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这个导演要谢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非常突出。”
陈一鸣继续着讨人厌的人设,“能找到他应该是我的幸运才对,他本人嘛,就一个平平无奇的大男孩儿,气质的话,有些呆呆的不知道算不算?”
这话堵得于蓝不知道该怎么接,她索性反问回去,“所以陈导在刘东君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呢?”
陈一鸣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章口就来。 “在我眼中,刘东君是那个轰轰烈烈的红色年代中,无数被改变了命运的华国年轻人的缩影。
他们不是真的呆滞麻木不求进取,而是被地域限制了眼界,被传统禁锢了思想,当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投身于整个大时代时,同样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民军队是一个大熔炉,把渣滓化去,脆铁炼就精钢。
想要反应那个时代普通华国人的蜕变,没有哪个环境比军队更合适。
所以从看到刘东君的那一刻起,这部电影的存在价值就发生了转变。
不是我这个当导演的为了一逞儿时夙愿,拍一部战争片出来,既交了作文又过了瘾。
而是想要体现刘东君的成长,需要借助军队、战场这个相对极端的背景,战争题材是一种更加贴合主题的载体,仅此而已。”
于蓝听得似懂非懂,好像明白了又没完全明白,内心有些热血沸腾又有些莫名所以,她来不及细想,出于记者的本能继续追问。
“过去几十年的主旋律电影,并不缺少反应普通战士的题材吧?虽然拍得都是英雄人物,但职级不高的也很多埃而且陈导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是半岛战争呢?”
为什么?
那当然是为了去欧洲三大撸奖啊,打内战打本子欧罗巴白佬不CARE嘛,哪有捶坚果大爹来的解恨呐?
老欧洲的电影人,就没有不烦好莱坞的,黑坚果是在三大撸奖的政治正确啊!
可惜了了,这么装杯带感的实话不能说给小姐姐听。
陈一鸣只能尽力解(忽)释(悠),“这部电影在立意上还是与传统主旋律有着明显差别的,于老师,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看过《解放》吧,你对里面李有福这个角色怎么看?”
本时空的《解放》差不多就是陈一鸣前世《大决战》系列的复刻版,作为战争进程中的重要变量,解放战士自然是电影里一个相对聚焦的侧影。
《大决战》里是丁小二,《解放》里就是李有福。
于蓝回忆了一下答道,“一个被果军拉壮丁的底层士兵,主动投奔到人民这一边,还成为一名战斗英雄。
陈导,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吗?”
陈一鸣提示道,“你仔细想想,在果军那边时,李有福什么状态,在我们这边时,他又是什么状态。”
于蓝又想了想,迟疑地答道,“在那边显得有些木呆呆的,到了这边一下子精神很多…”
她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陈导,你刚才说刘东君的气质有些呆呆的,是不是意味着主角的身份是个解放战士?”
于蓝把看过的主旋律战争电影快速过了一遍,确实没有出现过解放战士当主角,基本都是作为配角出现,如果陈一鸣着重刻画解放战士的话,倒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可惜她又猜错了,陈一鸣摇头说道,“主角在建国之后才参军入伍,怎么可能是解放战士呢?
刘东君的呆只是他的个人特质,第一印象给人感觉还挺萌的,我觉得于老师见到他也会心生好感。
而我在电影里要呈现的呆,是一种被禁锢而不自知的麻木,就像李有福在果军时那样,找不到追求,看不到未来,只是日复一日地活着。
《解放》里的李有福通过加入人民军队,挣脱了束缚找到了自我,精神状态才会与之前截然不同。
遗憾的是《解放》是一部宏大史诗,留给李有福这个普通士兵的笔墨太少太浅,关于他起义的原因,电影也只是用家乡土改一笔带过。
其实这是一个疏漏,我不认为一个流落到车站当小贩的半大小子,能对土地有多深的羁绊,这里编剧显然是做了模式化的处理,并没有深入探究人物动机。
建国前后那段时间,华国有4亿人口,十几岁的年轻人几千万,能进入军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广大乡村中的年轻人,特别是新解放区的年轻人,他们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就算是刻画普通士兵,也是已经通过军队教育实现了自我觉醒的战士。
而我想要关注的,是那些被动加入人民军队的年轻人,展示他们从懵懂到自知的过程。
所以我要让主角这个西南大山里的少年参军入伍,然后以一个新兵的身份转战到几千里之外的异国半岛。
在那里,他眼中的世界会从周边几十里山林一跃而至华国万万里河山。
在那里,他才能明白中华的含义,找到身为一名华国人的心理归依。
在那里,他开始理解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进而把同胞的概念持续外延。
你说,如果没有半岛战争这场立基之战、举国之战、倾力之战,一个西南山沟沟里与世隔绝的少年,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脱周身束缚,成长为一个自由自主自立的人?”
(本章完)
非常突出。”
陈一鸣继续着讨人厌的人设,“能找到他应该是我的幸运才对,他本人嘛,就一个平平无奇的大男孩儿,气质的话,有些呆呆的不知道算不算?”
这话堵得于蓝不知道该怎么接,她索性反问回去,“所以陈导在刘东君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呢?”
陈一鸣对这个问题早有准备,章口就来。 “在我眼中,刘东君是那个轰轰烈烈的红色年代中,无数被改变了命运的华国年轻人的缩影。
他们不是真的呆滞麻木不求进取,而是被地域限制了眼界,被传统禁锢了思想,当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投身于整个大时代时,同样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民军队是一个大熔炉,把渣滓化去,脆铁炼就精钢。
想要反应那个时代普通华国人的蜕变,没有哪个环境比军队更合适。
所以从看到刘东君的那一刻起,这部电影的存在价值就发生了转变。
不是我这个当导演的为了一逞儿时夙愿,拍一部战争片出来,既交了作文又过了瘾。
而是想要体现刘东君的成长,需要借助军队、战场这个相对极端的背景,战争题材是一种更加贴合主题的载体,仅此而已。”
于蓝听得似懂非懂,好像明白了又没完全明白,内心有些热血沸腾又有些莫名所以,她来不及细想,出于记者的本能继续追问。
“过去几十年的主旋律电影,并不缺少反应普通战士的题材吧?虽然拍得都是英雄人物,但职级不高的也很多埃而且陈导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是半岛战争呢?”
为什么?
那当然是为了去欧洲三大撸奖啊,打内战打本子欧罗巴白佬不CARE嘛,哪有捶坚果大爹来的解恨呐?
老欧洲的电影人,就没有不烦好莱坞的,黑坚果是在三大撸奖的政治正确啊!
可惜了了,这么装杯带感的实话不能说给小姐姐听。
陈一鸣只能尽力解(忽)释(悠),“这部电影在立意上还是与传统主旋律有着明显差别的,于老师,请教你一个问题,你看过《解放》吧,你对里面李有福这个角色怎么看?”
本时空的《解放》差不多就是陈一鸣前世《大决战》系列的复刻版,作为战争进程中的重要变量,解放战士自然是电影里一个相对聚焦的侧影。
《大决战》里是丁小二,《解放》里就是李有福。
于蓝回忆了一下答道,“一个被果军拉壮丁的底层士兵,主动投奔到人民这一边,还成为一名战斗英雄。
陈导,这个人物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吗?”
陈一鸣提示道,“你仔细想想,在果军那边时,李有福什么状态,在我们这边时,他又是什么状态。”
于蓝又想了想,迟疑地答道,“在那边显得有些木呆呆的,到了这边一下子精神很多…”
她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问道,“陈导,你刚才说刘东君的气质有些呆呆的,是不是意味着主角的身份是个解放战士?”
于蓝把看过的主旋律战争电影快速过了一遍,确实没有出现过解放战士当主角,基本都是作为配角出现,如果陈一鸣着重刻画解放战士的话,倒确实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可惜她又猜错了,陈一鸣摇头说道,“主角在建国之后才参军入伍,怎么可能是解放战士呢?
刘东君的呆只是他的个人特质,第一印象给人感觉还挺萌的,我觉得于老师见到他也会心生好感。
而我在电影里要呈现的呆,是一种被禁锢而不自知的麻木,就像李有福在果军时那样,找不到追求,看不到未来,只是日复一日地活着。
《解放》里的李有福通过加入人民军队,挣脱了束缚找到了自我,精神状态才会与之前截然不同。
遗憾的是《解放》是一部宏大史诗,留给李有福这个普通士兵的笔墨太少太浅,关于他起义的原因,电影也只是用家乡土改一笔带过。
其实这是一个疏漏,我不认为一个流落到车站当小贩的半大小子,能对土地有多深的羁绊,这里编剧显然是做了模式化的处理,并没有深入探究人物动机。
建国前后那段时间,华国有4亿人口,十几岁的年轻人几千万,能进入军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广大乡村中的年轻人,特别是新解放区的年轻人,他们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就算是刻画普通士兵,也是已经通过军队教育实现了自我觉醒的战士。
而我想要关注的,是那些被动加入人民军队的年轻人,展示他们从懵懂到自知的过程。
所以我要让主角这个西南大山里的少年参军入伍,然后以一个新兵的身份转战到几千里之外的异国半岛。
在那里,他眼中的世界会从周边几十里山林一跃而至华国万万里河山。
在那里,他才能明白中华的含义,找到身为一名华国人的心理归依。
在那里,他开始理解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进而把同胞的概念持续外延。
你说,如果没有半岛战争这场立基之战、举国之战、倾力之战,一个西南山沟沟里与世隔绝的少年,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脱周身束缚,成长为一个自由自主自立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