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我真是大昏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为穿越者,皇帝指划江山,大展宏图,使大明帝国,他更愿意称为华夏,蒸蒸日上,屹立于世界之巅。
是的,在军队的装备和人数上,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尽管世界很大,皇帝也没有打遍全球的想法。
只要保持这个势头,只要皇帝还能在位二三十年,也不要他殚精竭虑,也不用点灯熬油,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不是难事。
皇帝也知道这点,正在悄然放权,交给内阁和百官处理,他只需要指点下大明的战略走向,固化下国策,纠正下政务处理的问题,大明的强盛也是指日可待。
人治不如法治,有个好的制度,比人死政息要强得太多。
或许习惯了皇帝的强势领导,袁可立等老臣致仕后,新内阁对于皇帝的逐渐放权还有些不太适应,觉得这是皇帝怠政的表现。
是啊,强敌已灭,扩张已起,大灾害也没有动摇国之根基、社会的稳定,皇帝是不是觉得可以享受,可以偷懒了。
内阁的感觉也有些道理,皇帝批红的字是越来越少,多数都是一个“准”字。就是这么精炼简单,多写一个字都嫌累似的。
而且,皇帝开始不务正业了。竟然在皇宫建起了个作坊,好象又拣起了拿手的木匠手艺。
现在,皇帝已经快处理完政务了。除了两份的朱批比较认真外,其它的都是“准”。
伸了个懒腰,皇帝感到很欣慰。内阁和官员们越来越让他省心了,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制定的国策已经完全认同,并且领会得很深。
各司其职,本来就是正常的。皇帝累得要死要活,那还要臣子做什么?
掌握大方向,做好帝国的掌舵人,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之前的强势,不过是兴利除弊的需要,打造帝国新战略,塑造臣民新思想的需要。
“皇爷,还要去东院嘛?”王体乾谄笑着躬身请示,“两位公主殿下快放学了。”
皇帝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等等吧!”
已经答应两个宝贝女儿,要让她们见识见识老爹的一流手艺。当然,木工只是一方面。皇帝正在研究织造机械,准备在棉纺、毛纺业上再来个***。
科学院的经费开始有了专利收入,皇帝也是想为其增加一些。至于蒸汽机,他就是放手,让科学院自己研究改进。
相对于开疆拓土,要保持大明强盛不衰的就是科技,再深延一些,就是文化知识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强行推进,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尽管为了鼓励百姓,而国家少收了很多赋税,但皇帝认为是值得的。
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眼界也就开阔了;思想改变了,皇帝所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国策,也就顺理成章,不以为怪了。
这是皇帝想到的,能让大明继续沿着自己指导的路前进发展的办法之一。他认为,这可能会非常有效。
毕竟,之前的改革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是凭着皇帝的权威,以及国势的昌盛,而推行实施的。
但经过大灾害的洗礼,知识文化的普及,认可并支持他的人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当官为吏,必读的就有《地理》、《世界历史》、《自然常识》。这是皇帝钦定的,要考试的,成绩列入官评。
官吏们至少要知道大明之外有很多国家,特别是远在千里的西夷,正四处占地抢掠。
什么非洲、美洲,土著孱弱,遍地黄金,西夷国家虽小,却因此而强,特别是在海上,已经跑到亚洲兴风作浪。
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明白,大明看似风平浪静,外部的威胁已经存在,只不过还不能撼动大明这棵大树而已。
但在吕宋,西夷已经屠杀了上万华人,这难道不是警钟。不思进取,自觉是太平盛世,那就是坐井观天。
何况,海外之地广阔而强者可据,大明开疆拓土,是为子孙后代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是穷兵黜武。
而实际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湄公省、吕宋等地的反哺,对于渡过大灾害至关重要。
思想认识上去了,国策就会持之长久。这也是皇帝对内阁和官员感到欣慰满意的地方,政务处理得越来越合他的心思,他自然也能放心地轻闲下来干些别的。
同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将是如此。让他们学知识、开眼界,还要去外面游历,体会民间疾苦,见识世界之大。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窝在皇宫,狗屁不懂的蠢皇帝、昏庸帝王。
喝过茶水,皇帝决定把政务都处理完,再好好休息,或者说是放松一下。
&... -->>
作为穿越者,皇帝指划江山,大展宏图,使大明帝国,他更愿意称为华夏,蒸蒸日上,屹立于世界之巅。
是的,在军队的装备和人数上,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尽管世界很大,皇帝也没有打遍全球的想法。
只要保持这个势头,只要皇帝还能在位二三十年,也不要他殚精竭虑,也不用点灯熬油,大明成为日不落帝国不是难事。
皇帝也知道这点,正在悄然放权,交给内阁和百官处理,他只需要指点下大明的战略走向,固化下国策,纠正下政务处理的问题,大明的强盛也是指日可待。
人治不如法治,有个好的制度,比人死政息要强得太多。
或许习惯了皇帝的强势领导,袁可立等老臣致仕后,新内阁对于皇帝的逐渐放权还有些不太适应,觉得这是皇帝怠政的表现。
是啊,强敌已灭,扩张已起,大灾害也没有动摇国之根基、社会的稳定,皇帝是不是觉得可以享受,可以偷懒了。
内阁的感觉也有些道理,皇帝批红的字是越来越少,多数都是一个“准”字。就是这么精炼简单,多写一个字都嫌累似的。
而且,皇帝开始不务正业了。竟然在皇宫建起了个作坊,好象又拣起了拿手的木匠手艺。
现在,皇帝已经快处理完政务了。除了两份的朱批比较认真外,其它的都是“准”。
伸了个懒腰,皇帝感到很欣慰。内阁和官员们越来越让他省心了,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制定的国策已经完全认同,并且领会得很深。
各司其职,本来就是正常的。皇帝累得要死要活,那还要臣子做什么?
掌握大方向,做好帝国的掌舵人,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之前的强势,不过是兴利除弊的需要,打造帝国新战略,塑造臣民新思想的需要。
“皇爷,还要去东院嘛?”王体乾谄笑着躬身请示,“两位公主殿下快放学了。”
皇帝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就等等吧!”
已经答应两个宝贝女儿,要让她们见识见识老爹的一流手艺。当然,木工只是一方面。皇帝正在研究织造机械,准备在棉纺、毛纺业上再来个***。
科学院的经费开始有了专利收入,皇帝也是想为其增加一些。至于蒸汽机,他就是放手,让科学院自己研究改进。
相对于开疆拓土,要保持大明强盛不衰的就是科技,再深延一些,就是文化知识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强行推进,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尽管为了鼓励百姓,而国家少收了很多赋税,但皇帝认为是值得的。
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眼界也就开阔了;思想改变了,皇帝所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国策,也就顺理成章,不以为怪了。
这是皇帝想到的,能让大明继续沿着自己指导的路前进发展的办法之一。他认为,这可能会非常有效。
毕竟,之前的改革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是凭着皇帝的权威,以及国势的昌盛,而推行实施的。
但经过大灾害的洗礼,知识文化的普及,认可并支持他的人会越来越多。
比如说当官为吏,必读的就有《地理》、《世界历史》、《自然常识》。这是皇帝钦定的,要考试的,成绩列入官评。
官吏们至少要知道大明之外有很多国家,特别是远在千里的西夷,正四处占地抢掠。
什么非洲、美洲,土著孱弱,遍地黄金,西夷国家虽小,却因此而强,特别是在海上,已经跑到亚洲兴风作浪。
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明白,大明看似风平浪静,外部的威胁已经存在,只不过还不能撼动大明这棵大树而已。
但在吕宋,西夷已经屠杀了上万华人,这难道不是警钟。不思进取,自觉是太平盛世,那就是坐井观天。
何况,海外之地广阔而强者可据,大明开疆拓土,是为子孙后代争夺生存空间,而不是穷兵黜武。
而实际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湄公省、吕宋等地的反哺,对于渡过大灾害至关重要。
思想认识上去了,国策就会持之长久。这也是皇帝对内阁和官员感到欣慰满意的地方,政务处理得越来越合他的心思,他自然也能放心地轻闲下来干些别的。
同样,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将是如此。让他们学知识、开眼界,还要去外面游历,体会民间疾苦,见识世界之大。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窝在皇宫,狗屁不懂的蠢皇帝、昏庸帝王。
喝过茶水,皇帝决定把政务都处理完,再好好休息,或者说是放松一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