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张居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机会便抽身而去,只给书办留了个口信。张居正头几天就得知金学曾要回家守制的消息,就想着单独会见他一次,以示抚慰。今日散班之后,听说金学曾明日就要离京,吃罢晚饭便乘轿寻到金学曾家里,此时见金学曾下跪,连忙说道:
“又不是在衙门,何必这么拘礼,都快起来。”
张居正说着,摘了身上披着的灰鼠皮锦缎衬里的斗篷,交给护卫班头李可拿着,他自己拖了一把椅子在火盆边落座,看了看瑟缩站在一旁的李顺,问金学曾:
“这位是谁?”
金学曾答:“他叫李顺,是南阳府同知。”
“哦,我知道了,”张居正拍了拍身边的杌子,示意李顺坐下,亲切说道,“你在远安当县令时,曾给皇上上了一道本子,言一个县衙每年要征召多少民夫供役,每位民夫差值几何,这笔银子从哪儿开销,账算得清楚明白。更难得的是,你指出供役太过靡费。这些供役费用都由本县百姓均摊,多用一名夫役,就给老百姓多增加一份负担,因此希望能减少县衙夫役数额。记得我替皇上拟票准了你的奏本,额定了全国各地县衙的差役数量。减轻百姓负担,你做了一件实事。”
见首辅说起往事如数家珍,对他这一点儿芝麻豆大的事记得如此清楚,李顺心下感动,言道:“那还是万历四年的事,多谢首辅还记在心里。”
“怎不记得,你是万历三年从全国七万掾吏中挑选晋升的十名县令之一。”张居正言道,“这十名知县,都在任上做出了政绩,除一名县令回家丁忧守制,一位病死,余下八名都已升迁,你现任南阳府同知,是不是?”
“是的。”
“这次来京,是因你在南阳清丈田亩有功,皇上要陛见,还要褒奖赐宴。你何时到京的?”
“今日下午。”
“你一来就跑来看望金学曾,你知道他要回原籍守制了?”
“不知道,咱是碰上的。”李顺觉得自己不便待在这里,便知趣地说,“首辅大人,卑职不知您大驾光临,留在金侍郎家中已是唐突,现在请容卑职告辞。”
“走什么,不谷来看金学曾,也只是想在他离京之前谈淡心,你何不留下来一起聊聊。”
张居正一改平日威严,而是自降身份纡尊屈贵来与下官接谈。对这非常的礼遇,金学曾既惊诧又感激。他向李顺使了一个眼色,言道:
“李大人,你方才不是夸赞首辅功在社稷,是伊尹再世吗,怎么见了首辅,反倒扭捏不安呢?”
李顺揣摩金学曾说这话是暗示他不要胡言乱语,连忙欠了欠身子,佯笑道:
“咱说过,咱是乡巴佬,不懂礼仪。”
“不谷听金学曾说过你为了拒纳贿赂,不得不回家下跪顶灯台。觐见皇上的时候,可不要忘了讲讲这件事情。”张居正说着大笑起来。又道,“官员里头,像你这样廉洁奉公严于自律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其实也不少,”李顺答道,“这位金大人就是一个。”
“是啊,”张居正抬眼看了看四壁萧然空空荡荡的堂屋,疑惑地问,“学曾,你一直住在这里?”
“是的。”
“家眷呢?”
“在老家没有带来。”
张居正虽然欣赏金学曾,但仅限于衙门公事,私下从未过从。今天第一次到金学曾家,亲眼所见感触良多,叹道:
“京城里头的三品侍郎,若论门庭冷落,你恐怕是独一无二了。”
“人各有志,卑职喜欢过这种生活。”别看金学曾心气儿高,平常人不放在眼里,但在张居正面前却显得局促。这会儿他搓着双手说,“首辅大人冒着寒冷光临寒舍,卑职不能好好接待,还望首辅海涵。”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张居正一笑,旋即扭过头去对侍立一旁的李可说道,“把给金大人的礼物拿出来。”
李可遵命,朝外头喊了一声,只见两名张府家丁抬了一个礼盒进来,李可将一张礼单递给金学曾,上面写道:
纹银五十两,纻丝两表里
豹皮囊藏御墨一匣
赋赠故人诗立轴一幅
金学曾捧着礼单,心里头顿时倒海翻江。他久居京城,从未听说张居正给人送过礼物,今日的举动真是破天荒。金学曾受宠若惊,仓促间不知道是该致谢呢还是该拒却。张居正大约看出了金学曾的矛盾心情,说道:
“纹银五十两,是不谷敬献给令慈大人的吊唁之资;纻丝两表里是宫中御制,往日皇上赐给我的,现转赠给你,是要你睹物思君,不忘皇上恩德;豹皮囊中的藏墨,也是宫中御藏。传说用豹皮囊藏墨,久之可使墨色鲜亮润厚。不谷知道你一向有吟诗作赋的爱好,三年守制,时间也不短,正好磨墨赋诗。还有这幅立轴,抄了一首不谷昔日送故友回浙江老家的诗,现转送给你。诗中惜别之情,与今夜之境遇,庶几近之。”
张居正说罢,命李可从礼盒中取出立轴展开,他小声吟哦起来:
幽人结屋东华头,
郁郁松阴四壁秋。
一点浮云向天外,
片帆风影挂江流。
广陵新调惊玄鹤,
渭水长竿钓白鸥。
归去不堪千里道,
山阴夜雪满孤舟。
张居正刚刚吟完,金学曾已是热泪盈眶,他听出诗中充满一股凄恻之情。以首辅目下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博大胸襟,他断不会如此伤感,难道他已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危险,抑或在颐指气使一言九鼎的威权下面,还隐藏着那种四顾茫茫无人可托的孤臣心境?金学曾不敢往下细想。不管怎么说,他与张居正毕竟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这首诗让他敏感地察觉到,首辅对他此次离京,不仅仅是惜别,甚至已流露出永别的情绪。诗中所言“广陵新调”,显然指的是魏晋名土嵇康临死前弹奏的《广陵散》,而“渭水长竿”则是借用姜太公遇到周文王之前,在渭水旁钓鱼自乐的故事。两个典故,一个是不见容于俗世,一个是怀才不遇。常言道,伤心的耳朵怕闻哀事,这样难以言喻的不祥之音,怎不令他黯然神伤!
“首辅大人,你对卑职的知遇之恩,卑职没齿难忘,”金学曾哽咽着说,“只是卑职明日离京之后,从此关山远隔,再没有机会在首辅的麾下效命了。”
“学曾,你怎能如此悲哀。三年时间一晃即过,届时你还要回来担当重任。”
“是啊,金大人,”李顺这时插进来说话,两人惜别的场面,也让他激动不已,“首辅推行的万历新政,怎么能没有你这一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臣!”
“首辅大人执政九年来,呕心沥血旰食宵衣,如今全国田亩清丈完毕,‘一条鞭’法也已实施,新政上了轨道,像卑职这个马前卒,多一个少一个已无所谓了。”
金学曾的话虽然诚恳,却不中听。张居正盯了金学曾一眼,也不反驳,只是宕开话头言道:
“唐太宗与侍臣谈治国方略时,曾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病人似觉痊愈,其实还得调治养护。此时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天下稍安,尤须兢慎,倘若一见太平之象就骄逸起来,必至丧败无疑。今天下安危,虽然系之于皇上,但我辈大臣,却是皇上的耳目股肱,富国强兵,还有赖于我辈同心协力。不要以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做臣子的就可以不尽肝膈。这等于是居安忘危,处治忘乱。学曾,此中道理,你可要三思啊!”
一席话看似平常,内中却藏了霹雳电闪,金学曾仿佛被人抽了几个耳光,他脸一红,讪讪言道:
“首辅,卑职说错话了。”
“知道说错了,本辅也不怪你,”张居正说着突然猛地呛咳起来。看到金学曾急得手足无措,他又示意金学曾坐下,喘息方定,又言道,“不谷感到身体已是大不如从前,但每日处置国事,仍不敢稍有懈怠。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不谷这些时一直在思虑,要给皇上推荐一些年富力强勇于任事的循吏。可惜啊,恰在这时候,你金学曾却要丁忧回家。”
“首辅……”金学曾心里头暖烘烘的。
“若要按朝局的需要,不谷恨不能也让你夺情,但这是可想而不可为的事。当年皇上让我夺情,引起那么大一场风波。因此,不谷若是建议皇上让你夺情,等于是加害于你。”
“首辅,打从万历元年,卑职因丧父而守制三年从浙江老家回到京城,这九年来我没有回过一次家。这次丧母丁忧,卑职五内俱焚,已下定决心回去守墓三年,以略尽人子孝道。”
金学曾说着,不禁掩面而泣。张居正看着他,瘦削的双颊痉挛了一下,沉重言道:
“尽人子之孝,不谷并不阻拦你。但是,你这一走,朝廷则少了一名能办大事、办难事的能臣,不谷心里难受啊!”
张居正说得情真意切,令金学曾大受感动。想到先前与李顺私下谈论的那些对首辅不甚恭敬的话题,心中不免大生愧意。情绪一张皇,说话就语无伦次:
“首辅大人,我金学曾守制三年,再回来报答您,届时您就是要我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辞。”
“肝脑涂地?”张居正淡淡一笑,“学曾你言重了。朝局早已稳定,如今六部九卿大臣中,都可称是栋梁之才,刺儿头倒是一个都没有了。”
“这是首辅掌控有方。”
一直在旁边肃耳恭听的李顺,暗中对张居正察言观色,他觉得金学曾对首辅的判断或许有误,这时忍不住开口说道:
“首辅,卑职来自下头,天天同老百姓打交道,最知道老百姓爱什么,恨什么。”
“你说,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张居正饶有兴趣地问。
“‘一条鞭’法的施行,老百姓都拍手叫好,但也有一点……”
李顺说着,就起身去桌上拿那张弓。金学曾眼明手快,抢前一步把那张弓拿到手上,咔嚓一声折了个对断。
“你?”李顺愣了。
“这是什么?”张居正指着断弓问。
“清丈田亩用的弓。”李顺答。
“是你带来的?”
“是的。”
张居正转头问金学曾:“你为何要把它折断?”
金学曾答道:“李顺是个迂夫子,听说要觐见皇上,便想着要给皇上带个礼物。想来想去不知带什么好,就把这张弓带了来。说是想让皇上知道,太仓一年增加九百万两田赋银,天大的功劳,就在这一张小小的竹弓上头。”
“啊,这想法很好嘛,”张居正兴奋地说,“你为何要将它折了?”
“这张弓是户部颁发下去的,现库房里还堆了不少。李大人此举,岂不让人笑他村究。”
金学曾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给李顺使眼色。李顺知窍,只好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有机会便抽身而去,只给书办留了个口信。张居正头几天就得知金学曾要回家守制的消息,就想着单独会见他一次,以示抚慰。今日散班之后,听说金学曾明日就要离京,吃罢晚饭便乘轿寻到金学曾家里,此时见金学曾下跪,连忙说道:
“又不是在衙门,何必这么拘礼,都快起来。”
张居正说着,摘了身上披着的灰鼠皮锦缎衬里的斗篷,交给护卫班头李可拿着,他自己拖了一把椅子在火盆边落座,看了看瑟缩站在一旁的李顺,问金学曾:
“这位是谁?”
金学曾答:“他叫李顺,是南阳府同知。”
“哦,我知道了,”张居正拍了拍身边的杌子,示意李顺坐下,亲切说道,“你在远安当县令时,曾给皇上上了一道本子,言一个县衙每年要征召多少民夫供役,每位民夫差值几何,这笔银子从哪儿开销,账算得清楚明白。更难得的是,你指出供役太过靡费。这些供役费用都由本县百姓均摊,多用一名夫役,就给老百姓多增加一份负担,因此希望能减少县衙夫役数额。记得我替皇上拟票准了你的奏本,额定了全国各地县衙的差役数量。减轻百姓负担,你做了一件实事。”
见首辅说起往事如数家珍,对他这一点儿芝麻豆大的事记得如此清楚,李顺心下感动,言道:“那还是万历四年的事,多谢首辅还记在心里。”
“怎不记得,你是万历三年从全国七万掾吏中挑选晋升的十名县令之一。”张居正言道,“这十名知县,都在任上做出了政绩,除一名县令回家丁忧守制,一位病死,余下八名都已升迁,你现任南阳府同知,是不是?”
“是的。”
“这次来京,是因你在南阳清丈田亩有功,皇上要陛见,还要褒奖赐宴。你何时到京的?”
“今日下午。”
“你一来就跑来看望金学曾,你知道他要回原籍守制了?”
“不知道,咱是碰上的。”李顺觉得自己不便待在这里,便知趣地说,“首辅大人,卑职不知您大驾光临,留在金侍郎家中已是唐突,现在请容卑职告辞。”
“走什么,不谷来看金学曾,也只是想在他离京之前谈淡心,你何不留下来一起聊聊。”
张居正一改平日威严,而是自降身份纡尊屈贵来与下官接谈。对这非常的礼遇,金学曾既惊诧又感激。他向李顺使了一个眼色,言道:
“李大人,你方才不是夸赞首辅功在社稷,是伊尹再世吗,怎么见了首辅,反倒扭捏不安呢?”
李顺揣摩金学曾说这话是暗示他不要胡言乱语,连忙欠了欠身子,佯笑道:
“咱说过,咱是乡巴佬,不懂礼仪。”
“不谷听金学曾说过你为了拒纳贿赂,不得不回家下跪顶灯台。觐见皇上的时候,可不要忘了讲讲这件事情。”张居正说着大笑起来。又道,“官员里头,像你这样廉洁奉公严于自律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其实也不少,”李顺答道,“这位金大人就是一个。”
“是啊,”张居正抬眼看了看四壁萧然空空荡荡的堂屋,疑惑地问,“学曾,你一直住在这里?”
“是的。”
“家眷呢?”
“在老家没有带来。”
张居正虽然欣赏金学曾,但仅限于衙门公事,私下从未过从。今天第一次到金学曾家,亲眼所见感触良多,叹道:
“京城里头的三品侍郎,若论门庭冷落,你恐怕是独一无二了。”
“人各有志,卑职喜欢过这种生活。”别看金学曾心气儿高,平常人不放在眼里,但在张居正面前却显得局促。这会儿他搓着双手说,“首辅大人冒着寒冷光临寒舍,卑职不能好好接待,还望首辅海涵。”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张居正一笑,旋即扭过头去对侍立一旁的李可说道,“把给金大人的礼物拿出来。”
李可遵命,朝外头喊了一声,只见两名张府家丁抬了一个礼盒进来,李可将一张礼单递给金学曾,上面写道:
纹银五十两,纻丝两表里
豹皮囊藏御墨一匣
赋赠故人诗立轴一幅
金学曾捧着礼单,心里头顿时倒海翻江。他久居京城,从未听说张居正给人送过礼物,今日的举动真是破天荒。金学曾受宠若惊,仓促间不知道是该致谢呢还是该拒却。张居正大约看出了金学曾的矛盾心情,说道:
“纹银五十两,是不谷敬献给令慈大人的吊唁之资;纻丝两表里是宫中御制,往日皇上赐给我的,现转赠给你,是要你睹物思君,不忘皇上恩德;豹皮囊中的藏墨,也是宫中御藏。传说用豹皮囊藏墨,久之可使墨色鲜亮润厚。不谷知道你一向有吟诗作赋的爱好,三年守制,时间也不短,正好磨墨赋诗。还有这幅立轴,抄了一首不谷昔日送故友回浙江老家的诗,现转送给你。诗中惜别之情,与今夜之境遇,庶几近之。”
张居正说罢,命李可从礼盒中取出立轴展开,他小声吟哦起来:
幽人结屋东华头,
郁郁松阴四壁秋。
一点浮云向天外,
片帆风影挂江流。
广陵新调惊玄鹤,
渭水长竿钓白鸥。
归去不堪千里道,
山阴夜雪满孤舟。
张居正刚刚吟完,金学曾已是热泪盈眶,他听出诗中充满一股凄恻之情。以首辅目下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博大胸襟,他断不会如此伤感,难道他已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危险,抑或在颐指气使一言九鼎的威权下面,还隐藏着那种四顾茫茫无人可托的孤臣心境?金学曾不敢往下细想。不管怎么说,他与张居正毕竟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这首诗让他敏感地察觉到,首辅对他此次离京,不仅仅是惜别,甚至已流露出永别的情绪。诗中所言“广陵新调”,显然指的是魏晋名土嵇康临死前弹奏的《广陵散》,而“渭水长竿”则是借用姜太公遇到周文王之前,在渭水旁钓鱼自乐的故事。两个典故,一个是不见容于俗世,一个是怀才不遇。常言道,伤心的耳朵怕闻哀事,这样难以言喻的不祥之音,怎不令他黯然神伤!
“首辅大人,你对卑职的知遇之恩,卑职没齿难忘,”金学曾哽咽着说,“只是卑职明日离京之后,从此关山远隔,再没有机会在首辅的麾下效命了。”
“学曾,你怎能如此悲哀。三年时间一晃即过,届时你还要回来担当重任。”
“是啊,金大人,”李顺这时插进来说话,两人惜别的场面,也让他激动不已,“首辅推行的万历新政,怎么能没有你这一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臣!”
“首辅大人执政九年来,呕心沥血旰食宵衣,如今全国田亩清丈完毕,‘一条鞭’法也已实施,新政上了轨道,像卑职这个马前卒,多一个少一个已无所谓了。”
金学曾的话虽然诚恳,却不中听。张居正盯了金学曾一眼,也不反驳,只是宕开话头言道:
“唐太宗与侍臣谈治国方略时,曾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病人似觉痊愈,其实还得调治养护。此时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天下稍安,尤须兢慎,倘若一见太平之象就骄逸起来,必至丧败无疑。今天下安危,虽然系之于皇上,但我辈大臣,却是皇上的耳目股肱,富国强兵,还有赖于我辈同心协力。不要以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做臣子的就可以不尽肝膈。这等于是居安忘危,处治忘乱。学曾,此中道理,你可要三思啊!”
一席话看似平常,内中却藏了霹雳电闪,金学曾仿佛被人抽了几个耳光,他脸一红,讪讪言道:
“首辅,卑职说错话了。”
“知道说错了,本辅也不怪你,”张居正说着突然猛地呛咳起来。看到金学曾急得手足无措,他又示意金学曾坐下,喘息方定,又言道,“不谷感到身体已是大不如从前,但每日处置国事,仍不敢稍有懈怠。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不谷这些时一直在思虑,要给皇上推荐一些年富力强勇于任事的循吏。可惜啊,恰在这时候,你金学曾却要丁忧回家。”
“首辅……”金学曾心里头暖烘烘的。
“若要按朝局的需要,不谷恨不能也让你夺情,但这是可想而不可为的事。当年皇上让我夺情,引起那么大一场风波。因此,不谷若是建议皇上让你夺情,等于是加害于你。”
“首辅,打从万历元年,卑职因丧父而守制三年从浙江老家回到京城,这九年来我没有回过一次家。这次丧母丁忧,卑职五内俱焚,已下定决心回去守墓三年,以略尽人子孝道。”
金学曾说着,不禁掩面而泣。张居正看着他,瘦削的双颊痉挛了一下,沉重言道:
“尽人子之孝,不谷并不阻拦你。但是,你这一走,朝廷则少了一名能办大事、办难事的能臣,不谷心里难受啊!”
张居正说得情真意切,令金学曾大受感动。想到先前与李顺私下谈论的那些对首辅不甚恭敬的话题,心中不免大生愧意。情绪一张皇,说话就语无伦次:
“首辅大人,我金学曾守制三年,再回来报答您,届时您就是要我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辞。”
“肝脑涂地?”张居正淡淡一笑,“学曾你言重了。朝局早已稳定,如今六部九卿大臣中,都可称是栋梁之才,刺儿头倒是一个都没有了。”
“这是首辅掌控有方。”
一直在旁边肃耳恭听的李顺,暗中对张居正察言观色,他觉得金学曾对首辅的判断或许有误,这时忍不住开口说道:
“首辅,卑职来自下头,天天同老百姓打交道,最知道老百姓爱什么,恨什么。”
“你说,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张居正饶有兴趣地问。
“‘一条鞭’法的施行,老百姓都拍手叫好,但也有一点……”
李顺说着,就起身去桌上拿那张弓。金学曾眼明手快,抢前一步把那张弓拿到手上,咔嚓一声折了个对断。
“你?”李顺愣了。
“这是什么?”张居正指着断弓问。
“清丈田亩用的弓。”李顺答。
“是你带来的?”
“是的。”
张居正转头问金学曾:“你为何要把它折断?”
金学曾答道:“李顺是个迂夫子,听说要觐见皇上,便想着要给皇上带个礼物。想来想去不知带什么好,就把这张弓带了来。说是想让皇上知道,太仓一年增加九百万两田赋银,天大的功劳,就在这一张小小的竹弓上头。”
“啊,这想法很好嘛,”张居正兴奋地说,“你为何要将它折了?”
“这张弓是户部颁发下去的,现库房里还堆了不少。李大人此举,岂不让人笑他村究。”
金学曾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给李顺使眼色。李顺知窍,只好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