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游人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竟走入了一间间青楼之中,近距离聆听仙音。
一时间,连汴梁五十四家勾栏院落的生意,都比往日好了几分。
.
<div class="contentadv"> .
正值十月初,晚秋初冬时节,太阳高悬,整个大地都是一片炙热。
今日竟不是个冷天气,而是个炎炎初冬。
因第三次小冰河时期是在唐末五代十国,持续到宋初就已经结束,因此此时宋朝中期,气温逐渐回暖,温度也较为恢复正常。
特别是淮南地区,时常干旱少雨,灾荒不断。所以虽是初冬,天气却也不算寒冷,冷风中夹带着丝丝热意。
阳光略显苍白,如果穿厚一点会让人觉得热,可穿少一点又觉得冷,让人充满了初冬的不适。
城外渠水流淌,杨柳岸枝条随风轻舞。两岸田园里八月种植的宿麦绿茵摇曳,正所谓宿麦青遍野,新秧绿盈池,汴梁城外沃野千里,一片农家风光。
得益于占城稻、黄稑稻等优良稻种的引入,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出现稻麦复种制。绍圣年间,陆游的祖父陆佃贬官到泰州,就有“谪守海陵,逮麦禾之再熟”的记载。
还有宋太宗淳化四年,沧州临津令黄懋提出以江东早稻推广于河北,取得了明显效果,是宋初南稻北植的著名案例。
所以北宋时期,北方的河北、河南地区,也渐渐开始进行麦稻交替种植。
田埂间有农人在田里忙活,有踏青的士子在郊外欣赏秋景,道路边上一辆马车在十几个护卫的保护下徐徐而来,远远地已经到了汴梁城外。
“不知不觉,老夫竟已两年没来过汴梁了,这变化,倒也不大。”
马车内一名六十左右的老者撩开门帘,看着窗外的风景,目光中有些回忆,也有些淡然,更多的,则是平静中夹杂着一抹欣喜。
自从景祐元年,被政敌吕夷简赶出朝堂之后,李迪先是被任命知相州,接着没多久又改为知密州,然后就是徐州、兖州,短短两年时间,他犹如被流放一般,辗转多地,颇为狼狈。
宋代交通虽然已经比汉唐时大为改观,随着大运河的启动,运输物流速度强了太多。但对于一名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么四处折腾,实在是让身体有些吃不消。
如今总算是又回到汴梁了,虽然只是去三司担任副使,可以他的资历,相信只要能得到官家的重用,怕是要不了多久,就能够重新回到相位。
“翁翁。”
驾车的是个少年,十五六岁,名字叫李孝基,是李迪的孙子。
听说爷爷回来,他兴奋地跑出城外二十里迎接,到地方后就把车夫赶到了另外一边,亲自给爷爷驾车。
他笑着说道:“汴梁的样子虽然变化不大,但官场上现在变化可大了很多。父亲现在是户部判官,眼瞅着盐铁司一百多人被扒光了赶出去。”
李迪摇摇头道:“老夫以为这辈子要等到吕夷简那厮下了相位才能回来,倒也算是托了这位新上任的政制院知院的福,还能有重回朝堂的一天,却是不知道这位政制院知院,到底是何等样人?”
“这位知院那可厉害了,开封府那么多贪官污吏,说杀就杀了。汴梁那么多黑恶社团,说抓就抓了。还有官场上很多跟他们有勾结的官员,光被抓的就二三百人呢。”
李孝基乐呵地说着,随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份报纸来,递给李迪道:“翁翁,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这是何物啊?”
李迪接过报纸,因为位置问题,第一眼看到的倒是诗词。
里面有两首。
一首是《鹊桥仙》,另外一首是《念奴娇》,作者都是一个叫周树人的人。
“这东西叫报纸,昨天早上出现的,咱家不是开了铺子吗?想办法弄了一份,连那赵知院都在上面写文章呢。”
李孝基回答道。
李迪就扫了眼那两首词,心里说了句好词,随后也没有再细读,摊开到正面,看到了赵骏写的两篇文章。
第一面自然是写扫清黑恶势力的内容,第二面则是盐铁司的问题。
看完之后李迪心里就有了数,沉吟着道:“这赵骏真乃奇人也,一百多名官员,竟就这样被罢免了?官家居然会答应?”
“不止官家咧,诸多相公,甚至包括希文公都声援他,满朝如今至少有一半官员都支持他的决定。”
“这政制院支持他倒也正常,新的政制院比之从前的相公权势还要大,我若是他们,为了自己权势也会这样做。主要是我没有想到官家也支持,这不是官家的性子。”
“说起来官家这半年来性子改了许多,父亲说,若是以前,他断不可能给皇城司权柄,让他们在汴梁杀那么多人,但现在”
“真是奇哉怪也,即便这人天纵之才,为什么是他能执掌政制院呢?”
“谁知道呢,也许相公们知道。”
“呵呵,王曾以前虽然举荐过吕夷简,但这两年二人也多有相争,绝不是相善之辈。现在却都入了政制院,在他治下,莫非这人是宗室?也不对啊,即便是宗室,官家又怎么敢重用?”
“汴梁倒是有过他是先帝幼子的传闻,连大宗正都上劄子询问这事,不过为官家所驳,想来不是宗室。”
李孝基笑道:“但据说他才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且得到三相三参拥护,必有奇异之处。翁翁到了汴梁之后,可以尽量与他结交。”
“嗯,老夫也是这般想的。”
李迪抚须笑道:“我孙儿在这样的年纪能有这般见识,也是奇异。”
李孝基乐呵道:“都是翁翁教得好嘛。”
“哈哈哈哈哈。”
李迪大笑起来,一笑是为了自家孙子聪慧。
二笑则是汴梁政坛如今与众不同了。
这政制院知院,真是令人好奇。
既然那位知院能在吕夷简的阻力之下,把他召回京,可见其能耐。
自己。
到时候一定要亲自拜见一番才行!
的游人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竟走入了一间间青楼之中,近距离聆听仙音。
一时间,连汴梁五十四家勾栏院落的生意,都比往日好了几分。
.
<div class="contentadv"> .
正值十月初,晚秋初冬时节,太阳高悬,整个大地都是一片炙热。
今日竟不是个冷天气,而是个炎炎初冬。
因第三次小冰河时期是在唐末五代十国,持续到宋初就已经结束,因此此时宋朝中期,气温逐渐回暖,温度也较为恢复正常。
特别是淮南地区,时常干旱少雨,灾荒不断。所以虽是初冬,天气却也不算寒冷,冷风中夹带着丝丝热意。
阳光略显苍白,如果穿厚一点会让人觉得热,可穿少一点又觉得冷,让人充满了初冬的不适。
城外渠水流淌,杨柳岸枝条随风轻舞。两岸田园里八月种植的宿麦绿茵摇曳,正所谓宿麦青遍野,新秧绿盈池,汴梁城外沃野千里,一片农家风光。
得益于占城稻、黄稑稻等优良稻种的引入,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出现稻麦复种制。绍圣年间,陆游的祖父陆佃贬官到泰州,就有“谪守海陵,逮麦禾之再熟”的记载。
还有宋太宗淳化四年,沧州临津令黄懋提出以江东早稻推广于河北,取得了明显效果,是宋初南稻北植的著名案例。
所以北宋时期,北方的河北、河南地区,也渐渐开始进行麦稻交替种植。
田埂间有农人在田里忙活,有踏青的士子在郊外欣赏秋景,道路边上一辆马车在十几个护卫的保护下徐徐而来,远远地已经到了汴梁城外。
“不知不觉,老夫竟已两年没来过汴梁了,这变化,倒也不大。”
马车内一名六十左右的老者撩开门帘,看着窗外的风景,目光中有些回忆,也有些淡然,更多的,则是平静中夹杂着一抹欣喜。
自从景祐元年,被政敌吕夷简赶出朝堂之后,李迪先是被任命知相州,接着没多久又改为知密州,然后就是徐州、兖州,短短两年时间,他犹如被流放一般,辗转多地,颇为狼狈。
宋代交通虽然已经比汉唐时大为改观,随着大运河的启动,运输物流速度强了太多。但对于一名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么四处折腾,实在是让身体有些吃不消。
如今总算是又回到汴梁了,虽然只是去三司担任副使,可以他的资历,相信只要能得到官家的重用,怕是要不了多久,就能够重新回到相位。
“翁翁。”
驾车的是个少年,十五六岁,名字叫李孝基,是李迪的孙子。
听说爷爷回来,他兴奋地跑出城外二十里迎接,到地方后就把车夫赶到了另外一边,亲自给爷爷驾车。
他笑着说道:“汴梁的样子虽然变化不大,但官场上现在变化可大了很多。父亲现在是户部判官,眼瞅着盐铁司一百多人被扒光了赶出去。”
李迪摇摇头道:“老夫以为这辈子要等到吕夷简那厮下了相位才能回来,倒也算是托了这位新上任的政制院知院的福,还能有重回朝堂的一天,却是不知道这位政制院知院,到底是何等样人?”
“这位知院那可厉害了,开封府那么多贪官污吏,说杀就杀了。汴梁那么多黑恶社团,说抓就抓了。还有官场上很多跟他们有勾结的官员,光被抓的就二三百人呢。”
李孝基乐呵地说着,随后又从怀里掏出一份报纸来,递给李迪道:“翁翁,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这是何物啊?”
李迪接过报纸,因为位置问题,第一眼看到的倒是诗词。
里面有两首。
一首是《鹊桥仙》,另外一首是《念奴娇》,作者都是一个叫周树人的人。
“这东西叫报纸,昨天早上出现的,咱家不是开了铺子吗?想办法弄了一份,连那赵知院都在上面写文章呢。”
李孝基回答道。
李迪就扫了眼那两首词,心里说了句好词,随后也没有再细读,摊开到正面,看到了赵骏写的两篇文章。
第一面自然是写扫清黑恶势力的内容,第二面则是盐铁司的问题。
看完之后李迪心里就有了数,沉吟着道:“这赵骏真乃奇人也,一百多名官员,竟就这样被罢免了?官家居然会答应?”
“不止官家咧,诸多相公,甚至包括希文公都声援他,满朝如今至少有一半官员都支持他的决定。”
“这政制院支持他倒也正常,新的政制院比之从前的相公权势还要大,我若是他们,为了自己权势也会这样做。主要是我没有想到官家也支持,这不是官家的性子。”
“说起来官家这半年来性子改了许多,父亲说,若是以前,他断不可能给皇城司权柄,让他们在汴梁杀那么多人,但现在”
“真是奇哉怪也,即便这人天纵之才,为什么是他能执掌政制院呢?”
“谁知道呢,也许相公们知道。”
“呵呵,王曾以前虽然举荐过吕夷简,但这两年二人也多有相争,绝不是相善之辈。现在却都入了政制院,在他治下,莫非这人是宗室?也不对啊,即便是宗室,官家又怎么敢重用?”
“汴梁倒是有过他是先帝幼子的传闻,连大宗正都上劄子询问这事,不过为官家所驳,想来不是宗室。”
李孝基笑道:“但据说他才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且得到三相三参拥护,必有奇异之处。翁翁到了汴梁之后,可以尽量与他结交。”
“嗯,老夫也是这般想的。”
李迪抚须笑道:“我孙儿在这样的年纪能有这般见识,也是奇异。”
李孝基乐呵道:“都是翁翁教得好嘛。”
“哈哈哈哈哈。”
李迪大笑起来,一笑是为了自家孙子聪慧。
二笑则是汴梁政坛如今与众不同了。
这政制院知院,真是令人好奇。
既然那位知院能在吕夷简的阻力之下,把他召回京,可见其能耐。
自己。
到时候一定要亲自拜见一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