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大国重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到2004年,中华制造在徳汶的几大制造中心城市全部建设完成,科技发展再一次进入到狂飙阶段。
当年底,遍布全岛的雷达警戒体系全面建成。
这一警戒体系由总计上万台无人值守型米波、微波、毫米波、激光九六等遥控雷达车组成,采用模块化制造,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模块即可,相当方便。
雷达车平时隐藏在山头、高地的隐蔽洞窟之内,处于待机状态。
一旦需要,指挥部便可通过光纤,打开大门,遥控雷达车驶出隐蔽洞窟,在预设阵地展开。雷达数据通过光纤与骨干通讯网相连,将数据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处理。
利用光纤的高速特性,通过对遍布全岛类型完备、数量众多的雷达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对极其细微的雷达信号作出精确探测。
纵然是号称无法发现的隐形飞机,在这张严密的雷达网面前,也无所遁形。
分批开机,大大增强了雷达的生存几率。
而庞大的雷达数量,易于维修更换的模块化设计,更是让敌人几乎无法将其彻底摧毁。
警戒体系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徳汶对海空的掌控力度。
当世界各国还在对徳汶发展反应迟钝之时,中华制造受徳汶军方委托,代为研发四代隐形战机,以保卫领空。
中华制造与国内接洽,用从秘密渠道获取的F119发动机完整设计图纸及工程制造图纸,连同全套的制造设备图纸,向国内换取到了进展缓慢的WS15发动机的全套资料。
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中华制造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代号为“推动力”的大功率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
该发动机,其实就是历史上最终研发成熟的国产WS15,其加力推力达到了18吨,远大于这时才14吨的117S和F119。并且成熟版的WS15,还具备了三元矢量技术,在兼顾了隐身性能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机动性。
国内用中华制造提供的样机进行测试后,对其优越的性能为之震惊,毫不犹豫答应了徳汶方面提出,用全部歼20前期研发资料,换取WS15全套技术的要求。
拿到歼20前期研发资料以后,中华制造研究人员以其为蓝图,仅过了一年半,就再次刷新了国内方面的认知,制造出了代号为“守卫者”的四代隐身战机。
该战机基本采用了国内的外观设计,只是因为有动力更出色的WS15,取消了原设计中的鸭翼。在保证飞机升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战机的隐身特性。
这一设计,后来也被国内所采用,原本历史上争议颇大的鸭翼款歼20,在这个时空再无踪影。
2006年中,守卫者原型机秘密海运至国内,送到阎良试飞基地进行试飞。
国内试飞员在试飞过改型飞机之后,对其性能赞不绝口,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就算是美国的F22,也绝不是这款战机的对手。
在征得了徳汶军方的同意后,两国飞行员举行了一次隐形战机与三代机之间的对抗演习。
演习的结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在不依靠地面防空体系提供支持、也不考虑携弹量的条件下,隐形战机对歼11、歼10,竟然打出了击落180架次敌机,自身无一损失的惊人战绩!
这次演习,彻底颠覆了国内对隐形战机的认知,明白到拥有四代机迫在眉睫的必要性,和巨大战略价值。
守卫者研发成功之后,中华制造根据徳汶军方要求,契合徳汶地形条件,再接再厉,以守卫者为原型,用时半年,研发出了短途滑跑—垂直降落版守卫者2型隐形战机。
守卫者2换装了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5吨。不同于F35用速度换推力的妥协,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可以在起飞阶段采用大涵道增加推力,在起飞后则收缩涵道,以达到超巡需要。
守卫者2型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徳汶缺乏纵深的致命缺点。
其可以隐藏在山谷之内,通过较短的跑道滑行起飞,对敌作战。当机场暴露,跑道被敌方摧毁后,又能利用垂直降落能力,返回机场降落,大大地提高了战机的出勤、生存几率。
必要时,它甚至可以隐藏在山体洞窟内,利用山洞内的隐蔽跑道,悄然起飞执行战斗任务。
这对于毫无战略纵深的徳汶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徳汶军方喜出望外,一口气采购了两百架守卫者2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隐形战机,又采购了五十架守卫者1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执行着保卫徳汶领空的使命。
雷达警戒网络、隐形战机的装备,让徳汶安全得到了充足的保证,白云天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开始考虑如何移民太空的问题了。
星际移民,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如何低成本地脱离星球引力,进入到外太空。
按照现在的宇航技术,火箭是唯一手段。
但是火箭高昂的发射成本、准备周期,都严重制约了人类迈出地球的步伐。
要满足大量、无需太多准备的宇航需求,还需要一种极为便捷、成本低廉的飞天技术。
2008年,徳汶在岛屿中心山区,选择一座海拔4251米的高山,对山头进行整形,修建了一条长度为三公里的电磁轨道。
当年底,该轨道进行了首次测试。
当程序启动,轨道以此通电形成电磁斥力,推动轨道间的三角形飞行器飞速向前。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飞行器的加速度即达到了6马赫,根据监视器的镜头,和身上连接的检测仪器显示,被固定在座舱中的猴子虽然表情有些难受,却并无生命危险。
60秒之后,飞行器即从轨道脱离,以六马赫的速度,向着天空急速飞去。
由于大气层阻力,飞行器在高速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飞行速度也在迅速衰减。
当飞行器抵达地球上方65公里时,速度已不足以推动飞行器继续脱离地球引力,即将掉落回地面。
不过此时,大气层中的空气,也稀薄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不会再对飞行速度造成较大阻力。
“火箭点火!”
在指挥部命令下,控制中心操作员按下了开关,向高空中的飞行器发出点火指令。
不需要抗拒脱离地面的巨大阻力,飞行器省去了庞大的一级火箭,仅仅依靠两支小型助推火箭,就将飞行器再次加速到十马赫的高速,超出第一宇宙速度,飞快脱离地球引力,向更高空飞去。
当氢燃料消耗殆尽时,飞行器已经顺利抵达200公里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虽然大气稀薄,但终究还是会对卫星有一定阻力。因此如果卫星处于低轨近地轨道,如果不采用火箭进行轨道保持,通常几天就会掉下来。
但是在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已经变得很小。
当小型助推火箭关机后,地面指挥部再次下达指令,启动了电推火箭。
电推火箭采用的是电离推动,不需要燃料介质。
只是它的推力较小,如果在地面就启动电推,根本无法推动飞行器。然而在这个引力微弱的太空,电推却能发挥大作用,推动着飞行器绕地球飞行同时,对轨道进行微调,经多次变轨,逐步抵达远地轨道。
经过半月的调整,测试飞行器成功抵达预定轨道,开始绕着地球运行。
成功了!
虽然还没达到三万六千公里的远地轨道,但这也意味着采用电磁轨道以替代一级火箭,采用小型助推火箭到达近地轨道,再用电推升上更高轨道的设想是正确的。
这一实验,为降低发射成本,频繁发射奠定了基础!
指挥大厅中华制造与国内的专家们都站了起来,用力地鼓着掌,脸上喜悦无限,兴奋不已。
这次实验的成功,为未来航天普及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制造与国内专家再接再厉,在对这条实验电磁轨道进行分析总结之后,选择了海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重新修建了一条长达十公里的大功率电磁轨道。
新的大功率电磁轨道,最大弹射载荷达到了五吨,确确实实具备了实用价值。
而且新的逐级加速方案,让重力加速度增加变得更加缓和,飞行器内精密仪器因冲击受损的情况降到了最低。
更重要的,是更长的加速,让未接受专门训练的普通人,也足以承受。
这一点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的建设,青藏高原电磁轨道建设完成。在随后的测试中,成功将一枚五吨重的空心铁球,发射到了八十公里的近地空间,验证了这套设备的可靠性。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内,这条电磁轨道先后将七艘圆柱形太空舱发射到了近地空间,再利用其自带的电推火箭,成功到达345公里的预定高度。
通过地面遥控,七艘太空舱顺利完成对接,组成了一个重达35吨的试验型小型空间站。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连续多日,不断有不明国籍的飞机试图侵入徳汶领空进行侦查,试探徳汶防空薄弱点,均被天眼系统及时发现,在其侵入领空前即发出警告,予以驱逐。
2011年3月起,对方开始改变策略,派出EA—6B咆哮者、P—3等电子战机、侦查机靠近徳汶外海,迅速进入又快速离开,逼迫雷达开机,以收集雷达特征。并多次实施大功率信号干扰、释放假信号等,以确认徳汶电子设备信号,验证攻击效果。
针对对方的做法,徳汶空军根据雷达探测的信号,出动了两架守卫者1型隐身战机,预先埋伏在P—3飞行线路上。当其侵入领空的一瞬间,立即发动了导弹攻击,将其击落。
此举引起了国际大哗。
南方澳洲站出来,强烈指责徳汶击落其在国际空域正常飞行的侦察机,威胁要实施报复。而徳汶方面则拿出监听的侦察机与指挥部通话讯息,以及其坠海的位置,强烈抗议澳洲悍然入侵领空。
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 -->>
到2004年,中华制造在徳汶的几大制造中心城市全部建设完成,科技发展再一次进入到狂飙阶段。
当年底,遍布全岛的雷达警戒体系全面建成。
这一警戒体系由总计上万台无人值守型米波、微波、毫米波、激光九六等遥控雷达车组成,采用模块化制造,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模块即可,相当方便。
雷达车平时隐藏在山头、高地的隐蔽洞窟之内,处于待机状态。
一旦需要,指挥部便可通过光纤,打开大门,遥控雷达车驶出隐蔽洞窟,在预设阵地展开。雷达数据通过光纤与骨干通讯网相连,将数据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处理。
利用光纤的高速特性,通过对遍布全岛类型完备、数量众多的雷达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对极其细微的雷达信号作出精确探测。
纵然是号称无法发现的隐形飞机,在这张严密的雷达网面前,也无所遁形。
分批开机,大大增强了雷达的生存几率。
而庞大的雷达数量,易于维修更换的模块化设计,更是让敌人几乎无法将其彻底摧毁。
警戒体系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徳汶对海空的掌控力度。
当世界各国还在对徳汶发展反应迟钝之时,中华制造受徳汶军方委托,代为研发四代隐形战机,以保卫领空。
中华制造与国内接洽,用从秘密渠道获取的F119发动机完整设计图纸及工程制造图纸,连同全套的制造设备图纸,向国内换取到了进展缓慢的WS15发动机的全套资料。
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中华制造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代号为“推动力”的大功率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
该发动机,其实就是历史上最终研发成熟的国产WS15,其加力推力达到了18吨,远大于这时才14吨的117S和F119。并且成熟版的WS15,还具备了三元矢量技术,在兼顾了隐身性能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机动性。
国内用中华制造提供的样机进行测试后,对其优越的性能为之震惊,毫不犹豫答应了徳汶方面提出,用全部歼20前期研发资料,换取WS15全套技术的要求。
拿到歼20前期研发资料以后,中华制造研究人员以其为蓝图,仅过了一年半,就再次刷新了国内方面的认知,制造出了代号为“守卫者”的四代隐身战机。
该战机基本采用了国内的外观设计,只是因为有动力更出色的WS15,取消了原设计中的鸭翼。在保证飞机升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战机的隐身特性。
这一设计,后来也被国内所采用,原本历史上争议颇大的鸭翼款歼20,在这个时空再无踪影。
2006年中,守卫者原型机秘密海运至国内,送到阎良试飞基地进行试飞。
国内试飞员在试飞过改型飞机之后,对其性能赞不绝口,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就算是美国的F22,也绝不是这款战机的对手。
在征得了徳汶军方的同意后,两国飞行员举行了一次隐形战机与三代机之间的对抗演习。
演习的结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在不依靠地面防空体系提供支持、也不考虑携弹量的条件下,隐形战机对歼11、歼10,竟然打出了击落180架次敌机,自身无一损失的惊人战绩!
这次演习,彻底颠覆了国内对隐形战机的认知,明白到拥有四代机迫在眉睫的必要性,和巨大战略价值。
守卫者研发成功之后,中华制造根据徳汶军方要求,契合徳汶地形条件,再接再厉,以守卫者为原型,用时半年,研发出了短途滑跑—垂直降落版守卫者2型隐形战机。
守卫者2换装了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5吨。不同于F35用速度换推力的妥协,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可以在起飞阶段采用大涵道增加推力,在起飞后则收缩涵道,以达到超巡需要。
守卫者2型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徳汶缺乏纵深的致命缺点。
其可以隐藏在山谷之内,通过较短的跑道滑行起飞,对敌作战。当机场暴露,跑道被敌方摧毁后,又能利用垂直降落能力,返回机场降落,大大地提高了战机的出勤、生存几率。
必要时,它甚至可以隐藏在山体洞窟内,利用山洞内的隐蔽跑道,悄然起飞执行战斗任务。
这对于毫无战略纵深的徳汶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徳汶军方喜出望外,一口气采购了两百架守卫者2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隐形战机,又采购了五十架守卫者1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执行着保卫徳汶领空的使命。
雷达警戒网络、隐形战机的装备,让徳汶安全得到了充足的保证,白云天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开始考虑如何移民太空的问题了。
星际移民,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如何低成本地脱离星球引力,进入到外太空。
按照现在的宇航技术,火箭是唯一手段。
但是火箭高昂的发射成本、准备周期,都严重制约了人类迈出地球的步伐。
要满足大量、无需太多准备的宇航需求,还需要一种极为便捷、成本低廉的飞天技术。
2008年,徳汶在岛屿中心山区,选择一座海拔4251米的高山,对山头进行整形,修建了一条长度为三公里的电磁轨道。
当年底,该轨道进行了首次测试。
当程序启动,轨道以此通电形成电磁斥力,推动轨道间的三角形飞行器飞速向前。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飞行器的加速度即达到了6马赫,根据监视器的镜头,和身上连接的检测仪器显示,被固定在座舱中的猴子虽然表情有些难受,却并无生命危险。
60秒之后,飞行器即从轨道脱离,以六马赫的速度,向着天空急速飞去。
由于大气层阻力,飞行器在高速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飞行速度也在迅速衰减。
当飞行器抵达地球上方65公里时,速度已不足以推动飞行器继续脱离地球引力,即将掉落回地面。
不过此时,大气层中的空气,也稀薄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不会再对飞行速度造成较大阻力。
“火箭点火!”
在指挥部命令下,控制中心操作员按下了开关,向高空中的飞行器发出点火指令。
不需要抗拒脱离地面的巨大阻力,飞行器省去了庞大的一级火箭,仅仅依靠两支小型助推火箭,就将飞行器再次加速到十马赫的高速,超出第一宇宙速度,飞快脱离地球引力,向更高空飞去。
当氢燃料消耗殆尽时,飞行器已经顺利抵达200公里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虽然大气稀薄,但终究还是会对卫星有一定阻力。因此如果卫星处于低轨近地轨道,如果不采用火箭进行轨道保持,通常几天就会掉下来。
但是在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已经变得很小。
当小型助推火箭关机后,地面指挥部再次下达指令,启动了电推火箭。
电推火箭采用的是电离推动,不需要燃料介质。
只是它的推力较小,如果在地面就启动电推,根本无法推动飞行器。然而在这个引力微弱的太空,电推却能发挥大作用,推动着飞行器绕地球飞行同时,对轨道进行微调,经多次变轨,逐步抵达远地轨道。
经过半月的调整,测试飞行器成功抵达预定轨道,开始绕着地球运行。
成功了!
虽然还没达到三万六千公里的远地轨道,但这也意味着采用电磁轨道以替代一级火箭,采用小型助推火箭到达近地轨道,再用电推升上更高轨道的设想是正确的。
这一实验,为降低发射成本,频繁发射奠定了基础!
指挥大厅中华制造与国内的专家们都站了起来,用力地鼓着掌,脸上喜悦无限,兴奋不已。
这次实验的成功,为未来航天普及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制造与国内专家再接再厉,在对这条实验电磁轨道进行分析总结之后,选择了海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重新修建了一条长达十公里的大功率电磁轨道。
新的大功率电磁轨道,最大弹射载荷达到了五吨,确确实实具备了实用价值。
而且新的逐级加速方案,让重力加速度增加变得更加缓和,飞行器内精密仪器因冲击受损的情况降到了最低。
更重要的,是更长的加速,让未接受专门训练的普通人,也足以承受。
这一点至关重要!
经过一年的建设,青藏高原电磁轨道建设完成。在随后的测试中,成功将一枚五吨重的空心铁球,发射到了八十公里的近地空间,验证了这套设备的可靠性。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内,这条电磁轨道先后将七艘圆柱形太空舱发射到了近地空间,再利用其自带的电推火箭,成功到达345公里的预定高度。
通过地面遥控,七艘太空舱顺利完成对接,组成了一个重达35吨的试验型小型空间站。
空间站的发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连续多日,不断有不明国籍的飞机试图侵入徳汶领空进行侦查,试探徳汶防空薄弱点,均被天眼系统及时发现,在其侵入领空前即发出警告,予以驱逐。
2011年3月起,对方开始改变策略,派出EA—6B咆哮者、P—3等电子战机、侦查机靠近徳汶外海,迅速进入又快速离开,逼迫雷达开机,以收集雷达特征。并多次实施大功率信号干扰、释放假信号等,以确认徳汶电子设备信号,验证攻击效果。
针对对方的做法,徳汶空军根据雷达探测的信号,出动了两架守卫者1型隐身战机,预先埋伏在P—3飞行线路上。当其侵入领空的一瞬间,立即发动了导弹攻击,将其击落。
此举引起了国际大哗。
南方澳洲站出来,强烈指责徳汶击落其在国际空域正常飞行的侦察机,威胁要实施报复。而徳汶方面则拿出监听的侦察机与指挥部通话讯息,以及其坠海的位置,强烈抗议澳洲悍然入侵领空。
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