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www.qingdouxsw.com,中国通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一九八o年六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十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一九七九年开始工作。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十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一九八八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分析。一九八一年六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一九八一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琪、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1986.1o.15于北京1991.3.2o修改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第一节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古老的传说和记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1远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国境内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在不同地区展着不同系统的文化。先秦的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至《天问》、《山海经》或叙说当时史事或追述前人的传说都在民族方面有所反映。但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只有《诗》《书》所记略具尾《春秋》经传所记材料较多。
《诗·大雅》、《周颂》、《鲁颂》都有诗史性质的篇章。《生民》歌咏周人始祖姜嫄及其子后稷的故事。《緜》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创业的故事。《大明》歌咏殷周关系的变化。《大明》说王季、文王都娶了殷商贵族的女儿。文王迎亲时在渭水上“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后来武王奉天命伐殷大战牧野军容很盛。这是一篇写得相当有系统的诗。《鲁颂·閟宫》旧说是颂鲁僖公的功德。诗中从姜嫄之德和后稷播百谷说到太王、文王、武王相继振兴国家牧野克殷再说到周公受封建立鲁邦。诗中还说到鲁侯的武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商颂》五篇颂商的史事也是从其始祖有娀氏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起。诗中说到“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周始祖各有诞生的奇迹表明殷周各有自己的族源。荆蛮、淮夷、氐羌还有玁狁都是殷周以外的重要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书》主要是收录殷周的官文书很有史料价值。其《牧誓》一篇记武王在牧野誓师时的仪态和誓师辞。誓辞的开端说:“逖矣西土之人。”这是指来自周土的人。又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友邦冢君等是一类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是八个民族的名称这些民族是又一类人。这可见武王伐纣的队伍是一支多民族的联军。对于庸、蜀等八个民族现在还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解释。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被称为“春秋外传”
的《国语》都是政治史性质的书但记载了大量的民族史材料这可以说1所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下的定义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说的是近代民族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但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近代民族形成以前在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展阶段如氏族、部落、部族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都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民族也是根据这四种要素来进行分析的但是泛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展而不是专指近代民族。参看杨堃《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见《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53年版。
是民族史撰述的正式开始。《春秋》经传记载了周王室和一百四十九个国的史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朝聘、会盟、婚好和战争。他们中有姬、姜、嬴、■、子、姒、妫、风、姞、熊、偃、己、妘、祁等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看出他们是分别属于周族、殷族、夏族和其他古代民族1。此外还有戎、蛮、狄、夷、濮等民族这在当时是被视为文化水平低的民族但他们中的某些部分也参加先进集团的会盟、征伐和婚好他们活动的地区也有跟齐、鲁、晋、卫杂处的。狄人在春秋时比较活跃有赤狄、白狄之称。赤狄又有东山■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区别。白狄有鲜虞、肥、鼓等区别。夷有淮夷、介、萊、根牟而他们的活动见于记载者不多。戎的名号颇为杂乱。蛮称“群蛮”濮称“百濮”似都是泛称2。以上这些民族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历史陶冶其中大量融合为汉族也有不少成为秦汉以后的少数民族。《春秋》经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民族史料但它们都是按编年的形式写的按史事生年代的先后进行记载还不能对这些民族分别作出比较集中的表述。
《国语》是按王国和侯国的区别汇编的政治史资料。如从民族史的角度去看却又可说基本上也是民族史的资料。其中的《周语》、《鲁语》、《晋语》、《郑语》都是关于周族宗亲的材料。《齐语》记齐桓公的霸业。齐和周是世为婚姻的。还有《楚语》、《吴&1t;/pgnooo3.TxT/pgn>语》、《越语》都是关于南方民族的材料。《国语》记事于各国史事都以生的先后相次但于彼此之间很少联续。无论《国语》的哪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某国历史的始末但保存了重要的史料。如《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金椟如之。这一段材料一直为治东北民族史的学者所重视。又如《郑语》记史伯论南方民族的话说:夫成天地之火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姓■越不足命也。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实与诸姬代相干也。&1t;/pgnooo4.TxT/pgn>这是对于南方民族、对于荆楚的先世和展趋势的重要史料。所谓八姓是己、董、彭、秃、妘、曹、斟、■他们差不多又都各有子姓。
近人研究先秦民族如章炳麟著《序种姓》1、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玁狁1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
2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九《春秋四裔表》。
1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考》2、闻一多著《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3徐炳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都成绩斐然。但先秦史料究竟过于零碎研究工作所受到的局限过大。这个缺憾只有到了秦汉时期才得到改变。
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象孔子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理智的。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④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5。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1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孟子在一次责备楚人陈良的弟子陈相时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2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所谓“南蛮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2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④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5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乱。”这个解释近是。
1以上两条分见《论语·子罕》又《宪问》。
2见《孟子·滕文公上》。
记载之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有关事迹是大不相同的。秦汉的空前统一局面及其对外交通的展使当时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的历史家能写出这样包容广大的民族史。自战国以来我们的先民有了解世界的追求。邹衍大九州之说是这种思想的地理形式。《礼记·中庸》说:“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是这种思想的道德形式。《史记》写民族也许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思想的历史形式。
《匈奴列传》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的形式上都有创始的意义。列传的开头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是说匈奴历史的古老、地理的位置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下文紧接着就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駃騠、騊駼、■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1t;/pgnooo7.TxT/pgn>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这两段话把这个游牧民族在生产上的特点畜牧、狩猎和军事相结合的特点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都说到了。这同列传开头的一小段话概括地勾画出这个民族在几个重要方面的特点大体上反映了匈奴社会所可能达到的历史展阶段。
《匈奴列传》除开头的三段外可分为三个部份。一个部份是从夏后氏少康之衰说起直到冒顿称单于之前说的是匈奴不断展及其与汉族先民的关系。冒顿称单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o9年)。他在位三十六年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列传中重点表述的部分。这里写出冒顿的坚毅雄悍并因写匈奴的强大而同时写出月氏、东胡及一些北方民族的盛衰。冒顿与汉廷曾有书信往来可见这时已使用文字但未明说是匈奴自制文字或是汉字。这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最后一部分是从老上单于即位之年(前174年)起写到天汉四年(前97年)。列传写出在这一时期因汉降人对匈奴的教唆和汉家将相贪图战功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复杂化了。列传在写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时很有分寸透露了作者对双方关系的独到见解。列传还写了在老上单于时汉降人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这也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对于这一类好象细小但有历史意义的事司马迁往往不轻易放过。
匈奴的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来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全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也都在这里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特别活跃的地方因而《匈奴列传》也就越来越加强它在民族史文献上的重要地位。
《匈奴列传》以外的五篇民族史传记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民族史文献上有其重要性。《西南夷列传》的篇幅较少而在地理范围上包含今云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西南部涉及的民族的数目也特别多。传文把这些民族加以简明的叙述: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自莋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这一小段文字把西南夷区分为四类。田耕邑聚者为一类。随畜牧迁徙无君长者为一类。或土著、或移徙者为一类。有君长而定居或移徙不明者为一类。每类各有若干族群各有相当范围内的活动地区。《西南夷列传》总的说来材料并不丰富但提供了一个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古代史的线索是很可珍贵的。象《西南夷列传》这种按照地区分别表述民族历史的方法特别对于民族复杂的地区很适用。这种办法对于后来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的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来《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学者们习惯于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中国史的一般工作。而从民族史的角度看这些工作还应该说是对叙述汉族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史记》有《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至汉以后的帝纪它们所表述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汉族形成的不同阶段。《史记》又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这些表是表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又一形式。尽管司马迁还没有“汉族”的概念他也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写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他的工作成果还是我们研究汉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献。
《史记》论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展的不平衡但不斤斤于夷夏之别。
司马迁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理智的没有明显的狭隘民族思想。《史记》记:“禹兴于西羌”1而为夏后氏之祖。又秦之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2。又春秋时秦以“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3后来秦用商鞅变法改革了一些戎俗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史记》记周人历史说周在夏殷的基础上展成为文化较高的民族④。而周的先世却曾“奔戎狄间”到古公亶父始“贬戎狄之俗”。又匈奴在一般人眼中好象是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历史的民族但它却是“夏后氏之苗裔”。5《吴太伯世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山。”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大不同。孟子只承认“用夏变夷”而不承认夏会“变于夷”。《史记》的这些记载则是“用夏变夷”者有之“变于夷”者亦有之。
匈奴问题是汉代尖锐的民族问题。《史记》既反对匈奴对汉边地的侵扰也反对汉朝对匈奴牧地的侵夺。在关于河南地的争夺上《史记》肯定了匈奴在当地的主权。所以《匈奴列传》记秦始皇侵占这块土地时是说:“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而在记匈奴冒顿单于时事是说“悉1《吏记·六国年表·序》。
2《史记·秦本纪》。
3《史记·六国年表·序》。
④《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5《史记·匈奴列传》。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对于汉和匈奴间的战争《史记》并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它指出汉武帝初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自王恢设计诓骗匈奴以后双方才不断用兵。《史记》指出汉家对匈奴用兵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困难。《平准书》指陈对匈奴战争的严重后果说: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1t;/pgnoo11.TxT/pgn>虏万九千级。捕斩虏之士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匈奴列传》对于汉廷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微婉其词的。所以在列传的结尾感慨于《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但以《平准书》和《匈奴列传》合观可见作者对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不愿掩盖的。司马迁死后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中在汉与匈奴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看的。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继承《史记》在民族史方面对前史或续或补对创兴的新史专立篇目。它们在资料上可说是收集得不少而见识上要比司马迁差得多。
《汉书》的《匈奴传》有上、下两卷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旧文增益了李广利降匈奴以后以至更始末年的史事。把《史》、《汉》和《后汉书》的《南匈奴传》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夏、殷以至东汉末年的匈奴历史具有相当完整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也分上下两卷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况对于道里和户口的数字也都有所记载。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几乎全是抄录旧史而所收文帝赐赵佗书和赵佗所上书是《史记》所缺略的重要文献。
《后汉书》的民族史部分收罗繁富甚见工力。《西域传》、《南匈奴传》接续前史记录了匈奴和西域在东汉时期的重大变化。《东夷传》、《南蛮西南夷传》好象是因袭旧规而记载翔实过于前史。西羌问题是东汉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问题乌桓和鲜卑是这时期新兴的民族而鲜卑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展大有影响。《西羌传》和《乌桓鲜卑传》是《后汉书》新创的篇章。陈寿的《三国志》一向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而陈书民族史部分很简略仅有乌丸、鲜卑、东夷传但也可与《后汉书》有关部分相参证。
在编写体例上《汉书》和《后汉书》都是按地区对多种民族作综合表述有时是以一个最占优势的民族为主而连带叙述其他民族的。它们在表述民族史事时往往穿插着有关的中外关系使读者可以看到民族地区在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这两点都是继承了《史记》的编纂方法对后来的民族史撰述很有影响。一直到今天这两点还是值得采用的。
在观点上《汉书》不赞成汉对南粤、西南夷及朝鲜的用兵而称赞汉文帝对赵佗的安抚政策1。这种观点还反映了班固对这些民族的鄙视态度但比起他对待匈奴的态度来还是温和的。他说匈奴是“贪而好利被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塞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绝外内也。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2。这把匈奴看作天生的劣等民族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对少数民族极为恶劣的态度是很不妥当的。《后汉书》对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展指陈形势立论相当概括。在这一点上《南匈奴传·论》和《乌桓鲜卑传·论》都表现了作者的史才。但《后汉书》忽视民族间的历史友谊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皇朝的威胁。这种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是远远落后于司马迁的。
《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成就不同均为中国民族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的线索和撰写的方法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又一时期。关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在数量上的丰富是远远过前代的。
三国时期匈奴人、氐人、羌人、鲜卑人等入居内地跟汉人杂居。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此后经历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南北朝的对抗、北朝的分裂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兴替、南方民族在南朝影响下所起的变化经历了南诏的兴起和吐蕃的强大。在长时期的历史性的变化中民族分分合合使汉族本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一些少数民族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提高全国封建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展。隋唐正是在民族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兴盛的皇朝。它们的朝廷上有来自少数民族的臣僚它们的后宫坐着出身少数民族的皇后。
五代时在五个小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北宋的北境契丹占有燕云诸州西北境有西夏。北宋号称统一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起来。在北宋时契丹继续强大起来女真也强大起来蒙古更强大起来。在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宗教上和婚姻上的原因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组合。在葱岭以西的许多民族的成员也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日子久了变成中国人。这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居民被称为“契丹”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的汉人其次是女真人和原来的契丹人还有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氐人、羯人等。长江以南的人是称为“汉人”实际上也包含更多民族的人。“契丹”和“汉人”的名称在当时主要表明政治上的不同身份但也可见若干不同民族间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向淡薄了。据记载在蒙古人、回回人的家庭中有时包含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份。蒙古人当时在政治上是第1《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2《汉书·匈奴传·赞》。
一等人但蒙古人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为奴的。当然这些蒙古人就可能变成回回人或汉人。安西王阿难答部下的蒙古人和唐兀人因阿难答信奉伊斯兰教这些人大量地成为穆斯林后来可能都成为回族人了。元代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大时代其深度和广度过隋唐。在一定范围内元代的民族重新组合还包含有世界性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组合到了元代可以说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其后虽有满族的入关变动并不太大。在这一次民族重新组合中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力量继续占有优势不断地对其他各族人民施加影响。
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都有专门的记述。这先要说到鲜卑族。在所谓“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所建之国就有五个在数量上居于位。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有一百二卷之多可惜原书久佚仅有十六卷节抄本传世。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记部分记十六国史事在今传史书中是比较详备的。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鲜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北齐魏收和唐令狐德棻等为分别撰《魏书》和《周书》。在隋唐时曾一度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但居于青海自成一个系统。梁沈约所撰《宋书》和唐魏征等所撰《隋书》、后晋刘昫等所撰《旧唐书》都有吐谷浑传。其次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元脱脱等为撰《辽史》、《金史》。党项族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元脱脱等修《宋史》有夏国传上、下卷主要记政治大事、夏宋关系最后记夏之军制。《辽史》以西夏跟高丽合为一卷称《二国外纪》主要记夏的风土习俗和辽夏关系。《金史》有关西夏记述有一卷主要记夏金关系。三书所记互有详略可能是在撰述时有所规划。契丹人、女真人都有民族文字流传下来但还没有出现史书。蒙古族建立了蒙古汗国建立了四大汗国。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这书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一部颇为芜杂的史书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蒙古人有自己写的史书如《蒙古秘史》还有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服者传》等都是有名的撰述。在上述这些民族以外这两个时期的其他民族旧史所记名目繁多又颇杂乱有待于学者们的逐步清理。相对地说北方民族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如柔然、赖勒、突厥、黠戛斯、回纥等记载较详而西南民族中影响较大的民族如吐蕃、乌蛮、白蛮等次之。这些民族的历史分别见于《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和《宋史》。柔然或作茹茹、蠕蠕与鲜卑同源原役属于鲜卑、北魏后成为北魏北境上的强敌。突厥跟柔然有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是柔然的锻工。勅勒在南北朝时曾败于北魏为所奴役隋初转为强大。突厥、黠戛斯、回纥都出于勅勒先后建立了汗国。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的先民。黠戛斯是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吐蕃是今藏族的先民在唐代颇为强大兵力曾一度进入长安。乌蛮建立了南诏白蛮为助。后来白蛮又建立了大理政权。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白蛮是今白族的先民。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旧史自《晋书》以下多有记述一般缺乏伦次但究竟也提供了一些资料。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唐人樊绰著《蛮书》为关于西南民族的重要撰述。南方民族旧史混称为“蛮”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民族。《宋史》有“蛮夷”四卷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相毗连的苗、瑶、羌、壮、土家等民族地区。这是关于当时南方民族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来清人修《明史》有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土司共十卷对于南方民族包含西南民族在内就有比较系统的记述了。
关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资料是相当多的但真正说得上是民族历史撰述的并不多系统地记述民族重新组合的书简直就没有了。至于记述民族重新组合中某一过程或某一过程的片断记载是不少的。在这两个时期汉文撰述以外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有关撰述究竟还有些什么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
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还是以按地区记述作为主要形式之一或记一个地区的一些民族或记述一个地区的主要民族而兼及其他民族。这还是《史记》以来的传统。其次是以记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再及其他有关的史事如《十六国春秋》、《魏书》、《辽史》、《金史》等。再次是以时间为主的编年体如《资治通鉴》记少数民族史事。这种体裁的好处是可以按着时间的展看出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情况;缺点是这种流水账式的纪事方式难于使人得到要领。再其次是以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记民族史事。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形式比起前代要丰富一些。
这两个历史时期民族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某些人很容易滋长其民族歧视的情绪对又一些人也可以开阔其在民族问题上的视野。前者可以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他在晋惠帝时反对羌氐在内地居住主张把他们迁出去。他说:“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锺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见、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1羌氐一类问题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以及能否解决得好不是这里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注意的是江统的思想。他那种不愿羌氐居于沃土不愿这些民族自身的展不愿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的思想在晋以后地主阶级学者中是相当普遍存在的。
唐太宗在民族问题上态度是开明的。他曾说:“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1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2太宗以后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和杜佑在民族问题上都是很有见识的。刘知几在所著《史通·称谓》中在论到晋人对十六国的态度时说:“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这是刘知几从历史家应有的忠于史实的立场来立论的在当时这是进步的思想。在刘知几以前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说:“自晋永嘉之乱皇纲1《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唐会要》卷九四北突厥。2《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
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朝或假名窃号。然其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隋书·经籍志》虽有对十六国的某些国家“假名窃号”的批评但承认他们有“君臣忠义之节”和“经国字民之务”这是以相当公平的态度待人跟刘知几对待戎羯的态度不尽相同而大致接近。
杜佑在《通典·边防总序》中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有些鄙风弊俗汉人和少数民族原来都有。后来汉人把它们丢掉了而少数民族却没有能加以变革因而民族间的差距就出现了。把杜佑的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提高了说这种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所处社会展阶段之不同。当然杜佑的看法是很朴素的而在当时却很难得。上引刘知几的看法是关于历史家治史的态度问题。杜佑的看法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历史的本身。但对于同样的鄙风陋俗为什么有的民族已经加以改变有的民族却不能改变呢?杜佑没有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杜佑反对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他从历史上列举这类活动的危害说:历代观兵黩武讨伐戎夷爰自嬴秦祸患代有。始皇恃百胜之兵威既平六国终以事胡为弊。汉武资文景之积蓄务恢封略天下危若缀旒。王莽获元始之全实志灭匈奴海内遂至溃叛。隋炀帝承开皇之殷盛三驾辽左万姓怨苦而亡。夫持盈固难知足非易。唯后汉光武深达理源。建武三十年人康俗阜。臧宫、马武请殄匈奴。帝报曰:“舍近而图远劳而无功;舍远而谋近逸而有终。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于戏!持盈知足岂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国之要道欤!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字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戎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恒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他强调说:“前事之元龟足为殷监者矣。”但他也只是从大唐政权的利害来说还不是从少数民族的利害来考虑的。这是由于杜佑之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仅就上述观点而论杜佑是继承了司马迁而论列了更多的事例是更有说服力的。
宋元之际胡三省以毕生精力注《资治通鉴》往往因解说史事流露出他的民族情绪《通鉴》卷一百六十四:“梁武帝天监六年韦叡救锺离大败魏军于邵阳洲。”胡三省注:“此确斗也。两军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叡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之守使诸将连营而前如韦叡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又卷二百八十五开运三年:“契丹入汴帝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亦上表称‘新妇李氏妾’。张彦泽迁帝于开封府顷刻不得留宫中恸哭。帝与太后、皇后乘肩舆宫人宦者十余人步从见者流涕。”胡三省注:“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之者为之痛心矧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胡三省的这些注1实质上表述了他对当时民族屈辱的沉痛感情。这种感情是正当的与一般的狭隘民族情感是不同的。
民族史撰述和地方志、纪事本末的展1参看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感慨篇》。
明清时期的民族史撰述跟地方志和纪事本末的展有密切的关系。
《汉书·地理志》和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都著录了一些道其中有甸氐道、刚氐道狄道、羌道、僰道、蒲氐道。道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职责是“主蛮夷”。象甸氐道等地方就是氐、羌、僰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另外《汉志》和《续汉志》还著录有夜郎、临羌、大夏、旄牛等地方虽未称道大概也是民族地方。地志中著录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能就是从两汉书开始的。后来的纪传体史书有地志者多循此例著录也都没有作出具体说明。常璩《华阳国志》、樊绰《蛮书》对西南民族的记载为学者所重而内容和体例都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志且后继者也甚不易得。宋元时期地方志的修撰数量渐多明清时期更趋繁盛。明修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地志现存者约八十余种其间有不少民族史料可供检寻。明田汝城著《炎檄纪闻》是关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民族史事的重要著述。作者在论及民族纠纷时说这些纠纷“皆起于抚绥缺状赏罚无章不肖者以墨守败绩贤者以避嫌徼名。二事殊情而同弊卒致干戈相寻蔓延荼毒下竭生民之膏血上贻建议之轸忧。”此书作者当然是站在统治阶级方面说话的但也有相当平实的一面。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巨制不少。民族地方的志如《西域图志》有五十二卷《盛京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云南通志》三十卷《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九卷;跟少数民族关联较多的地志《陕西通志》有一百卷《甘肃通志》有五十卷《湖广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四川通志》有四十卷。府、州、厅、县的志书记有少数民族史迹者一时尚难详悉。
纪事本末作为一种记事的体裁先秦已经有了。以纪事本末作为某种史书的著述体裁则是开始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书中已有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书目。以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一次事变或一次战争为记述对象并以纪事本末的史体勒成专书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多起来的。明神宗时李化龙奉朝命征播州约经六个年头才把战事结束。播州地居贵州、四川、湖广之间是苗民聚居地区。事后李化龙撰《平播全书》十五卷。郭子章也撰《黔中平播始末》三卷杨寅秋撰《平播录》五卷。此外马文升的《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王轼的《平蛮录》也都是用纪事本末体写的书。清代官修有关少数民族的纪事本末书较明为盛亦多巨制。举大家所知的书如《平定朔漠方略》有四十卷《平定准噶尔方略》有一百七十二卷。《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鸦片战争后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和民族史事纪事本末书仍在继续。但因时代变了书的形式虽不变而意义不同了。
明清时期封建制已处在衰老的过程中但还有相当大的能量。它借助于国家机器来阻碍新生力量的展企图延续这个制度的生命。新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具备突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力量。明清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都有一套相当稳定的制度和政策。《明史·土司传》在说到统治西南民族的政策时一要“额以赋役听我驱使”就是要达到使人民群众完粮、纳税、当兵、当差的要求。二要“恩威兼济”以“得其死力而不足为患”。所谓“恩”是“假我爵禄宠之名号”实行对民族上层的收买。“威”是对敢于抗命的人加以武力镇压。这一政策在清代对其他民族地区也同样照办不过清代的作法要更具体些。它有一个分别对待的办法对满蒙关系、满藏关系、满汉关系、满回关系都有区别对待的措施。如前所述明清时期所修官书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的作品而地方志则有较多的知识性的记载。但地方志数量相当大而且又是地域性、专题性的资料汇编经过去伪存真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它还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史料价值。《明实录》、《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不少《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大都已经摘录整理并已有部分出版。明清档案数量更多其中包括大量民族史料需要长时期整理才能出版供人参考。
在民族观点方面自明初以来数百年间以民族歧视为特点的大民族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当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时期在民族思想上又有其独特的表现。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是民族思想很浓的人。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1亡国是指朝代的兴替。亡天下是指民族政权的毁灭这里实际上是指明亡清兴。他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全民族的事。他指斥相率臣于刘聪、石勒的晋朝诸臣“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是无耻败类。这实际上也是他隐晦其辞地谴责那些在清初乞求富贵的前朝官僚、文人。顾炎武的民族思想是跟反对清对汉族的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顾炎武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少数民族的优点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说:“历九州之风俗考前代之史书中国之不如外国者有之矣。”2他列举契丹、女真、以至匈奴、北魏、回纥的风俗以证其说。他所谓“外国”按当时的用语是指中原以外的地方是指少数民族说的。
黄宗羲的民族思想也是与反对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他站得更高一些还跟反对封建君主**密切结合。他的名著《原君》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1t;/pgnoo25.TxT/pgn>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11《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2《日知录》卷二九《外国风俗》。
999ooo41_oo26_o从民族思想的角度看这是作者以史论的形式谴责民族压迫的罪恶。他所指责封建**下的种种罪恶活动无不可理解为作者在指责清初统治者的罪恶。作者批评“小儒”所谓“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是揭露那些向清廷乞求一官半职者借口的虚伪可笑。黄宗羲、顾炎武等的民族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人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民族史撰述的近代化倾向鸦片战争前夜和战后百余年间中国民族史撰述上出现了近代化倾向。
第一它反映了各民族联合反清反封建压迫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官修地方志和纪事本末体的书数量还是很多的甚至还过以前。其中如《平定云南回匪方略》有五十卷《平定贵州苗匪方略》有四十卷《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有三百二十卷。关于回族反清的私人撰述如《平回志》、《平定关陇纪略》等书种类更多。这些书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上都是歌颂清统治者镇压民族起义的武功但它不能不反映这些反抗民族压迫、反抗镇压的过程同时也不能不反映少数民族的联合他们公开打着反清的旗帜以及清军借助于帝国主义的军火以加强其镇压的力量。这些情况包含着过去民族纠纷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因素这具有新的近代的意义。
第二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在这时期有了重大的改变。过去在民族纠纷中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威胁中原政权的力量现在他们成为捍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因此当时有政治敏感的人把对国防的重视跟民族史地研究联系起来。徐松《新疆识略》、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沈垚《新疆私议》、徐鼐霖《筹边刍言》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撰述。把边疆民族史跟边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它反映了边疆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一种变化也意味着民族史撰述的一种近代化倾向。
第三民族史在中国史中的地位受到重视。清末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民族问题在历史进程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中的第二章第一节论说:“凡国家之成立必凭二事以为型范。一外族之逼处二宗教之熏染是也。此盖为天下万国所公用之例无国不然亦无时不然。此二事明则国家成立之根本亦明矣。本书所述亦也明此二事为宗旨。”下文论到三国两晋晋南北朝时民族的复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族复杂之原由于前后汉两朝专以并吞中国四旁之他族为务北则鲜卑匈奴西则氐羌西南则巴赛几无不遭汉人之吞噬者。中国以是得成大国而其致乱则亦因之。盖汉人每于战胜之后必虏掠其民致之内地漫不加以教养。而县官豪右皆得奴使之。积怨既久遂至思乱。若政府无事尚有所畏。一旦有烽烟之警则群思脱羁绊矣。及其事起居腹心之地掩不备之众其事比御外尤难。故五胡之乱垂三百年而后定也。其后河北之地皆并于北魏。魏人于北边设六镇配汉人以防边而自与其大姓居洛阳。久之则强弱之形彼此易位适与两汉时&1t;/pgnoo27.TxT/pgn>相反。于是高欢侯景等稍稍通显。至隋唐间天下之健者无一非汉人矣。此本篇所详种族之大纲也。而其宗教复杂之原则与种族相表里。两汉所用纯乎六艺耳。至魏晋时乃尚老庄。其后渐变为天师道。天师道者源起于三苗之巫风而假合以外来之教故尤与南方之汉族为宜。其时江左之大家如王谢等莫不奉天师道。而河洛秦雍诸国其种人本从西北来天竺佛教早传于匈奴与西域至此即随其种人以入中国。佛教之高深精密其过天师道本不可以数记。且孙恩之乱假天师道以惑众。其后士夫多不喜言天师道。于是佛教之力由江北以达江南。久之与古之巫风合而为一。而儒家不过为学术之一家士大夫用之非民所能与也。此二者之变幻自魏晋以后五代以前大率如此。
夏曾佑认为民族问题既于政权兴替密切相关又于宗教信仰类型密切相关他把民族史在通史中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还是前所未有的。这显然是跟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这是当时国内外的民族矛盾在作者史学思想上的反映。在五四运动前后十余年间王国维对北方民族的历史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考订工作对于蒙古史用力尤勤。他根据古籍所记结合古器物、古文字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一些精辟的论断。他是用近代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的。他的名著《鬼方昆夷玁狁考》、《西胡考》、《西胡续考》、《黑车子室韦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鞑靼考》、《萌古考》、《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一直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这些作品引起了人们对民族史在中国古史中的地位的重视。
第四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有近代形式的中国民族史出现。所谓近代形式主要是指它基本上脱离了政治史的附属地位而向一个有丰富内容、有自己体系的独立学科展。梁启倡之于前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吕振羽等相继编写于后。
梁启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这是一篇对中国民族展相当概括的论述。梁启在书中解释了“民族”一词的函义把“民族”跟“宗族”、“国民”区别开来。他论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指出了外国学者的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民族南来说没有根据并以《诗经》中的记载来反证《史记》中关于夏商周始祖之不可信。他认为中国境内有六个民族中国古代民族可分为八个组。而汉族是在长期展过程中跟各族融合而成的混合体。他这篇文章有些话说得很有见识概括能力也很强但在对各个民族的分别论述和古今民族的演变上错误很多。从民族史研究的展上看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
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的书都称作《中国民族史》。吕振羽的书称作《中国民族简史》。四书对于民族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辛亥革命以来的“五族共和”的提法列出汉、满、蒙、回、藏加上了苗还略有其他民族的增益。在取材上这四种书基本上根据旧史。吕振羽重视调查材料而调查到的材料也不多。王桐龄书实际上只是汉族形成展史对于其他民族也只是就其与汉族有关系的史事说了一些。这书的特点是附表多关于不同民族间杂居、通婚、仕宦文化上的学习等这些表可供参考。其它三书都是就不同民族分别陈述不能对国内各民族作综合的说明。作为书中主要内容的五族历史因研究得不够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吕振羽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上解释一些问题并探索各民族的历史前途。尽管他在具体的史实方面有不少误解但从书的总体上看代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史撰述是沿着近代化的倾向蹒跚前进的。因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一直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各民族得到了解放为民族史的调查、研究和撰述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民族史的研究工作才能面目一新。
第五民族思想的多样化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出现。鸦片战争生后的第三年即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年魏源的《圣武记》成书。魏源特别在序文中提到本书“告成于海夷就欵江宁之日。”作者备陈清自开国以来军事上的得失申述自己对当前军备的见解。这是一部有爱国思想的书就针对外国入侵的局势立论的。这是魏源民族思想的主要方面。但《圣武记》中大量地颂扬了镇压少数民族的胜利这又反映了满汉统治阶层的大民族主义的立场。
在辛亥革命前后章炳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大民族主义者。他所著《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书》和《讨满洲檄》1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当时的革命党人具有类似思想的颇不乏人。孙中山主张民族平等。他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地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汉民族之统一。”2后来他提倡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中之一。他主张对外要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对内要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但他把蒙古人和满人都看作是历史上的外国人或被汉人同化了的外国人认为元、清两朝的统治是中国亡了两次国。这些显然还是大民族主义的论点。
一九四一年李维汉同志主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出版。这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部专书。书中讲到回族的来源、回族长期被压迫和斗争的历史分析了回族跟伊斯兰教的关系分析了西北伊斯兰各个教派的经济基础批判了各种有关回族问题的谬论。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书也是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需要的书。这书的名称虽叫《回回民族问题》实际上它对开展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包含民族史研究在内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回回民族问题》出版后八年吕振羽同志在他的《中国民族简史》中提出:“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中要解决的国内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问题一是民族问题。土地问题由于二十年来革命实践的体现天才领袖的创造已成了中国最先进人士熟知的科学;民族问题我们也有着正确的原则、方针并早已正式提到行动日程上不过在全国人民以至最先进人士里面大多还不如对于土地问题那样熟悉。现抗战胜利结束进到和平民主事业的斗争国内民族问题立即就要全面地提到行动日程上我们应同时展开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中国民族问题从来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的用语是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译来的马列这个用语的本来意义是‘中华诸民族’或‘中国的民族’。但中国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者却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来窃用这个神圣的用语。他们颠倒黑白歪曲历史事实无耻地只承认汉族是一个民族说国内其他民族如满、蒙、回、藏、苗等等都只是所谓‘宗支’或‘宗族’。这不啻是对国内其他民族任意‘侮辱’并证明了他们毫无科学常识。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民族他们的起源、历史过程以及现状怎样法西斯大汉族主义者是完全无知的。他们敢于那样大胆的武断不仅在企图避免国内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且正是臭名万代的希特勒、荒木贞夫的民族优越论的翻版。这和马列主义的民族问题的科学自然正相反对而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不相容的;其对今后1见《章氏丛书》《文录》卷二浙江图书馆本。
2《孙中山选集》第9o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全国和平民主事业更十分有害。
“自然谁也不容否认汉族是全世界第一位人口众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中华民族四千年光荣的文明历史过去辉煌灿烂的封建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主流对全人类的文明也有着伟大贡献而其主要创造者也是汉族。这回决定全民族命运的伟大抗战事业主要也由汉族在担当。但同样不容否认中国境内其他兄弟民族对过去中国文化的创造也都直接或多或少有其不朽的贡献;对这回的民族抗战也都有相当的功绩。”
吕振羽同志的话说出了民族史的真实情况也说出了我们历史工作者在民族问题上应持的正确态度。
以上我们简单而扼要地回顾了新中国创立前我国多民族历史撰述的一些情况。它们已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留下了相当多的历史资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撰述体裁表达了不同的民族思想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些宝贵的遗产为我们研究民族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编写上的借鉴。那些认为中国史书只记载汉族不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汉族史家生活在中原在两三千年的漫长时期里他们接触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机会比较多因而汉文在民族史方面的记载比较多也相当重要。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写下的历史在不同民族中有根不相同的情况。挖掘、研究民族文字的历史记载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急须加紧努力使汉文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记载得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使我们多民族祖国历史的研究和撰述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第二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民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使国内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国内的民族关系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建国前夕即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章“总纲”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条是对各民族的一般性规定实际上说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少数民族的条文《共同纲领》设有“民族政策”专章即第五十条至第五十三条。条文如下: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1t;/pgnoo33.TxT/pgn>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第五十三条各少数民族均有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共同纲领》在宪怯产生前有代替宪法的作用。这四条规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述是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展的特点。
第一章《总纲》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些规定基本上概括了《共同纲领》中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而有所展。《共同纲领》不把这些规定写入《序说》和《总纲》里《宪法》却写在《序说》和《总纲》里这表明民族政策在《宪法》中的地位比起在《共同纲领》中的地位有显著的提高。“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提法在这里是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提出来的。这辩证地规定了多民族和统一国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里的一个重要展。民族区域自治在《宪法》里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共有六条之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的创造。它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羁縻州、土司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行省制度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加盟共和国和美国式的联邦。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宪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更为完善。《序言》的开端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用法典的形式肯定中国各族人民包含汉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功绩。《序言》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里又肯定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绩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作为民族政策的高度概括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不断展的进程。
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区域自治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这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从《共同纲领》到一九八二年新宪法、一九八四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都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是跟各族人民的长期斗争、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领导紧密相连的。**同志曾有多次关于民族政策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他在《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有些同志总是在那里吹我们可帮助了你们就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国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是什么人住的?是汉族住的还... -->>
题记《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是从一九七五年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是写三部通史。一部小型的二十万字。一部中型的二百万字。一部大型的六百万字。后来中型本有了二百五十多万字的草稿因具体的困难没有把工作继续下去。小型本即《中国通史纲要》于一九八o年六月完稿约三十万字同年十一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本、日文本、西班牙文本。大型本即本书于一九七九年开始工作。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定为重点科研项目。同年十月邀请有关兄弟单位的专家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报请教育部备案。据目前进行情况来看全书大约要有一千二百万字一九八八年开始出书如工作做得好可望三年内全部完成。
本书共十二卷二十二册。第一卷导论论述与中国史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卷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探索原始社会的状况。第三卷上古时代主要论述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秦灭六国时的历史。第四卷至第十卷中古时代论述自秦汉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中又有小的分期和不同的展阶段。第十一、十二卷近代论述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在体例上除第一卷、第二卷按照具体情况另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在内容上要求在“通”字上下功夫重视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重视贯通古今的展规律。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卷只讲述一些我们感到兴趣的问题不能对中国历史作理论上的全面分析。一九八一年六月我们在《史学史研究》第二期上表了导论的提纲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十二个方面三百四十六个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在短时期内不能对这些问题都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讨论拟定了现在这样的内容。一九八一年的提纲我们认为仍值得参考现作为附录附在本卷之后。本卷第一章、第六章和第九章分别由我、邱汉生同志和刘家和同志撰写。第二章、第三章是由瞿林东同志起草的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是分别由崔春华、孙文良、吴怀琪、陈其泰等同志起草的这六章都经过讨论由我修改、增删、定稿。刘雪英同志在工作上给我很多协助。全卷文风不能一致内容难免有重复、粗疏错误甚至矛盾的地方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本书的编撰得到各方面领导的关注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对我个人来说还应该感谢牟传珸同志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
白寿彝1986.1o.15于北京1991.3.2o修改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第一节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古老的传说和记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也包含着曾经在这块广大国土上生存、繁衍而现在已经消失的民族的历史。1远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国境内在那遥远的时代曾经在不同地区展着不同系统的文化。先秦的文字记载从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经传、《竹书纪年》、诸子书以至《天问》、《山海经》或叙说当时史事或追述前人的传说都在民族方面有所反映。但在这些文字记载中只有《诗》《书》所记略具尾《春秋》经传所记材料较多。
《诗·大雅》、《周颂》、《鲁颂》都有诗史性质的篇章。《生民》歌咏周人始祖姜嫄及其子后稷的故事。《緜》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创业的故事。《大明》歌咏殷周关系的变化。《大明》说王季、文王都娶了殷商贵族的女儿。文王迎亲时在渭水上“造舟为梁不(丕)显其光”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后来武王奉天命伐殷大战牧野军容很盛。这是一篇写得相当有系统的诗。《鲁颂·閟宫》旧说是颂鲁僖公的功德。诗中从姜嫄之德和后稷播百谷说到太王、文王、武王相继振兴国家牧野克殷再说到周公受封建立鲁邦。诗中还说到鲁侯的武功“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商颂》五篇颂商的史事也是从其始祖有娀氏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起。诗中说到“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殷周始祖各有诞生的奇迹表明殷周各有自己的族源。荆蛮、淮夷、氐羌还有玁狁都是殷周以外的重要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系统。
《书》主要是收录殷周的官文书很有史料价值。其《牧誓》一篇记武王在牧野誓师时的仪态和誓师辞。誓辞的开端说:“逖矣西土之人。”这是指来自周土的人。又说:“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友邦冢君等是一类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是八个民族的名称这些民族是又一类人。这可见武王伐纣的队伍是一支多民族的联军。对于庸、蜀等八个民族现在还不能作出完全可信的解释。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被称为“春秋外传”
的《国语》都是政治史性质的书但记载了大量的民族史材料这可以说1所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所下的定义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说的是近代民族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但这四种要素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近代民族形成以前在民族共同体的不同展阶段如氏族、部落、部族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都还没有达到完备的程度。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民族也是根据这四种要素来进行分析的但是泛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展而不是专指近代民族。参看杨堃《民族和民族共同体的几个问题》见《民族与民族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53年版。
是民族史撰述的正式开始。《春秋》经传记载了周王室和一百四十九个国的史事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朝聘、会盟、婚好和战争。他们中有姬、姜、嬴、■、子、姒、妫、风、姞、熊、偃、己、妘、祁等姓。从他们的姓可以看出他们是分别属于周族、殷族、夏族和其他古代民族1。此外还有戎、蛮、狄、夷、濮等民族这在当时是被视为文化水平低的民族但他们中的某些部分也参加先进集团的会盟、征伐和婚好他们活动的地区也有跟齐、鲁、晋、卫杂处的。狄人在春秋时比较活跃有赤狄、白狄之称。赤狄又有东山■落氏、廧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区别。白狄有鲜虞、肥、鼓等区别。夷有淮夷、介、萊、根牟而他们的活动见于记载者不多。戎的名号颇为杂乱。蛮称“群蛮”濮称“百濮”似都是泛称2。以上这些民族经过春秋、战国长时期的历史陶冶其中大量融合为汉族也有不少成为秦汉以后的少数民族。《春秋》经传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民族史料但它们都是按编年的形式写的按史事生年代的先后进行记载还不能对这些民族分别作出比较集中的表述。
《国语》是按王国和侯国的区别汇编的政治史资料。如从民族史的角度去看却又可说基本上也是民族史的资料。其中的《周语》、《鲁语》、《晋语》、《郑语》都是关于周族宗亲的材料。《齐语》记齐桓公的霸业。齐和周是世为婚姻的。还有《楚语》、《吴&1t;/pgnooo3.TxT/pgn>语》、《越语》都是关于南方民族的材料。《国语》记事于各国史事都以生的先后相次但于彼此之间很少联续。无论《国语》的哪一部分都不足以说明某国历史的始末但保存了重要的史料。如《鲁语》下: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故分陈以肃慎氏之贡。君若使有司求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金椟如之。这一段材料一直为治东北民族史的学者所重视。又如《郑语》记史伯论南方民族的话说:夫成天地之火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姓■越不足命也。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实与诸姬代相干也。&1t;/pgnooo4.TxT/pgn>这是对于南方民族、对于荆楚的先世和展趋势的重要史料。所谓八姓是己、董、彭、秃、妘、曹、斟、■他们差不多又都各有子姓。
近人研究先秦民族如章炳麟著《序种姓》1、王国维著《鬼方昆夷玁狁1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
2参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九《春秋四裔表》。
1见《章太炎全集》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考》2、闻一多著《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3徐炳昶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都成绩斐然。但先秦史料究竟过于零碎研究工作所受到的局限过大。这个缺憾只有到了秦汉时期才得到改变。
在思想上由于民族区别的存在就不免在民族关系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孔子被后世的经学家宣传为“尊周室攘夷狄”的圣人好象孔子对于所谓“夷狄”是很严厉的。其实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理智的。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④这在口气上对夷狄蛮貊有点不以平等相看但认为他们和诸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标准是与一些持狭隘的民族观念的人大不相同的。孔子还认为夷狄也有长处有的地方比诸夏还好。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5。对于“夷狄”的一些落后的东西孔子认为是可以改变的。有一次他表示要到九夷去有人说:“那地方陋怎么能住下去啊?”孔子答复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夷狄的干扰孔子是反对的所以他虽不大赞许管仲之为人却推重管仲能联合诸侯保卫诸夏的功绩而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1这种看法无疑也是正确的。孟子在一次责备楚人陈良的弟子陈相时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今也南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2孟子的话不只是表示了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而且表示了他对其他民族的严重歧视。所谓“南蛮舌”简直就是骂人了。孔孟对民族关系的两种态度实际上是民族关系史上两种观点上的根本分歧到了秦汉以后就更为明显了。
多民族史撰述的杰作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都是有卓越成就的史书。它们在民族史方面也都有杰出的撰述。《史记》把环绕中原的各民族尽可能地展开一幅极为广阔而又井然有序的画卷。它写了《匈奴列传》、《南越尉佗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分别按地区写出北方、南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民族历史。把这六个专篇合起来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民族史其中有些记载是越当时和今日国境范围的。这与先秦2见《观堂集林》第二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3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④这两条分见《论语·卫灵公》又《子路》。
5见《论语·八佾》。这句话有不同解释。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谮乱。”这个解释近是。
1以上两条分见《论语·子罕》又《宪问》。
2见《孟子·滕文公上》。
记载之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有关事迹是大不相同的。秦汉的空前统一局面及其对外交通的展使当时人大开眼界也使我们的历史家能写出这样包容广大的民族史。自战国以来我们的先民有了解世界的追求。邹衍大九州之说是这种思想的地理形式。《礼记·中庸》说:“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是这种思想的道德形式。《史记》写民族也许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思想的历史形式。
《匈奴列传》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的形式上都有创始的意义。列传的开头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是说匈奴历史的古老、地理的位置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下文紧接着就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駃騠、騊駼、■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1t;/pgnooo7.TxT/pgn>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这两段话把这个游牧民族在生产上的特点畜牧、狩猎和军事相结合的特点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的特点以及文化水平都说到了。这同列传开头的一小段话概括地勾画出这个民族在几个重要方面的特点大体上反映了匈奴社会所可能达到的历史展阶段。
《匈奴列传》除开头的三段外可分为三个部份。一个部份是从夏后氏少康之衰说起直到冒顿称单于之前说的是匈奴不断展及其与汉族先民的关系。冒顿称单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o9年)。他在位三十六年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列传中重点表述的部分。这里写出冒顿的坚毅雄悍并因写匈奴的强大而同时写出月氏、东胡及一些北方民族的盛衰。冒顿与汉廷曾有书信往来可见这时已使用文字但未明说是匈奴自制文字或是汉字。这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最后一部分是从老上单于即位之年(前174年)起写到天汉四年(前97年)。列传写出在这一时期因汉降人对匈奴的教唆和汉家将相贪图战功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复杂化了。列传在写这一时期的双方关系时很有分寸透露了作者对双方关系的独到见解。列传还写了在老上单于时汉降人中行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这也是关系匈奴社会展的一项重要记事。对于这一类好象细小但有历史意义的事司马迁往往不轻易放过。
匈奴的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来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几个在全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也都在这里活动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特别活跃的地方因而《匈奴列传》也就越来越加强它在民族史文献上的重要地位。
《匈奴列传》以外的五篇民族史传记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民族史文献上有其重要性。《西南夷列传》的篇幅较少而在地理范围上包含今云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西南部涉及的民族的数目也特别多。传文把这些民族加以简明的叙述: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徙、莋都最大。自莋以东北君长以十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这一小段文字把西南夷区分为四类。田耕邑聚者为一类。随畜牧迁徙无君长者为一类。或土著、或移徙者为一类。有君长而定居或移徙不明者为一类。每类各有若干族群各有相当范围内的活动地区。《西南夷列传》总的说来材料并不丰富但提供了一个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古代史的线索是很可珍贵的。象《西南夷列传》这种按照地区分别表述民族历史的方法特别对于民族复杂的地区很适用。这种办法对于后来的民族史撰述有很大的影响。
应该特别指出来《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学者们习惯于把这些工作看作是中国史的一般工作。而从民族史的角度看这些工作还应该说是对叙述汉族形成过程所做的工作。《史记》有《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以至汉以后的帝纪它们所表述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是汉族形成的不同阶段。《史记》又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这些表是表述不同历史阶段的又一形式。尽管司马迁还没有“汉族”的概念他也不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写历史但实际上他做了这个工作。一直到现在他的工作成果还是我们研究汉族形成史的基本文献。
《史记》论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展的不平衡但不斤斤于夷夏之别。
司马迁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理智的没有明显的狭隘民族思想。《史记》记:“禹兴于西羌”1而为夏后氏之祖。又秦之先祖大费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2。又春秋时秦以“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3后来秦用商鞅变法改革了一些戎俗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史记》记周人历史说周在夏殷的基础上展成为文化较高的民族④。而周的先世却曾“奔戎狄间”到古公亶父始“贬戎狄之俗”。又匈奴在一般人眼中好象是不可能有什么文化历史的民族但它却是“夏后氏之苗裔”。5《吴太伯世家》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山。”这些记载所反映的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大不同。孟子只承认“用夏变夷”而不承认夏会“变于夷”。《史记》的这些记载则是“用夏变夷”者有之“变于夷”者亦有之。
匈奴问题是汉代尖锐的民族问题。《史记》既反对匈奴对汉边地的侵扰也反对汉朝对匈奴牧地的侵夺。在关于河南地的争夺上《史记》肯定了匈奴在当地的主权。所以《匈奴列传》记秦始皇侵占这块土地时是说:“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而在记匈奴冒顿单于时事是说“悉1《吏记·六国年表·序》。
2《史记·秦本纪》。
3《史记·六国年表·序》。
④《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5《史记·匈奴列传》。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对于汉和匈奴间的战争《史记》并不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它指出汉武帝初年“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但自王恢设计诓骗匈奴以后双方才不断用兵。《史记》指出汉家对匈奴用兵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困难。《平准书》指陈对匈奴战争的严重后果说: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其后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及车骑将军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筑朔方转漕甚辽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乃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终身复。为郎增秩及入羊为郎始于此。
其后四年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获虏万五千级。明年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1t;/pgnoo11.TxT/pgn>虏万九千级。捕斩虏之士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兵甲之财转漕之费不与焉。
《匈奴列传》对于汉廷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是微婉其词的。所以在列传的结尾感慨于《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但以《平准书》和《匈奴列传》合观可见作者对自己的真实思想还是不愿掩盖的。司马迁死后两千多年的悠久岁月中在汉与匈奴的问题上很少有人能象他这样看的。
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继承《史记》在民族史方面对前史或续或补对创兴的新史专立篇目。它们在资料上可说是收集得不少而见识上要比司马迁差得多。
《汉书》的《匈奴传》有上、下两卷收录了《史记·匈奴列传》的旧文增益了李广利降匈奴以后以至更始末年的史事。把《史》、《汉》和《后汉书》的《南匈奴传》合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夏、殷以至东汉末年的匈奴历史具有相当完整的记载。《汉书·西域传》也分上下两卷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天山南北各民族的情况对于道里和户口的数字也都有所记载。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代民族史的重要资料。《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几乎全是抄录旧史而所收文帝赐赵佗书和赵佗所上书是《史记》所缺略的重要文献。
《后汉书》的民族史部分收罗繁富甚见工力。《西域传》、《南匈奴传》接续前史记录了匈奴和西域在东汉时期的重大变化。《东夷传》、《南蛮西南夷传》好象是因袭旧规而记载翔实过于前史。西羌问题是东汉时期比较突出的民族问题乌桓和鲜卑是这时期新兴的民族而鲜卑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展大有影响。《西羌传》和《乌桓鲜卑传》是《后汉书》新创的篇章。陈寿的《三国志》一向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而陈书民族史部分很简略仅有乌丸、鲜卑、东夷传但也可与《后汉书》有关部分相参证。
在编写体例上《汉书》和《后汉书》都是按地区对多种民族作综合表述有时是以一个最占优势的民族为主而连带叙述其他民族的。它们在表述民族史事时往往穿插着有关的中外关系使读者可以看到民族地区在中外关系史上的地位。这两点都是继承了《史记》的编纂方法对后来的民族史撰述很有影响。一直到今天这两点还是值得采用的。
在观点上《汉书》不赞成汉对南粤、西南夷及朝鲜的用兵而称赞汉文帝对赵佗的安抚政策1。这种观点还反映了班固对这些民族的鄙视态度但比起他对待匈奴的态度来还是温和的。他说匈奴是“贪而好利被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塞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绝外内也。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2。这把匈奴看作天生的劣等民族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对少数民族极为恶劣的态度是很不妥当的。《后汉书》对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展指陈形势立论相当概括。在这一点上《南匈奴传·论》和《乌桓鲜卑传·论》都表现了作者的史才。但《后汉书》忽视民族间的历史友谊而强调少数民族对中原皇朝的威胁。这种对待民族问题的态度是远远落后于司马迁的。
《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成就不同均为中国民族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的线索和撰写的方法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族重新组合的历史记录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又一时期。关于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在数量上的丰富是远远过前代的。
三国时期匈奴人、氐人、羌人、鲜卑人等入居内地跟汉人杂居。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此后经历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南北朝的对抗、北朝的分裂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兴替、南方民族在南朝影响下所起的变化经历了南诏的兴起和吐蕃的强大。在长时期的历史性的变化中民族分分合合使汉族本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一些少数民族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提高全国封建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展。隋唐正是在民族重新组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兴盛的皇朝。它们的朝廷上有来自少数民族的臣僚它们的后宫坐着出身少数民族的皇后。
五代时在五个小朝廷中就有三个是突厥族的沙陀人所建立的。北宋的北境契丹占有燕云诸州西北境有西夏。北宋号称统一实际上并没有统一起来。在北宋时契丹继续强大起来女真也强大起来蒙古更强大起来。在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宗教上和婚姻上的原因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组合。在葱岭以西的许多民族的成员也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日子久了变成中国人。这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居民被称为“契丹”实际上是包含了大量的汉人其次是女真人和原来的契丹人还有别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氐人、羯人等。长江以南的人是称为“汉人”实际上也包含更多民族的人。“契丹”和“汉人”的名称在当时主要表明政治上的不同身份但也可见若干不同民族间的区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向淡薄了。据记载在蒙古人、回回人的家庭中有时包含几个不同的民族成份。蒙古人当时在政治上是第1《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赞》。
2《汉书·匈奴传·赞》。
一等人但蒙古人也有被卖给回回人、汉人为奴的。当然这些蒙古人就可能变成回回人或汉人。安西王阿难答部下的蒙古人和唐兀人因阿难答信奉伊斯兰教这些人大量地成为穆斯林后来可能都成为回族人了。元代是民族重新组合的大时代其深度和广度过隋唐。在一定范围内元代的民族重新组合还包含有世界性的因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组合到了元代可以说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其后虽有满族的入关变动并不太大。在这一次民族重新组合中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力量继续占有优势不断地对其他各族人民施加影响。
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的都有专门的记述。这先要说到鲜卑族。在所谓“五胡十六国”中鲜卑族所建之国就有五个在数量上居于位。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有一百二卷之多可惜原书久佚仅有十六卷节抄本传世。唐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记部分记十六国史事在今传史书中是比较详备的。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鲜卑族宇文部建立北周北齐魏收和唐令狐德棻等为分别撰《魏书》和《周书》。在隋唐时曾一度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也是鲜卑族的一支但居于青海自成一个系统。梁沈约所撰《宋书》和唐魏征等所撰《隋书》、后晋刘昫等所撰《旧唐书》都有吐谷浑传。其次契丹族建立辽女真族建立金元脱脱等为撰《辽史》、《金史》。党项族为羌族之一支建立了西夏。元脱脱等修《宋史》有夏国传上、下卷主要记政治大事、夏宋关系最后记夏之军制。《辽史》以西夏跟高丽合为一卷称《二国外纪》主要记夏的风土习俗和辽夏关系。《金史》有关西夏记述有一卷主要记夏金关系。三书所记互有详略可能是在撰述时有所规划。契丹人、女真人都有民族文字流传下来但还没有出现史书。蒙古族建立了蒙古汗国建立了四大汗国。明宋濂等修撰《元史》这书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一部颇为芜杂的史书但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材料。蒙古人有自己写的史书如《蒙古秘史》还有波斯人写的蒙古历史如《史集》、《世界征服者传》等都是有名的撰述。在上述这些民族以外这两个时期的其他民族旧史所记名目繁多又颇杂乱有待于学者们的逐步清理。相对地说北方民族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如柔然、赖勒、突厥、黠戛斯、回纥等记载较详而西南民族中影响较大的民族如吐蕃、乌蛮、白蛮等次之。这些民族的历史分别见于《魏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和《宋史》。柔然或作茹茹、蠕蠕与鲜卑同源原役属于鲜卑、北魏后成为北魏北境上的强敌。突厥跟柔然有密切的关系有一部分是柔然的锻工。勅勒在南北朝时曾败于北魏为所奴役隋初转为强大。突厥、黠戛斯、回纥都出于勅勒先后建立了汗国。回纥是今维吾尔族的先民。黠戛斯是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吐蕃是今藏族的先民在唐代颇为强大兵力曾一度进入长安。乌蛮建立了南诏白蛮为助。后来白蛮又建立了大理政权。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白蛮是今白族的先民。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旧史自《晋书》以下多有记述一般缺乏伦次但究竟也提供了一些资料。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唐人樊绰著《蛮书》为关于西南民族的重要撰述。南方民族旧史混称为“蛮”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民族。《宋史》有“蛮夷”四卷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相毗连的苗、瑶、羌、壮、土家等民族地区。这是关于当时南方民族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来清人修《明史》有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土司共十卷对于南方民族包含西南民族在内就有比较系统的记述了。
关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资料是相当多的但真正说得上是民族历史撰述的并不多系统地记述民族重新组合的书简直就没有了。至于记述民族重新组合中某一过程或某一过程的片断记载是不少的。在这两个时期汉文撰述以外用少数民族文字的有关撰述究竟还有些什么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
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还是以按地区记述作为主要形式之一或记一个地区的一些民族或记述一个地区的主要民族而兼及其他民族。这还是《史记》以来的传统。其次是以记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再及其他有关的史事如《十六国春秋》、《魏书》、《辽史》、《金史》等。再次是以时间为主的编年体如《资治通鉴》记少数民族史事。这种体裁的好处是可以按着时间的展看出同一时期不同民族的情况;缺点是这种流水账式的纪事方式难于使人得到要领。再其次是以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如《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记民族史事。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史撰述的表述形式比起前代要丰富一些。
这两个历史时期民族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某些人很容易滋长其民族歧视的情绪对又一些人也可以开阔其在民族问题上的视野。前者可以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他在晋惠帝时反对羌氐在内地居住主张把他们迁出去。他说:“夫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锺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见、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1羌氐一类问题究竟应当如何解决以及能否解决得好不是这里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注意的是江统的思想。他那种不愿羌氐居于沃土不愿这些民族自身的展不愿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的思想在晋以后地主阶级学者中是相当普遍存在的。
唐太宗在民族问题上态度是开明的。他曾说:“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1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2太宗以后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和杜佑在民族问题上都是很有见识的。刘知几在所著《史通·称谓》中在论到晋人对十六国的态度时说:“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这是刘知几从历史家应有的忠于史实的立场来立论的在当时这是进步的思想。在刘知几以前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说:“自晋永嘉之乱皇纲1《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唐会要》卷九四北突厥。2《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
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朝或假名窃号。然其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隋书·经籍志》虽有对十六国的某些国家“假名窃号”的批评但承认他们有“君臣忠义之节”和“经国字民之务”这是以相当公平的态度待人跟刘知几对待戎羯的态度不尽相同而大致接近。
杜佑在《通典·边防总序》中认为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有些鄙风弊俗汉人和少数民族原来都有。后来汉人把它们丢掉了而少数民族却没有能加以变革因而民族间的差距就出现了。把杜佑的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提高了说这种民族间的差距是由于所处社会展阶段之不同。当然杜佑的看法是很朴素的而在当时却很难得。上引刘知几的看法是关于历史家治史的态度问题。杜佑的看法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历史的本身。但对于同样的鄙风陋俗为什么有的民族已经加以改变有的民族却不能改变呢?杜佑没有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杜佑反对对少数民族的武力征服他从历史上列举这类活动的危害说:历代观兵黩武讨伐戎夷爰自嬴秦祸患代有。始皇恃百胜之兵威既平六国终以事胡为弊。汉武资文景之积蓄务恢封略天下危若缀旒。王莽获元始之全实志灭匈奴海内遂至溃叛。隋炀帝承开皇之殷盛三驾辽左万姓怨苦而亡。夫持盈固难知足非易。唯后汉光武深达理源。建武三十年人康俗阜。臧宫、马武请殄匈奴。帝报曰:“舍近而图远劳而无功;舍远而谋近逸而有终。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于戏!持盈知足岂特治身之本亦乃治国之要道欤!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字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戎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恒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
他强调说:“前事之元龟足为殷监者矣。”但他也只是从大唐政权的利害来说还不是从少数民族的利害来考虑的。这是由于杜佑之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仅就上述观点而论杜佑是继承了司马迁而论列了更多的事例是更有说服力的。
宋元之际胡三省以毕生精力注《资治通鉴》往往因解说史事流露出他的民族情绪《通鉴》卷一百六十四:“梁武帝天监六年韦叡救锺离大败魏军于邵阳洲。”胡三省注:“此确斗也。两军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叡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之守使诸将连营而前如韦叡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又卷二百八十五开运三年:“契丹入汴帝与后妃相聚而泣召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太后亦上表称‘新妇李氏妾’。张彦泽迁帝于开封府顷刻不得留宫中恸哭。帝与太后、皇后乘肩舆宫人宦者十余人步从见者流涕。”胡三省注:“臣妾之辱惟晋宋为然呜呼痛哉!亡国之耻言之者为之痛心矧见之者乎!此程正叔所谓真知者也天乎人乎!”胡三省的这些注1实质上表述了他对当时民族屈辱的沉痛感情。这种感情是正当的与一般的狭隘民族情感是不同的。
民族史撰述和地方志、纪事本末的展1参看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感慨篇》。
明清时期的民族史撰述跟地方志和纪事本末的展有密切的关系。
《汉书·地理志》和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都著录了一些道其中有甸氐道、刚氐道狄道、羌道、僰道、蒲氐道。道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其职责是“主蛮夷”。象甸氐道等地方就是氐、羌、僰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另外《汉志》和《续汉志》还著录有夜郎、临羌、大夏、旄牛等地方虽未称道大概也是民族地方。地志中著录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能就是从两汉书开始的。后来的纪传体史书有地志者多循此例著录也都没有作出具体说明。常璩《华阳国志》、樊绰《蛮书》对西南民族的记载为学者所重而内容和体例都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志且后继者也甚不易得。宋元时期地方志的修撰数量渐多明清时期更趋繁盛。明修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湖广、广西等省地志现存者约八十余种其间有不少民族史料可供检寻。明田汝城著《炎檄纪闻》是关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民族史事的重要著述。作者在论及民族纠纷时说这些纠纷“皆起于抚绥缺状赏罚无章不肖者以墨守败绩贤者以避嫌徼名。二事殊情而同弊卒致干戈相寻蔓延荼毒下竭生民之膏血上贻建议之轸忧。”此书作者当然是站在统治阶级方面说话的但也有相当平实的一面。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巨制不少。民族地方的志如《西域图志》有五十二卷《盛京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云南通志》三十卷《云南通志稿》二百一十九卷;跟少数民族关联较多的地志《陕西通志》有一百卷《甘肃通志》有五十卷《湖广通志》有一百二十卷《四川通志》有四十卷。府、州、厅、县的志书记有少数民族史迹者一时尚难详悉。
纪事本末作为一种记事的体裁先秦已经有了。以纪事本末作为某种史书的著述体裁则是开始于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书中已有了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书目。以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一次事变或一次战争为记述对象并以纪事本末的史体勒成专书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多起来的。明神宗时李化龙奉朝命征播州约经六个年头才把战事结束。播州地居贵州、四川、湖广之间是苗民聚居地区。事后李化龙撰《平播全书》十五卷。郭子章也撰《黔中平播始末》三卷杨寅秋撰《平播录》五卷。此外马文升的《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王轼的《平蛮录》也都是用纪事本末体写的书。清代官修有关少数民族的纪事本末书较明为盛亦多巨制。举大家所知的书如《平定朔漠方略》有四十卷《平定准噶尔方略》有一百七十二卷。《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鸦片战争后清代官修民族地方志和民族史事纪事本末书仍在继续。但因时代变了书的形式虽不变而意义不同了。
明清时期封建制已处在衰老的过程中但还有相当大的能量。它借助于国家机器来阻碍新生力量的展企图延续这个制度的生命。新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具备突破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力量。明清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都有一套相当稳定的制度和政策。《明史·土司传》在说到统治西南民族的政策时一要“额以赋役听我驱使”就是要达到使人民群众完粮、纳税、当兵、当差的要求。二要“恩威兼济”以“得其死力而不足为患”。所谓“恩”是“假我爵禄宠之名号”实行对民族上层的收买。“威”是对敢于抗命的人加以武力镇压。这一政策在清代对其他民族地区也同样照办不过清代的作法要更具体些。它有一个分别对待的办法对满蒙关系、满藏关系、满汉关系、满回关系都有区别对待的措施。如前所述明清时期所修官书基本上都是歌功颂德的的作品而地方志则有较多的知识性的记载。但地方志数量相当大而且又是地域性、专题性的资料汇编经过去伪存真的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它还是具有相当丰富的史料价值。《明实录》、《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不少《清实录》中的民族史料大都已经摘录整理并已有部分出版。明清档案数量更多其中包括大量民族史料需要长时期整理才能出版供人参考。
在民族观点方面自明初以来数百年间以民族歧视为特点的大民族主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大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当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的时期在民族思想上又有其独特的表现。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是民族思想很浓的人。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1亡国是指朝代的兴替。亡天下是指民族政权的毁灭这里实际上是指明亡清兴。他认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是全民族的事。他指斥相率臣于刘聪、石勒的晋朝诸臣“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是无耻败类。这实际上也是他隐晦其辞地谴责那些在清初乞求富贵的前朝官僚、文人。顾炎武的民族思想是跟反对清对汉族的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顾炎武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少数民族的优点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说:“历九州之风俗考前代之史书中国之不如外国者有之矣。”2他列举契丹、女真、以至匈奴、北魏、回纥的风俗以证其说。他所谓“外国”按当时的用语是指中原以外的地方是指少数民族说的。
黄宗羲的民族思想也是与反对民族压迫密切结合的但他站得更高一些还跟反对封建君主**密切结合。他的名著《原君》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1t;/pgnoo25.TxT/pgn>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11《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2《日知录》卷二九《外国风俗》。
999ooo41_oo26_o从民族思想的角度看这是作者以史论的形式谴责民族压迫的罪恶。他所指责封建**下的种种罪恶活动无不可理解为作者在指责清初统治者的罪恶。作者批评“小儒”所谓“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是揭露那些向清廷乞求一官半职者借口的虚伪可笑。黄宗羲、顾炎武等的民族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人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
民族史撰述的近代化倾向鸦片战争前夜和战后百余年间中国民族史撰述上出现了近代化倾向。
第一它反映了各民族联合反清反封建压迫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官修地方志和纪事本末体的书数量还是很多的甚至还过以前。其中如《平定云南回匪方略》有五十卷《平定贵州苗匪方略》有四十卷《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有三百二十卷。关于回族反清的私人撰述如《平回志》、《平定关陇纪略》等书种类更多。这些书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上都是歌颂清统治者镇压民族起义的武功但它不能不反映这些反抗民族压迫、反抗镇压的过程同时也不能不反映少数民族的联合他们公开打着反清的旗帜以及清军借助于帝国主义的军火以加强其镇压的力量。这些情况包含着过去民族纠纷中所没有出现过的因素这具有新的近代的意义。
第二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在这时期有了重大的改变。过去在民族纠纷中少数民族往往被认为是威胁中原政权的力量现在他们成为捍卫边疆的重要力量。因此当时有政治敏感的人把对国防的重视跟民族史地研究联系起来。徐松《新疆识略》、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沈垚《新疆私议》、徐鼐霖《筹边刍言》等都是在这方面有所成就的撰述。把边疆民族史跟边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进步它反映了边疆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一种变化也意味着民族史撰述的一种近代化倾向。
第三民族史在中国史中的地位受到重视。清末夏曾佑著《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民族问题在历史进程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中的第二章第一节论说:“凡国家之成立必凭二事以为型范。一外族之逼处二宗教之熏染是也。此盖为天下万国所公用之例无国不然亦无时不然。此二事明则国家成立之根本亦明矣。本书所述亦也明此二事为宗旨。”下文论到三国两晋晋南北朝时民族的复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族复杂之原由于前后汉两朝专以并吞中国四旁之他族为务北则鲜卑匈奴西则氐羌西南则巴赛几无不遭汉人之吞噬者。中国以是得成大国而其致乱则亦因之。盖汉人每于战胜之后必虏掠其民致之内地漫不加以教养。而县官豪右皆得奴使之。积怨既久遂至思乱。若政府无事尚有所畏。一旦有烽烟之警则群思脱羁绊矣。及其事起居腹心之地掩不备之众其事比御外尤难。故五胡之乱垂三百年而后定也。其后河北之地皆并于北魏。魏人于北边设六镇配汉人以防边而自与其大姓居洛阳。久之则强弱之形彼此易位适与两汉时&1t;/pgnoo27.TxT/pgn>相反。于是高欢侯景等稍稍通显。至隋唐间天下之健者无一非汉人矣。此本篇所详种族之大纲也。而其宗教复杂之原则与种族相表里。两汉所用纯乎六艺耳。至魏晋时乃尚老庄。其后渐变为天师道。天师道者源起于三苗之巫风而假合以外来之教故尤与南方之汉族为宜。其时江左之大家如王谢等莫不奉天师道。而河洛秦雍诸国其种人本从西北来天竺佛教早传于匈奴与西域至此即随其种人以入中国。佛教之高深精密其过天师道本不可以数记。且孙恩之乱假天师道以惑众。其后士夫多不喜言天师道。于是佛教之力由江北以达江南。久之与古之巫风合而为一。而儒家不过为学术之一家士大夫用之非民所能与也。此二者之变幻自魏晋以后五代以前大率如此。
夏曾佑认为民族问题既于政权兴替密切相关又于宗教信仰类型密切相关他把民族史在通史中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还是前所未有的。这显然是跟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这是当时国内外的民族矛盾在作者史学思想上的反映。在五四运动前后十余年间王国维对北方民族的历史做了大量而细致的考订工作对于蒙古史用力尤勤。他根据古籍所记结合古器物、古文字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出一些精辟的论断。他是用近代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的。他的名著《鬼方昆夷玁狁考》、《西胡考》、《西胡续考》、《黑车子室韦考》、《西辽都城虎思斡耳朵考》、《鞑靼考》、《萌古考》、《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一直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这些作品引起了人们对民族史在中国古史中的地位的重视。
第四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有近代形式的中国民族史出现。所谓近代形式主要是指它基本上脱离了政治史的附属地位而向一个有丰富内容、有自己体系的独立学科展。梁启倡之于前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吕振羽等相继编写于后。
梁启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这是一篇对中国民族展相当概括的论述。梁启在书中解释了“民族”一词的函义把“民族”跟“宗族”、“国民”区别开来。他论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指出了外国学者的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民族南来说没有根据并以《诗经》中的记载来反证《史记》中关于夏商周始祖之不可信。他认为中国境内有六个民族中国古代民族可分为八个组。而汉族是在长期展过程中跟各族融合而成的混合体。他这篇文章有些话说得很有见识概括能力也很强但在对各个民族的分别论述和古今民族的演变上错误很多。从民族史研究的展上看这是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
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的书都称作《中国民族史》。吕振羽的书称作《中国民族简史》。四书对于民族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辛亥革命以来的“五族共和”的提法列出汉、满、蒙、回、藏加上了苗还略有其他民族的增益。在取材上这四种书基本上根据旧史。吕振羽重视调查材料而调查到的材料也不多。王桐龄书实际上只是汉族形成展史对于其他民族也只是就其与汉族有关系的史事说了一些。这书的特点是附表多关于不同民族间杂居、通婚、仕宦文化上的学习等这些表可供参考。其它三书都是就不同民族分别陈述不能对国内各民族作综合的说明。作为书中主要内容的五族历史因研究得不够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分歧。吕振羽试图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上解释一些问题并探索各民族的历史前途。尽管他在具体的史实方面有不少误解但从书的总体上看代表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史撰述是沿着近代化的倾向蹒跚前进的。因历史条件的局限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一直到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各民族得到了解放为民族史的调查、研究和撰述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民族史的研究工作才能面目一新。
第五民族思想的多样化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出现。鸦片战争生后的第三年即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年魏源的《圣武记》成书。魏源特别在序文中提到本书“告成于海夷就欵江宁之日。”作者备陈清自开国以来军事上的得失申述自己对当前军备的见解。这是一部有爱国思想的书就针对外国入侵的局势立论的。这是魏源民族思想的主要方面。但《圣武记》中大量地颂扬了镇压少数民族的胜利这又反映了满汉统治阶层的大民族主义的立场。
在辛亥革命前后章炳麟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大民族主义者。他所著《中夏亡国二百四十年纪念会书》和《讨满洲檄》1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当时的革命党人具有类似思想的颇不乏人。孙中山主张民族平等。他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地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是汉民族之统一。”2后来他提倡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中之一。他主张对外要联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对内要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但他把蒙古人和满人都看作是历史上的外国人或被汉人同化了的外国人认为元、清两朝的统治是中国亡了两次国。这些显然还是大民族主义的论点。
一九四一年李维汉同志主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出版。这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部专书。书中讲到回族的来源、回族长期被压迫和斗争的历史分析了回族跟伊斯兰教的关系分析了西北伊斯兰各个教派的经济基础批判了各种有关回族问题的谬论。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书也是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需要的书。这书的名称虽叫《回回民族问题》实际上它对开展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包含民族史研究在内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回回民族问题》出版后八年吕振羽同志在他的《中国民族简史》中提出:“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阶段中要解决的国内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问题一是民族问题。土地问题由于二十年来革命实践的体现天才领袖的创造已成了中国最先进人士熟知的科学;民族问题我们也有着正确的原则、方针并早已正式提到行动日程上不过在全国人民以至最先进人士里面大多还不如对于土地问题那样熟悉。现抗战胜利结束进到和平民主事业的斗争国内民族问题立即就要全面地提到行动日程上我们应同时展开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中国民族问题从来还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的用语是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译来的马列这个用语的本来意义是‘中华诸民族’或‘中国的民族’。但中国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者却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来窃用这个神圣的用语。他们颠倒黑白歪曲历史事实无耻地只承认汉族是一个民族说国内其他民族如满、蒙、回、藏、苗等等都只是所谓‘宗支’或‘宗族’。这不啻是对国内其他民族任意‘侮辱’并证明了他们毫无科学常识。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民族他们的起源、历史过程以及现状怎样法西斯大汉族主义者是完全无知的。他们敢于那样大胆的武断不仅在企图避免国内民族问题的正确解决且正是臭名万代的希特勒、荒木贞夫的民族优越论的翻版。这和马列主义的民族问题的科学自然正相反对而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不相容的;其对今后1见《章氏丛书》《文录》卷二浙江图书馆本。
2《孙中山选集》第9o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全国和平民主事业更十分有害。
“自然谁也不容否认汉族是全世界第一位人口众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中华民族四千年光荣的文明历史过去辉煌灿烂的封建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主流对全人类的文明也有着伟大贡献而其主要创造者也是汉族。这回决定全民族命运的伟大抗战事业主要也由汉族在担当。但同样不容否认中国境内其他兄弟民族对过去中国文化的创造也都直接或多或少有其不朽的贡献;对这回的民族抗战也都有相当的功绩。”
吕振羽同志的话说出了民族史的真实情况也说出了我们历史工作者在民族问题上应持的正确态度。
以上我们简单而扼要地回顾了新中国创立前我国多民族历史撰述的一些情况。它们已形成了悠久的历史传统留下了相当多的历史资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撰述体裁表达了不同的民族思想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些宝贵的遗产为我们研究民族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编写上的借鉴。那些认为中国史书只记载汉族不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汉族史家生活在中原在两三千年的漫长时期里他们接触各地区少数民族的机会比较多因而汉文在民族史方面的记载比较多也相当重要。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写下的历史在不同民族中有根不相同的情况。挖掘、研究民族文字的历史记载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急须加紧努力使汉文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记载得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使我们多民族祖国历史的研究和撰述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第二节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民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使国内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国内的民族关系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建国前夕即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章“总纲”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条是对各民族的一般性规定实际上说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于少数民族的条文《共同纲领》设有“民族政策”专章即第五十条至第五十三条。条文如下: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1t;/pgnoo33.TxT/pgn>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第五十三条各少数民族均有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共同纲领》在宪怯产生前有代替宪法的作用。这四条规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表述是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规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在扬各民族间的友爱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团结将继续加强。国家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照顾各民族的需要而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上将充分注意各民族展的特点。
第一章《总纲》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些规定基本上概括了《共同纲领》中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而有所展。《共同纲领》不把这些规定写入《序说》和《总纲》里《宪法》却写在《序说》和《总纲》里这表明民族政策在《宪法》中的地位比起在《共同纲领》中的地位有显著的提高。“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提法在这里是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提出来的。这辩证地规定了多民族和统一国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里的一个重要展。民族区域自治在《宪法》里有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共有六条之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人民在政治制度上的创造。它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羁縻州、土司制度不同于一般的行省制度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加盟共和国和美国式的联邦。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宪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更为完善。《序言》的开端说: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用法典的形式肯定中国各族人民包含汉族人民和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功绩。《序言》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这里又肯定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绩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作为民族政策的高度概括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不断展的进程。
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区域自治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这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
从《共同纲领》到一九八二年新宪法、一九八四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都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是跟各族人民的长期斗争、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的领导紧密相连的。**同志曾有多次关于民族政策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他在《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地帮助了汉族。有些同志总是在那里吹我们可帮助了你们就没有看到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我国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是什么人住的?是汉族住的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