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千蛊江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大燕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族此日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祖,文人学士要登高赋诗,便是普通人家,此日也人人戴茱萸、簪菊花,全家出外“踏秋”。对于大燕的商家们来说,自然是推销“重阳糕”“菊花酒”,乃至“踏秋服”的最好机会。
今年重阳节前两日,京城却出了稀罕事儿:一夜之间,京城所有飞字号店铺前突然多了一个叫做“报栏”的奇怪的白色木牌,都是三尺高六尺宽,正反两面贴着字纸,仔细看去,右首起头是一张黄纸的封皮,印着两个红色大字“京报”。
因大燕重视启蒙,各县都有义学,尤其是京城,义学林立,就是贩夫走卒也多能识得几个大字,于是就有人凑上去看。
却见那贴在木牌上的“京报”总共有十六页,头四页类似于官家的邸报,是摘录的谕旨、奏疏及官员任免消息。接下来四页却是写着“士林佳作集:人性善恶辩”,是若干篇辩论人性善恶的文章。
之后便是“大燕名将传”,前面登的是当代安王爷的生平事迹——虽然因为足疾,他二十年来再未出征,甚至不曾带兵练兵,安王爷依然是公认的当代第一名将。这篇传记活灵活现的记录了二十年前安王的传奇战绩不说,还配了一副人物肖像插图和安王语录,末了是各地军营练兵的新招,杀敌灭匪的功绩,这四页上下栏头却不是细线勾勒,却都是两行反复出现的花体字“精忠报国,效命吾皇”——这是第一代安王澹台无锋训兵时的一句话。
这些内容,一般人并不算太感兴趣,而如今大家挤着看的,却是最后四页,第一页是“洗冤录”,记载着大燕开国初年的一桩离奇案件,配了张偌大的插图;第二页是“新闻录”,却是京城及各地不久前发生的奇闻;第三页是“商情录”,记载着三天前全国几个大州的主要物价及商品短缺消息。
最后一页更是新奇,栏头是四个字“广而告之”,印着十几家大商铺的新品信息及“优惠券”——剪下来就可以八折九折的去换购文具、茶叶、衣服等等。正是重阳节前,不少都是应节的东西。
只是贴在外面的这份优惠券上都已用笔划过,看得见却做不得数了,要拿到未勾画过的,那木牌上正反面都写得清楚“店内出售《京报》,五文一份”。其时一斗米不到十文钱,五文自然不便宜,但若是需要买那些折价的东西,换算下来却绝不会亏了。
有人反复算得清楚,便走进店里买了一份《京报》出来,却见是十六页装订成了薄薄的一册,黄色封皮,里面是米色的普通纸张,看起来颇为齐整。有人不想买整份报纸,却看中了某张优惠券,便凑上去商量:我花一文钱,你把那张优惠券剪给我可好?顿时便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也有人只对那些奇闻轶事感兴趣,站在木牌前高声谈论,一时热闹非凡却也不提。
到了这日下午申末,消息便传回了公主府衙门:“试印的三千份京报全部卖光!”整个公主府顿时骚动起来,人人脸上带出了喜色——近十天来,为了顺利推出这份邸报副刊的全新改版《京报》,大家真如公主所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少人心里都在打鼓:居然会有人花半斗米的价钱去买这份东西么?现在看来,却是卖得比预想的更快!
洛妍坐在桌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吩咐下去,再加印两千份。”回头便让人采买丰厚的节礼犒赏官员。
这十日来,她其实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虽然她知道,自己只是把清代流行的《京报》提前了数百年,又加上了现代的广告销售手段。从理论上来说,清代那么粗糙的黄皮《京报》都能卖到上万份,她这么精心设计、采写,又经过半年试水培养目标读者的改良版《京报》,没道理会卖不出去。但当这样的结果传来,还是让她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没有让大家白辛苦一场。
算一算,在京城售卖的五千份,加上随邸报送出的两千份,第一期《京报》印出七千份去,的确超出预期,她这里售给商家是三文一份,五千份也不过十五贯钱,还不够纸张油墨成本,真正赚钱的还是广告那小小的一页,比卖报多了数倍。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一半是靠飞字号油烟墨优惠券的良好效应,也有一半是商贾存心讨好自己:不过是几贯钱,公主的属官都开口了,何必得罪人呢?但这期之后,想来就是那些把广告费当公关费的商家也会发现它的效果……
眼见已经到了下衙的时辰,除了负责印坊的官员还要加班,众人都笑着散了。洛妍揉了揉太阳穴,也站起来往府内走——这是十天来,她第一次“按时下班”。只是最多也就是休息两日,下一期《京报》就又等着她忙了。
这种感觉,让她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现代,成为了那个在都市丛林里厮杀的小记者。只是这一次,她的身份变成了大老板。那时候,她自然和所有小记者一样,一心... -->>
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大燕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大家族此日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祖,文人学士要登高赋诗,便是普通人家,此日也人人戴茱萸、簪菊花,全家出外“踏秋”。对于大燕的商家们来说,自然是推销“重阳糕”“菊花酒”,乃至“踏秋服”的最好机会。
今年重阳节前两日,京城却出了稀罕事儿:一夜之间,京城所有飞字号店铺前突然多了一个叫做“报栏”的奇怪的白色木牌,都是三尺高六尺宽,正反两面贴着字纸,仔细看去,右首起头是一张黄纸的封皮,印着两个红色大字“京报”。
因大燕重视启蒙,各县都有义学,尤其是京城,义学林立,就是贩夫走卒也多能识得几个大字,于是就有人凑上去看。
却见那贴在木牌上的“京报”总共有十六页,头四页类似于官家的邸报,是摘录的谕旨、奏疏及官员任免消息。接下来四页却是写着“士林佳作集:人性善恶辩”,是若干篇辩论人性善恶的文章。
之后便是“大燕名将传”,前面登的是当代安王爷的生平事迹——虽然因为足疾,他二十年来再未出征,甚至不曾带兵练兵,安王爷依然是公认的当代第一名将。这篇传记活灵活现的记录了二十年前安王的传奇战绩不说,还配了一副人物肖像插图和安王语录,末了是各地军营练兵的新招,杀敌灭匪的功绩,这四页上下栏头却不是细线勾勒,却都是两行反复出现的花体字“精忠报国,效命吾皇”——这是第一代安王澹台无锋训兵时的一句话。
这些内容,一般人并不算太感兴趣,而如今大家挤着看的,却是最后四页,第一页是“洗冤录”,记载着大燕开国初年的一桩离奇案件,配了张偌大的插图;第二页是“新闻录”,却是京城及各地不久前发生的奇闻;第三页是“商情录”,记载着三天前全国几个大州的主要物价及商品短缺消息。
最后一页更是新奇,栏头是四个字“广而告之”,印着十几家大商铺的新品信息及“优惠券”——剪下来就可以八折九折的去换购文具、茶叶、衣服等等。正是重阳节前,不少都是应节的东西。
只是贴在外面的这份优惠券上都已用笔划过,看得见却做不得数了,要拿到未勾画过的,那木牌上正反面都写得清楚“店内出售《京报》,五文一份”。其时一斗米不到十文钱,五文自然不便宜,但若是需要买那些折价的东西,换算下来却绝不会亏了。
有人反复算得清楚,便走进店里买了一份《京报》出来,却见是十六页装订成了薄薄的一册,黄色封皮,里面是米色的普通纸张,看起来颇为齐整。有人不想买整份报纸,却看中了某张优惠券,便凑上去商量:我花一文钱,你把那张优惠券剪给我可好?顿时便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也有人只对那些奇闻轶事感兴趣,站在木牌前高声谈论,一时热闹非凡却也不提。
到了这日下午申末,消息便传回了公主府衙门:“试印的三千份京报全部卖光!”整个公主府顿时骚动起来,人人脸上带出了喜色——近十天来,为了顺利推出这份邸报副刊的全新改版《京报》,大家真如公主所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少人心里都在打鼓:居然会有人花半斗米的价钱去买这份东西么?现在看来,却是卖得比预想的更快!
洛妍坐在桌后,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吩咐下去,再加印两千份。”回头便让人采买丰厚的节礼犒赏官员。
这十日来,她其实是压力最大的一个人,虽然她知道,自己只是把清代流行的《京报》提前了数百年,又加上了现代的广告销售手段。从理论上来说,清代那么粗糙的黄皮《京报》都能卖到上万份,她这么精心设计、采写,又经过半年试水培养目标读者的改良版《京报》,没道理会卖不出去。但当这样的结果传来,还是让她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没有让大家白辛苦一场。
算一算,在京城售卖的五千份,加上随邸报送出的两千份,第一期《京报》印出七千份去,的确超出预期,她这里售给商家是三文一份,五千份也不过十五贯钱,还不够纸张油墨成本,真正赚钱的还是广告那小小的一页,比卖报多了数倍。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一半是靠飞字号油烟墨优惠券的良好效应,也有一半是商贾存心讨好自己:不过是几贯钱,公主的属官都开口了,何必得罪人呢?但这期之后,想来就是那些把广告费当公关费的商家也会发现它的效果……
眼见已经到了下衙的时辰,除了负责印坊的官员还要加班,众人都笑着散了。洛妍揉了揉太阳穴,也站起来往府内走——这是十天来,她第一次“按时下班”。只是最多也就是休息两日,下一期《京报》就又等着她忙了。
这种感觉,让她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现代,成为了那个在都市丛林里厮杀的小记者。只是这一次,她的身份变成了大老板。那时候,她自然和所有小记者一样,一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