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恰同学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想到不久就要分别,我跟他们四个更加依依不舍,他们几乎天天都来我家。没什么事也来,没什么话说就陪我一块儿沉默。他们因为没报名和我一块儿下乡,都挺内疚,仿佛愧对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似的。我就安慰他们,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没人逼到头上,何必非走?何况,树起、云河、松山,他们学习都特好,考高中、考大学是手拿把掐的事。他们的家长也都有意培养他们,那为什么要放弃志向呢?至于玉刚,他只有姐妹,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父亲又长年生病,不走也有不走的原因,万一不久能分配工作了,那不是更好吗?
我这么劝慰,他们也就释然了。和我同一批下乡的只有杨志松。那一批全校才走了12名学生,我们班就我们俩。志松也来过我家一次,恰巧树起他们四个在。志松家住学校附近,所以此前他与我们接触较少。但在全班男生中,我们都觉得最与我们性情投合的,非他莫属。
树起郑重地说:“你来得正好,有头等大事托付你。”志松愣愣地问:“什么事?”云河反应快,立刻就明白什么事了,朝我翘翘下巴说:“我们把他托付给你了。没我们在身边,你一定要多操点儿心,别让他哪天被打成‘现行*************松山附和道:“对对,这可真是头等大事!别的方面我们对他没什么不放心的,就是他这里边太复杂了。”他边说边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只想不说还行,万一不该那么想的还偏要那么想,还要忍不住说,后果可就严重了!”
玉刚最后说“:我们授你权,他一胡思乱想,你就替我们敲打他。”志松乐了,指着我说:“你听到没有?听到没有?他们几个把你交给我了!如果到了广阔天地你还胡思乱想,想了还说,看我不收拾你!……”
当年的我们,不过都是贫家子弟,又都是中学生,哪里谙知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又怎么能参与什么国家大事?于我,实在是由于耳闻目睹太多的冷酷乱象,厌恶之极,也压抑之极。每欲一逞少年之勇,以图释放罢了。偶有反抗的意图,却枉有此心,并无此胆。顾及家境,于是顾及自身,学做一个隐忍之“愤青”。于树起、云河、松山、玉刚四个,实在是怕他们的情义册上,哪天不得不划掉了我的姓名,痛心不已。
树起是一心要做“革命人”的。但“革命”在他那儿,是被充分理想化了的。他想做的是完全符合人道主义甚至足成楷模的“革命人”。“革命”一表现出凶恶,他内心就挣扎了,郁闷了,认为那是“革命”的耻辱,不屑与之为伍了。
而云河、松山、玉刚三个,只想本本分分做人,什么“革命”不“革命”的,都当成是“专门好那个”的人的事。何况那样的所谓的“革命”,在他们看来就是“集体演戏”。他们做“逍遥派”做得心安理得。志松也是那样。
当年倒是他们比我和树起都活得超然,活得明白,活得纯粹。志松的父亲和树起的父亲一样,也是拉车的,当年也快60岁了。
志松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他当年下乡的想法也和“革命热情”无关。那一年他父亲病了,不能再干拉车运货那么辛苦的活儿了;而大姐、二姐、大哥都已成家,各自小家的日子也都过得很拮据,二哥刚参加工作,每月仅18元工资。仅以学习成绩而言,他也是那类升高中考大学不成问题的学生。但考虑全家今后的生活,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下乡了。
有同班同学跟我一块儿下乡,真是我的幸运。知青专列一开,车上车下一片哭声,我俩却是微笑着向同学们挥手的,仿佛只不过是很短暂的离别。志松在哭声中对我说:“到了地方,咱俩都得要求分在一个连队啊!”
我说:“当然。树起他们托付你管住我的嘴嘛!”他乐了,又说:“明白就好,那以后就得服管。”事实上,到了北大荒以后,我并没太让他操心过我的思想和我的嘴巴。远离了城市,“家愁”不用每天直接面对了,令我厌恶的现象也看不到了,心情便豁然开朗了。不太习惯的是每天三顿饭前必得正儿八经地“敬祝”一番。以前都是在家里吃饭,完全没有这般经历。但到了连队,别人都这样,自己不习惯也得习惯!在食堂吃饭的老战士们原本也是不做这番动作的,见几名女知青带头,其余的知青们也都贯彻这一“革命”的日常仪式,也只得效仿了。志松倒是很适应,甚至还有几分喜欢。当然,他也看出了我的不情愿。某日,他背着人问我:“敬祝的时候你怎么像是被迫的?”
我告诉他,我读过一本法国人写的关于宗教的书。那本书里说,一日三餐是每人每天最重要的事,三餐不保,人心发慌。而宗教规定的餐前祈祷,其实从... -->>
想到不久就要分别,我跟他们四个更加依依不舍,他们几乎天天都来我家。没什么事也来,没什么话说就陪我一块儿沉默。他们因为没报名和我一块儿下乡,都挺内疚,仿佛愧对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似的。我就安慰他们,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没人逼到头上,何必非走?何况,树起、云河、松山,他们学习都特好,考高中、考大学是手拿把掐的事。他们的家长也都有意培养他们,那为什么要放弃志向呢?至于玉刚,他只有姐妹,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父亲又长年生病,不走也有不走的原因,万一不久能分配工作了,那不是更好吗?
我这么劝慰,他们也就释然了。和我同一批下乡的只有杨志松。那一批全校才走了12名学生,我们班就我们俩。志松也来过我家一次,恰巧树起他们四个在。志松家住学校附近,所以此前他与我们接触较少。但在全班男生中,我们都觉得最与我们性情投合的,非他莫属。
树起郑重地说:“你来得正好,有头等大事托付你。”志松愣愣地问:“什么事?”云河反应快,立刻就明白什么事了,朝我翘翘下巴说:“我们把他托付给你了。没我们在身边,你一定要多操点儿心,别让他哪天被打成‘现行*************松山附和道:“对对,这可真是头等大事!别的方面我们对他没什么不放心的,就是他这里边太复杂了。”他边说边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只想不说还行,万一不该那么想的还偏要那么想,还要忍不住说,后果可就严重了!”
玉刚最后说“:我们授你权,他一胡思乱想,你就替我们敲打他。”志松乐了,指着我说:“你听到没有?听到没有?他们几个把你交给我了!如果到了广阔天地你还胡思乱想,想了还说,看我不收拾你!……”
当年的我们,不过都是贫家子弟,又都是中学生,哪里谙知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又怎么能参与什么国家大事?于我,实在是由于耳闻目睹太多的冷酷乱象,厌恶之极,也压抑之极。每欲一逞少年之勇,以图释放罢了。偶有反抗的意图,却枉有此心,并无此胆。顾及家境,于是顾及自身,学做一个隐忍之“愤青”。于树起、云河、松山、玉刚四个,实在是怕他们的情义册上,哪天不得不划掉了我的姓名,痛心不已。
树起是一心要做“革命人”的。但“革命”在他那儿,是被充分理想化了的。他想做的是完全符合人道主义甚至足成楷模的“革命人”。“革命”一表现出凶恶,他内心就挣扎了,郁闷了,认为那是“革命”的耻辱,不屑与之为伍了。
而云河、松山、玉刚三个,只想本本分分做人,什么“革命”不“革命”的,都当成是“专门好那个”的人的事。何况那样的所谓的“革命”,在他们看来就是“集体演戏”。他们做“逍遥派”做得心安理得。志松也是那样。
当年倒是他们比我和树起都活得超然,活得明白,活得纯粹。志松的父亲和树起的父亲一样,也是拉车的,当年也快60岁了。
志松上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他当年下乡的想法也和“革命热情”无关。那一年他父亲病了,不能再干拉车运货那么辛苦的活儿了;而大姐、二姐、大哥都已成家,各自小家的日子也都过得很拮据,二哥刚参加工作,每月仅18元工资。仅以学习成绩而言,他也是那类升高中考大学不成问题的学生。但考虑全家今后的生活,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决定下乡了。
有同班同学跟我一块儿下乡,真是我的幸运。知青专列一开,车上车下一片哭声,我俩却是微笑着向同学们挥手的,仿佛只不过是很短暂的离别。志松在哭声中对我说:“到了地方,咱俩都得要求分在一个连队啊!”
我说:“当然。树起他们托付你管住我的嘴嘛!”他乐了,又说:“明白就好,那以后就得服管。”事实上,到了北大荒以后,我并没太让他操心过我的思想和我的嘴巴。远离了城市,“家愁”不用每天直接面对了,令我厌恶的现象也看不到了,心情便豁然开朗了。不太习惯的是每天三顿饭前必得正儿八经地“敬祝”一番。以前都是在家里吃饭,完全没有这般经历。但到了连队,别人都这样,自己不习惯也得习惯!在食堂吃饭的老战士们原本也是不做这番动作的,见几名女知青带头,其余的知青们也都贯彻这一“革命”的日常仪式,也只得效仿了。志松倒是很适应,甚至还有几分喜欢。当然,他也看出了我的不情愿。某日,他背着人问我:“敬祝的时候你怎么像是被迫的?”
我告诉他,我读过一本法国人写的关于宗教的书。那本书里说,一日三餐是每人每天最重要的事,三餐不保,人心发慌。而宗教规定的餐前祈祷,其实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