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贾敏的红楼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贾敏自病倒以后, 病势越发的沉重,寻医问药不见一丝效果。觉得大限来临的她强撑着病体, 费尽心思为黛玉筹谋。不放心呀,不放心, 不管怎么安排,如何筹谋,贾敏都放不下心来。只是自她病重之后,还从来没费这么多的心思,说那么多的话,所以说到一半之后,支撑不住, 晕了过去。
其实不是贾敏不想早早的把人给黛玉配齐了, 而是配齐了又如何?若是她真的病逝,等贾府来接的时候,她相信,就算那时黛玉身边前呼后拥, 有一大堆人伺候, 到时能被她带去贾府的,恐怕依旧是小猫两三只。
黛玉天资聪颖,心有九窍,自然比别人想的多些。贾家接她过去,她就会想,既然是去做客,那么作为客人, 自然要小心一二,不能讨主子嫌。自然不肯大张旗鼓的带许多人去,免得让人觉得她张狂,从而惹人生厌。再则,她带的人多了,只怕贾家的人会多心,觉得她如此做派是怕贾家委屈到她,就不好与亲戚们相处了。
客随主便,这做客的,少不得要遵从主家的规矩,偏这边对于贾家的规矩不清楚。当年贾敏身边服侍的人乃是特例,并不能作参考。因此这人带多了惹眼,只能往少了带。到时黛玉带的人不够,贾母自然会给她配齐。何况自家的人到了贾家,人生地不熟的,到不如用贾家本府,地头熟,好使唤。黛玉也不忍身边服侍的跟着她背井离乡。……凡此种种,黛玉宁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带人去贾家。
至于,林海,那更不要指望了,他对内宅的这种弯弯绕,一向不精通,自然是黛玉怎么说怎么是。在他看来,不过是服侍的丫头下人,不带就不带吧。反正少的,贾家自然会给补上,难道堂堂国公府还找不出几个会服侍的丫头。反正,由谁服侍不是服侍,何必一定要自家的人。何况,林家每年送到贾家的银钱,照黛玉的模样,打几个与她一般大小的金人儿,也尽够了,更不要说买几个下人,无论多少,都足够。
他们爷俩,从来没想过,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身边没有几个熟悉的,贴心的人,如何使得?使自家的与使别人家的,看着好像是一样,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别人家的再好,在贴心,终究不是自家的人。做下人的,心中难免有些偏颇,别人家的人岂能一颗心完全向着自家?
比如原书中,贾母给黛玉的紫鹃。紫鹃自己也说,两人极好,黛玉待她比从家里带来的好十倍,一时一刻她们两个离不开。因此心中发愁,黛玉若是走了,她不跟着去说不过去。可是让她撇了老子娘又不愿意。于是为了她这点念头,就对宝玉说出黛玉会被接回姑苏的谎话来试探他,以至于宝玉恸痛迷心,惊动了贾府的一干人等。
先不说紫鹃的行为妥不妥当,若说她完全为了黛玉考虑,没有私心,那么她对宝玉所言,说因为两人要好,黛玉待她甚厚。因此若是黛玉将来离开贾府,她必要跟了去的。她是贾家的家生子,合家在这里。若不去,辜负了她与黛玉素日的情份。若跟着去了,又弃了本家,心中不舍。这话又是什么意思?终究真心为主的同时也夹杂着私心。偏紫鹃对黛玉还说什么她完全是为了黛玉的终身考虑,一片真心为她。一番冠冕堂皇的话骗得了单纯的黛玉为之感动,因此更加看重她。
的确。若是黛玉嫁给了宝玉,不仅可以解决紫鹃的难题,而且黛玉的终身也有了着落,正可谓两全齐美。为了黛玉的终身兼她这点私心,紫鹃就打着为黛玉着想的旗号,自作主张,去试探宝玉。她的行为勉强可以说是忠心为主,急黛玉之所急,但是她有没有想过,这般莽撞行事会给黛玉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紫鹃在试出了宝玉真情的同时也把宝黛的关系明朗化,公开化。就算宝玉钟情黛玉有什么用,他的婚姻大事,从来都不是他自己能够做主的。她这样做,除了对黛玉闺誉的影响之外,就是让原本就不喜欢黛玉的王夫人更加厌恶她,加快了她分开黛玉和宝玉的步伐。
而原本作为黛玉最后依靠的贾母也会因此对黛玉产生看法。贾母虽然默许宝黛的婚事,但是不代表她可以接受两人私相授受,暗地定情。给宝玉和黛玉本来就不明朗的未来在蒙上一层阴影。就为了她不想和家人分离的这个念头,紫鹃把黛玉推到了悬崖边上。让黛玉退无可退,除了嫁给宝玉之外,再无其它的路可走。说到底,最终的缘由,就是紫鹃她不是林家的人。
下人们总是有个偏向,黛玉手里若是没有几个心里偏着她的人,让她遇事怎么应对?总不能一个千金大小姐亲身上阵,和一个下人去对嘴吧,这也太失体统了。再者,就黛玉的性子,和贾府错综复杂的环境,她也需要身边有几个家里带过来的得力的下人。
在这方面,黛玉年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也没经过事,虽然知道出门做客比不得在自家,但是也想不深远。林海身为男人,心粗,考虑的自然不周全。父女两个生活环境简单,林家人丁单薄,无从见识亲人之间的争斗和倾轧。在他们看来,就算有那么一时想不到的地方,做主人的也会帮着考虑到了,毕竟主人把客人招呼周到本就是应有之意。何况黛玉还有亲外祖母照看,差不了。
这两个人想不到的,不代表府里没人想到。可是府里其他的人又何必趟这趟浑水?黛玉在贾家过得好不好,与他们有什么相干?贾家,是贾敏的娘家,是黛玉的外祖母家,是林家的至亲。若是说了,在黛玉没有亲身经历贾家的复杂之前,他们不但讨不得好,没准会落得个“挑拨离间”,说贾家坏话的嫌疑。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人会去做。至于府里的几位姨娘,不要说出言提醒,她们不落井下石,暗中下绊子已经是好的了。
贾敏正是知道这些,所以才没有早早的把伺候的人派到黛玉身边。她想着,若是她无法避免旧有的命运,她就把她安排的后手都当作遗言说出来。将死之人的意愿,是无法被拒绝的。她临死之前对黛玉做出的安排,堪称殷殷慈母心,黛玉不管多么不情愿都得听从,何况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黛玉没个不肯的。当然,她若是还活着,那就另说了。
这次贾敏是真的以为她过不去这道坎了,所以就把人指派给黛玉了。至于她隐藏起来的财物,本来也想着一并说出来的,但是孱弱的身体支持不住,晕了过去。等丁嬷嬷施展手段,将贾敏救醒,并重新为她拟定药方。贾敏听她说的头头是道,心中升起一丝希望,把银钱的事情也就按下不提。
原因是把这笔钱财交到谁的手中,贾敏还没想好。若是她真的就此去了,那么是不是说明命运无法扭转呢!若是命运真的无法改变,那么林海和霁玉是不是在她去了之后,也将不久人世?那么清玉、釉玉还有漱玉会不会也不复存在?毕竟在原来的命运中,黛玉是孤女一个。
若是那样的话,这钱交到黛玉手上最保险,因为至少能够确保彼时黛玉是活在这个世间的。可是,黛玉的秉性基本上继承了林海文人清高的那一面。就算贾敏多方面纠正,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黛玉仍然没有把黄白之物看在眼里。究其原因,除了本性之外,还有林海和刘夫子的教导之功。林海自不必说,刘夫子虽然做不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地步,但是他也不屑在黛玉面前谈钱,认为那是件俗不可耐的事情。因此,黛玉也羞于谈钱。
前有林海,后有刘夫子,就算有贾敏在旁教导,并允许她出门,见识市井百态,黛玉受两人影响,让贾敏对她的教育起不到什么效果。黛玉每月二两的月钱基本上都存了下来,再加上逢年过节,或者夫人们交际往来,得了不少金银锞子,所以小小年纪,私房钱数额不小。她深宅大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哪里知道知道外面的市井经济。
何况黛玉出门,在外面也不过买些朴而不俗的新奇土物,在丰厚的钱包支持下,只会觉得东西便宜,根本不能体会到银钱的珍贵。而为了她安全考虑,贾敏就算让她出门,也不可能允许她去太危险的地方,所以黛玉并没有见识到贫民最低层的生活,也就无从体会“一文钱逼刀英雄汉”的窘状。
虽然,贾敏在家里的孩子读书识字之后,就开始着手让他们学习本朝律法,不仅要做到倒背如流,还要熟知其意。釉玉和黛玉学习的时候,曾提出异议,觉得清玉和霁玉是男儿,将来是要在外面办事的,学这个理所当然,可是她们身为女子,学了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贾敏之所以让孩子们学这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黛玉知道本朝“关于在室女财产继承”,为将来做准备。只是他们学习的时候,贾敏和林海都活的好好的,黛玉兄弟姐妹皆全,若是把真正目的说出来,绝对会让人认为贾敏疯癫了,哪有人好好的咒自己不说,而且还恶毒的诅咒一家死绝了。因此,贾敏告诉两小,虽然女子身处后院,也不该把目光局限于后院一亩三分地。
后宅之事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和外面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晓本朝律法,日常管理后宅,约束家人,交际应酬,……行事就有了准则,就不会在男子在外奔波劳苦的时候,发生后院起火的事情,“妻贤夫祸少”就是这个道理。只是黛玉年纪小,就算记下了律法,在父兄姊妹皆在的情况下,又不像贾敏这样,有“前瞻”的目光,也未必放在心上,当一回事。
何况,若是真的林家就只剩下她一个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就算知道自己拥有林家的财产,可是她一个养在深闺的闺阁儿女,孤苦无依,若不借助贾家的力量,这钱未必能够到她的手里。就算她拿到了这份财产,若是贾家真的起意谋夺她所拥有的那份财产,难道她还有什么法子和贾家相抗不成?就黛玉的性子,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痛苦。若是真的到了那个地步,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除了担心黛玉不识银钱之外,贾敏还担心她纯良的性子。不识钱,没关系,身处贾家那样的环境之下,吃过几次亏,碰过壁后,就会懂得银钱的重要性了。可是黛玉这个别人待她一分好,她就十分的回报于人,真诚相待的性子让贾敏不放心。
若是把银钱交到黛玉的手上,贾敏担心,黛玉在疼她的贾母几句好话之下,就把这钱交到贾母手上了,让她的安排化为流水。在原书中,直到了黛玉死去,她一直都认为贾母对她很好,她在贾府的立足也全都是建筑在贾母的疼爱之下(后四十回的章节本文不承认,所以后面贾母对黛玉的慢待是不存在的。个人观点,应该是原著中贾母年纪渐老,精力不到,顾不过来,在仗着女儿封妃,势力增长的王夫人一步一步的逼迫下,从而对她支持的宝黛姻缘有心无力,最终无可奈何之下,赞同了王夫人让宝玉娶宝钗的意见。黛玉是死在二宝婚事定下之前。)。就算贾敏叮嘱黛玉,要把这份钱财藏匿好,不得告诉任何人。但是贾敏所说的任何人,未必和黛玉所认知的一样。
若是贾敏直言这其中的任何人包括贾母的话,黛玉必会觉得贾敏秉性凉薄,竟然连自己母亲都不相信,令人齿冷。恐怕她这个做母亲的形象在黛玉的心中不仅大跌,而且对她的话也未必肯言听计从了。若是解释的话,个中复杂的缘由,哪是和一个稚龄女童解释清楚的。再者,一面依靠着人家,一面又防备着人家,的确难为情的,让人说不出口。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黛玉太小了。就算贾敏再怎么教导,不管她多早慧,她都是一个娇养长大,不过六七岁,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在没经过世情磨砺之下,有些东西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真等她经过贾府的风霜之后,付出的成长代价未免又有些昂贵了。
思虑种种,醒过来的贾敏就把她藏起来的钱财之事暂且按下不提。准备看看,用了丁嬷嬷的药后的情形再说。“虽然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说发病快,病好慢,但是换了药之后,贾敏虽然依旧病卧在床,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转,待到后来,每天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四个孩子看见贾敏身体好转,一个个喜极而泣,黛玉更是一大哭。看着站在床前的几张原来满是担忧和惶恐的小脸因为她病势渐轻而展露笑颜,贾敏心中怆然,看来她这病,可是吓坏了他们。
本来,几个孩子自幼锦衣玉食,又有贾敏的精心看顾,再加上婴儿肥,小脸圆润,可是如今却瘦削下来,露出尖尖的下巴,格外惹人怜惜。“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若是贾敏真的去了,指望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林海看顾好几个孩子,根本是天方夜谭。
母亡,父亲又顾不上,亲生父母都靠不上,这世上还有谁来怜惜几个孩子?想到因为她不在了而被送到贾家的黛玉,所受的种种苦楚,贾敏心中又是一痛。望着站在病床前小小的几个人,贾敏心中一软,下了决心,她才不管什么宿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她就要活着,一定要活着,而且要好好的活着。只有她活着,别人才不敢糟践她的孩子!
有了强烈的求生意愿,再加上丁嬷嬷的精心诊治,贾敏在死亡线上徘徊了多时,转了一圈,终于回来了。只是人虽然救了回来,可是到底大伤元气,贾敏足足将养了一年多才停了药。此次痊愈之后,日常生活要倍加精心,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再次染病。为此,贾敏和黛玉一样,也开始吃起药膳调养身体。除此之外,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健身方法,贾敏皆拿过来,在不引人侧目的情况下悄悄的锻炼着,为的就是尽早把身体养好。
病好之后,因为贾敏的身体不宜劳心劳力,贾敏想着在白姨娘、章姨娘和文姨娘分管家事的基础上把管家之权再次拆分,交付下去。反正府里经过她接二连三的整顿,已经牢牢的握在她的手中了,就算她养病不管事,几位姨娘想着借机做点什么,也绝非易事。只是贾敏有心,几位姨娘却不肯省事。
早前,贾敏让白、章、文三位管事的时候,田姨娘就已经心生不忿。论资格,她比不上白章两位。可是她和文姨娘是一起进府的,凭什么她能帮着管家,而她就只能在一旁看着?难道就因为文姨娘生了个小崽子?田姨娘不服,早前她就向林海闹过,只是林海一句“后宅的事情全由夫人做主”将她的要求堵了回去。
如今贾敏病重,田姨娘的心思又起来了,一面打着为贾敏分忧的幌子,又向林海要管家之权。一面找几位姨娘的麻烦,下绊子,上眼药,向林海哭诉她的委屈,说几位姨娘借着管家“苛待”她。几位姨娘正想着趁贾敏病弱,扩大手中权柄之时,怎肯让人“虎口夺食”,何况田姨娘背后还对她们下暗手,自然要给予还击。
一时之间几位姨娘闹得不可开交,让林海烦不胜烦。即为外面公务忧心又担心贾敏的身体而心情烦躁的他一怒之下,将几位姨娘的管事权全部收回,让贾敏房里的媳妇和嬷嬷管着,反正一切都有例可依,实在不行,可以问贾敏。反正就算是几位姨娘管事的时候,碰见委决不断的事最后还不是要让贾敏拍板。
对几位姨娘的争斗,贾敏选择冷眼旁观。倒是最终林海把她们的管家权全都收了回来,还出手惩戒,并责备她这个当家主母待下过于宽厚,让她有点惊讶。对家里的这几位姨娘,贾敏是真的宽宥。面对她们的不怀好意,贾敏只是一味的防御,甚至是逃避。明知道她们不安分,也没有实施什么霹雳的手段,只是卸了她们的爪牙,让她们就算再想做什么都有心无力。
起初是因为,贾敏觉得她是穿越而来,心理上带着一股天然的优越感,不想陷于宅斗之中,所以从不主动出击,只是被动的防御。待到后来虽然意识到了后宅争斗的残酷,可是贾敏却不想逾越了心中的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不是你死我活的地步,她不想让手染上血。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头凶兽,蛰伏在道德的约束下。可是一旦某些道德底线被打破,那么在放出凶兽的人心指使下,会发生什么实在是难以预料和控制。所以,在贾敏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她对于几位姨娘的小动作,虽然表面上只是敲打警告一番,但是在心里默默的为其记上一笔,累积之后,再行出手,务求一击必中,免得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因此,几位姨娘在她的这种“宽大”中折腾着,没想到她们的举动尚在贾敏容许的范围内就已经先惹翻了林海,管家权收回,每人还被禁足半年,田姨娘惩罚加倍,涵容更是因此被厌弃。
涵容虽然面上待遇和姨娘一样,可是不过是个通房。身为通房,无法像姨娘一样长久的留在林家,是可以随时被打发出去的。贾敏曾经说过,她若是有个一男半女,就可以被抬为姨娘,可是早已经被几位姨娘严防死守的涵容怎么可能有怀孕的机会。心急想正名的她也曾旁敲侧击的向林海撒娇看能不能把她直接提上去,得到的结果自然是失望的。
等贾敏病重,涵容忍不住了。若是贾敏真有个万一,不管是新来个主母,还是府里的几位姨娘,都不会容下她,因此她找了个机会向林海提出抬她为姨娘,借口是“给贾敏冲喜”。话刚出口,林海幽深的眸子死死的盯着她,半晌,一言不发,拂袖而去。等后来贾敏要养病,把管家权下放的时候,田姨娘以帮她抬姨娘为条件,拉拢了她做帮手,和其他几位打擂台。事情闹大,惹怒了林海,几位姨娘受到惩戒,涵容更是因此不被待见。虽然明面上没有处罚,但是只要有林海出现的地方,就不允许涵容在那出现。林海更是绝迹于涵容的房前,而后更是将她打发了出去。
涵容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在后宅争风中失败是一个原因,更大的缘由是她提不起来的爹娘惹出来的。此次老皇退位,新皇登基,大肆改革。原本林海递上去被搁置的整顿盐务的办法被启用。身为倡议者,又是两淮巡盐御史,林海主持此事,责无旁贷。这番盐务整顿,牵涉的瓜葛和利益让不少人寻门路求到他的门上。主持内务的贾敏这时病卧在床,让本来想走夫人门路的人大失所望。偏这个时候,有人打着林家的旗号行事,打听到对方家里的女儿是林海心爱的姨娘,有那钻营的或者不怀好意的,就往这家送了重礼。
事情暴出来,一查,查到了涵容父母的头上。得悉真相的林海,大怒,本来看在涵容是贾敏身边出来的人份上,他虽然不待见她了,但是还是把她留在家里。如今见她的家人这么不知事,竟然敢打着他的旗号任意妄为,自然不肯再留下涵容。为了避免“惊扰扰”到病中的贾敏,林海下令,直接把涵容撵了出去,把她的家人以欺诈的罪名送进大牢。处置完,林海亲自到上房告诉贾敏,让她不要觉得他为涵容的事情而伤了她的体面。
病床前,贾敏听到林海饱含歉意的言语,再一次确定两人不在一个脑波上。天底下没有哪个女人愿意把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分享的。涵容是她身边的人不错,可是从她选择作林海的通房丫头开始,就已经站在贾敏的对立面了。林海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涵容是贾敏身边的人,她犯了错,被处置,还担心贾敏会护短,护着她。让人无法理喻。
对林海,贾敏已经无力了。林海的行为在当前社会规则下,并没有错。就连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纳兰容若,还不是生活在娇妻美妾的环绕中,哪怕妻子过世,哀伤到形毁骨消,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身边还不是接二连三的出现新的女人。所以,对林海的行为,就算生气,气坏的也只能是自己,因为严格遵守社会准则的林海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
本来,看到林海因为她病重不起,忧心忡忡,吃不好睡不好,每日亲身守在病床前,一副鹣鲽情深的模样,让贾敏有些感动。想着,等病好后,是不是改善一下目前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拉近一点儿彼此的距离。如今看来,算了吧,还是保持现状为好。
时间就在贾敏调养身体,林海改革盐务中流逝。孩子们也一天天的长大了。跟随弘一法师学习多年的清玉和霁玉于去年和弘一法师结束了四处游历的生活,回到了扬州,开始为科举做准备。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
生员入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
林海身为二品大员,他的名下有一个入监读书的名额。另一个名额,以林家的家资和权势为其捐监也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不管是清玉还是霁玉,都拒绝走捷径,想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考试,取得入仕的资格。对此,林海和贾敏两个自然乐观其成。
清玉和霁玉顺利的通过了童试,得到了秀才的身份,并且在最后的府试中考了一等,成了廪生,每月有二两银子一斗米的收入。为此,清玉和霁玉两个得意洋洋的在釉玉、黛玉和漱玉面前炫耀,被姐三个毫不客气的敲了一笔竹杠。
在清玉和霁玉随弘一法师游览九州山河的时候,贾敏并没有把釉玉、黛玉和漱玉拘在房里,也时不时的带着她们踏青、拜佛、游河、赏景,……并且借着给回祖籍苏州给婆婆办十年的冥祭的机会,带着三人玩遍了姑苏。除此之外,贾敏还利用林海查探福建盐场改革情况之际,带着三个女儿去了一趟福建。
在福建,贾敏带着釉玉她们三个,住了大半年。在福建,贾敏除了检查了和与她联合作海贸生意的姚家交上来的账本,并收取了分得的利润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彻底矫正了黛玉的“君子耻于言利”的毛病。
这几年,不管贾敏怎么教导黛玉,黛玉对经济事务都不感兴趣,说的多了,甚至让黛玉觉得她这个母亲浑身充满“铜臭味”,为此母女两个每每闹得不欢而散。在这方面,就连林海,也不支持她。其实就贾敏而言,并不想把黛玉教成锱铢必较守财奴。对贾敏来说,在她眼中,一文钱和一千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她并没有把钱看得多重。
只是贾敏无法接受的是黛玉在欣赏“千金散尽还复来”豪迈的同时却不知道,钱,有赚才有花。而黛玉只学会了“花钱”,却无视“赚钱”这一个过程,只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却没有认识到“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道理。就算黛玉是仙子,可是她也要懂得,在这个红尘俗世,仙子也是要吃饭的。
到了福建,贾敏在查账之余,就想着借机教导一下黛玉。这里没有林海护在前面,而且远离扬州,正好便宜行事。用一身粗布衣衫换下了黛玉身上的锦绣华服,又蠲了她身上所有的首饰,贾敏派人将黛玉送到了自家庄子上一户勉强过活的庄户家里。贾敏希望黛玉在那里能够明白不管她怎么教导,都学不会的东西,做个真正的“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的雅人。
经过此事,黛玉到底有什么感想,贾敏并没有问。但是本来按照贾敏的计划,黛玉至少要在农家住上两三个月,可是不到一个月黛玉就回来了。回来之后,本来只爱好琴棋书画阳春白雪这些风雅之事,连女工都不太感兴趣的黛玉,面对贾敏花大价钱请来教导她们姐妹三人的绣娘,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当作打发时间的余兴节目,也端正态度,和釉玉、漱玉一样认真的学起来了。虽依旧爱风花雪月,可是对于贾敏教授的经济事体,人际应酬往来,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不屑一顾。对于黛玉的改变,贾敏很是欣慰,不由得慨叹,看来,响鼓还需重锤敲。
从福建回来后,贾敏再也没有带三人离开过扬州。不过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人已经很知足了,比起她们被关在家门,只能在扬州城有限的几个地方走动的朋友,她们已经好多了。只是和跟着弘一法师四处领略九州风光的清玉和霁玉相比,她们又不免吃味起来。不过这个时代,对女子的要求就是这样,她们就算嫉妒也无可奈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清玉和霁玉随着弘一法师出门一趟,洗去了身上的浮躁,人变得沉稳多了。面对他们的变化,最欣喜的不是贾敏,反而是林海。和两小谈过之后,他整日里捻须含笑,直呼林家后继有人。所以在两小考完童试,林海和贾敏商量,决定送他俩到京城读书。霁玉入国子监,清玉入官学。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弘一法师教的不好,而是为了清玉和霁玉的未来考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林海身为先皇的臣子,把持着盐政这么一个肥缺。像这样的职位,一般情况下,都会被新皇酬以他的心腹干将,不会交到别人的手中。
但是,林海心中有数,他不是新君的心腹臣子,就算他再出色,新君也不容许不是他的心腹在盐政这个职位上。若非新皇刚刚即位,暂时在朝臣上面不宜有过大的动作。林海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不仅有帮着新皇稳定江南局势的职责,同时还主持着盐政整改,不能替换,否则,他早就被调职了。
林海估计,他很有可能再在盐政上连任一届,等盐政的整改各项步入正轨就离开。他在外任这么多年,已经做到了正二品的高官,因此继续外任的可能性不大,多数会被调回京。如果新皇认为他还不错,那么林海就有可能进六部作长官,若是新皇看不上他,那么他回京之后,会挂个大学士之类的官职荣养。
既然要回京,那么就要早作准备。因此林海让两个孩子到京里读书就有打前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林海想为两个孩子扩展人脉。扬州不是不好,只是远离中枢,终究有所不便。何况,扬州的官宦世家不过就那么几个,比不得京城。作为弘一法师的弟子名头好听,可是清玉和霁玉不能永远窝在通明寺不出来,是要入世的。况且不在弘一法师跟前,不代表不能继续跟他学习。
京城是权贵最多的地方,除了宗室,还有豪门,有世家,有勋爵,有显贵,有清流,……他们的子弟大都生活在京城,在那里读书习武。这些人中的多数在将来都会成为新皇麾下的一员。清玉和霁玉将来步入仕途,将会和他们同殿为官,那么先熟识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以林家的权势、财力和清玉的成绩,他完全可以和霁玉一起入国子监读书。之所以把他俩分开,除了积累更多的人脉缘故,还因为嫡庶有别。虽然在林家,清玉和霁玉的待遇一样,但是社会上,嫡庶还是很分明的。能入国子监读书的,基本上没有庶出的子弟。身为庶出在没有出仕为官之前,一般情况下是打不进嫡出的圈子里的。就算进去了,也会被人瞧不起,受到排挤,被人当做小厮一类的看待。因此,林海安排清玉进官学。
清玉去的官学是林海写信问过在京里的几位同年故交,挑了又挑的。在里面执教的除了从翰林院致仕的几位老翰林之外,最差的也有个举人功名在身。在里面读书的,有那考取秀才,却进不了国子监,退而求其次进来读书的,也有权贵之家的庶子,还有那官位不高,出身小吏家的没有荫监资格的孩子,也有那出身平民百姓之家,刻苦读书想着鲤鱼跃龙门的学子,……虽然鱼龙混杂,可是那官学也是京里数得着的,近年来里面很是考取了几名进士和举人,深受好评。
对于林海对两个孩子的前程的安排,贾敏深表赞同,只是就这么让两个远赴京城读书,她不放心。此去京城不比在通明寺学习。不管怎么样,通明寺都在扬州的治下,在贾敏的眼皮子底下。就算出去游历,以弘一法师的身份,衣食住行都不需两小操心,安全也有保障,贾敏并不太担心。但是京城不一样,京里的水深,没有大人在身边,就两个半大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找谁,贾敏怎么都不放心。
不说别的,单饮食住宿就是个大问题。国子监还好些,给那些家不在京城的学子提供吃住。但是,林家在京有房,不知道国子监是否收留他?何况还有清玉呢?清玉的官学不提供食宿,一切自理。就算林家在京里有宅子,可是自从林海外任,那边除了留下几个看宅子的,再没有旁人。那宅子虽然说每年都修葺,但毕竟长时间不住人,真要住进去终究需要好好整理一番才是。
一旦清玉和霁玉入住,府上就需要有人管理,这可不是多带几个仆从就行的。清玉和霁玉每日里忙于学业,自然是无暇管理,何况身为男子,怎可插手内宅事物?托付给别人,一日两日还好,天长日久,又不是自家孩童,怎能尽心,定然有照顾不周道之处。何况,京城纸迷金醉,奢华之极,若是无人监管,很有可能让两小迷失。贾敏把她的思虑讲给林海听,林海想了几天,决定让贾敏带着孩子们先回京,照顾清玉和霁玉的日常生活。反正,没两年,他也该回去了。
两下商定,就往京中送信,让正在督造藏的林安赶紧把林家在京中的房子打扫收拾出来。说起这藏来,又是一个笑话。当初林海请高人设计出藏的图样,送到京中让林安照图建造。眼看就要建成之际,林安来了一封信,告诉林海,因为朝廷规定,内城建筑的高度没有皇家特旨不得超过皇家宫殿的。所以,眼看就要建完的塔楼模式的藏不得不拆掉。
收到消息的时候,林海在贾敏面前使劲拍着额头骂自己是“猪脑子”。这个规矩林海不是不知道,只是马虎了。他想着林安在京里督造,自然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也就没提醒。林安是个老实头,属于主家吩咐什么就是什么,交代他什么事情就闷头干活的人,从来不多嘴,也不乱打听。
当初就是看中林安的老实才挑的他到京里,为的就是避免惹事。也正是因为他这份老实,所以他完全听从林海的指令行事,从来没想过要打听一下在京里建房子的讲究。在他看来,不就是建房子嘛,买来材料,请来匠人,开工就是。而林海请来设计的人以为这藏是在扬州建造,只想着设计的怎么完美怎么是,自然也想到这个上去。三下里一马虎,结果出了纰漏。
为此,藏的建造又要重新选址,再次寻人筹划起造,因为原来的地方不够大,就算造了房子也摆不开那么多的藏书。所以如今新的藏,还在选址中,正可谓好事多磨。对此,贾敏反而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她一开始就不赞成选中的地址,地方窄小不说而且还在权贵之地中间。本来建造藏是为了惠及天下学子的,在权贵云集之地建造藏,贫寒士子去看书太不方便了。这个世界可不像她来的那个世界,贫苦人家想去市中心无所谓,是有限制的。
拟定了由贾敏带着孩子进京,自此长住京城。将来再次回来也不过是处理这边的产业。因此贾敏此次除了留下扬州的产业作日常花费和交际应酬之外,库房的存银和值钱的古董字画,金银细软尽数带入京中,整整齐齐的收拾了二三十个大箱子。扬州这边的内宅事物由文姨娘总揽,其它几位姨娘在一旁协助。至于仆妇,除了每人身边服侍的和家生子,从后买的人中挑出好的,剩下的则本着自愿的原则,不够的贾敏则打算到了京里在采买。
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个听说要进京,一开始非常开心,兴奋过后,心中又满是离愁。舍不得林海,舍不得在扬州交下的朋友,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舍不得眼中看惯的所有。漱玉更是因为要和文姨娘分开而连着几日哭红了双眼。
收拾东西的时候,贾敏从她的陪嫁的箱子底翻出一包“绝育药”。这是她出嫁前夕,贾母塞给她的,准备用在恃宠而骄,行为猖狂的姨娘身上。或者,等她生出嫡子,不想让庶出的孩子刺眼的时候,用在林海身上的。只是,原主的情况特殊,这包药直到她香消玉殒,都没有用武之地。翻检着记忆中的前尘往事,虽然贾敏知道那个和她面容相同的女子并不是她,但是她也无法做到像一个旁观者在看电影一般冷静自持。
手里捏着药包,贾敏思索了半晌,这次北上,和林海分开并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少说是一年两年的,多说三年五载也很有可能。这段时间里,再冒出一个庶子庶女来大有可能,若是给林海用了这个药,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杜绝隐患了。
林海极擅养生之道,这点从他教导黛玉饭后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可见一斑。古语说“十滴髓生一滴血,十滴血生一滴精”,损失□,会大伤元气,使骨髓空虚,从而精髓枯竭,早夭短命。所以他在女色上并不看重。《黄帝内经》强调人要“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医者认为“冬至阳生,真火正伏;夏至阴生,真水尚微”因此就房事上提出“春二夏三秋一冬无”的理论。已经上了年纪,讲究惜福养身的他比照这个只少不多,完全一副清心寡欲的状态。
自从贾敏生下霁玉之后,因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她和林海同房的次数并不多,到了最后这一年,因为贾敏一直缠绵病榻,更是杜绝了鱼水之欢。但是林海为了表示对她这个嫡妻的尊重,每个月依旧有大半的时日是在她房里度过,睡在套间里面的床上。剩下的日子扣除他每月忙于公事和耽于爱好在书房里过夜的时日,每位姨娘分吧分吧,不过就是一两天而已。再以他的好恶为标准,有的就要独守空闺,两三个月才轮上那么一天,有的则稍微多上几天。
自从林海罢免了府里姨娘们的管家之权之后,他踏入她们房里的次数更少了,剩下的时间,更多的停留下在书房里面,再剩下的又用来和几个孩子相处。这样的他,似乎不值得浪费这药了吧?贾敏拿着这药犹豫了半晌,目光落在博古架上那个她让醉墨摆起来的雨过天晴色的汝窑茶盅,一下子想起贾母写给她的关于子嗣的密信,贾敏只觉得心中发冷,手中的药重逾千斤,她叹口气,把药和药方原样包好,丢进箱子里,落下了锁。
启程之日,贾敏带着几个孩子挥别了林海。三只大船浩浩荡荡的沿着京杭大运河扬帆北上。此行,从扬州启程,过淮安、淮阴,经徐州、沧州,直达京都。水路通达,昼行夜宿,就算船行缓慢,有月余也该抵达了。只是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个,去了头几日的离乡之情,身边有母亲陪伴,又有清玉和霁玉凑趣,每到一地就给三人讲述当地的诱人风光。
三人在清玉和霁玉的逗引下,已经不满足手里捧着《徐霞客游记》和《山水杂记》这样的地理游记,对着地图过干瘾了。因此,每到一处,就靠岸停几天,然后在清玉和霁玉的带领下,寻访当地的风景名胜,品尝其特色食品。如此耽搁下,多花了一倍的时间,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可急坏了在第三条船上的人。
贾敏此行还带着一名特殊的客人——甄英莲的母亲,甄封氏。当年,贾敏回姑苏给婆婆办冥祭,住在客栈的时候,遇到了甄封氏。当时她拎着个篮子到客栈货卖。贾敏听说过这种职业,因为大户人家的女人们不好出得门,就有那妇人走东家串西家拎了头花、不值钱的首饰、胭脂之类的小东西,或者其它新奇有趣又不贵的东西,到大户人家货卖,讨赏。只是这种掮婆去的所谓的大户人家还到不了林家这样的高度。就连勉强进去了,也进不得二门,只能在外把东西售给府里的丫鬟婆子。所以贾敏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人,心中好奇,如今碰到了,就把她叫了过去。
贾敏见甄封氏进房来,目光最先从屋里年纪较轻的小丫鬟身上扫过,然后才给贾敏见礼,让贾敏有些诧异。而后,又见她头发花白,衣着整洁,言语知礼,行为有度,没有丝毫谄媚之意。在货卖的时候也没有一般小商贩一样斤斤计较,反而一副并不太在意的模样。被丫头指出她贩卖的堆花还是从林府里出来之时,面上也不见窘迫。甄封氏的种种表现都不合常理,贾敏心中奇怪,因此询问她的姓氏,得知她是甄封氏的时候,贾敏也就明白她为何如此了。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甄封氏做这种提篮卖货的行为,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借此看看能不能找到女儿,求财是次要的。
贾敏看到甄封氏头上的白发,苍老的面容,只觉得五味陈杂。甄封氏年纪比贾敏大不了几岁,可是经过女儿丢失,家计败落,丈夫出家打击的她和贾敏站在一起,根本不像姐妹,说是母女还差不多。如果贾敏没有遇到甄封氏,那么甄封氏过的如何贾敏根本管不着。可是贾敏遇见了她,而是看到她变成了这幅模样,又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女儿的下落,若是就这么袖手旁观,走了,贾敏觉得她良心上过不去。
于是贾敏向甄封氏表明身份,告诉她,她可以帮着她找女儿。如果甄封氏相信她的话,就跟她走。起初甄封氏对此表示怀疑,贾敏一句“你有什么好让她图谋的,帮她只是因为大家都有一颗做母亲的心而已。”打消了甄封氏的疑虑。于是甄封氏收拾她的所有,带着一直跟在她身边的娇桃随贾敏来到了扬州。而今,又跟着她,去往京都。离开扬州,甄封氏恨不得立时就到了京城,进而借住贾敏娘家的力量,帮她找女儿,如今见贾敏一行人走走停停的,真是急坏了她。
好在,不管这路有多长,走的有多慢,终有到头的那一天。在路上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船终于到了京都码头。到达码头的时候,天色尚早,船在河中下了锚。跟着林图在京里办差的林园带着媳妇从收到贾敏要进京的信,计算着日子早早的就来码头等候,并与码头这边遇到了收到贾敏进京的消息,带着贾母的命令,亲身来接的贾琏。两家左等右等,都不见人来,心慌的以为路上出了什么事情,赶忙去信询问。从回信上得知一行人正在游山玩水,到达日期不定。无奈之下,贾琏只好先回去,留下王信夫妇和林家一起在码头等。留下的两家商量着,轮换着守在码头等候。
贾敏他们到的这日,正赶上林家轮守。林园夫妇接到了贾敏一行,弃舟登岸,于贾家前来接人的人员汇合,奔赴京城。贾敏带着几个儿女,一行人于下午进驻林家东南的京郊庄子上。这边,贾敏一面安排人往贾府上送消息,一面将甄封氏安排妥当,将坐船时就已经分装安排妥当的物件留了下来,吩咐林图把它们送到林家老宅。
休息了一晚,次日清晨,贾敏大异于素日的简雅衣饰,盛装装扮起来。一身玫瑰紫二色金刻丝及膝窄袖对襟褙子,玉色印暗金竹叶纹的小立领中衣,颔下的盘扣上是一颗以指甲盖大小粉色宝石为主体,其它各色碎宝石为辅镶嵌而成的蝴蝶作的扣子。海蓝梅花刺绣马面裙,那一整枝梅花,虬结苍劲,从裙子的左下角,蜿蜒而上,占了足有三分之一的裙幅。
头挽高髻,中间插了一只大赤金嵌玉镶珠蝴蝶梳篦。那蝴蝶展翅欲飞,上面镶嵌的各色宝石相映生辉。触须和翅膀随着贾敏的动作微微颤动,更显得上面的宝石耀眼灼目。脑后的玲珑立体赤金五彩蝴蝶压发与领口的扣子、发前的梳子相互呼应。
露垂珠琏金抹额,精致无比,一粒粒的石榴石围绕着中间的椭圆翡翠珠,有众星拱月之势。鬓边一只红翠滴珠凤头钗,耳边红宝石攒成的梅花坠子和垂下的水滴状的红翠交相辉映。腕上一串翡翠手串,手串的翡翠佛头相连,下穿红色的珊瑚珠。手上套鸽子蛋大小的祖母绿戒指,这一身打扮愈发衬得贾敏容色照人,风姿高雅,庄重华贵。
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人也已收拾停当,来给贾敏请安。一样的衣着,都是一身雪荷色银白小朵浅金菊花纹样云锦长袄,下边是同色同款同质的挑线裙子,外罩束腰对襟比甲。釉玉的是一件浅玫瑰粉印花滚宽边羽纱的,黛玉的则是蟹壳青镶领品蓝云雁纹锦粉蓝撒花的,漱玉的是水绿色压松绿绣花边软缎开领的。锦缎斗篷的颜色和每个人身上比甲的属于同一色系,只是深浅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发饰上,三人都留着覆额的刘海,鬓边垂下两缕头发。釉玉梳着弯月髻,用一只双菱赤金大发夹固定住了头发,并戴了两朵精致非常的石榴红绢花,又斜斜插了两柄半月型镶珊瑚瑁玳蜜蜡插梳和一只小巧的累丝镶蜜蜡三翅斜凤钗,耳上坠着赤金嵌蜜□□眼石的坠子,鬓后一只绞金银丝的“闹蛾”,须子微颤抖动,十分灵俏。手镯则是用金刚石镶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连贯而成,璀璨... -->>
贾敏自病倒以后, 病势越发的沉重,寻医问药不见一丝效果。觉得大限来临的她强撑着病体, 费尽心思为黛玉筹谋。不放心呀,不放心, 不管怎么安排,如何筹谋,贾敏都放不下心来。只是自她病重之后,还从来没费这么多的心思,说那么多的话,所以说到一半之后,支撑不住, 晕了过去。
其实不是贾敏不想早早的把人给黛玉配齐了, 而是配齐了又如何?若是她真的病逝,等贾府来接的时候,她相信,就算那时黛玉身边前呼后拥, 有一大堆人伺候, 到时能被她带去贾府的,恐怕依旧是小猫两三只。
黛玉天资聪颖,心有九窍,自然比别人想的多些。贾家接她过去,她就会想,既然是去做客,那么作为客人, 自然要小心一二,不能讨主子嫌。自然不肯大张旗鼓的带许多人去,免得让人觉得她张狂,从而惹人生厌。再则,她带的人多了,只怕贾家的人会多心,觉得她如此做派是怕贾家委屈到她,就不好与亲戚们相处了。
客随主便,这做客的,少不得要遵从主家的规矩,偏这边对于贾家的规矩不清楚。当年贾敏身边服侍的人乃是特例,并不能作参考。因此这人带多了惹眼,只能往少了带。到时黛玉带的人不够,贾母自然会给她配齐。何况自家的人到了贾家,人生地不熟的,到不如用贾家本府,地头熟,好使唤。黛玉也不忍身边服侍的跟着她背井离乡。……凡此种种,黛玉宁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带人去贾家。
至于,林海,那更不要指望了,他对内宅的这种弯弯绕,一向不精通,自然是黛玉怎么说怎么是。在他看来,不过是服侍的丫头下人,不带就不带吧。反正少的,贾家自然会给补上,难道堂堂国公府还找不出几个会服侍的丫头。反正,由谁服侍不是服侍,何必一定要自家的人。何况,林家每年送到贾家的银钱,照黛玉的模样,打几个与她一般大小的金人儿,也尽够了,更不要说买几个下人,无论多少,都足够。
他们爷俩,从来没想过,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身边没有几个熟悉的,贴心的人,如何使得?使自家的与使别人家的,看着好像是一样,实际上还是有差别的。别人家的再好,在贴心,终究不是自家的人。做下人的,心中难免有些偏颇,别人家的人岂能一颗心完全向着自家?
比如原书中,贾母给黛玉的紫鹃。紫鹃自己也说,两人极好,黛玉待她比从家里带来的好十倍,一时一刻她们两个离不开。因此心中发愁,黛玉若是走了,她不跟着去说不过去。可是让她撇了老子娘又不愿意。于是为了她这点念头,就对宝玉说出黛玉会被接回姑苏的谎话来试探他,以至于宝玉恸痛迷心,惊动了贾府的一干人等。
先不说紫鹃的行为妥不妥当,若说她完全为了黛玉考虑,没有私心,那么她对宝玉所言,说因为两人要好,黛玉待她甚厚。因此若是黛玉将来离开贾府,她必要跟了去的。她是贾家的家生子,合家在这里。若不去,辜负了她与黛玉素日的情份。若跟着去了,又弃了本家,心中不舍。这话又是什么意思?终究真心为主的同时也夹杂着私心。偏紫鹃对黛玉还说什么她完全是为了黛玉的终身考虑,一片真心为她。一番冠冕堂皇的话骗得了单纯的黛玉为之感动,因此更加看重她。
的确。若是黛玉嫁给了宝玉,不仅可以解决紫鹃的难题,而且黛玉的终身也有了着落,正可谓两全齐美。为了黛玉的终身兼她这点私心,紫鹃就打着为黛玉着想的旗号,自作主张,去试探宝玉。她的行为勉强可以说是忠心为主,急黛玉之所急,但是她有没有想过,这般莽撞行事会给黛玉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紫鹃在试出了宝玉真情的同时也把宝黛的关系明朗化,公开化。就算宝玉钟情黛玉有什么用,他的婚姻大事,从来都不是他自己能够做主的。她这样做,除了对黛玉闺誉的影响之外,就是让原本就不喜欢黛玉的王夫人更加厌恶她,加快了她分开黛玉和宝玉的步伐。
而原本作为黛玉最后依靠的贾母也会因此对黛玉产生看法。贾母虽然默许宝黛的婚事,但是不代表她可以接受两人私相授受,暗地定情。给宝玉和黛玉本来就不明朗的未来在蒙上一层阴影。就为了她不想和家人分离的这个念头,紫鹃把黛玉推到了悬崖边上。让黛玉退无可退,除了嫁给宝玉之外,再无其它的路可走。说到底,最终的缘由,就是紫鹃她不是林家的人。
下人们总是有个偏向,黛玉手里若是没有几个心里偏着她的人,让她遇事怎么应对?总不能一个千金大小姐亲身上阵,和一个下人去对嘴吧,这也太失体统了。再者,就黛玉的性子,和贾府错综复杂的环境,她也需要身边有几个家里带过来的得力的下人。
在这方面,黛玉年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也没经过事,虽然知道出门做客比不得在自家,但是也想不深远。林海身为男人,心粗,考虑的自然不周全。父女两个生活环境简单,林家人丁单薄,无从见识亲人之间的争斗和倾轧。在他们看来,就算有那么一时想不到的地方,做主人的也会帮着考虑到了,毕竟主人把客人招呼周到本就是应有之意。何况黛玉还有亲外祖母照看,差不了。
这两个人想不到的,不代表府里没人想到。可是府里其他的人又何必趟这趟浑水?黛玉在贾家过得好不好,与他们有什么相干?贾家,是贾敏的娘家,是黛玉的外祖母家,是林家的至亲。若是说了,在黛玉没有亲身经历贾家的复杂之前,他们不但讨不得好,没准会落得个“挑拨离间”,说贾家坏话的嫌疑。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人会去做。至于府里的几位姨娘,不要说出言提醒,她们不落井下石,暗中下绊子已经是好的了。
贾敏正是知道这些,所以才没有早早的把伺候的人派到黛玉身边。她想着,若是她无法避免旧有的命运,她就把她安排的后手都当作遗言说出来。将死之人的意愿,是无法被拒绝的。她临死之前对黛玉做出的安排,堪称殷殷慈母心,黛玉不管多么不情愿都得听从,何况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黛玉没个不肯的。当然,她若是还活着,那就另说了。
这次贾敏是真的以为她过不去这道坎了,所以就把人指派给黛玉了。至于她隐藏起来的财物,本来也想着一并说出来的,但是孱弱的身体支持不住,晕了过去。等丁嬷嬷施展手段,将贾敏救醒,并重新为她拟定药方。贾敏听她说的头头是道,心中升起一丝希望,把银钱的事情也就按下不提。
原因是把这笔钱财交到谁的手中,贾敏还没想好。若是她真的就此去了,那么是不是说明命运无法扭转呢!若是命运真的无法改变,那么林海和霁玉是不是在她去了之后,也将不久人世?那么清玉、釉玉还有漱玉会不会也不复存在?毕竟在原来的命运中,黛玉是孤女一个。
若是那样的话,这钱交到黛玉手上最保险,因为至少能够确保彼时黛玉是活在这个世间的。可是,黛玉的秉性基本上继承了林海文人清高的那一面。就算贾敏多方面纠正,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变,黛玉仍然没有把黄白之物看在眼里。究其原因,除了本性之外,还有林海和刘夫子的教导之功。林海自不必说,刘夫子虽然做不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地步,但是他也不屑在黛玉面前谈钱,认为那是件俗不可耐的事情。因此,黛玉也羞于谈钱。
前有林海,后有刘夫子,就算有贾敏在旁教导,并允许她出门,见识市井百态,黛玉受两人影响,让贾敏对她的教育起不到什么效果。黛玉每月二两的月钱基本上都存了下来,再加上逢年过节,或者夫人们交际往来,得了不少金银锞子,所以小小年纪,私房钱数额不小。她深宅大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哪里知道知道外面的市井经济。
何况黛玉出门,在外面也不过买些朴而不俗的新奇土物,在丰厚的钱包支持下,只会觉得东西便宜,根本不能体会到银钱的珍贵。而为了她安全考虑,贾敏就算让她出门,也不可能允许她去太危险的地方,所以黛玉并没有见识到贫民最低层的生活,也就无从体会“一文钱逼刀英雄汉”的窘状。
虽然,贾敏在家里的孩子读书识字之后,就开始着手让他们学习本朝律法,不仅要做到倒背如流,还要熟知其意。釉玉和黛玉学习的时候,曾提出异议,觉得清玉和霁玉是男儿,将来是要在外面办事的,学这个理所当然,可是她们身为女子,学了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贾敏之所以让孩子们学这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黛玉知道本朝“关于在室女财产继承”,为将来做准备。只是他们学习的时候,贾敏和林海都活的好好的,黛玉兄弟姐妹皆全,若是把真正目的说出来,绝对会让人认为贾敏疯癫了,哪有人好好的咒自己不说,而且还恶毒的诅咒一家死绝了。因此,贾敏告诉两小,虽然女子身处后院,也不该把目光局限于后院一亩三分地。
后宅之事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和外面的事情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晓本朝律法,日常管理后宅,约束家人,交际应酬,……行事就有了准则,就不会在男子在外奔波劳苦的时候,发生后院起火的事情,“妻贤夫祸少”就是这个道理。只是黛玉年纪小,就算记下了律法,在父兄姊妹皆在的情况下,又不像贾敏这样,有“前瞻”的目光,也未必放在心上,当一回事。
何况,若是真的林家就只剩下她一个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就算知道自己拥有林家的财产,可是她一个养在深闺的闺阁儿女,孤苦无依,若不借助贾家的力量,这钱未必能够到她的手里。就算她拿到了这份财产,若是贾家真的起意谋夺她所拥有的那份财产,难道她还有什么法子和贾家相抗不成?就黛玉的性子,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痛苦。若是真的到了那个地步,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除了担心黛玉不识银钱之外,贾敏还担心她纯良的性子。不识钱,没关系,身处贾家那样的环境之下,吃过几次亏,碰过壁后,就会懂得银钱的重要性了。可是黛玉这个别人待她一分好,她就十分的回报于人,真诚相待的性子让贾敏不放心。
若是把银钱交到黛玉的手上,贾敏担心,黛玉在疼她的贾母几句好话之下,就把这钱交到贾母手上了,让她的安排化为流水。在原书中,直到了黛玉死去,她一直都认为贾母对她很好,她在贾府的立足也全都是建筑在贾母的疼爱之下(后四十回的章节本文不承认,所以后面贾母对黛玉的慢待是不存在的。个人观点,应该是原著中贾母年纪渐老,精力不到,顾不过来,在仗着女儿封妃,势力增长的王夫人一步一步的逼迫下,从而对她支持的宝黛姻缘有心无力,最终无可奈何之下,赞同了王夫人让宝玉娶宝钗的意见。黛玉是死在二宝婚事定下之前。)。就算贾敏叮嘱黛玉,要把这份钱财藏匿好,不得告诉任何人。但是贾敏所说的任何人,未必和黛玉所认知的一样。
若是贾敏直言这其中的任何人包括贾母的话,黛玉必会觉得贾敏秉性凉薄,竟然连自己母亲都不相信,令人齿冷。恐怕她这个做母亲的形象在黛玉的心中不仅大跌,而且对她的话也未必肯言听计从了。若是解释的话,个中复杂的缘由,哪是和一个稚龄女童解释清楚的。再者,一面依靠着人家,一面又防备着人家,的确难为情的,让人说不出口。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黛玉太小了。就算贾敏再怎么教导,不管她多早慧,她都是一个娇养长大,不过六七岁,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在没经过世情磨砺之下,有些东西是无法理解的,可是真等她经过贾府的风霜之后,付出的成长代价未免又有些昂贵了。
思虑种种,醒过来的贾敏就把她藏起来的钱财之事暂且按下不提。准备看看,用了丁嬷嬷的药后的情形再说。“虽然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是说发病快,病好慢,但是换了药之后,贾敏虽然依旧病卧在床,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转,待到后来,每天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四个孩子看见贾敏身体好转,一个个喜极而泣,黛玉更是一大哭。看着站在床前的几张原来满是担忧和惶恐的小脸因为她病势渐轻而展露笑颜,贾敏心中怆然,看来她这病,可是吓坏了他们。
本来,几个孩子自幼锦衣玉食,又有贾敏的精心看顾,再加上婴儿肥,小脸圆润,可是如今却瘦削下来,露出尖尖的下巴,格外惹人怜惜。“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若是贾敏真的去了,指望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林海看顾好几个孩子,根本是天方夜谭。
母亡,父亲又顾不上,亲生父母都靠不上,这世上还有谁来怜惜几个孩子?想到因为她不在了而被送到贾家的黛玉,所受的种种苦楚,贾敏心中又是一痛。望着站在病床前小小的几个人,贾敏心中一软,下了决心,她才不管什么宿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她就要活着,一定要活着,而且要好好的活着。只有她活着,别人才不敢糟践她的孩子!
有了强烈的求生意愿,再加上丁嬷嬷的精心诊治,贾敏在死亡线上徘徊了多时,转了一圈,终于回来了。只是人虽然救了回来,可是到底大伤元气,贾敏足足将养了一年多才停了药。此次痊愈之后,日常生活要倍加精心,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再次染病。为此,贾敏和黛玉一样,也开始吃起药膳调养身体。除此之外,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健身方法,贾敏皆拿过来,在不引人侧目的情况下悄悄的锻炼着,为的就是尽早把身体养好。
病好之后,因为贾敏的身体不宜劳心劳力,贾敏想着在白姨娘、章姨娘和文姨娘分管家事的基础上把管家之权再次拆分,交付下去。反正府里经过她接二连三的整顿,已经牢牢的握在她的手中了,就算她养病不管事,几位姨娘想着借机做点什么,也绝非易事。只是贾敏有心,几位姨娘却不肯省事。
早前,贾敏让白、章、文三位管事的时候,田姨娘就已经心生不忿。论资格,她比不上白章两位。可是她和文姨娘是一起进府的,凭什么她能帮着管家,而她就只能在一旁看着?难道就因为文姨娘生了个小崽子?田姨娘不服,早前她就向林海闹过,只是林海一句“后宅的事情全由夫人做主”将她的要求堵了回去。
如今贾敏病重,田姨娘的心思又起来了,一面打着为贾敏分忧的幌子,又向林海要管家之权。一面找几位姨娘的麻烦,下绊子,上眼药,向林海哭诉她的委屈,说几位姨娘借着管家“苛待”她。几位姨娘正想着趁贾敏病弱,扩大手中权柄之时,怎肯让人“虎口夺食”,何况田姨娘背后还对她们下暗手,自然要给予还击。
一时之间几位姨娘闹得不可开交,让林海烦不胜烦。即为外面公务忧心又担心贾敏的身体而心情烦躁的他一怒之下,将几位姨娘的管事权全部收回,让贾敏房里的媳妇和嬷嬷管着,反正一切都有例可依,实在不行,可以问贾敏。反正就算是几位姨娘管事的时候,碰见委决不断的事最后还不是要让贾敏拍板。
对几位姨娘的争斗,贾敏选择冷眼旁观。倒是最终林海把她们的管家权全都收了回来,还出手惩戒,并责备她这个当家主母待下过于宽厚,让她有点惊讶。对家里的这几位姨娘,贾敏是真的宽宥。面对她们的不怀好意,贾敏只是一味的防御,甚至是逃避。明知道她们不安分,也没有实施什么霹雳的手段,只是卸了她们的爪牙,让她们就算再想做什么都有心无力。
起初是因为,贾敏觉得她是穿越而来,心理上带着一股天然的优越感,不想陷于宅斗之中,所以从不主动出击,只是被动的防御。待到后来虽然意识到了后宅争斗的残酷,可是贾敏却不想逾越了心中的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不是你死我活的地步,她不想让手染上血。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头凶兽,蛰伏在道德的约束下。可是一旦某些道德底线被打破,那么在放出凶兽的人心指使下,会发生什么实在是难以预料和控制。所以,在贾敏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她对于几位姨娘的小动作,虽然表面上只是敲打警告一番,但是在心里默默的为其记上一笔,累积之后,再行出手,务求一击必中,免得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因此,几位姨娘在她的这种“宽大”中折腾着,没想到她们的举动尚在贾敏容许的范围内就已经先惹翻了林海,管家权收回,每人还被禁足半年,田姨娘惩罚加倍,涵容更是因此被厌弃。
涵容虽然面上待遇和姨娘一样,可是不过是个通房。身为通房,无法像姨娘一样长久的留在林家,是可以随时被打发出去的。贾敏曾经说过,她若是有个一男半女,就可以被抬为姨娘,可是早已经被几位姨娘严防死守的涵容怎么可能有怀孕的机会。心急想正名的她也曾旁敲侧击的向林海撒娇看能不能把她直接提上去,得到的结果自然是失望的。
等贾敏病重,涵容忍不住了。若是贾敏真有个万一,不管是新来个主母,还是府里的几位姨娘,都不会容下她,因此她找了个机会向林海提出抬她为姨娘,借口是“给贾敏冲喜”。话刚出口,林海幽深的眸子死死的盯着她,半晌,一言不发,拂袖而去。等后来贾敏要养病,把管家权下放的时候,田姨娘以帮她抬姨娘为条件,拉拢了她做帮手,和其他几位打擂台。事情闹大,惹怒了林海,几位姨娘受到惩戒,涵容更是因此不被待见。虽然明面上没有处罚,但是只要有林海出现的地方,就不允许涵容在那出现。林海更是绝迹于涵容的房前,而后更是将她打发了出去。
涵容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在后宅争风中失败是一个原因,更大的缘由是她提不起来的爹娘惹出来的。此次老皇退位,新皇登基,大肆改革。原本林海递上去被搁置的整顿盐务的办法被启用。身为倡议者,又是两淮巡盐御史,林海主持此事,责无旁贷。这番盐务整顿,牵涉的瓜葛和利益让不少人寻门路求到他的门上。主持内务的贾敏这时病卧在床,让本来想走夫人门路的人大失所望。偏这个时候,有人打着林家的旗号行事,打听到对方家里的女儿是林海心爱的姨娘,有那钻营的或者不怀好意的,就往这家送了重礼。
事情暴出来,一查,查到了涵容父母的头上。得悉真相的林海,大怒,本来看在涵容是贾敏身边出来的人份上,他虽然不待见她了,但是还是把她留在家里。如今见她的家人这么不知事,竟然敢打着他的旗号任意妄为,自然不肯再留下涵容。为了避免“惊扰扰”到病中的贾敏,林海下令,直接把涵容撵了出去,把她的家人以欺诈的罪名送进大牢。处置完,林海亲自到上房告诉贾敏,让她不要觉得他为涵容的事情而伤了她的体面。
病床前,贾敏听到林海饱含歉意的言语,再一次确定两人不在一个脑波上。天底下没有哪个女人愿意把自己的老公和别人分享的。涵容是她身边的人不错,可是从她选择作林海的通房丫头开始,就已经站在贾敏的对立面了。林海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涵容是贾敏身边的人,她犯了错,被处置,还担心贾敏会护短,护着她。让人无法理喻。
对林海,贾敏已经无力了。林海的行为在当前社会规则下,并没有错。就连写出“一生一代一双人”的纳兰容若,还不是生活在娇妻美妾的环绕中,哪怕妻子过世,哀伤到形毁骨消,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身边还不是接二连三的出现新的女人。所以,对林海的行为,就算生气,气坏的也只能是自己,因为严格遵守社会准则的林海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
本来,看到林海因为她病重不起,忧心忡忡,吃不好睡不好,每日亲身守在病床前,一副鹣鲽情深的模样,让贾敏有些感动。想着,等病好后,是不是改善一下目前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拉近一点儿彼此的距离。如今看来,算了吧,还是保持现状为好。
时间就在贾敏调养身体,林海改革盐务中流逝。孩子们也一天天的长大了。跟随弘一法师学习多年的清玉和霁玉于去年和弘一法师结束了四处游历的生活,回到了扬州,开始为科举做准备。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
生员入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
林海身为二品大员,他的名下有一个入监读书的名额。另一个名额,以林家的家资和权势为其捐监也很容易就能做到。但是不管是清玉还是霁玉,都拒绝走捷径,想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考试,取得入仕的资格。对此,林海和贾敏两个自然乐观其成。
清玉和霁玉顺利的通过了童试,得到了秀才的身份,并且在最后的府试中考了一等,成了廪生,每月有二两银子一斗米的收入。为此,清玉和霁玉两个得意洋洋的在釉玉、黛玉和漱玉面前炫耀,被姐三个毫不客气的敲了一笔竹杠。
在清玉和霁玉随弘一法师游览九州山河的时候,贾敏并没有把釉玉、黛玉和漱玉拘在房里,也时不时的带着她们踏青、拜佛、游河、赏景,……并且借着给回祖籍苏州给婆婆办十年的冥祭的机会,带着三人玩遍了姑苏。除此之外,贾敏还利用林海查探福建盐场改革情况之际,带着三个女儿去了一趟福建。
在福建,贾敏带着釉玉她们三个,住了大半年。在福建,贾敏除了检查了和与她联合作海贸生意的姚家交上来的账本,并收取了分得的利润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彻底矫正了黛玉的“君子耻于言利”的毛病。
这几年,不管贾敏怎么教导黛玉,黛玉对经济事务都不感兴趣,说的多了,甚至让黛玉觉得她这个母亲浑身充满“铜臭味”,为此母女两个每每闹得不欢而散。在这方面,就连林海,也不支持她。其实就贾敏而言,并不想把黛玉教成锱铢必较守财奴。对贾敏来说,在她眼中,一文钱和一千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她并没有把钱看得多重。
只是贾敏无法接受的是黛玉在欣赏“千金散尽还复来”豪迈的同时却不知道,钱,有赚才有花。而黛玉只学会了“花钱”,却无视“赚钱”这一个过程,只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却没有认识到“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道理。就算黛玉是仙子,可是她也要懂得,在这个红尘俗世,仙子也是要吃饭的。
到了福建,贾敏在查账之余,就想着借机教导一下黛玉。这里没有林海护在前面,而且远离扬州,正好便宜行事。用一身粗布衣衫换下了黛玉身上的锦绣华服,又蠲了她身上所有的首饰,贾敏派人将黛玉送到了自家庄子上一户勉强过活的庄户家里。贾敏希望黛玉在那里能够明白不管她怎么教导,都学不会的东西,做个真正的“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的雅人。
经过此事,黛玉到底有什么感想,贾敏并没有问。但是本来按照贾敏的计划,黛玉至少要在农家住上两三个月,可是不到一个月黛玉就回来了。回来之后,本来只爱好琴棋书画阳春白雪这些风雅之事,连女工都不太感兴趣的黛玉,面对贾敏花大价钱请来教导她们姐妹三人的绣娘,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当作打发时间的余兴节目,也端正态度,和釉玉、漱玉一样认真的学起来了。虽依旧爱风花雪月,可是对于贾敏教授的经济事体,人际应酬往来,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不屑一顾。对于黛玉的改变,贾敏很是欣慰,不由得慨叹,看来,响鼓还需重锤敲。
从福建回来后,贾敏再也没有带三人离开过扬州。不过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人已经很知足了,比起她们被关在家门,只能在扬州城有限的几个地方走动的朋友,她们已经好多了。只是和跟着弘一法师四处领略九州风光的清玉和霁玉相比,她们又不免吃味起来。不过这个时代,对女子的要求就是这样,她们就算嫉妒也无可奈何。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清玉和霁玉随着弘一法师出门一趟,洗去了身上的浮躁,人变得沉稳多了。面对他们的变化,最欣喜的不是贾敏,反而是林海。和两小谈过之后,他整日里捻须含笑,直呼林家后继有人。所以在两小考完童试,林海和贾敏商量,决定送他俩到京城读书。霁玉入国子监,清玉入官学。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弘一法师教的不好,而是为了清玉和霁玉的未来考虑。一朝天子一朝臣,林海身为先皇的臣子,把持着盐政这么一个肥缺。像这样的职位,一般情况下,都会被新皇酬以他的心腹干将,不会交到别人的手中。
但是,林海心中有数,他不是新君的心腹臣子,就算他再出色,新君也不容许不是他的心腹在盐政这个职位上。若非新皇刚刚即位,暂时在朝臣上面不宜有过大的动作。林海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不仅有帮着新皇稳定江南局势的职责,同时还主持着盐政整改,不能替换,否则,他早就被调职了。
林海估计,他很有可能再在盐政上连任一届,等盐政的整改各项步入正轨就离开。他在外任这么多年,已经做到了正二品的高官,因此继续外任的可能性不大,多数会被调回京。如果新皇认为他还不错,那么林海就有可能进六部作长官,若是新皇看不上他,那么他回京之后,会挂个大学士之类的官职荣养。
既然要回京,那么就要早作准备。因此林海让两个孩子到京里读书就有打前锋的意思。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林海想为两个孩子扩展人脉。扬州不是不好,只是远离中枢,终究有所不便。何况,扬州的官宦世家不过就那么几个,比不得京城。作为弘一法师的弟子名头好听,可是清玉和霁玉不能永远窝在通明寺不出来,是要入世的。况且不在弘一法师跟前,不代表不能继续跟他学习。
京城是权贵最多的地方,除了宗室,还有豪门,有世家,有勋爵,有显贵,有清流,……他们的子弟大都生活在京城,在那里读书习武。这些人中的多数在将来都会成为新皇麾下的一员。清玉和霁玉将来步入仕途,将会和他们同殿为官,那么先熟识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以林家的权势、财力和清玉的成绩,他完全可以和霁玉一起入国子监读书。之所以把他俩分开,除了积累更多的人脉缘故,还因为嫡庶有别。虽然在林家,清玉和霁玉的待遇一样,但是社会上,嫡庶还是很分明的。能入国子监读书的,基本上没有庶出的子弟。身为庶出在没有出仕为官之前,一般情况下是打不进嫡出的圈子里的。就算进去了,也会被人瞧不起,受到排挤,被人当做小厮一类的看待。因此,林海安排清玉进官学。
清玉去的官学是林海写信问过在京里的几位同年故交,挑了又挑的。在里面执教的除了从翰林院致仕的几位老翰林之外,最差的也有个举人功名在身。在里面读书的,有那考取秀才,却进不了国子监,退而求其次进来读书的,也有权贵之家的庶子,还有那官位不高,出身小吏家的没有荫监资格的孩子,也有那出身平民百姓之家,刻苦读书想着鲤鱼跃龙门的学子,……虽然鱼龙混杂,可是那官学也是京里数得着的,近年来里面很是考取了几名进士和举人,深受好评。
对于林海对两个孩子的前程的安排,贾敏深表赞同,只是就这么让两个远赴京城读书,她不放心。此去京城不比在通明寺学习。不管怎么样,通明寺都在扬州的治下,在贾敏的眼皮子底下。就算出去游历,以弘一法师的身份,衣食住行都不需两小操心,安全也有保障,贾敏并不太担心。但是京城不一样,京里的水深,没有大人在身边,就两个半大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找谁,贾敏怎么都不放心。
不说别的,单饮食住宿就是个大问题。国子监还好些,给那些家不在京城的学子提供吃住。但是,林家在京有房,不知道国子监是否收留他?何况还有清玉呢?清玉的官学不提供食宿,一切自理。就算林家在京里有宅子,可是自从林海外任,那边除了留下几个看宅子的,再没有旁人。那宅子虽然说每年都修葺,但毕竟长时间不住人,真要住进去终究需要好好整理一番才是。
一旦清玉和霁玉入住,府上就需要有人管理,这可不是多带几个仆从就行的。清玉和霁玉每日里忙于学业,自然是无暇管理,何况身为男子,怎可插手内宅事物?托付给别人,一日两日还好,天长日久,又不是自家孩童,怎能尽心,定然有照顾不周道之处。何况,京城纸迷金醉,奢华之极,若是无人监管,很有可能让两小迷失。贾敏把她的思虑讲给林海听,林海想了几天,决定让贾敏带着孩子们先回京,照顾清玉和霁玉的日常生活。反正,没两年,他也该回去了。
两下商定,就往京中送信,让正在督造藏的林安赶紧把林家在京中的房子打扫收拾出来。说起这藏来,又是一个笑话。当初林海请高人设计出藏的图样,送到京中让林安照图建造。眼看就要建成之际,林安来了一封信,告诉林海,因为朝廷规定,内城建筑的高度没有皇家特旨不得超过皇家宫殿的。所以,眼看就要建完的塔楼模式的藏不得不拆掉。
收到消息的时候,林海在贾敏面前使劲拍着额头骂自己是“猪脑子”。这个规矩林海不是不知道,只是马虎了。他想着林安在京里督造,自然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也就没提醒。林安是个老实头,属于主家吩咐什么就是什么,交代他什么事情就闷头干活的人,从来不多嘴,也不乱打听。
当初就是看中林安的老实才挑的他到京里,为的就是避免惹事。也正是因为他这份老实,所以他完全听从林海的指令行事,从来没想过要打听一下在京里建房子的讲究。在他看来,不就是建房子嘛,买来材料,请来匠人,开工就是。而林海请来设计的人以为这藏是在扬州建造,只想着设计的怎么完美怎么是,自然也想到这个上去。三下里一马虎,结果出了纰漏。
为此,藏的建造又要重新选址,再次寻人筹划起造,因为原来的地方不够大,就算造了房子也摆不开那么多的藏书。所以如今新的藏,还在选址中,正可谓好事多磨。对此,贾敏反而觉得是件好事,因为她一开始就不赞成选中的地址,地方窄小不说而且还在权贵之地中间。本来建造藏是为了惠及天下学子的,在权贵云集之地建造藏,贫寒士子去看书太不方便了。这个世界可不像她来的那个世界,贫苦人家想去市中心无所谓,是有限制的。
拟定了由贾敏带着孩子进京,自此长住京城。将来再次回来也不过是处理这边的产业。因此贾敏此次除了留下扬州的产业作日常花费和交际应酬之外,库房的存银和值钱的古董字画,金银细软尽数带入京中,整整齐齐的收拾了二三十个大箱子。扬州这边的内宅事物由文姨娘总揽,其它几位姨娘在一旁协助。至于仆妇,除了每人身边服侍的和家生子,从后买的人中挑出好的,剩下的则本着自愿的原则,不够的贾敏则打算到了京里在采买。
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个听说要进京,一开始非常开心,兴奋过后,心中又满是离愁。舍不得林海,舍不得在扬州交下的朋友,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舍不得眼中看惯的所有。漱玉更是因为要和文姨娘分开而连着几日哭红了双眼。
收拾东西的时候,贾敏从她的陪嫁的箱子底翻出一包“绝育药”。这是她出嫁前夕,贾母塞给她的,准备用在恃宠而骄,行为猖狂的姨娘身上。或者,等她生出嫡子,不想让庶出的孩子刺眼的时候,用在林海身上的。只是,原主的情况特殊,这包药直到她香消玉殒,都没有用武之地。翻检着记忆中的前尘往事,虽然贾敏知道那个和她面容相同的女子并不是她,但是她也无法做到像一个旁观者在看电影一般冷静自持。
手里捏着药包,贾敏思索了半晌,这次北上,和林海分开并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少说是一年两年的,多说三年五载也很有可能。这段时间里,再冒出一个庶子庶女来大有可能,若是给林海用了这个药,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杜绝隐患了。
林海极擅养生之道,这点从他教导黛玉饭后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可见一斑。古语说“十滴髓生一滴血,十滴血生一滴精”,损失□,会大伤元气,使骨髓空虚,从而精髓枯竭,早夭短命。所以他在女色上并不看重。《黄帝内经》强调人要“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医者认为“冬至阳生,真火正伏;夏至阴生,真水尚微”因此就房事上提出“春二夏三秋一冬无”的理论。已经上了年纪,讲究惜福养身的他比照这个只少不多,完全一副清心寡欲的状态。
自从贾敏生下霁玉之后,因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她和林海同房的次数并不多,到了最后这一年,因为贾敏一直缠绵病榻,更是杜绝了鱼水之欢。但是林海为了表示对她这个嫡妻的尊重,每个月依旧有大半的时日是在她房里度过,睡在套间里面的床上。剩下的日子扣除他每月忙于公事和耽于爱好在书房里过夜的时日,每位姨娘分吧分吧,不过就是一两天而已。再以他的好恶为标准,有的就要独守空闺,两三个月才轮上那么一天,有的则稍微多上几天。
自从林海罢免了府里姨娘们的管家之权之后,他踏入她们房里的次数更少了,剩下的时间,更多的停留下在书房里面,再剩下的又用来和几个孩子相处。这样的他,似乎不值得浪费这药了吧?贾敏拿着这药犹豫了半晌,目光落在博古架上那个她让醉墨摆起来的雨过天晴色的汝窑茶盅,一下子想起贾母写给她的关于子嗣的密信,贾敏只觉得心中发冷,手中的药重逾千斤,她叹口气,把药和药方原样包好,丢进箱子里,落下了锁。
启程之日,贾敏带着几个孩子挥别了林海。三只大船浩浩荡荡的沿着京杭大运河扬帆北上。此行,从扬州启程,过淮安、淮阴,经徐州、沧州,直达京都。水路通达,昼行夜宿,就算船行缓慢,有月余也该抵达了。只是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个,去了头几日的离乡之情,身边有母亲陪伴,又有清玉和霁玉凑趣,每到一地就给三人讲述当地的诱人风光。
三人在清玉和霁玉的逗引下,已经不满足手里捧着《徐霞客游记》和《山水杂记》这样的地理游记,对着地图过干瘾了。因此,每到一处,就靠岸停几天,然后在清玉和霁玉的带领下,寻访当地的风景名胜,品尝其特色食品。如此耽搁下,多花了一倍的时间,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可急坏了在第三条船上的人。
贾敏此行还带着一名特殊的客人——甄英莲的母亲,甄封氏。当年,贾敏回姑苏给婆婆办冥祭,住在客栈的时候,遇到了甄封氏。当时她拎着个篮子到客栈货卖。贾敏听说过这种职业,因为大户人家的女人们不好出得门,就有那妇人走东家串西家拎了头花、不值钱的首饰、胭脂之类的小东西,或者其它新奇有趣又不贵的东西,到大户人家货卖,讨赏。只是这种掮婆去的所谓的大户人家还到不了林家这样的高度。就连勉强进去了,也进不得二门,只能在外把东西售给府里的丫鬟婆子。所以贾敏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人,心中好奇,如今碰到了,就把她叫了过去。
贾敏见甄封氏进房来,目光最先从屋里年纪较轻的小丫鬟身上扫过,然后才给贾敏见礼,让贾敏有些诧异。而后,又见她头发花白,衣着整洁,言语知礼,行为有度,没有丝毫谄媚之意。在货卖的时候也没有一般小商贩一样斤斤计较,反而一副并不太在意的模样。被丫头指出她贩卖的堆花还是从林府里出来之时,面上也不见窘迫。甄封氏的种种表现都不合常理,贾敏心中奇怪,因此询问她的姓氏,得知她是甄封氏的时候,贾敏也就明白她为何如此了。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甄封氏做这种提篮卖货的行为,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借此看看能不能找到女儿,求财是次要的。
贾敏看到甄封氏头上的白发,苍老的面容,只觉得五味陈杂。甄封氏年纪比贾敏大不了几岁,可是经过女儿丢失,家计败落,丈夫出家打击的她和贾敏站在一起,根本不像姐妹,说是母女还差不多。如果贾敏没有遇到甄封氏,那么甄封氏过的如何贾敏根本管不着。可是贾敏遇见了她,而是看到她变成了这幅模样,又知道她心心念念的女儿的下落,若是就这么袖手旁观,走了,贾敏觉得她良心上过不去。
于是贾敏向甄封氏表明身份,告诉她,她可以帮着她找女儿。如果甄封氏相信她的话,就跟她走。起初甄封氏对此表示怀疑,贾敏一句“你有什么好让她图谋的,帮她只是因为大家都有一颗做母亲的心而已。”打消了甄封氏的疑虑。于是甄封氏收拾她的所有,带着一直跟在她身边的娇桃随贾敏来到了扬州。而今,又跟着她,去往京都。离开扬州,甄封氏恨不得立时就到了京城,进而借住贾敏娘家的力量,帮她找女儿,如今见贾敏一行人走走停停的,真是急坏了她。
好在,不管这路有多长,走的有多慢,终有到头的那一天。在路上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船终于到了京都码头。到达码头的时候,天色尚早,船在河中下了锚。跟着林图在京里办差的林园带着媳妇从收到贾敏要进京的信,计算着日子早早的就来码头等候,并与码头这边遇到了收到贾敏进京的消息,带着贾母的命令,亲身来接的贾琏。两家左等右等,都不见人来,心慌的以为路上出了什么事情,赶忙去信询问。从回信上得知一行人正在游山玩水,到达日期不定。无奈之下,贾琏只好先回去,留下王信夫妇和林家一起在码头等。留下的两家商量着,轮换着守在码头等候。
贾敏他们到的这日,正赶上林家轮守。林园夫妇接到了贾敏一行,弃舟登岸,于贾家前来接人的人员汇合,奔赴京城。贾敏带着几个儿女,一行人于下午进驻林家东南的京郊庄子上。这边,贾敏一面安排人往贾府上送消息,一面将甄封氏安排妥当,将坐船时就已经分装安排妥当的物件留了下来,吩咐林图把它们送到林家老宅。
休息了一晚,次日清晨,贾敏大异于素日的简雅衣饰,盛装装扮起来。一身玫瑰紫二色金刻丝及膝窄袖对襟褙子,玉色印暗金竹叶纹的小立领中衣,颔下的盘扣上是一颗以指甲盖大小粉色宝石为主体,其它各色碎宝石为辅镶嵌而成的蝴蝶作的扣子。海蓝梅花刺绣马面裙,那一整枝梅花,虬结苍劲,从裙子的左下角,蜿蜒而上,占了足有三分之一的裙幅。
头挽高髻,中间插了一只大赤金嵌玉镶珠蝴蝶梳篦。那蝴蝶展翅欲飞,上面镶嵌的各色宝石相映生辉。触须和翅膀随着贾敏的动作微微颤动,更显得上面的宝石耀眼灼目。脑后的玲珑立体赤金五彩蝴蝶压发与领口的扣子、发前的梳子相互呼应。
露垂珠琏金抹额,精致无比,一粒粒的石榴石围绕着中间的椭圆翡翠珠,有众星拱月之势。鬓边一只红翠滴珠凤头钗,耳边红宝石攒成的梅花坠子和垂下的水滴状的红翠交相辉映。腕上一串翡翠手串,手串的翡翠佛头相连,下穿红色的珊瑚珠。手上套鸽子蛋大小的祖母绿戒指,这一身打扮愈发衬得贾敏容色照人,风姿高雅,庄重华贵。
釉玉、黛玉和漱玉三人也已收拾停当,来给贾敏请安。一样的衣着,都是一身雪荷色银白小朵浅金菊花纹样云锦长袄,下边是同色同款同质的挑线裙子,外罩束腰对襟比甲。釉玉的是一件浅玫瑰粉印花滚宽边羽纱的,黛玉的则是蟹壳青镶领品蓝云雁纹锦粉蓝撒花的,漱玉的是水绿色压松绿绣花边软缎开领的。锦缎斗篷的颜色和每个人身上比甲的属于同一色系,只是深浅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发饰上,三人都留着覆额的刘海,鬓边垂下两缕头发。釉玉梳着弯月髻,用一只双菱赤金大发夹固定住了头发,并戴了两朵精致非常的石榴红绢花,又斜斜插了两柄半月型镶珊瑚瑁玳蜜蜡插梳和一只小巧的累丝镶蜜蜡三翅斜凤钗,耳上坠着赤金嵌蜜□□眼石的坠子,鬓后一只绞金银丝的“闹蛾”,须子微颤抖动,十分灵俏。手镯则是用金刚石镶成的一大朵菊花和六朵小梅花连贯而成,璀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