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张居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转眼间就到了万历十年的元宵节。为了庆祝朱翊钧登极十年,李太后颁下懿旨,要在紫禁城内举办声势浩大的鳌山灯会。
却说皇城里的鳌山灯会本是一年一度的常例,其规模的大小并无定制,全凭皇上的嗜好和年成收入的好坏来决定。嘉靖年代晚期,因世宗皇帝笃信斋醮,为了开炉炼丹的方便,他竟搬出乾清宫另觅地方住下,不要说大臣,就是皇后嫔妃也不肯见面。因此,本是后宫同乐君臣同赏的鳌山灯会,就被他生生地免掉了。到了隆庆年代,因国库空虚财力不济,穆宗皇帝虽有心操办赏灯乐事,终因银根吃紧而不能大肆铺张。规制一小,看起来也就没啥意思,于是忽办忽停,终不能提起兴趣。朱翊钧登极后的第一年,喜欢热闹的李太后便有意恢复鳌山灯会,但张居正认为财政拮据,皇上应带头节俭,力谏不可,李太后只得依他。一直到万历六年,朝廷入不敷出的状况得以扭转,太仓积银渐多,皇城里才举办了万历纪年以来的第一次灯会。自那之后又停了几年。到了今年,这个凸现太平盛世检阅朝廷实力的鳌山灯会才得以梅开二度。
民间的灯会往往在正月初八就开始,历时十天结束。但皇城的灯会,总会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翻了酉时牌后准点开始,歇会的日子同民间灯节一样,都是正月十八。
却说元宵节这天晚上,大约申末时分,天色尚未完全黑尽,但高大巍峨的午门城楼以及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是华灯初上一片璀璨。远远看去,但见星球莲炬火喷梨花、飞丹流紫锦簇花围,灯楹灯柱、灯檐灯梁,灯其檐灯其壁、灯其帘灯其饰,两座城楼耸在半空,恍若天上宫阙水晶世界。在京的公侯世家皇亲国戚以及内阁辅臣六部九卿,还有翰林院六科廊等品秩虽低却清荣高贵的词臣言官,都获准登上午门城楼陪侍皇上观灯。他们的夫人女眷也都穿了诰服,被邀至五凤楼,陪两宫太后及王皇后欣赏鳌山灯火。另外,挨着午门城墙,还搭建了一长溜临时看台,专门安置所有六品以上前来赏灯的京官。这是多年都没有的盛事,因此,一过未时,受到邀请的官员便络绎不绝赶来这里。一时间,东西长安街上宝马香车,鞍笼喝道。除了大九卿以上官员可以乘轿进入午门广场这重门深禁之地,余下官员一律落轿于金水桥外,步行进入端门。
一入酉时,大家瞧见一长列锦衣绣鞯、张金戟玉的仪仗簇拥三乘大轿抬过金水桥。所有人都认识,打头的正是张居正的大轿,另两乘大轿,一乘里坐着他的母亲赵太夫人,另一乘坐着他的夫人王氏。三乘大轿一抵达,本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午门广场,刹那间静得像是一个人都没有。张居正在午门前下轿,所有官员都避之甚远,只有鸿胪寺传奉官跪下迎接。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与夫人在五凤楼前下轿,早有一帮太监在那里候着,将她们搀上楼去。
张居正一上得午门城楼,先到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巴结的笑容,纷纷挤上前来和他行揖见之礼,楼上的秩序顿时有点混乱。正在张居正一一答礼寒暄之际,猛听得广场上九声炮响,旋即听到一名太监高声喊道:
“太后、皇上驾到——”
声音才落,便听得楼梯上杂沓的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朱翊钧身穿簇新的衮龙袍,在冯保、张宏、张鲸等一大帮太监的簇拥下,已是满面春风上得楼来。楼面上所有的人,包括朱翊钧的外公武清伯李伟,都一起跪了下去。
在黑压压一大片跪着的王公大臣中,朱翊钧首先看到了张居正,他慌忙快走几步到了张居正面前,亲手将他搀起,然后才说了一声:
“众卿平身!”
朱翊钧在冯保的引领下坐到了特为他准备的御榻之上,各位跪着的王公大臣也纷纷谢恩爬起来坐上事先安排好了的位置。皇上左边的锦缎太师椅是张居正的座位,右边坐的是英国公张溶,紧挨着张溶的才是武清伯李伟。张居正身边一溜儿坐着的是内阁辅臣张四维和申时行以及六部九卿。内辅辅臣本来还有一位马自强,他在万历六年秋天吕调阳死后不到一个月也因病去世,自此再没有增加新的阁臣。众位臣工坐定,五楹的楼面挤得满当当的,朱翊钧把身子侧向张居正,恭敬地问:
“先生何时到的?”
“只比皇上先到了一小会儿。”张居正答。
“听冯公公讲,今年的鳌山灯会布置得好,花样翻新,超过了往年。”
朱翊钧显得很兴奋。张居正看了看垂在大门两旁楹柱上的两串制作精巧的宝莲灯,也很高兴地答道:
“听说东华门外灯市口的灯会也热闹非凡,皇上与百官万民同乐,天下无不欢欣。”
说话间,又听得一名太监跑到楼前倚着栏杆,朝广场上锐声高喊:
“开灯——”
刹那间,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本来黑咕隆咚的广场,须臾间火树嶙峋星开万井。朱翊钧与王公大臣们一起拥到栏杆前观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间那一座气势磅礴的鳌山灯。灯山高七层,最上一层直与两座城楼比肩。这灯山珠光宝气,闪闪熠熠,吐翠旋玑,镂金镌玉,五彩灯焰炫迷了所有人的眼睛。这灯山大得让人咋舌,且自下而上有路可通,身入其中,在层层叠叠千影万影灯光下,自有登临天市畅沐霞光的感觉。
在鳌山灯的两旁,是两条香风如梦银花如幻的灯街,它们曲折逶迤,犹如两条光芒四射的银河。河中的浪花,便是数不清的花灯、鸟灯、兽灯、虫灯、游鱼灯、走马灯;料丝夹画灯、绉纱堆墨灯、明角皮纸灯、金线麦秸灯;含珠腾龙灯、吐火麒麟灯、八仙过海灯、十二生肖灯;杭州皮绢灯、滇南彩漆灯、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数百种形态迥异各展风采的花灯,直叫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这两条灯街,入口处都有招牌。左边灯街口子上,五盏八角玲珑宫灯上各写了一个大字,合起来是“九曲黄河灯”。顾名思义,这条灯街很长,犹如九曲黄河。一入街中,便设有多处藩篱,彩灯巧布,人入其中,往往转晕了找不到出口。右边灯街入口处,吊了七盏走马宫灯,上面书写的字儿是“二十四番花信灯”。在万历六年的鳌山灯会中,就扎饰了“九曲黄河灯”,朱翊钧还曾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若不是管灯的火者领路,他恐怕在里面转悠一晚上也出不来。今夜里,朱翊钧还想进去一试,他就不信自己没有本事走出来。但是,右边的这个“二十四番花信灯”却是万历六年那次灯会中没有的,朱翊钧喊来冯保,好奇地说:
“二十四番花信灯,是个啥含义?”
冯保笑着答:“这是老奴的一个主意。古人道春天是二十四番花信至,三千世界露华浓。咱就想,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春景儿搬到鳌山灯会上。”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朱翊钧赞赏道,“二十四番花信,究竟是怎样一个说法?”
“这个嘛,”冯保指着张居正身边站着的申时行,笑道,“老奴是讨教申先生才知道的,让申先生直接告诉万岁爷。”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二年的状元,在翰林院待了很多年,是有名的才子,张居正一直器重他,把他定为朱翊钧的六名讲臣之一。但他深沉练达,为人做事从不张扬,在这种众目睽睽的大场面中,他从来都是甘在人后三缄其口。这会儿冯保点了他的名,情知躲不过,只得挤上前来言道:
“启禀皇上,这二十四番花信灯,乃与节令对应。我们常言气候二字,气指的是一年二十四节气;候,便是气中的日程。一气是十五天,一候是五天,每一气中含有三候。二十四番花信,指的是从小寒到谷雨这四个月。这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一候中,都有一种花作为风信对应,昭示节令的推移与变化。”
“原来是这样。”朱翊钧觉得很新鲜,便饶有兴趣地对申时行说:“二十四番花信,你现在一样一样给朕仔细道来。”
申时行习惯地看了看张居正,见张居正也正满脸微笑地看着他,便略自沉吟了一下,答道:
“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之间,为小寒降临之日。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古人言梅花报春,就因为它是二十四番花信中的第一名。小寒之后是大寒,大寒第一候是瑞香、第二候是兰花、第三候是山矾;接下来是立春一令中的三候,第一候是迎春、第二候樱桃、第三候望春;立春之后是雨水,第一候是菜花、第二候是杏花、第三候是李花;尔后是惊蛰三候,第一候是桃花、第二候是棠棣、第三候是蔷薇;惊蛰过了是春分,第一候是海棠、第二候是梨花、第三候是木兰;再说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第一候是牡丹、第二候是荼蘼、第三候是楝花,过了楝花风信,节令就到了立夏。”
朱翊钧神情专注听完申时行的讲述,猛然看到簇拥在他周围的王公大臣一个个支着耳朵听他们谈话,这才霍然醒悟到今晚上不是开经筵而是看花灯,忙招呼冯保安排大家各处赏灯去。看到大臣们哄地散去,冯保又道:
“万岁爷,二十四番花信灯,每一种花都扎了十盏样式不同的灯,那条街上一共有花灯二百四十盏,每一盏灯上都贴了一首灯谜。”
“灯谜?好哇,大伴,你陪朕猜灯谜去!”朱翊钧一下子兴奋起来,接着又对身边的张居正言道,“张先生,咱们一块儿去猜一猜灯谜,好吗?”
“好!”张居正难得这么开心。
三人遂一起下楼,才走了两步,朱翊钧似乎记起了什么,又停下脚步四下里巡视,看到武清伯李伟正在楼堂角落里坐着,一边吃着果点,一边与辅臣张四维说着悄悄话儿,遂又吩咐贴身内侍:
“周通,你去把武清伯喊来,让他老人家随咱们一起下楼,去看二十四番花信灯。”
朱翊钧一行下楼来到二十四番花信灯的入口处,只见两宫太后和王皇后几个也正袅袅婷婷朝这里走来,朱翊钧迎前一步喊道:
“母后,朕邀了张先生来猜灯谜。”
“好呀,看有什么灯谜能把张先生难住。”李太后抿嘴儿一笑言道。她一眼瞥见夹在人缝儿中的父亲,便朝他微微一揖,问道,“家中春节过得可好?”
“好。”武清伯李伟忽然显得拘谨,憨笑道,“好闺女,今年的鳌山灯,让你爹开了眼界。”
“钧儿登极十年,咱想该庆祝一番,亏得张先生和冯公公尽心尽意,这灯会才如此辉煌。”
“这要花多少钱哪!”李伟摸了摸身旁一根包了金箔的灯柱大发感慨。
“瞧你说这话,还是乡下的李老倌。”李太后说着咯咯咯地笑起来。
冯保凑趣儿言道:“武清伯,您是担心万岁爷花不起钱是不是?如今的万岁爷,可不是你女婿隆庆皇帝爷那时的景象。现在,万岁爷大钱不动,就是扫扫箱子角儿,这样的鳌山灯会,一个月办一次,也还绰绰有余。”
一说到钱,朱翊钧就敏感地看了看张居正,见这位师相望着头顶上的宫灯出神,似乎别有所思,便打断众人的谈话,带头走进了二十四番花信灯的灯街。
一入口,便是璀璨夺目的梅花灯阵,打头的第一盏灯,高约八尺,绉纱扎就的五瓣腊梅,通体透明。花蕊间插着一个精致的黄绫绢轴,冯保命守灯的小火者取下,恭恭敬敬送到朱翊钧手中,朱翊钧抖开一看,上面是一首诗:
闯关踏隘气吞吴,
驰向中原拜洛书。
尽载英雄朝帝阙,
忠心岂肯玉龙孤。
诗下面还有三个工整小字:打一字。
“啊,原来这是个字谜。”朱翊钧立马儿来了兴趣,将诗轴反复看了几遍,问道,“这是字谜吗?”
“肯定是。”冯保答。
“这个字谜毫无踪迹可寻,这是谁出的?”
“是翰林院里的词臣,这里头的二百四十个灯谜,都是他们编出来的。”
朱翊钧拿着诗轴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出头绪,便把诗轴朝灯下值勤的太监手中一塞,说道:
“这个难猜,走,咱们往前看去。”
李太后就站在儿子身边,见他要走,连忙喊住他,说道:
“钧儿,这是第一个灯谜,你非猜出来不可。”
“为何?”朱翊钧瞪大了眼睛。
“既然摆在第一,肯定是个吉兆,你这一走,好兆头不就没有了?”李太后笑着说。
一说到钱,朱翊钧就敏感地看了看张居正,见这位师相望着头顶上的宫灯出神,似乎别有所思,便打断众人的谈话,带头走进了二十四番花信灯的灯街。
朱翊钧不敢违抗母命,只得重新拿起诗轴,但仍看不出奥妙,遂指着冯保说:
“大伴,你说,这是个啥字儿?”
冯保笑着答:“这二百四十个灯谜的谜底儿,老奴都已知晓,咱若说出来,岂不是作弊?”
“张先生呢,你知道谜底吗?”
“臣不知道。”张居正回答。
“那你猜猜。”
打一看到诗轴,张居正就开始琢磨,这会儿从容答道:“这个字谜,若从字画构架上去寻思,肯定如坠五里雾中,这是一个会意的字谜。”
“会意?那它是什么字?”
>
转眼间就到了万历十年的元宵节。为了庆祝朱翊钧登极十年,李太后颁下懿旨,要在紫禁城内举办声势浩大的鳌山灯会。
却说皇城里的鳌山灯会本是一年一度的常例,其规模的大小并无定制,全凭皇上的嗜好和年成收入的好坏来决定。嘉靖年代晚期,因世宗皇帝笃信斋醮,为了开炉炼丹的方便,他竟搬出乾清宫另觅地方住下,不要说大臣,就是皇后嫔妃也不肯见面。因此,本是后宫同乐君臣同赏的鳌山灯会,就被他生生地免掉了。到了隆庆年代,因国库空虚财力不济,穆宗皇帝虽有心操办赏灯乐事,终因银根吃紧而不能大肆铺张。规制一小,看起来也就没啥意思,于是忽办忽停,终不能提起兴趣。朱翊钧登极后的第一年,喜欢热闹的李太后便有意恢复鳌山灯会,但张居正认为财政拮据,皇上应带头节俭,力谏不可,李太后只得依他。一直到万历六年,朝廷入不敷出的状况得以扭转,太仓积银渐多,皇城里才举办了万历纪年以来的第一次灯会。自那之后又停了几年。到了今年,这个凸现太平盛世检阅朝廷实力的鳌山灯会才得以梅开二度。
民间的灯会往往在正月初八就开始,历时十天结束。但皇城的灯会,总会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翻了酉时牌后准点开始,歇会的日子同民间灯节一样,都是正月十八。
却说元宵节这天晚上,大约申末时分,天色尚未完全黑尽,但高大巍峨的午门城楼以及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是华灯初上一片璀璨。远远看去,但见星球莲炬火喷梨花、飞丹流紫锦簇花围,灯楹灯柱、灯檐灯梁,灯其檐灯其壁、灯其帘灯其饰,两座城楼耸在半空,恍若天上宫阙水晶世界。在京的公侯世家皇亲国戚以及内阁辅臣六部九卿,还有翰林院六科廊等品秩虽低却清荣高贵的词臣言官,都获准登上午门城楼陪侍皇上观灯。他们的夫人女眷也都穿了诰服,被邀至五凤楼,陪两宫太后及王皇后欣赏鳌山灯火。另外,挨着午门城墙,还搭建了一长溜临时看台,专门安置所有六品以上前来赏灯的京官。这是多年都没有的盛事,因此,一过未时,受到邀请的官员便络绎不绝赶来这里。一时间,东西长安街上宝马香车,鞍笼喝道。除了大九卿以上官员可以乘轿进入午门广场这重门深禁之地,余下官员一律落轿于金水桥外,步行进入端门。
一入酉时,大家瞧见一长列锦衣绣鞯、张金戟玉的仪仗簇拥三乘大轿抬过金水桥。所有人都认识,打头的正是张居正的大轿,另两乘大轿,一乘里坐着他的母亲赵太夫人,另一乘坐着他的夫人王氏。三乘大轿一抵达,本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午门广场,刹那间静得像是一个人都没有。张居正在午门前下轿,所有官员都避之甚远,只有鸿胪寺传奉官跪下迎接。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与夫人在五凤楼前下轿,早有一帮太监在那里候着,将她们搀上楼去。
张居正一上得午门城楼,先到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巴结的笑容,纷纷挤上前来和他行揖见之礼,楼上的秩序顿时有点混乱。正在张居正一一答礼寒暄之际,猛听得广场上九声炮响,旋即听到一名太监高声喊道:
“太后、皇上驾到——”
声音才落,便听得楼梯上杂沓的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朱翊钧身穿簇新的衮龙袍,在冯保、张宏、张鲸等一大帮太监的簇拥下,已是满面春风上得楼来。楼面上所有的人,包括朱翊钧的外公武清伯李伟,都一起跪了下去。
在黑压压一大片跪着的王公大臣中,朱翊钧首先看到了张居正,他慌忙快走几步到了张居正面前,亲手将他搀起,然后才说了一声:
“众卿平身!”
朱翊钧在冯保的引领下坐到了特为他准备的御榻之上,各位跪着的王公大臣也纷纷谢恩爬起来坐上事先安排好了的位置。皇上左边的锦缎太师椅是张居正的座位,右边坐的是英国公张溶,紧挨着张溶的才是武清伯李伟。张居正身边一溜儿坐着的是内阁辅臣张四维和申时行以及六部九卿。内辅辅臣本来还有一位马自强,他在万历六年秋天吕调阳死后不到一个月也因病去世,自此再没有增加新的阁臣。众位臣工坐定,五楹的楼面挤得满当当的,朱翊钧把身子侧向张居正,恭敬地问:
“先生何时到的?”
“只比皇上先到了一小会儿。”张居正答。
“听冯公公讲,今年的鳌山灯会布置得好,花样翻新,超过了往年。”
朱翊钧显得很兴奋。张居正看了看垂在大门两旁楹柱上的两串制作精巧的宝莲灯,也很高兴地答道:
“听说东华门外灯市口的灯会也热闹非凡,皇上与百官万民同乐,天下无不欢欣。”
说话间,又听得一名太监跑到楼前倚着栏杆,朝广场上锐声高喊:
“开灯——”
刹那间,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本来黑咕隆咚的广场,须臾间火树嶙峋星开万井。朱翊钧与王公大臣们一起拥到栏杆前观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间那一座气势磅礴的鳌山灯。灯山高七层,最上一层直与两座城楼比肩。这灯山珠光宝气,闪闪熠熠,吐翠旋玑,镂金镌玉,五彩灯焰炫迷了所有人的眼睛。这灯山大得让人咋舌,且自下而上有路可通,身入其中,在层层叠叠千影万影灯光下,自有登临天市畅沐霞光的感觉。
在鳌山灯的两旁,是两条香风如梦银花如幻的灯街,它们曲折逶迤,犹如两条光芒四射的银河。河中的浪花,便是数不清的花灯、鸟灯、兽灯、虫灯、游鱼灯、走马灯;料丝夹画灯、绉纱堆墨灯、明角皮纸灯、金线麦秸灯;含珠腾龙灯、吐火麒麟灯、八仙过海灯、十二生肖灯;杭州皮绢灯、滇南彩漆灯、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数百种形态迥异各展风采的花灯,直叫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这两条灯街,入口处都有招牌。左边灯街口子上,五盏八角玲珑宫灯上各写了一个大字,合起来是“九曲黄河灯”。顾名思义,这条灯街很长,犹如九曲黄河。一入街中,便设有多处藩篱,彩灯巧布,人入其中,往往转晕了找不到出口。右边灯街入口处,吊了七盏走马宫灯,上面书写的字儿是“二十四番花信灯”。在万历六年的鳌山灯会中,就扎饰了“九曲黄河灯”,朱翊钧还曾兴致勃勃地走了进去,若不是管灯的火者领路,他恐怕在里面转悠一晚上也出不来。今夜里,朱翊钧还想进去一试,他就不信自己没有本事走出来。但是,右边的这个“二十四番花信灯”却是万历六年那次灯会中没有的,朱翊钧喊来冯保,好奇地说:
“二十四番花信灯,是个啥含义?”
冯保笑着答:“这是老奴的一个主意。古人道春天是二十四番花信至,三千世界露华浓。咱就想,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春景儿搬到鳌山灯会上。”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朱翊钧赞赏道,“二十四番花信,究竟是怎样一个说法?”
“这个嘛,”冯保指着张居正身边站着的申时行,笑道,“老奴是讨教申先生才知道的,让申先生直接告诉万岁爷。”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二年的状元,在翰林院待了很多年,是有名的才子,张居正一直器重他,把他定为朱翊钧的六名讲臣之一。但他深沉练达,为人做事从不张扬,在这种众目睽睽的大场面中,他从来都是甘在人后三缄其口。这会儿冯保点了他的名,情知躲不过,只得挤上前来言道:
“启禀皇上,这二十四番花信灯,乃与节令对应。我们常言气候二字,气指的是一年二十四节气;候,便是气中的日程。一气是十五天,一候是五天,每一气中含有三候。二十四番花信,指的是从小寒到谷雨这四个月。这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一候中,都有一种花作为风信对应,昭示节令的推移与变化。”
“原来是这样。”朱翊钧觉得很新鲜,便饶有兴趣地对申时行说:“二十四番花信,你现在一样一样给朕仔细道来。”
申时行习惯地看了看张居正,见张居正也正满脸微笑地看着他,便略自沉吟了一下,答道:
“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之间,为小寒降临之日。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古人言梅花报春,就因为它是二十四番花信中的第一名。小寒之后是大寒,大寒第一候是瑞香、第二候是兰花、第三候是山矾;接下来是立春一令中的三候,第一候是迎春、第二候樱桃、第三候望春;立春之后是雨水,第一候是菜花、第二候是杏花、第三候是李花;尔后是惊蛰三候,第一候是桃花、第二候是棠棣、第三候是蔷薇;惊蛰过了是春分,第一候是海棠、第二候是梨花、第三候是木兰;再说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最后一个节气是谷雨,第一候是牡丹、第二候是荼蘼、第三候是楝花,过了楝花风信,节令就到了立夏。”
朱翊钧神情专注听完申时行的讲述,猛然看到簇拥在他周围的王公大臣一个个支着耳朵听他们谈话,这才霍然醒悟到今晚上不是开经筵而是看花灯,忙招呼冯保安排大家各处赏灯去。看到大臣们哄地散去,冯保又道:
“万岁爷,二十四番花信灯,每一种花都扎了十盏样式不同的灯,那条街上一共有花灯二百四十盏,每一盏灯上都贴了一首灯谜。”
“灯谜?好哇,大伴,你陪朕猜灯谜去!”朱翊钧一下子兴奋起来,接着又对身边的张居正言道,“张先生,咱们一块儿去猜一猜灯谜,好吗?”
“好!”张居正难得这么开心。
三人遂一起下楼,才走了两步,朱翊钧似乎记起了什么,又停下脚步四下里巡视,看到武清伯李伟正在楼堂角落里坐着,一边吃着果点,一边与辅臣张四维说着悄悄话儿,遂又吩咐贴身内侍:
“周通,你去把武清伯喊来,让他老人家随咱们一起下楼,去看二十四番花信灯。”
朱翊钧一行下楼来到二十四番花信灯的入口处,只见两宫太后和王皇后几个也正袅袅婷婷朝这里走来,朱翊钧迎前一步喊道:
“母后,朕邀了张先生来猜灯谜。”
“好呀,看有什么灯谜能把张先生难住。”李太后抿嘴儿一笑言道。她一眼瞥见夹在人缝儿中的父亲,便朝他微微一揖,问道,“家中春节过得可好?”
“好。”武清伯李伟忽然显得拘谨,憨笑道,“好闺女,今年的鳌山灯,让你爹开了眼界。”
“钧儿登极十年,咱想该庆祝一番,亏得张先生和冯公公尽心尽意,这灯会才如此辉煌。”
“这要花多少钱哪!”李伟摸了摸身旁一根包了金箔的灯柱大发感慨。
“瞧你说这话,还是乡下的李老倌。”李太后说着咯咯咯地笑起来。
冯保凑趣儿言道:“武清伯,您是担心万岁爷花不起钱是不是?如今的万岁爷,可不是你女婿隆庆皇帝爷那时的景象。现在,万岁爷大钱不动,就是扫扫箱子角儿,这样的鳌山灯会,一个月办一次,也还绰绰有余。”
一说到钱,朱翊钧就敏感地看了看张居正,见这位师相望着头顶上的宫灯出神,似乎别有所思,便打断众人的谈话,带头走进了二十四番花信灯的灯街。
一入口,便是璀璨夺目的梅花灯阵,打头的第一盏灯,高约八尺,绉纱扎就的五瓣腊梅,通体透明。花蕊间插着一个精致的黄绫绢轴,冯保命守灯的小火者取下,恭恭敬敬送到朱翊钧手中,朱翊钧抖开一看,上面是一首诗:
闯关踏隘气吞吴,
驰向中原拜洛书。
尽载英雄朝帝阙,
忠心岂肯玉龙孤。
诗下面还有三个工整小字:打一字。
“啊,原来这是个字谜。”朱翊钧立马儿来了兴趣,将诗轴反复看了几遍,问道,“这是字谜吗?”
“肯定是。”冯保答。
“这个字谜毫无踪迹可寻,这是谁出的?”
“是翰林院里的词臣,这里头的二百四十个灯谜,都是他们编出来的。”
朱翊钧拿着诗轴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出头绪,便把诗轴朝灯下值勤的太监手中一塞,说道:
“这个难猜,走,咱们往前看去。”
李太后就站在儿子身边,见他要走,连忙喊住他,说道:
“钧儿,这是第一个灯谜,你非猜出来不可。”
“为何?”朱翊钧瞪大了眼睛。
“既然摆在第一,肯定是个吉兆,你这一走,好兆头不就没有了?”李太后笑着说。
一说到钱,朱翊钧就敏感地看了看张居正,见这位师相望着头顶上的宫灯出神,似乎别有所思,便打断众人的谈话,带头走进了二十四番花信灯的灯街。
朱翊钧不敢违抗母命,只得重新拿起诗轴,但仍看不出奥妙,遂指着冯保说:
“大伴,你说,这是个啥字儿?”
冯保笑着答:“这二百四十个灯谜的谜底儿,老奴都已知晓,咱若说出来,岂不是作弊?”
“张先生呢,你知道谜底吗?”
“臣不知道。”张居正回答。
“那你猜猜。”
打一看到诗轴,张居正就开始琢磨,这会儿从容答道:“这个字谜,若从字画构架上去寻思,肯定如坠五里雾中,这是一个会意的字谜。”
“会意?那它是什么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