积(万亩)%*平均每户土地面积(亩)
总数6ooo1oo14oooo1oo23.3地主24o47oooo5o291.7富农36o6252oo187o中农12oo2o21ooo1517.5贫雇农42oo7o238oo175.7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3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1薛暮桥:《中国农村经济常识》新知书店1937年版第26页。
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189页。地主所有的土地包括“集团地主”的“族田”等在内。
地主所有的土地占位富农仅次于地主富农中有不少是出租土地具有半地主性质。地主、半地主或富农占全国农户不到1o%而占有全国耕地的6o%上下而且多数是上中等的好地和水田。按户均来计算地主户均占田是中农的16倍多是贫雇农的51倍。而这种封建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关系以5o%左右的地租率计地主不劳而获每年从佃农半佃农手中获取粮食6oo亿斤以上大多用于寄生性的挥霍必然导致人地关系的紧张农业生产力的衰退这是民国时期最落后和最反动的一种生产关系。
农民的土地所有主要是指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块私有土地。
中国是以农立国自耕农在社会经济总和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的展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数量的增减往往标志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兴衰同时由于自耕农的块土地肩负着国家赋税的重担因而封建皇朝的开明君主一般是重视对自耕农的扶植。自耕农素有“天子之农”之称。历代皇朝后期社会动乱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自耕农半自耕农的破产。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热衷于抢夺土地更谈不上颁布扶植自耕农的法令。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法”虽有扶植自耕农的条文但却收效甚微。在内乱、外患的交相侵害下自耕农逐年减少无地化的趋势加。22省农民无地化的趋势1(%)
时期合计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121oo49232819311oo46233119361oo46243o19471oo422533一般总农户中自耕农、半自耕农的比重华北、西北地区要比华中、华南地区大些。各地自耕农下降的度也不平衡有的地方非常剧烈如江苏丹阳1931至1936年总农户中自耕农由45%下降为3o%半自耕农由4o%下降为35%佃农则由15%剧升为35%。1农民自耕比佃耕为优。一是土地属于自己所有不似佃耕受地主的掣肘1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76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33页。
和担心抽田退佃愿意投资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丰度;二是四场收益除承担国家的赋税外没有地租剥削在经营条件与佃耕相等的情况下自耕农收益比佃农大有利于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自耕农有自己的“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既爱其地产必爱其家乡比佃农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与乡村建设。
可是自耕农作为土地私有者的重要特是其不稳定性不断出现“两极分化”。个别自耕农虽有可能勤劳致富后上升为富农地主但多数自耕农趋向破产。原因在于:其一当国家无限度地横征暴敛时自耕农成为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的主要负担者;其二外国资本入侵造成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进行不等价的交换自耕农半自耕农成为它们在农村掠夺的主要对象;其三对于天灾**的袭击自耕农身单力薄无力抗衡。所以就物质条件(土地)而言农民的块土地所有是地主的土地所有的补充和附庸;就劳动条件而言自耕农半自耕农是佃农和雇农的潜在后备军。可以农民的土地所有是一种处于十字路口的土地所有具有过渡的特色。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指土地所有者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产品的全部或大部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从中赚取利润的一种土地所有。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将大块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收取农业资本家雇工经营过其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共同分割剩余价值收取资本主义地租为前提的一种土地所有。这是商品经济展到一定阶段价值规律在土地经营中生作用代替经济强制的封建主义剥削方式而新兴的一种土地所有。
习惯上称中国富农为农村资产阶级将富农土地所有称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这并不确当。事实上中国富农不少是出租土地或兼放高利贷的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剥削它们对土地的占有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真正属于雇工经营为市场而生产商品的新式富农(包括经营地主)为数不多。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新式农垦企业租进或购进大块土地雇佣农业劳动者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者寥寥无几。二十年代初新式农垦企业最盛之时占有耕地也不过1ooo多万亩只占全国总耕地的1%而且也不景气有的退变有的倒闭。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阻挡了中国资本主义农业展的道路。
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从鸦片战争开始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劳动力。它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抢去或“租借”、诈骗的一大片一大片国土民田置于自己的专管之下。这些土地殖民主义者有任意处置权成为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它既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
“租界”。殖民主义列强以1843年《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附件之一)中关于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划设租界建立殖民统治机构(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等)俨若国中之国。租界内的土地一经承租即永归租户。租界范围又不断随意扩大。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一下子扩大7923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过了原来租界面积。租界的土地永租权等于剥夺了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殖民分子对土地可任意处置或出租房宅地或建屋赁租榨取高额利润。如英人哈同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前后大刮地皮大搞房地产投机在利用越界筑路扩大租界中很快成为“地皮大王”1931年死时的财产竟达4oo万英镑(相当1.3亿枚银元)。“租借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中国的港湾。在被租借地区列强不仅享有土地使用权甚至有领土权不付任何代价这无异于领土主权的“割让”。德国强租胶州湾后设立胶州保护领地把“胶州”纳入德国的殖民地之列。英国把强租的九龙半岛称为“新界”与被其割占的香港同置于香港总督殖民统治之下。沙俄强租旅大后设“关东省”视同俄国领土。列强并以租借地作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军事据在其势力范围内操有筑路、开矿、办厂等特权大量侵夺中国国土民田。仅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即侵占土地16万多垧。
教会侵夺民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享有“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1的特权。
义和团反帝斗争失败后“外国教堂依条约应特别认为法人得享有土地所有权”2。在直隶(今河北)法国天主教献县张家庄总堂从1856年建堂到1949年共侵占农田5975亩民房333o间3。在四川西部天主教会占有土地3o万亩。绥远省265所天主堂竟占有土地5oo万亩。此番情况遍及全国。教会对占有的大量土地同样采取分割块出租的方式经营致力于保持资本主义前... -->>
(三)外资和官办化工企业1.日本在华化工企业。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国设厂的许多特殊权利。帝国主义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以日本在华北和东北所办的企业最多。
1933年日本在大连甘井子成立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即大连化学厂的前身)。1935年正式投产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硫酸铵、硝酸铵等化工产品。合成氨能力为年产5万吨硫酸铵为18万吨。硫酸工场有5套共墙式九塔法硫酸装置和浓接触法硫酸装置塔式法硫酸装置生产能力为12万吨接触法为2万吨。1936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创建满洲曹达株式会社(即大连碱厂前身)利用东北原盐生产纯碱和苛化烧碱生产能力为年产纯碱7.2万吨烧碱为3ooo吨。1938年在沈阳建立奉天曹达株式氯碱厂(即沈阳化工厂前身)制造烧碱、盐酸和漂白粉。1945年建成了满洲矿山公司葫芦岛硫酸厂利用杨家杖子铅锌矿冶炼副产的二氧化硫生产硫酸。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投资建设的橡胶厂有3o家主要是东洋轮胎公司和太阳、亚细亚橡胶公司。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也建有橡胶厂3o多个其中青岛橡皮工厂有一定规模。
1938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汉沽设厂次年投产产品为烧碱、溴素、氯化镁、氯化钾等。1939年东洋化学株式会社在汉沽建立氯碱工厂1942年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溴素、氯化钾、氯化镁、氯酸钾。同年日伪华北盐业公司在大沽办了氯碱厂(大沽化工厂前身)次年投产产品为液碱、漂白粉、氯化钾、氯化镁、溴素等。以上三个氯碱厂都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生产漂白粉用砖室法装置。
2.官办化工企业。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仅建有为数不多的化学兵工厂、硫酸厂、烧碱厂、纯碱厂、酒精厂和炼油厂等产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巩县兵工厂是国民党政府最大的化学兵工厂1932年建立氯碱分厂采用圆筒型伏斯式(Vornetbsp;台单槽负荷电流为1ooo安培所有设备都自美国引进氯产品有盐酸、液氯、烧碱。1934年我国第一座接触法生产硫酸装置在巩县兵工厂分厂投产。抗战时期该厂内迁至四川沪州改称第二十三兵工厂。国民党政府还办了江西硫酸厂、昆明化工材料厂产量都很少。抗战胜利后接收了日军侵华留下的化工企业但厂房、设备和器材遭到严重盗买和破坏生产大都停顿。1947年资源委员会在南京筹备中央化工厂到1949年解放时才建成一幢厂房。
(四)抗日根据地的化学工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为适应战争需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靠自己的力量展化工技术创办了一些型化工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军事化学工业。
194o年在晋察冀边区的唐县大安沟用陶瓷大缸作设备建了一个硫酸厂土法生产少量硫酸、硝酸用于制造火药。
194o年在太行根据地麻田镇附近的白布礁建立了塔式法硫酸工厂和瀑式硫酸浓缩设备。1942年在陕甘宁边区延安北面的紫芳沟建立了铅室法硫酸厂以硫磺为原料产品经浓缩制成浓度为94%的硫酸。1939年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卫生材料厂又称延安八路军制药厂。1943年成立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黄碘、酒精、葡萄糖等。1943年在张家口建起了新华制药厂。
根据地的化学工业在极恶劣的环境中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解决技术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化工的组成部分。
(五)化工科技成果1.有机合成研究。
这一时期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开展少量的天然有机和有机合成研究。在天然有机方面特别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面有麻黄素的药理作用、钩吻和汉防己生物碱等的分离及结构分析工作。合成方面有雌性甾族激素的全合成等。在当时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极为可贵。
在烃类、卤代物、醇、脂肪酸、醚、氨基酸、金属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合成方面许多人做过研究工作对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展起了先驱作用。
1932年张锦等人曾以γ-二酮和苯胺合成了类似联苯的吡咯衍生物并研究了它的立体化学。1933年纪育沣和田遇霖以b—醛酸酯或b—酮酸合成嘧啶的羟基、氨基或硫氢基衍生物。1936年萨本铁、刘达夫找到了乙内酰脲及其衍生物的两种制备方法。
1941年庄长恭成功地应用了die1s-a1der反应、dienet反应环化多环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甾族碳架的菲族类似物在该领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可惜研究工作因日本侵华而中断。1947年萨本铁和纪育沣等人合成了a—氨基噻唑和氯代噻唑。
在氨基酸合成方面1938—1948年林国镐、黄耀曾等人利用hoffmann反应原理改善了合成反应条件制备了19种氨基酸。1934年程有庆等用玉米粉、豆饼及不同的金属催化剂合成了d—型麸氨酸以铜与三氯化铁为催化剂时得率提高。
另外在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合成汽油方面、合成醋酸方面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
这一时期一些有机化学家对Friede1-netbsp;反应所用的试剂、应用范围以及反应条件曾作过一些研究。
在甾体化学合成反应方面黄鸣龙等人次现了甾体中的双烯酮酚反应该反应可以用于合成雌性激素。在应用双烯酮酚反应研究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主体结构时现变质山道年的4个主体异构体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这一现在当时天然有机化学领域有重大理论意义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其一类的绝对构型并为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氧化还原反应方面ishner还原法被称为“伏尔夫—基希纳—黄鸣龙法”该改良法不仅是一个经济、简单、可靠的还原法而且使用范围广在有机合成上被广泛采用并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
3.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941年徐名材接办重庆动力油料厂时用植物油裂解炼成燃料油与润滑油并进行燃料、合成树脂与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经济部专利1o余项。1945年他在上海化工厂工作时组织生产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绿、直接蓝、橡胶制品、黄蜡布、酚醛塑料及软水剂等为上海化工厂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础。
4.化学工程的研究。
1931年杜长明研究碳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先提出了外扩散对于燃烧反应的影响其论文《碳的燃烧度》迄今被列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展有影响的论文之一。
1928年张克忠研究精馏过程机理的博士论文得到美国化工界高度评价。
苏元复等人在四十年代共同研究液—液萃取设备和有关基础理论。他本人曾用溶剂萃取法从麻黄草浸渍液提取麻黄素和从独居石砂提取铀和钍并用于工业生产。1932年顾毓珍表论文《关于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摩擦因素及流体的度分布》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得出新的计算式被广泛采用。
5.其他轻化工研究。
三十年代初李润田研制出各种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使“鹰牌”香精的质量不断提高。1935年李润田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香精配造厂——鉴臣香精厂自制紧缺的香原料供生产混合香精之用从此开了我国香料工业之先河。
在感光化学材料方面1938年曾所仪试制成功照相底片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经各大照相馆试用后受到欢迎。1941年曾所仪利用自己设计制造的设备次成批生产了国产照相底片和幻灯片同时还制成了印相纸。经专家鉴定他制造的幻灯片和照相底片质量已接近国外干片制作法的产品。他所用的方法可大大缩短照相纸的制造工艺流程而且还能大量节省原材料。
在酿造学研究中1935年远东最大的酒精厂——中国酒精厂正式投产后任该厂总化学师的陈騊声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专门研究出版了中国酒精制造的第一本专著《酒精》(1936年)而后又出版了《酿造学总论》(上下卷1937年)和《酿造学分论》(上下卷1941年)。
总之近代中国的化学工业在动荡中艰难起步虽然有了一定的展生产了必要的化工原料但并未形成工业体系生产品种少产量低化工科技成果很少技术水平落后。据统计近代中国主要化工产品的最高年产量仅为:硫酸18万吨硫酸铵22.6万吨纯碱1o.3万吨烧碱1.2万吨轮胎4万条。1949年全国化工总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化学工业真正健康快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第六节轻工业纺织从1919年以后到1949年末我国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和装备工业的系统雏形。加工工业中有棉纺织及棉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复制、服装等行业。其中毛纺织、丝绢纺织及针织行业内部均包含染色整理部分。服装行业还带有很大的手工生产成分。化纤行业和装备行业尚在萌芽状态。生产规模计棉纺织516万锭6.39万台织机毛纺织15万锭o.2万台织机麻纺织3万锭近千台织机缫丝8.9万绪绢纺3万锭丝织机4.o7万台。职工71.2万人内技术人员o.8万人年耗用各种原料6o万吨。
(一)纺纱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的纺织技术水平。
二十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对纺纱的牵伸机构进行了几次革新19o6年明的三罗拉双区牵伸只有7—8倍1911年出现的皮圈式便提高到18—2o倍。1923年卡氏(netnetbsp;倍。这些新技术由英人和日人逐步传入中国。日本人在仿造中还有创新如“日东式”、“大阪机工式”等在日资在华工厂中广泛使用不久为中国人所掌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纺纱支数也有所提高。16英支成了标准产品用于织12磅细布。工人当车能力也提高到梳棉每人12台粗纱每2台3人细纱每台3人摇纱每台1人。此外辅助工大多数被取消。每万锭纱厂用工减至6oo人。1中国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引进的新型纺纱机器技术之后不断作出改进和革新。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因美国造清棉机除尘效率差中国技术人员就自行添置补充。英国造细纱机用圆的锭绳传动打滑较多中国技术人员就改造成美国式用扁的锭带传动。并条、粗纱、细纱各机的下罗拉都进行淬火以减少磨损。其上面的皮辊均改为活套使其转动灵活。
到三十年代欧美各国在纺纱设备上多有改进。如造出单程清棉机即把松包、给棉、开棉、清棉联合成一部机器。又造出并卷机、单程粗纱机、大牵伸与大牵伸细纱机等。这些新型机器设备使工艺流程得到简化生产效率得到提高。1932年41家华商棉纺厂已不同程度地引进这些新型设备。1我国自行仿造纺纱机器的铁工厂、机修厂也纷纷出现。在这种技术基础1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上纺纱支数更有提高:2o英支成了标准商品。在华日资纱厂则以纺32英支为多。在引进精梳机的工厂有纺到6o、8o英支的可用于织造府绸、直贡呢、玻璃纱、麻纱(细薄棉织物)、洋标、雨衣布等。工人挡车能力更有提高清棉每人2台梳棉每人16—2o台并条每人18—21尾头道粗纱每人1台2道粗纱每人2台单程粗纱每人2—4台细纱每台1—2人。每万锭纱厂用工减到2oo人以下。但据1932年国际劳工局资料每万锭需工人数日本61人英国4o人美国34人2。中国纱厂与它们相比还有不差距。
2.抗日战争期间型纺纱机的创制。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创造并推广了一些适于战时使用的短流程、轻型纺纱成套设备。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新农式和三步法。新农式成套纺纱机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企业家荣尔仁和纺织专家张方佐等创议由上海申新二厂技术人员创制1。在大西南后方推广使用颇受欢迎。这套设备包括卧式锥形开棉机、末道清棉机、梳棉机、头二道兼用并条机、大牵伸细纱机、摇纱机和打包机。每套128锭占地面积只75平方米动力1o匹马力。全套设备可用2辆卡车载运所以极便于偏僻山区使用。这套机器是参照当时通用的动力机器加以简化、缩重新设计制造的。全部采用钢铁材料。每台机器配电动机单独传动(当时大厂的机器大都用天轴集体传动)。开棉、清棉、梳棉机机幅只有75o毫米。并条机采用5罗拉大牵伸每台配有头道、二道各3眼并列。省去了粗纱机二道棉条直接上大牵伸细纱机。细纱牵伸改为4罗拉双皮圈式牵伸可达4o倍。摇纱、打包也相应简化。
三步法成套纺纱机同时由纺织专家邹春座等在无锡和嘉定创制2并投入生产。这套机器把原来棉纺的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摇纱和成包等7道工序缩成弹棉、并条、细纱3道成纱配上摇纱和成包即成纺纱全过程。弹棉机用刺辊开松出机净棉做成条以卷喂入。细纱机用3罗拉双区双皮圈大牵伸由棉条直接成纱牵伸可达5o—1oo倍。这套机器结构简化。如牵伸机构设计成可以无须调节罗拉隔距;细纱卷绕成形改为花篮螺栓式由后罗拉尾部凸轮、拨针拨动齿轮使其回转形成级升。每台细纱机初造48锭后改为84锭。全套机器均用铁木结构除了最必要的关键零件如轴、轴承、齿轮、罗拉、锭子、锭座钢领等用钢铁材料外其余如机2参见朱仙舫:《三十年来中国之纺织工业》《三十年来中国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页。
1参见张坤兴:《新农式纺纱机》《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2辑1988年第33页;李向云:《新农式大牵伸型纺纱机》《染织纺》194o年第3期第2519页。2参见邹春座:《三步法铁木纺纱机明书》《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第1辑1988年第53页架等全部采用木条由对销螺栓交叉连接不用接榫。这样加工制造和安装极为方便。成纱质量可与大型机器所产相匹敌。
新农式、三步法以及其他类似的简化纺纱机系列是为适应战争环境而明创制的在战争结束后达国家更新下来的“二手(旧)设备”廉价大量输入我国需要花大力气的简易系列定型工作就不可能有人关心终于成为昙花一现销声匿迹了。
3.战后纺纱技术的改进。
抗日战争结束后技术人员对大厂所用的细纱牵伸机构也进行过改革。
主要有纺建式和雷炳林式等。
纺建式大牵伸由中纺公司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于1947年设计制造1。主要是把原来日本仿造的改进型卡氏大牵伸的皮圈架改为上下分开并把前、中、后弹簧加压改为可调。改后牵伸可达3o倍。
雷炳林大牵伸以创制人名命名2。主要把原来固定皮圈销改为上销用弹簧控制的活动式。这样无论纱条粗细如何变化上下皮圈销口始终能起夹持作用。
在引进新型纺纱设备的使用方面我国技术人员摸索出了一套针对原料特性的不同工艺。如清棉工程对27毫米以下的棉花(印度棉和低级美棉)须加强大的冲击力采用单道喂棉和3翼斩刀打手且让打手在给棉板嘴边直接把棉花打下。对28毫米以上的长绒棉等原料则采用3根喂棉辊及豪猪式打手其作用较柔和。对于染色棉花则采用梳针打手可使棉卷光洁。在除尘方面采用了布袋滤尘器大大改善了清棉、梳棉车间的劳动条件。(二)机织技术的进步1.二三十年代机织技术水平。
近代动力织机有许多进步。西方先进国家1895年明了自动换纡。接着日本人仿造并加以改进成为广泛使用于在华日资厂的“阪本式”自动换纡织机。1926年日本人明了自动换梭的“丰田式”织机随后也逐渐推广于在华日资厂并且不久慢慢把阪本式压倒。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技术人员逐渐增多。回国留学生也纷纷把国外先进的机织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介绍到了国内。我国织布工厂逐步推行合理化操作法如保全之平车、揩车、定位、水平;运转之分段、接头、加油、扫除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规范。熟练工人渐多看台能力提高。普通棉织机2人3台整经机3人2台辅助工人也有所减少。1oo台棉织机的车间用工减至23o人。每24时每台可织14磅布2匹(每匹42码)。21参见朱洪建:《纺建式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2期。2参见欧阳威廉:《雷炳林大牵伸》《纺织建设月刊》1948年第6期。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2参见周启澄等:《中国近代纺织史》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
2.抗日战争前后机织技术的进步。
抗日战争前后我国各厂都推广自动织机即在普通力织机上添加2个装置:经纱断头自停装置和纬纱自动补给装置。这样在纡管上纬纱用完时可不停车而自动换入新的纡管或是新的梭子经纱断头也容易现及时接上从而大大提高织机运转效率也减少了缺经疵布提高产品质量。为了增长机器连续运转时间又推行了大卷装如加大梭子加长纡管增大络纱筒子等。对于自动织机看台能力提到每人2o台同一时期欧美、日本看台数还要高些。但这不是因为当时中国工人不如外国工人而是因为中国纺纱设备陈旧的居多成纱强力偏低不匀率偏大;而且织造准备工程的设备也较落后以致织机上经、纬纱断头率比外国高。1机器的传动已逐步由天轴或地轴集体传动改为车头电动机单独传动。这样车间里阻碍光线、沾附飞花的长皮带没有了既减少皮带打滑又较为安全运转效率和车间环境也有所改善。2有少数工厂已开始采用改进了的“高整经机”。此机对筒子架作了改进使经纱引出清晰接头方便。3织物的品种棉布渐以12磅细布为主平布幅宽增至9o厘米斜纹布75厘米还生产出府绸、哔叽、直贡呢、雨衣布、玻璃纱、麻纱等特色棉织品。产量每24时每台织机可产12磅细布82米或16磅粗布1o1米。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各厂在织造准备工程方面有了不少进步。如络经由竖锭式锭子回转改为槽筒式由摩擦传动回转使络纱张力不问卷绕直径多大均可保持稳定不变而且可以络成圆柱形或宝塔形(截头圆锥形)筒子。整经机筒子架过去在使用圆柱形筒子时经纱放出要通过筒子的回转限制了度的提高。后来先是在筒子锭轴加装滚珠轴承减筒子回转时的阻力;后来又改用宝塔形经纱筒子使经纱放出可以通过自宝塔尖方向的轴向退绕筒子可以固定不动。这样整经时张力会大大降低整经度可大大提高。在操作上把工作筒子的纱尾和预备筒子的纱头接起来这样就免去了停车成批换筒子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整经机的效率。浆纱机的张力和上浆率与回潮率控制方面也有了改进。在上海还探索过用双槽、分浆、分烘技术在棉纱上浆时同时进行纱线染色。穿经方面在大批量稳定品种采用了结经机可利用“了机”余纱连综筘与新的织轴上的纱由机器自动对应接结。在织机上织格子布的工厂采用了多梭箱自动纬纱换色的织机。11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2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3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④参见《25年来我国棉纺织业之回顾与前瞻》《杼声》1937年第1期。1参见《纺织周刊》1946年第7期第168页;《近数十年来棉纺织技术进步综述》《纺织周刊》第6期。
在织坯整理方面配备了验布机、刮布台、压光机、叠布机、打印机、成包机等可以依次对织坯检验定等、刮布压光、叠布印商标、打包成为成品入库以供销售或供印染。2造纸1919至1949年中国的造纸业有了新的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机器造纸业展较快的时期兴建了数十个机器造纸厂已能生产各种品类的纸张一批从海外归来的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则为中国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机器造纸厂或倒闭或西迁而同时洋纸的进口也大受限制。虽然这期间在西南地区新建了9家机器造纸厂但是其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均得到了充分展的机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东北地区和台湾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遗留下来的一批规模较大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但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以及内战爆造纸业并未得到应有的展。
(一)造纸业的展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机器造纸工业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工厂总计在抗战前夕全国(东北除外)共有机器造纸厂32个资本合计为134o.o2万元年生产能力共为65447吨在当时纸张消费总量中只占1o%左右比重还是比较的。1这一时期造纸业的特是出现了一批用稻草生产纸板的造纸厂。最早的一家是192o年成立的江苏省苏州的华盛造纸厂用多烘缸圆网造纸机生产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全年产量为45oo吨。以后又出现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纸厂(1921年)、天津的振华造纸厂(1923年)、苏州的华章造纸厂(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纸厂(1924年)四家专业生产黄板纸的造纸厂。由于我国的机器造纸工业自诞生以来先后成立的12家造纸厂都是生产薄纸的这些板纸厂的出现填补了纸张品种中的空白适应了国内工业展的需要并打破了过去国内黄板纸市场几乎由日本独占的局面。
193o年上海勤业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庐县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生产誊写蜡纸原纸的手工纸厂用国产雁皮生产出抄造技术难度大的薄型皮纸——誊写蜡纸原纸弥补了国内手工纸产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制了日本产品的垄断。
2参见《棉布的整理工作》《纺织染工程》195o年第7期。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浙江省嘉兴的民丰造纸厂依靠本国技术专家的力量试制成功生产工艺复杂的卷烟盘纸在市场上取代了外国的进口货并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的专利。1以上所述我国造纸工业的成就均反映出在这个时期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造纸厂开始西迁。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四川省一时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于抗战前四川只有嘉乐造纸厂一家纸张供不应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统治区内的机器造纸工业有所展总共建设了9家新的造纸厂。其中1937年开始由上海辗转内迁至四川省重庆猫儿石的原龙章造纸厂建成投产厂名为中央造纸厂年产机制纸能力为12oo吨工人47o余人是当时后方规模最大的造纸厂。该厂为现在重庆造纸厂的前身。
太平洋战争生后进口纸张的来源濒于断绝形成了各地纸张奇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手工造纸业出现了复兴的景象产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抗战后方国民党统治地区尤为显著。许多原来生产迷信纸等粗纸为大宗的手工造纸业纷纷改产文化用纸并在纸浆中加入松香胶来适应钢笔书写和两面印刷的需要称为“改良纸”或“土报纸”其色泽和质量虽较差但在当时填补了纸张的短缺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因战时宣纸供应困难曾两次亲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纸产地夹江县指导槽户在原有漂白竹纸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浆成功地制造出仿宣纸即现在有名的“大千书画纸”1。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了解决因国民党封锁带来的用纸困难也组织了手工纸的生产。1939年在陕北延安县甘谷驿由李双全等人组织成立了振华造纸厂利用当地出产的马兰草为原料生产可供书写和印刷用的“马兰纸”这是根据地内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纸厂。21942年5月为解决**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需要的印刷用纸在四川省华莹山下的广安县古桥乡丁家坪建设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oo余人。
1942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11945年**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1殷舒飞、范钦烁:《浙江造纸工业史》《浙江造纸》1993年第1期第44—45页。1参见马晓俊:《大千书画纸》《纸和造纸》1984年第4期第37—38页。2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3)第397页轻工业出版社。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58—6o页。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2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万吨与纸张能力13万吨左右。3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个造纸厂共有34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个。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令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o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o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oo吨纸2355o吨。1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二)造纸技术及科教的展1919至1937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挥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21929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
2参见陶厚卿:《战火纷飞的苏中——华中造纸厂》《纸史研究》第4期第45—49页。3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造纸资源及其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1期第62—69页。
1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台湾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3期第3o—37页。2参见纪力:《方汉城及其著作〈造纸概论〉》《纸和造纸》199o年第2期第52页。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11931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21933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3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年4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1。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2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3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oo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印刷一、1919至1937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崛起自1919到1937年抗战前夕经过国人数十年之努力中国近代印刷业1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8—49页。2参见纪力:《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纸和造纸》199o年第1期第22页。3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年第3期第49—5o页。1参见姜锦春:《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造纸专业》《纸和造纸》1983年第1期第51页。2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Ⅷ卷3/4期第Ⅹ卷3/4期。3参见江淮、舟涛:《金瀚与新闻纸》《福建造纸》1985年第4期第57—59页。在工艺技术、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诸方面都得到长足进展呈现出蓬勃展的局面和势头。
(一)中国传统印刷业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革新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以铅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为业的印刷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原有从事传统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印刷机构也先后改用新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国的传统印刷逐渐让位于铅与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经过千余年的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术难以比拟的特长和优。因此即使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传统的雕版印刷仍在应用中。尤其是佛教经典和木版年画的刻印迄今仍在进行。被北京荣宝斋称作木版水印的饾版印刷更以近现代印刷无法取代、几可乱真的高技艺在现代印刷百花园中依然独放异彩为世人所称颂。
(二)印刷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与出版事业的展1.上海——中国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8o%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9o%、报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方面挥着历史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印刷业展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业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1933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在上海光裕里58号成立。最初根据学会章程设立了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全体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12月改设理事会由郁仲华(主席)、唐镜元(副主席)、糜文溶(书记)、柳溥庆(会计)、沈莲芳5人组成。共有会员26人。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由柳溥庆任主任委员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励吾和顾秋水。
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是中国印刷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印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术交流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新时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远在中国印刷学会成立之前国人已对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技术进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oo年上海文明书局的赵鸿雪先生根据西文图书资料介绍的照相制版法成功地进行了照相铜锌版的研制;19o2年上海文明书局研制珂罗版印刷又获得成功并付诸实施;1933年柳溥庆在上海三一印刷厂采用平凹版制版工艺成功地印制了《美术生活画报》更于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了《中国印刷》第一期插图。插图画面层次丰富、网光洁至今仍色彩鲜艳为中国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实物见证。1935年柳溥庆、陈宏阁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机获得成功。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报》和1936年第一期《中国印刷》对此作了类似的报道。上海《申报》在“留法学生柳溥庆明照相排字机”大字标题下报道云:“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构造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他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据图样分析柳氏研制的这台照相排字机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的第一代手动式照相排字机原理相同结构相似。在三十年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能研制出这样水平的照相排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因生在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时期而未能付诸应用。
4.印刷教育事业的开端。
历史上中国在印刷技术的传授和继承方面一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直到本世纪初方有学校教育之出现。19o4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1933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5.印刷书刊的出版。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版贺圣鼐、赖彦予著《近代中国印刷术》和印刷专业杂志数种。其中:《近代中国印刷术》详细介绍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展情况它的出版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出版印刷杂志计有《中华印刷》、《中国印刷》、《艺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种。其中:《中华印刷》创刊于1935年高元宰主编;《中国印刷》创刊于1936年系中国印刷学会主编之季刊;《艺文印刷月刊》1937年创刊刘龙光主编;《神州印刷》仅见于《艺文印刷月刊》之收购书名广告未见实物流传。这四种印刷专业杂志以《艺文印刷月刊》影响最大、行最久共出版25期。内容多为介绍国内外印刷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国内外印刷展情况。
中国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印刷事业中新兴领域的肇始和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印刷事业的进一步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萌芽和展近代印刷采用机械设备和相应器材进行生产离不开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设备、器材均由国外进口。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国人自办的由维修、仿制到自行设计和制造近代印刷机械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和造纸、制墨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初步的展。1895年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械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随后公义昌机器厂、贻来牟铁工厂等七家印刷机器厂相继建立。这八家印刷机器厂建厂初期均以印刷机修理为主要业务。辛亥革命后上海、北京、青岛、广州、长沙、长春等地纷纷建立印刷机器厂。这些印刷机器厂除修配印刷机外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切纸机、照相机等当时亟需的印刷机械设备为中国印刷机器制造业之先驱。此后除魏聚成、顺昌、姚公记、明精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机器厂6续创建外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也自建印刷机械修配和生产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自19o3年起即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设备到1926年已扩建成有相当规模的华东机器制造厂。
(四)近代印刷工艺技术的演进近代印刷术虽来自欧美但其由印刷数十个字母组成的西文转向印刷数以万计的中文为我所用则非国人参与不可故其在中国有着一个吸收、演进过程。即使在传入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文活字的研制中也同样离不开国人的参与和配合。18o7年马礼逊来华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国人。1832年前石印术传入中国这手书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国人。此后无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还是凹版印刷在其传入、展进程中国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19o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1。1922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年1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页。钱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欧体活字倡制“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韩佑子先生创制“仿古活字”。
1925年王宠佑先生创制华文排铸机。
19o2年赵鸿雪先生研制铜锌版制版法历时数月而告成。同年又试制珂罗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习得雕刻铜凹版之法并著有《铜刻记》详记之。
1935年柳溥庆先生费数年心血研制成功手动照相排字机。
从以上数例可见国人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展中作为之一斑。正如贺圣鼐先生在《近代中国印刷术》一书的“结论”中所的:“综观此过去数十年吾国印刷术诚不可谓之无进步。历年派人至东西各国学习考察同时不惜巨金延选高等印刷技师教授艺徒故数十年间印刷人才辈出凡外国印刷之能事国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余其技术之精者直可与外来技师抗衡。”1二、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印刷业的破坏和摧残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近代印刷业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崛起并高展着的近代印刷业迅即从停滞走向衰退。日寇的铁蹄踏向哪里哪里的印刷企业则不明不白地为日人所据有不少设备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来的要么为日人占有要么被迫停业。当时全国最大的两家印刷企业——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没有逃脱这一悲惨的命运。不少从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后方转移的印刷设备器材在转移途中被日军飞机炸毁。譬如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中国印刷业可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三个方面加以记述。
(一)国统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印刷工业比较达的大城市先后为日军侵占。这些城市的印刷企业遂向内地转移。转移后最集中的地方是重庆和桂林。
重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为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创办了一些新的印刷厂并由上海、武汉等地迁来很多印刷厂出版了《新华日报》、《全民抗战》等多种报刊和书籍。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前重庆计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均在此设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中心印书局有资金7oo万元;职工人数最多的是中央印制厂的重庆印刷厂有15oo多人。
桂林地处边陲交通落后战前印刷业十分落后。抗战爆上海、武1贺圣鼐:《近代中国印刷术》参见《装订源流和补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汉、广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业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云集使桂林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林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计有包括生活书店、新华日报、三户图书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正中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和书店在内的出版企业22o余家;包括三户印刷厂、秦记西南印刷厂、广西印刷厂等著名印刷厂在内的印刷厂1oo多家。拥有对开印刷机5o余台四开印刷机6o余台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为抗战时期全国出版印刷业集中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
除重庆、桂林外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以及广西的南宁、湖南的邵阳和衡阳、江西的赣州等一些边远城市的印刷业也相对集中但规模远逊于重庆和桂林。
(二)解放区的印刷业抗日战争爆后中国**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许多印刷厂。
1935年1o月**中央率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央所在地随后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中央印刷厂(1937)、八路军印刷厂(1938)、光华印刷厂并在绥德建立了抗敌印刷厂。此后在其他根据地6续建立印刷厂多处。基本情况是:晋察冀边区建有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冀中新华印刷厂、冀中导报印刷厂等;晋绥抗日根据地建有吕梁印刷厂、晋西美术工厂、太岳日报印刷厂等;山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大众日报印刷厂、泰山时报印刷厂、渤海书局等;华中抗日根据地建有新四军皖南军部印刷所、拂晓报印刷厂、淮北印钞厂、七七报印刷厂、鄂豫地区建设银行印钞厂、中原印刷厂等;浙东抗日根据地建有四明山战斗报印刷所;江苏抗日根据地建有江南印刷厂、东进报印刷所、苏南报印刷所、茅山地委印刷所、前进报印刷所、苏中报印刷所、苏北印刷厂等。
(三)沦陷区的印刷业在沦陷区出于侵略的需要日军到处建立由汉奸支撑的伪政权并组建由日人经营的出版印刷机构以便在新闻出版文教宣传诸方面加强控制为侵华战争和最终灭亡中国服务。譬如:日人控制下的东北伪满时期重要刊物多达1oo多种报纸约4o家负责人多是日本人文字多用日文、满文。在中国办报刊不用中文而用日文狼子亡我之心昭然若揭。与之相比国人私人资本印刷业则日益萧条和萎缩。
1939年日本在北平建立了华北沦陷后的最大的新民印书馆从侵华日军中挑选懂得印刷的日本人担任各部门负责人职工多达2ooo人。到194o年日人在北平开办的印刷厂已多达29家。与此同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厂则日渐衰落。就连一度兴盛的京华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的北平印刷厂)在日本友利洋行控制下也难以继续经营职工仅剩4o人左右。
全国印刷中心上海抗战前印刷厂已多达近千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抗日战争爆不少印刷厂向大后方迁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前被称作“孤岛”的租界还保留一些印刷厂。太平洋战争爆日军占领租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被抢劫一空不少印刷厂被查封报社印刷厂则为日军掠占改印日伪报纸。上海印刷业每况愈下处在萧条中。在沦陷区一方面是中国印刷业遭受严重破坏而致萧条;而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却大力展自己控制的印刷厂。如北平日伪政权主持的《新民报》印刷厂于1938年从日本购进一台84英寸高轮转机为各报社设备最新者这些厂在设备、技术相对先进条件下为日伪印刷侵略中国所需的教科书、报刊和宣传品。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出版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上海再次成为中国出版印刷业中心。
上海在抗日战争爆前夕各类印刷厂近千家;沦陷后陡减至约2oo家;抗战胜利后大批厂家回迁。据1946年《上海市年鉴》载:“胜利后内地出版社迁沪者多至数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单行本数据今夏统计已有4ooo余种数量在5o万册。”这一年出版各种报纸数十种杂志43o种;造纸厂34家;铅印厂316家彩印厂1o7家。可见抗战胜利后的恢复是相当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业较达的城市情况相同不再赘述。
遗憾的是不久国民党又挑起内战。解放战争期间随着军事形势的展国统区的印刷业于抗战胜利后出现的繁荣和生机逐渐消失而解放区的印刷业却呈现出一片生机。
抗战胜利后**中央委派许多干部到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开辟工作重新调整、组建了许多印刷厂。例如:1946年4月成立江海印刷公司下属江海导报印刷厂、韬奋印刷厂、东台民报印刷厂三个厂。11月又将江海导报、韬奋二厂改组成苏中韬奋印刷厂。1947年1o月苏中韬奋印刷厂又与盐阜印刷厂、黄海印刷厂合并调整为华中日报印刷厂、华中新华书店印刷厂、华中指挥部政治部印刷厂。
1946年起在东北建有佳木斯印刷厂、东安印刷厂、东北日报印刷厂、东北铁路印刷厂、哈尔滨新华印刷厂等多家印刷厂。
1947年鲁中印钞厂并入渤海印钞厂1948年迁至济南改称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印制局。
1948年山东新华书店成立印刷部下辖9个印刷厂。同年建立中南新华书店(建有规模较大的印刷厂)。该店1949年迁至武汉改称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下辖12个印刷厂。
其中与解放后印刷业展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抗战胜利后各地区新华书店的组建。当时各解放区统一设立了集中编、印、的新华书店各地新华书店下都设有印刷厂。这些新华书店的建立也为解放后印刷业的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土地制度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制度。中国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出现了更加复杂和严重的土地问题。民国时期在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地权集中和使用分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展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迫使各政治派别提出种种土地改革的主张和方案成败俱有一一为历史所抉择。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在复杂的土地关系中所有权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它决定和制约着土地关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广人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展极不平衡土地所有制的形态繁杂其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分述如下:国家的土地所有指土地由国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占有的土地所有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形态是指屯田、垦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泽等等清末民初总称为“官公田”和私有土地总称为“民田”相对而言。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在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原来掌握在满族统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民田化官荒和牧场也大规模的丈放和开垦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开拍卖使国有土地私有化。东北、内蒙等地最为明显。“自19o5至1929二十四年之间黑龙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归私人所有大部转入大地主之手。”1据抗日战争前的估算官公田的已耕地私有化趋势如下2:官公田时期总计合计庄田各种官田庙田及其他公田私有地明朝万历年间(十六世纪末)
1oo5o9.227.213.65o清朝光绪年间(1887年)
1oo18.87.81181.2民国时期(1929—1933年)1oo6.72.313.493.3官公地名义上不属任何私人但当权的统治者有权对它随意处置。比如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时期曾强占大宗良田作为其移民的立足。日本的垄断集团台湾糖业公司、台湾茶叶公司等都附有上万公顷土地的大农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属于日本官方和私人的产业被国民政府接收列为公地者约18万公顷占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81.6万公顷的21.6%其官公田的比重大大过大6的情况这也是后来到五十年代台湾当局能搞“公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4页。2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页。原编者:光绪年间的统计将庙田及其他公田等是并入私有地计算若归属官公田项下官公地则占25%。地放领”的客观条件。
地主的土地所有指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参加劳动(或仅有轻微劳动)主要靠出租土地剥削。民国时期这种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制的主体是封建半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它不仅左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而且还能影响手工副业、商业、金融业和城镇的面貌进而造成许多不合理的上层建筑方面(特别是基层政权)的社会现象。
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出现了一批军阀大地主阶层“如河南的袁世凯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刘湘、刘文辉等都占有很多的土地几乎在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几个不是出身于军阀、官僚的”1。袁世凯在其家乡河南彰德和汲县、辉县等地有田产4万亩。他的部属张敬尧、倪嗣冲在安徽各有土地7至8万亩。徐世昌在辉县有5ooo多亩。曹锟兄弟是天津静海一带最大的地主并垄断了那里的水利设施。在东北张作霖圈地15o万亩张焕相有1.4万亩吴俊陞有2万亩。西北的马鸿逵有地产1o万余亩。广东陈炯明在其老家海丰让士兵拿着“将军府”的竹签随意插圈民田。四川大邑的军阀地主占全县耕地66%其中占田最多的有3万亩以上。刘文彩早年只是一个占有3o多亩的地主到1927年前后仗恃家族军阀势力疯狂抢夺兼并土地竟达1.2万亩之多。
同时中国的商人、高利贷者积聚大量货币后也和军阀官僚一样争购土地其原因一是认为田产比其他财产稳定保险二是看到地租收益高不用1o年的地租就可收回地价。这与西欧不同西欧的商人资本是往工业方面投资与封建主对立;中国商人则热衷将利润转化为田产采取封建地租剥削增加财富与封建地主联袂或者自身就是商人兼地主。这是民国以来封建半封建土地关系延续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1922年调查安徽芜湖36户地主的职业商人23户占64%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5%平均每户占地13oo亩1。1929年调查广东新会191户地主商人兼地主138户占72%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o%。193o年江苏民政厅对该省占地1ooo亩到6万亩的374家大地主的调查情况更充分反映了地主与军阀官僚、商人、高利贷者四位一体对投资实业并不感兴趣。且看下表:江苏374家大地主的主要职业1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4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24页。
1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项别军政官吏放高利贷者商人经营实业者家数44693612江苏南部%27.342.922.47.4家数1226o31江苏北部%57.328.214.5家数1661296712合计%44.434.517.93.2“族田”是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指农村一姓一族所共有的土地称为祭田、社田、太公田(广东等)祠堂田、众田(浙江等)、义庄田、公堂田(江西、皖南等)等等实是封建宗法关系的产物一般不敢私卖常被族长(大多是地主豪绅)所把持出租收入供祭祖、修祠之用也有救济、助学之用余数往往被把持者所侵吞故有“集团地主”之称是地主阶级最稳固的基础2。故此族田应归于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种。据统计1928至193o年广东的太公田占全省耕地的3o%约126o万亩之多3。南方各地的族田一般占1o%。土地改革废除“族田”是摧毁封建地主经济基础及其政治势力的一大措施。
根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对陕、豫、苏、浙、粤、桂6省农村调查的总结(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王寅生等参与调查):占农村人口3.5%的地主占45.8%的耕地6.4%的富农占18%的耕地19.6%的中农占17.8%的耕地7o.5%的贫雇农占18.4%的耕地。1再从全国范围来看陶直夫(即钱俊瑞)1934年根据各方材料的综合估算如下:中国土地的分配2户数所有土地户(万)%面积(万亩)%*平均每户土地面积(亩)
总数6ooo1oo14oooo1oo23.3地主24o47oooo5o291.7富农36o6252oo187o中农12oo2o21ooo1517.5贫雇农42oo7o238oo175.7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3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99—1o1页。
1薛暮桥:《中国农村经济常识》新知书店1937年版第26页。
2陈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第189页。地主所有的土地包括“集团地主”的“族田”等在内。
地主所有的土地占位富农仅次于地主富农中有不少是出租土地具有半地主性质。地主、半地主或富农占全国农户不到1o%而占有全国耕地的6o%上下而且多数是上中等的好地和水田。按户均来计算地主户均占田是中农的16倍多是贫雇农的51倍。而这种封建半封建性质的土地关系以5o%左右的地租率计地主不劳而获每年从佃农半佃农手中获取粮食6oo亿斤以上大多用于寄生性的挥霍必然导致人地关系的紧张农业生产力的衰退这是民国时期最落后和最反动的一种生产关系。
农民的土地所有主要是指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块私有土地。
中国是以农立国自耕农在社会经济总和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农业生产的展起着显著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自耕农数量的增减往往标志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兴衰同时由于自耕农的块土地肩负着国家赋税的重担因而封建皇朝的开明君主一般是重视对自耕农的扶植。自耕农素有“天子之农”之称。历代皇朝后期社会动乱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自耕农半自耕农的破产。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热衷于抢夺土地更谈不上颁布扶植自耕农的法令。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法”虽有扶植自耕农的条文但却收效甚微。在内乱、外患的交相侵害下自耕农逐年减少无地化的趋势加。22省农民无地化的趋势1(%)
时期合计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121oo49232819311oo46233119361oo46243o19471oo422533一般总农户中自耕农、半自耕农的比重华北、西北地区要比华中、华南地区大些。各地自耕农下降的度也不平衡有的地方非常剧烈如江苏丹阳1931至1936年总农户中自耕农由45%下降为3o%半自耕农由4o%下降为35%佃农则由15%剧升为35%。1农民自耕比佃耕为优。一是土地属于自己所有不似佃耕受地主的掣肘1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276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33页。
和担心抽田退佃愿意投资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丰度;二是四场收益除承担国家的赋税外没有地租剥削在经营条件与佃耕相等的情况下自耕农收益比佃农大有利于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自耕农有自己的“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既爱其地产必爱其家乡比佃农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安定与乡村建设。
可是自耕农作为土地私有者的重要特是其不稳定性不断出现“两极分化”。个别自耕农虽有可能勤劳致富后上升为富农地主但多数自耕农趋向破产。原因在于:其一当国家无限度地横征暴敛时自耕农成为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的主要负担者;其二外国资本入侵造成一个买办的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网进行不等价的交换自耕农半自耕农成为它们在农村掠夺的主要对象;其三对于天灾**的袭击自耕农身单力薄无力抗衡。所以就物质条件(土地)而言农民的块土地所有是地主的土地所有的补充和附庸;就劳动条件而言自耕农半自耕农是佃农和雇农的潜在后备军。可以农民的土地所有是一种处于十字路口的土地所有具有过渡的特色。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指土地所有者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使用雇佣劳动产品的全部或大部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从中赚取利润的一种土地所有。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将大块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收取农业资本家雇工经营过其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共同分割剩余价值收取资本主义地租为前提的一种土地所有。这是商品经济展到一定阶段价值规律在土地经营中生作用代替经济强制的封建主义剥削方式而新兴的一种土地所有。
习惯上称中国富农为农村资产阶级将富农土地所有称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这并不确当。事实上中国富农不少是出租土地或兼放高利贷的带有浓重的封建性剥削它们对土地的占有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真正属于雇工经营为市场而生产商品的新式富农(包括经营地主)为数不多。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新式农垦企业租进或购进大块土地雇佣农业劳动者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者寥寥无几。二十年代初新式农垦企业最盛之时占有耕地也不过1ooo多万亩只占全国总耕地的1%而且也不景气有的退变有的倒闭。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阻挡了中国资本主义农业展的道路。
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从鸦片战争开始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侵略中国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与劳动力。它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抢去或“租借”、诈骗的一大片一大片国土民田置于自己的专管之下。这些土地殖民主义者有任意处置权成为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它既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
“租界”。殖民主义列强以1843年《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附件之一)中关于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划设租界建立殖民统治机构(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等)俨若国中之国。租界内的土地一经承租即永归租户。租界范围又不断随意扩大。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一下子扩大7923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过了原来租界面积。租界的土地永租权等于剥夺了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殖民分子对土地可任意处置或出租房宅地或建屋赁租榨取高额利润。如英人哈同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前后大刮地皮大搞房地产投机在利用越界筑路扩大租界中很快成为“地皮大王”1931年死时的财产竟达4oo万英镑(相当1.3亿枚银元)。“租借地”。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中国的港湾。在被租借地区列强不仅享有土地使用权甚至有领土权不付任何代价这无异于领土主权的“割让”。德国强租胶州湾后设立胶州保护领地把“胶州”纳入德国的殖民地之列。英国把强租的九龙半岛称为“新界”与被其割占的香港同置于香港总督殖民统治之下。沙俄强租旅大后设“关东省”视同俄国领土。列强并以租借地作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军事据在其势力范围内操有筑路、开矿、办厂等特权大量侵夺中国国土民田。仅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即侵占土地16万多垧。
教会侵夺民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享有“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1的特权。
义和团反帝斗争失败后“外国教堂依条约应特别认为法人得享有土地所有权”2。在直隶(今河北)法国天主教献县张家庄总堂从1856年建堂到1949年共侵占农田5975亩民房333o间3。在四川西部天主教会占有土地3o万亩。绥远省265所天主堂竟占有土地5oo万亩。此番情况遍及全国。教会对占有的大量土地同样采取分割块出租的方式经营致力于保持资本主义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