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第188章 重返姑臧 (1/2)
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88章 重返姑臧
王徽之被人带去驿舍休息,王猛便让人将权翼请来。
桓熙出征在外,总要将权翼带在身边,作为谋主,为他赞画军事,查漏补缺。
但在出兵平定凉州叛乱时,桓熙却将权翼留在长安,自然是为顶替王猛,留守长安作准备。
王猛与权翼交情甚笃,也没有那么多的虚礼,他直接道:
“子良,明日我将前往潼关与破胡(邓羌)汇合,梁公离开前,早有安排,留守的重任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时日至今,梁公占据关陇已有六年,期间内修文德,外服邻邦,政通人和,百姓安乐。
“子良所要防备的,唯苻氏而已。”
三万精锐步卒聚集在潼关附近,必须有一名大将坐镇。
潼关守将杜郁虽然忠心耿耿,但在能力上,并不足以统领这支军队,因此,自然是由邓羌领军。
权翼当然知道此事,他早有心理准备,至于河东的威胁,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景略,依我之见,恐怕苻氏集结重兵,并非是要染指关中。”
王猛闻言颔首,他认同权翼的判断,毕竟上一次桓熙出征凉州,苻健在得知消息之后,便迫不及待的领了五万将士南下。
而这一次,只见苻健在征召将士,却迟迟不见他南下,只怕另有所图。
但王猛还是提醒道:
“有备无患,子良不可掉以轻心。”
权翼颔首道:
“肩负重任,我又怎敢懈担”
说着,权翼肃容道:
“反倒是景略此番前往关东,更应该小心谨慎。
“梁公养兵、练兵殊为不易,景略当以正合,少用奇险,若局势不利,自当速速退往潼关,不可意气用事。”
王猛闻言,戏谑道:
“子良言语无忌,就不怕楚公怪罪?”
权翼不以为意的摇头道:
“我主是梁公,并非楚公,自当为梁公而谋。
“今日只有你我二人在场,出我之口,入景略之耳,莫非景略会在楚公面前参我一本?”
说罢,不等王猛回答,权翼面露忧色,继续道:
“景略,你是梁臣,而非楚臣,何况自古忠言逆耳,我担心楚公碍于门户之见,不肯听从伱的金玉良言,最终伤及梁国的元气。”
王猛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他正色道:
“子良无需担心,我虽与楚公素不相识,但只要楚公能识人,有胸怀,必将倚重王某,对我言听计从。”
如果是换一个人说这种话,权翼必然觉得对方不知天高地厚,但这番话既然出自王猛之口,权翼自然是信服的。
王猛又道:
“假使楚公真的不纳忠言,一意孤行,我自当向他辞行,回师关中。”
如果友军主帅不是桓温,王猛定然是要不辞而别,留下对方替自己拖延追兵。
但桓温可是桓熙的父亲,即使要走,也必须提前通知对方,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免得猝不及防之下,陷入燕军的围攻之中。
权翼听王猛这么说,也终于放下心来。
实际上,权翼的担心,归根结底,还是对桓温能力的不信任。
楚、梁联军,说是联军,但两军主帅的地位不对等,作为梁军主帅的王猛,说到底也只是桓家的臣子,自当听命于作为桓氏家主的桓温。
如果联军由桓熙,或者王猛指挥,权翼当然不会有这些担忧。
毕竟桓温的名头虽然大,但在灭亡成汉之后,也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
权翼叹息道:
“只希望楚公能够一如伐蜀,从谏如流。”
如今,有许多诋毁桓温的言论,都说伐蜀是桓熙、袁乔的功劳。
殊不知,伐蜀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得归功于桓温能够听从建议,做出正确的判断。
否则就是一个袁绍,优柔寡断,白白错失战机。
桓温并不知道王猛、权翼已经在商量着,如果他刚愎自用,就得为桓熙保留家底。
自占据许昌之后,桓温并未立即出兵洛阳,而是退回了襄城郡,准备沿着汝水进兵,溯流而上。
颍川郡早就是一片白地,没有人口,谷物也被付之一炬,取之无益。
桓温兵发颍川,本是要逐一击破,既然周成已经弃城而走,颍川郡目前来说,也就没有了价值。
如果由颍川出兵洛阳,可能还会遭到燕军的攻击,倒不如走汝水,在洛阳盆地南部的陆浑县(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与梁军会师。
等合兵之后,再往洛阳,以免被燕军逐个击破。
翌日,王猛与权翼辞行,与王徽之一同前往潼关。 粮草早已备齐,只等王猛领军东出。
... -->>
第188章 重返姑臧
王徽之被人带去驿舍休息,王猛便让人将权翼请来。
桓熙出征在外,总要将权翼带在身边,作为谋主,为他赞画军事,查漏补缺。
但在出兵平定凉州叛乱时,桓熙却将权翼留在长安,自然是为顶替王猛,留守长安作准备。
王猛与权翼交情甚笃,也没有那么多的虚礼,他直接道:
“子良,明日我将前往潼关与破胡(邓羌)汇合,梁公离开前,早有安排,留守的重任就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时日至今,梁公占据关陇已有六年,期间内修文德,外服邻邦,政通人和,百姓安乐。
“子良所要防备的,唯苻氏而已。”
三万精锐步卒聚集在潼关附近,必须有一名大将坐镇。
潼关守将杜郁虽然忠心耿耿,但在能力上,并不足以统领这支军队,因此,自然是由邓羌领军。
权翼当然知道此事,他早有心理准备,至于河东的威胁,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景略,依我之见,恐怕苻氏集结重兵,并非是要染指关中。”
王猛闻言颔首,他认同权翼的判断,毕竟上一次桓熙出征凉州,苻健在得知消息之后,便迫不及待的领了五万将士南下。
而这一次,只见苻健在征召将士,却迟迟不见他南下,只怕另有所图。
但王猛还是提醒道:
“有备无患,子良不可掉以轻心。”
权翼颔首道:
“肩负重任,我又怎敢懈担”
说着,权翼肃容道:
“反倒是景略此番前往关东,更应该小心谨慎。
“梁公养兵、练兵殊为不易,景略当以正合,少用奇险,若局势不利,自当速速退往潼关,不可意气用事。”
王猛闻言,戏谑道:
“子良言语无忌,就不怕楚公怪罪?”
权翼不以为意的摇头道:
“我主是梁公,并非楚公,自当为梁公而谋。
“今日只有你我二人在场,出我之口,入景略之耳,莫非景略会在楚公面前参我一本?”
说罢,不等王猛回答,权翼面露忧色,继续道:
“景略,你是梁臣,而非楚臣,何况自古忠言逆耳,我担心楚公碍于门户之见,不肯听从伱的金玉良言,最终伤及梁国的元气。”
王猛脸色也跟着严肃起来,他正色道:
“子良无需担心,我虽与楚公素不相识,但只要楚公能识人,有胸怀,必将倚重王某,对我言听计从。”
如果是换一个人说这种话,权翼必然觉得对方不知天高地厚,但这番话既然出自王猛之口,权翼自然是信服的。
王猛又道:
“假使楚公真的不纳忠言,一意孤行,我自当向他辞行,回师关中。”
如果友军主帅不是桓温,王猛定然是要不辞而别,留下对方替自己拖延追兵。
但桓温可是桓熙的父亲,即使要走,也必须提前通知对方,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免得猝不及防之下,陷入燕军的围攻之中。
权翼听王猛这么说,也终于放下心来。
实际上,权翼的担心,归根结底,还是对桓温能力的不信任。
楚、梁联军,说是联军,但两军主帅的地位不对等,作为梁军主帅的王猛,说到底也只是桓家的臣子,自当听命于作为桓氏家主的桓温。
如果联军由桓熙,或者王猛指挥,权翼当然不会有这些担忧。
毕竟桓温的名头虽然大,但在灭亡成汉之后,也没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
权翼叹息道:
“只希望楚公能够一如伐蜀,从谏如流。”
如今,有许多诋毁桓温的言论,都说伐蜀是桓熙、袁乔的功劳。
殊不知,伐蜀之所以能够成功,还得归功于桓温能够听从建议,做出正确的判断。
否则就是一个袁绍,优柔寡断,白白错失战机。
桓温并不知道王猛、权翼已经在商量着,如果他刚愎自用,就得为桓熙保留家底。
自占据许昌之后,桓温并未立即出兵洛阳,而是退回了襄城郡,准备沿着汝水进兵,溯流而上。
颍川郡早就是一片白地,没有人口,谷物也被付之一炬,取之无益。
桓温兵发颍川,本是要逐一击破,既然周成已经弃城而走,颍川郡目前来说,也就没有了价值。
如果由颍川出兵洛阳,可能还会遭到燕军的攻击,倒不如走汝水,在洛阳盆地南部的陆浑县(今河南省嵩县东北)与梁军会师。
等合兵之后,再往洛阳,以免被燕军逐个击破。
翌日,王猛与权翼辞行,与王徽之一同前往潼关。 粮草早已备齐,只等王猛领军东出。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