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佛说四十二章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释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所有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分别大乘、小乘、顿、渐,分别那一部经要紧,那一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
佛所说的经典,总而言之,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是为实所说的,把权教再说详细了,就是为显出实教,所以权实不二。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一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了一些执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做佛的不肖弟子。”
“佛言”:佛说。“学佛道者”: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
宣化上人在这一段讲得很明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信就是相信的信,顺就是顺从的意思。为什么说“佛所说法,皆应信顺”?谁能答一答?
弟子:因为佛是觉悟的人,他说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因缘而说,都是真理。
弟子:因为佛法只有这一条道,没有第二个道。
弟子:信是成佛之母,而且佛所说的法,一字一句都能了道。
弟子:佛所说的都是叫我们控制在生灭之间。
谁还能具体说一下?你说。
弟子:佛的每句话都是对我说的。
嗯,对你说的。还有谁能说一说?
我刚讲完。因为佛的教育,佛说的道理都是了脱生死的。为什么要信顺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之间,这刚讲完,不允许起任何分别心。你起任何分别心,都是不能了脱生死的。
你想一想,佛已经属于证道者,我们还有什么可分别的呢?我们相信佛,应该在呼吸之间就控制自己,控制这个生死洪流,所以我们得信顺。信顺就等于了脱生死一样,马上就信。像师父给你讲话,你得信,你得顺从赶紧去做,这是了脱生死啊。
就包括我们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说的话,你得信顺哪。就是年龄最小的沙弥跟你们说了,虽然他小,他说了,你也得去依教奉行,马上信顺,都得去做。为什么?因为有了分别心,你也就在生死上打了败仗了,所以不能生出分别心来,应该赶紧去做,那你才能控制生死。怎么控制生死?就在这上下功夫,是不是?这是应该做的。
我们表面看上去很平常,说:“师父,你也没怎么去搞什么苦行啊,或搞什么东西。”那是我们另外需要修行的地方,我们平常时间就在依教奉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脱生死的。你不在这下功夫,你不掌握这个,你到哪去,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昏沉,你还有啥?究竟在哪上了生死都不知道。
所以说,更不应该在佛经里去分出什么大乘、小乘、顿、渐,你不应该这么分别的,因为说大说小都是为了显出实。大小是权教,都是为了显出实相来。
过去,那是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师兄,我去了以后他就问我,他说:“有的人说,守出家戒是小乘,那菩萨戒才是大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反正我们俩也熟悉,他可能是顺便考考我。我答:“根本就没有大乘和小乘。”后来我又说了一点别的。他听完以后点头认可,那意思是:你说得对。
那为什么说有大有小呢?那只是个权教,是为方便度人。这个大小本来不存在,佛所说的法本来都是一实相,关键在于用心。我们如果在这里再分出大小“哎呀,这个法正确,这是大乘的,我得去努力做。这个是小乘的,我先不去做。”那就完了,你只要一起分别心,在生死河上,你就流落生死里去了,而且越走越远。这一念就了不得了,不知道过几个生死了,我们的生命就这么样浪费了。
你再怎么分顿、渐,顿教、渐教,哪一部经重要,哪一部经不重要,这都没有啥意义。说诵这个经有无量功德,那个经没有大功德。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在分别,功德在于你是否清净,是否能控制你的妄想。你老去分别,分别来分别去,最后不但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意义,反而离了生死这条路越走越远,而且越来越堕落,所以说,不能分别。就是对铜像、泥像、纸像,我们都不能分别,好坏也不能分别,走路也不能分别,什么都不能分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想法了脱生死。
所以佛就比喻,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中间和边都甜。只要你不分别,中边都甜;你要是分别,那中边甜不甜呢?它就不甜了,哪都不甜。你看我们过斋也是这样,我跟大家讲过,打食物了,如果你不瞅这个馒头和菜,你就不知道这个菜是什么味、馒头什么味。当你瞅着这个馒头、瞅着这个菜打到钵里,那气味马上就进入鼻子里去了,一会儿你就闻到味了,鼻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馒头是什么味、菜是什么味。
你要是不分别,你好长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味,所以你要是不瞅它一眼,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打过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味。所以说,味道是哪来的呢?由分别心来的。有了分别心,就没有清净心了,所以这个食物就不能成为蜜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甜?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分别就会有清净心,所以你吃什么都甜,你吃糠咽菜,甚至不吃饭都甜,喝口水都甜。说:“今天我饿了,吃饭时没给我打,但我没起分别,也没起嗔恨心。”你看看,你这一天虽然肚子饿,但心里很清净,很自在,它也甜。
有的人不是“这个食物来了,我就使劲多要一点。”吃完了以后,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似的。你看我占了便宜了,他生起的那个欢乐是占便宜的那个欢乐,实际上心里是一种惭愧,它不会长久的,最后慢慢就会起烦恼,一会儿就惹事了。因为他想占别人便宜,贪着这个“生”就必然有个“灭”跟着他。
一会儿,回寮... -->>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释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所有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分别大乘、小乘、顿、渐,分别那一部经要紧,那一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
佛所说的经典,总而言之,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是为实所说的,把权教再说详细了,就是为显出实教,所以权实不二。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一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了一些执著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做佛的不肖弟子。”
“佛言”:佛说。“学佛道者”: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
宣化上人在这一段讲得很明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信就是相信的信,顺就是顺从的意思。为什么说“佛所说法,皆应信顺”?谁能答一答?
弟子:因为佛是觉悟的人,他说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因缘而说,都是真理。
弟子:因为佛法只有这一条道,没有第二个道。
弟子:信是成佛之母,而且佛所说的法,一字一句都能了道。
弟子:佛所说的都是叫我们控制在生灭之间。
谁还能具体说一下?你说。
弟子:佛的每句话都是对我说的。
嗯,对你说的。还有谁能说一说?
我刚讲完。因为佛的教育,佛说的道理都是了脱生死的。为什么要信顺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呼吸之间,这刚讲完,不允许起任何分别心。你起任何分别心,都是不能了脱生死的。
你想一想,佛已经属于证道者,我们还有什么可分别的呢?我们相信佛,应该在呼吸之间就控制自己,控制这个生死洪流,所以我们得信顺。信顺就等于了脱生死一样,马上就信。像师父给你讲话,你得信,你得顺从赶紧去做,这是了脱生死啊。
就包括我们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说的话,你得信顺哪。就是年龄最小的沙弥跟你们说了,虽然他小,他说了,你也得去依教奉行,马上信顺,都得去做。为什么?因为有了分别心,你也就在生死上打了败仗了,所以不能生出分别心来,应该赶紧去做,那你才能控制生死。怎么控制生死?就在这上下功夫,是不是?这是应该做的。
我们表面看上去很平常,说:“师父,你也没怎么去搞什么苦行啊,或搞什么东西。”那是我们另外需要修行的地方,我们平常时间就在依教奉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脱生死的。你不在这下功夫,你不掌握这个,你到哪去,除了吃就是睡,要不就是昏沉,你还有啥?究竟在哪上了生死都不知道。
所以说,更不应该在佛经里去分出什么大乘、小乘、顿、渐,你不应该这么分别的,因为说大说小都是为了显出实。大小是权教,都是为了显出实相来。
过去,那是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师兄,我去了以后他就问我,他说:“有的人说,守出家戒是小乘,那菩萨戒才是大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反正我们俩也熟悉,他可能是顺便考考我。我答:“根本就没有大乘和小乘。”后来我又说了一点别的。他听完以后点头认可,那意思是:你说得对。
那为什么说有大有小呢?那只是个权教,是为方便度人。这个大小本来不存在,佛所说的法本来都是一实相,关键在于用心。我们如果在这里再分出大小“哎呀,这个法正确,这是大乘的,我得去努力做。这个是小乘的,我先不去做。”那就完了,你只要一起分别心,在生死河上,你就流落生死里去了,而且越走越远。这一念就了不得了,不知道过几个生死了,我们的生命就这么样浪费了。
你再怎么分顿、渐,顿教、渐教,哪一部经重要,哪一部经不重要,这都没有啥意义。说诵这个经有无量功德,那个经没有大功德。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在分别,功德在于你是否清净,是否能控制你的妄想。你老去分别,分别来分别去,最后不但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意义,反而离了生死这条路越走越远,而且越来越堕落,所以说,不能分别。就是对铜像、泥像、纸像,我们都不能分别,好坏也不能分别,走路也不能分别,什么都不能分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想法了脱生死。
所以佛就比喻,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中间和边都甜。只要你不分别,中边都甜;你要是分别,那中边甜不甜呢?它就不甜了,哪都不甜。你看我们过斋也是这样,我跟大家讲过,打食物了,如果你不瞅这个馒头和菜,你就不知道这个菜是什么味、馒头什么味。当你瞅着这个馒头、瞅着这个菜打到钵里,那气味马上就进入鼻子里去了,一会儿你就闻到味了,鼻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馒头是什么味、菜是什么味。
你要是不分别,你好长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味,所以你要是不瞅它一眼,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打过来了,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个味。所以说,味道是哪来的呢?由分别心来的。有了分别心,就没有清净心了,所以这个食物就不能成为蜜了;如果没有分别心,就像食蜜一样,中边皆甜。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甜?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不分别就会有清净心,所以你吃什么都甜,你吃糠咽菜,甚至不吃饭都甜,喝口水都甜。说:“今天我饿了,吃饭时没给我打,但我没起分别,也没起嗔恨心。”你看看,你这一天虽然肚子饿,但心里很清净,很自在,它也甜。
有的人不是“这个食物来了,我就使劲多要一点。”吃完了以后,心里就不舒服,总觉得欠别人点什么似的。你看我占了便宜了,他生起的那个欢乐是占便宜的那个欢乐,实际上心里是一种惭愧,它不会长久的,最后慢慢就会起烦恼,一会儿就惹事了。因为他想占别人便宜,贪着这个“生”就必然有个“灭”跟着他。
一会儿,回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