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www.qingdouxsw.com,张居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与王国光见面后的第三天,在张居正的授意下,兵科给事中光懋给皇上递了奏本,详述了辽东大捷的真相,揭露辽东总兵李成梁和戎政总督张学颜串通李如松杀降冒功的黑幕。南边武昌城的学潮风波刚刚平息,山海关外的北地边城又爆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丑闻。北京城中的大小臣工,有机会知晓这一消息的,顿时都产生了“多事之秋”的感觉。凡与此事有牵连的官员,心里头都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收到光懋奏本的当天下午,万历皇帝朱翊钧就在云台紧急召见了张居正。当张居正行过陛见之礼刚刚落座,朱翊钧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张先生,光懋奏本中所言之事,究竟是真是假?”
“应该是真的。”
“光懋怎么得知真相?”
“是下臣差他前往辽东秘密查访的。”
“啊,这么说来,首先是你张先生对辽东大捷一事起了疑惑之心?”
“是的。”
张居正坦诚以答。朱翊钧默然良久,方又蹙眉问道:“张先生是什么时候觉得这里头有诈?”
朱翊钧这个问题问得刁钻。张居正心下忖道:“若直言相告说是高拱提醒,皇上肯定因人废言,不但不会下旨纠处,甚至还会反其意而行之,将调查者光懋给予严惩。若隐去高拱一节,皇上又会在心里头责怪他严重渎职,因为辽东大捷传来之初,正值皇上大婚在即。这位新郎官一高兴,决定重赏当事臣工,我当时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如今该赏的赏了,该升的升了,却平地一声雷冒出个‘杀降冒功’的说法,岂不令皇上难堪?”思来想去,为了既照顾皇上颜面,又使问题能得到解决,张居正便主动承担责任,他清咳一声,答道:
“皇上,下臣是在离京回乡葬父之前,才听到一些关于李如松杀降冒功的传闻。此时冷静一想,才感到这里头疑窦甚多,遂决定派光懋前往调查。”
朱翊钧叹一口气,有些埋怨地说:“张先生,朕的意思不是说调查不对,而是当时……唉,不说了。”
张居正回答:“臣猜测皇上的意思是说当时的奖赏决定太过匆忙。”
“是啊!”朱翊钧叹道。
“这件事情不怪皇上,错在下臣。”
“唔?”
“当初,辽东戎政总督张学颜六百里加急传来团山堡一役的捷报时本身就有疑窦。其一,每年正月,都是三九天最冷的时候,北京尚且鹅毛大雪寒气逼人,何况山海关外的辽东?那里更是冰天雪地,这季节鞑靼部落全都缩在毡篷里煮茶过冬,按常理绝不可能出外寻衅犯边。鞑靼人都是骑马作战,正月里路上都结了冰,光溜溜地马蹄打滑,行路尚且困难,更莫说打仗。所谓三冬无战事,几乎成了铁例。其二,退一万步讲,鞑靼人真的要破例袭侵团山堡,一定经过精心谋划有备而来。李如松所部只有三千人,为何能一仗割取八百余颗首级?这是最不可思议之处。须知鞑靼武士是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常言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李如松部竟无一人战死。您说奇怪不奇怪?这样的两点疑窦,本不难看出,但下臣当时一是因为父丧而心志颓唐思路不清,二来一心想着皇上大婚,一读捷报,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天降吉兆为皇上贺喜,根本就没往他处想。因此,当皇上提出要犒劳参战将士奖赏当事臣工时,下臣不但没有制止,反而一味怂恿,这样才铸成大错。”
张居正一番表白,朱翊钧听了心里略微好受一点,但这种事究竟该如何处理,他心中没有底,于是问道:
“张先生,如果光懋所言凿实,朕该怎么办?”
“依臣之见,皇上应收回成命。”
“你是说?”
“皇上颁赠给当事官员的所有奖赏一律收回。”
“这……”朱翊钧面有难色,说道,“这样一来,该有多少官员是竹篮打水,一场欢喜一场空。远的不说,就说内阁里的吕调阳、张四维两位辅臣,进秩一级要作废,已经荫了功名的儿子又要退回去,他们该作何想?”
“他们一时肯定想不通,但维护朝廷纲常,本来就讲不得半点情面。”张居正说到这里,见朱翊钧仍在犹豫,又补充道,“皇上九五至尊,赏罚之事,尤当谨慎。赏当其功,则赏一人而天下知所劝;罚当其罪,则罚一人而天下知所惩。若赏罚不当而不及时纠正,则会给好大喜功、虚报邀赏者留下一个可乘之机。”
朱翊钧频频点头,他听进了这番道理,稍一思忖,又问:“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呢,该如何惩处?”
朱翊钧这下子问到了关键之处。好在张居正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立刻答道:“启禀皇上,对这父子二人,既要惩罚,又不能太重,终要网开一面。”
“这是为何?”
“蓟镇戚继光、辽东李成梁,是当今两位最有军事才能的大帅。皇上登极六年,正是有这两人率部拱卫京师,三千里边境才平安无事。各路虏酋,一听到这两人的名字都闻风丧胆。古人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细数李成梁十几年来镇守辽东的功绩,则这次杀降冒功只是小过。下臣猜想,李成梁大概也想有一次大捷来庆贺皇上的大婚,他事儿虽做错了,但却是一番好心。”
朱翊钧从这番话中明显听出了张居正对李成梁父子的偏袒之意。这一点朱翊钧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君臣平常交谈中,张居正不止一次向他灌输这样的用人之道:对于能臣干吏和胸富韬略的专才,不但要大胆使用,而且要善加保护。特别像军事将领,不可轻易撤换。一旦立功即刻行赏,若有小错则善意训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因噎废食求全责备,势必会导致贤人在野庸官满朝的可怕局面。张居正方才所言正好体现了这种思想。朱翊钧同意师相的观点,于是问道:
“那究竟该如何惩处李成梁父子呢?”
“同所有官员一样,收回奖赏即可。”
“这样,其余的官员岂不有意见?”
“意见终会有的,但有李成梁一人在,就能保辽东一方平安,满朝文武,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
“这倒是,”朱翊钧觉得张居正处事缜密,把什么都想好了,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便道,“张先生,就按你方才所言,你替朕拟旨。”
“臣遵命,”张居正说罢,稍稍犹豫,又道,“皇上,下臣还有一个请求。”
“讲!”
“下臣说过,辽东大捷一事,下臣也犯了考虑不周的过错,因此要自请处分。”
“自请处分?”朱翊钧摇摇头,说道,“这个就不必了。”
“不自请处分难以服众。”张居正坚持道,“请皇上降旨,给臣罚俸三月。”
“张先生!”
朱翊钧欲言又止,看着张居正诚恳的表情,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便微微点了点头。正说要张居正退下,他忽然又记起一件事,便从御座旁的几案上,拿了一张折叠的御品宣纸,让小内侍递给张居正,言道:
“光懋的本子,就依先生说的办。这张纸上抄的是《劝学箴》,你看看这格式如何?”
张居正打开四尺宣,只见上面亦楷亦行,墨气淋漓地写了一篇四言诗:
爰有寒泉,惟其深矣。
于彼行潦,叹其乾矣。
皇父孔圣,示我周行。
黾勉求之,日就月将。
敷时绎思,每怀靡及。
灼灼其华,其实之食。
不稂不莠,如琢如磨。
程门立雪,莫知其他。
每有良朋,俾汝多益。
被其之子,是用不集。
我有旨蓄,何用不臧?
如珪如璋,邦家之光。
百尔君子,迨其今兮。
日月其迈,静言思之。
这篇《劝学箴》准备作为圣谕勒石刻碑安置在全国各地的官学中。却说武昌城因何心隐事件而引起学生骚乱后,张居正趁势让皇上下旨禁毁天下私立书院。但这仅仅只是行政措施要想清除积弊端正学风,让全国数万廪膳生员戒除玄谈,重研经邦济世学问,还得有所提倡。此时,适有南海教谕肖梅东上本提议皇上写一篇《劝学箴》,以激励引导天下学人。朱翊钧觉得这主意不错,便让张居正替他草拟出这一篇四言偈颂。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订正之后,他再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
张居正仔细看过之后,赞道:“皇上写下的这篇《劝学箴》,单看笔墨,庄谐并重,可作为天下法书。以此勒石,莘莘学子看了,谁能不惕然深省!”
“先生夸奖了,”朱翊钧对自己的书法一直就很得意,所以一听表扬就兴奋起来,“《劝学箴》为的是训谕天下学人,所以不敢马虎。”
“臣让国子监立即将《劝学箴》刻碑,然后将拓片分赠全国所有学校,依样勒石。”
“如此甚好。”
话已谈完,张居正告辞出了云台,刚要跨院门而去,朱翊钧又走出来喊住他,言道:
“张先生,朕忽然想到,光懋也是一家之言,作出决策之前,是否还是再派人前往辽东调查核实?”
“皇上所言极是,”张居正答道,“臣即刻派吏兵两部会同都察院衙门一起派员前往辽东。”
张居正回到内阁,第一件事就是派员通知吏兵两部和都察院三衙门的堂官前来会揖,商量选派前往辽东的调查人员。办完这件事,正说把几位阁臣找来传达一下皇上关于查处辽东大捷一事的旨意,忽听得院子里闹哄哄的。正要询问,却见书办姚旷飞快来报,说是冯公公坐轿到了,跟着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被五花大绑。张居正闻言大惊,立忙提了官袍跑出门去看个究竟。
他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冯保神色严峻负手而来,背后跟了一个身着五品熊罴武官命服的中年汉子,身上被一根麻绳捆得结结实实。张居正瞟了这位武官一眼,只见他大脑袋短脖子,两道眉毛浓黑杂乱,紧压在一双鼓突突的眼珠子上。此刻只见他撅着两片厚嘴唇,神情沮丧且还夹杂着怒气。张居正不认识这个人,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冯保已是瞧见他了。只见他快走几步,在台阶下面朝站在门口的张居正抱拳一揖,勉强笑着言道:
“张先生,老夫带着这孽畜前来负荆请罪。”
“这位是?”张居正一边还礼一边问道。
“这是咱侄子冯邦宁。”
一听这名字,张居正立马想起来冯保是有这么一个侄儿,原住在涿州乡下老家,仗着叔叔的权势,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冯保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后,皇上为笼络他特恩荫其家族后人一个,冯保没有儿子,便荐了冯邦宁来京,在锦衣卫担任了一个六品的指挥佥事,三年后迁升一级,当上了五品的镇抚司副使。听说这个人虽然入了公门,但旧习不改,依仗冯保狐假虎威,在京城里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没有几个人敢招惹他。张居正虽知道他的“大名”,但从未见过。这会儿见他这副模样,不知什么地方竟长得与冯公公有几分相像,便吃惊地问:
“啊,原来是冯将军,这是怎么了?”
“你不知道?”冯保稍感吃惊。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见张居正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冯保愣了愣,说道:“走,到你的值房去,听老夫细说缘由。”
张居正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冯保神色严峻负手而来,背后跟了一个身着五品熊罴武官命服的中年汉子,身上被一根麻绳捆得结结实实。
说着便来到张居正的值房,冯保也不寒暄,一坐下就讲了事情经过:
却说今天中午,冯邦宁受人宴请,前往珠市口的一家酒楼吃饭,喝了半醉出来,乘了八人抬大轿回衙。这时,对面路上正好也有一顶... -->>
与王国光见面后的第三天,在张居正的授意下,兵科给事中光懋给皇上递了奏本,详述了辽东大捷的真相,揭露辽东总兵李成梁和戎政总督张学颜串通李如松杀降冒功的黑幕。南边武昌城的学潮风波刚刚平息,山海关外的北地边城又爆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丑闻。北京城中的大小臣工,有机会知晓这一消息的,顿时都产生了“多事之秋”的感觉。凡与此事有牵连的官员,心里头都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收到光懋奏本的当天下午,万历皇帝朱翊钧就在云台紧急召见了张居正。当张居正行过陛见之礼刚刚落座,朱翊钧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张先生,光懋奏本中所言之事,究竟是真是假?”
“应该是真的。”
“光懋怎么得知真相?”
“是下臣差他前往辽东秘密查访的。”
“啊,这么说来,首先是你张先生对辽东大捷一事起了疑惑之心?”
“是的。”
张居正坦诚以答。朱翊钧默然良久,方又蹙眉问道:“张先生是什么时候觉得这里头有诈?”
朱翊钧这个问题问得刁钻。张居正心下忖道:“若直言相告说是高拱提醒,皇上肯定因人废言,不但不会下旨纠处,甚至还会反其意而行之,将调查者光懋给予严惩。若隐去高拱一节,皇上又会在心里头责怪他严重渎职,因为辽东大捷传来之初,正值皇上大婚在即。这位新郎官一高兴,决定重赏当事臣工,我当时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如今该赏的赏了,该升的升了,却平地一声雷冒出个‘杀降冒功’的说法,岂不令皇上难堪?”思来想去,为了既照顾皇上颜面,又使问题能得到解决,张居正便主动承担责任,他清咳一声,答道:
“皇上,下臣是在离京回乡葬父之前,才听到一些关于李如松杀降冒功的传闻。此时冷静一想,才感到这里头疑窦甚多,遂决定派光懋前往调查。”
朱翊钧叹一口气,有些埋怨地说:“张先生,朕的意思不是说调查不对,而是当时……唉,不说了。”
张居正回答:“臣猜测皇上的意思是说当时的奖赏决定太过匆忙。”
“是啊!”朱翊钧叹道。
“这件事情不怪皇上,错在下臣。”
“唔?”
“当初,辽东戎政总督张学颜六百里加急传来团山堡一役的捷报时本身就有疑窦。其一,每年正月,都是三九天最冷的时候,北京尚且鹅毛大雪寒气逼人,何况山海关外的辽东?那里更是冰天雪地,这季节鞑靼部落全都缩在毡篷里煮茶过冬,按常理绝不可能出外寻衅犯边。鞑靼人都是骑马作战,正月里路上都结了冰,光溜溜地马蹄打滑,行路尚且困难,更莫说打仗。所谓三冬无战事,几乎成了铁例。其二,退一万步讲,鞑靼人真的要破例袭侵团山堡,一定经过精心谋划有备而来。李如松所部只有三千人,为何能一仗割取八百余颗首级?这是最不可思议之处。须知鞑靼武士是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常言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李如松部竟无一人战死。您说奇怪不奇怪?这样的两点疑窦,本不难看出,但下臣当时一是因为父丧而心志颓唐思路不清,二来一心想着皇上大婚,一读捷报,脑子里闪出的第一个念头是天降吉兆为皇上贺喜,根本就没往他处想。因此,当皇上提出要犒劳参战将士奖赏当事臣工时,下臣不但没有制止,反而一味怂恿,这样才铸成大错。”
张居正一番表白,朱翊钧听了心里略微好受一点,但这种事究竟该如何处理,他心中没有底,于是问道:
“张先生,如果光懋所言凿实,朕该怎么办?”
“依臣之见,皇上应收回成命。”
“你是说?”
“皇上颁赠给当事官员的所有奖赏一律收回。”
“这……”朱翊钧面有难色,说道,“这样一来,该有多少官员是竹篮打水,一场欢喜一场空。远的不说,就说内阁里的吕调阳、张四维两位辅臣,进秩一级要作废,已经荫了功名的儿子又要退回去,他们该作何想?”
“他们一时肯定想不通,但维护朝廷纲常,本来就讲不得半点情面。”张居正说到这里,见朱翊钧仍在犹豫,又补充道,“皇上九五至尊,赏罚之事,尤当谨慎。赏当其功,则赏一人而天下知所劝;罚当其罪,则罚一人而天下知所惩。若赏罚不当而不及时纠正,则会给好大喜功、虚报邀赏者留下一个可乘之机。”
朱翊钧频频点头,他听进了这番道理,稍一思忖,又问:“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呢,该如何惩处?”
朱翊钧这下子问到了关键之处。好在张居正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立刻答道:“启禀皇上,对这父子二人,既要惩罚,又不能太重,终要网开一面。”
“这是为何?”
“蓟镇戚继光、辽东李成梁,是当今两位最有军事才能的大帅。皇上登极六年,正是有这两人率部拱卫京师,三千里边境才平安无事。各路虏酋,一听到这两人的名字都闻风丧胆。古人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细数李成梁十几年来镇守辽东的功绩,则这次杀降冒功只是小过。下臣猜想,李成梁大概也想有一次大捷来庆贺皇上的大婚,他事儿虽做错了,但却是一番好心。”
朱翊钧从这番话中明显听出了张居正对李成梁父子的偏袒之意。这一点朱翊钧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君臣平常交谈中,张居正不止一次向他灌输这样的用人之道:对于能臣干吏和胸富韬略的专才,不但要大胆使用,而且要善加保护。特别像军事将领,不可轻易撤换。一旦立功即刻行赏,若有小错则善意训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因噎废食求全责备,势必会导致贤人在野庸官满朝的可怕局面。张居正方才所言正好体现了这种思想。朱翊钧同意师相的观点,于是问道:
“那究竟该如何惩处李成梁父子呢?”
“同所有官员一样,收回奖赏即可。”
“这样,其余的官员岂不有意见?”
“意见终会有的,但有李成梁一人在,就能保辽东一方平安,满朝文武,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
“这倒是,”朱翊钧觉得张居正处事缜密,把什么都想好了,自己的担心纯属多余,便道,“张先生,就按你方才所言,你替朕拟旨。”
“臣遵命,”张居正说罢,稍稍犹豫,又道,“皇上,下臣还有一个请求。”
“讲!”
“下臣说过,辽东大捷一事,下臣也犯了考虑不周的过错,因此要自请处分。”
“自请处分?”朱翊钧摇摇头,说道,“这个就不必了。”
“不自请处分难以服众。”张居正坚持道,“请皇上降旨,给臣罚俸三月。”
“张先生!”
朱翊钧欲言又止,看着张居正诚恳的表情,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便微微点了点头。正说要张居正退下,他忽然又记起一件事,便从御座旁的几案上,拿了一张折叠的御品宣纸,让小内侍递给张居正,言道:
“光懋的本子,就依先生说的办。这张纸上抄的是《劝学箴》,你看看这格式如何?”
张居正打开四尺宣,只见上面亦楷亦行,墨气淋漓地写了一篇四言诗:
爰有寒泉,惟其深矣。
于彼行潦,叹其乾矣。
皇父孔圣,示我周行。
黾勉求之,日就月将。
敷时绎思,每怀靡及。
灼灼其华,其实之食。
不稂不莠,如琢如磨。
程门立雪,莫知其他。
每有良朋,俾汝多益。
被其之子,是用不集。
我有旨蓄,何用不臧?
如珪如璋,邦家之光。
百尔君子,迨其今兮。
日月其迈,静言思之。
这篇《劝学箴》准备作为圣谕勒石刻碑安置在全国各地的官学中。却说武昌城因何心隐事件而引起学生骚乱后,张居正趁势让皇上下旨禁毁天下私立书院。但这仅仅只是行政措施要想清除积弊端正学风,让全国数万廪膳生员戒除玄谈,重研经邦济世学问,还得有所提倡。此时,适有南海教谕肖梅东上本提议皇上写一篇《劝学箴》,以激励引导天下学人。朱翊钧觉得这主意不错,便让张居正替他草拟出这一篇四言偈颂。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订正之后,他再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
张居正仔细看过之后,赞道:“皇上写下的这篇《劝学箴》,单看笔墨,庄谐并重,可作为天下法书。以此勒石,莘莘学子看了,谁能不惕然深省!”
“先生夸奖了,”朱翊钧对自己的书法一直就很得意,所以一听表扬就兴奋起来,“《劝学箴》为的是训谕天下学人,所以不敢马虎。”
“臣让国子监立即将《劝学箴》刻碑,然后将拓片分赠全国所有学校,依样勒石。”
“如此甚好。”
话已谈完,张居正告辞出了云台,刚要跨院门而去,朱翊钧又走出来喊住他,言道:
“张先生,朕忽然想到,光懋也是一家之言,作出决策之前,是否还是再派人前往辽东调查核实?”
“皇上所言极是,”张居正答道,“臣即刻派吏兵两部会同都察院衙门一起派员前往辽东。”
张居正回到内阁,第一件事就是派员通知吏兵两部和都察院三衙门的堂官前来会揖,商量选派前往辽东的调查人员。办完这件事,正说把几位阁臣找来传达一下皇上关于查处辽东大捷一事的旨意,忽听得院子里闹哄哄的。正要询问,却见书办姚旷飞快来报,说是冯公公坐轿到了,跟着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个被五花大绑。张居正闻言大惊,立忙提了官袍跑出门去看个究竟。
他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冯保神色严峻负手而来,背后跟了一个身着五品熊罴武官命服的中年汉子,身上被一根麻绳捆得结结实实。张居正瞟了这位武官一眼,只见他大脑袋短脖子,两道眉毛浓黑杂乱,紧压在一双鼓突突的眼珠子上。此刻只见他撅着两片厚嘴唇,神情沮丧且还夹杂着怒气。张居正不认识这个人,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冯保已是瞧见他了。只见他快走几步,在台阶下面朝站在门口的张居正抱拳一揖,勉强笑着言道:
“张先生,老夫带着这孽畜前来负荆请罪。”
“这位是?”张居正一边还礼一边问道。
“这是咱侄子冯邦宁。”
一听这名字,张居正立马想起来冯保是有这么一个侄儿,原住在涿州乡下老家,仗着叔叔的权势,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冯保当上司礼监掌印太监后,皇上为笼络他特恩荫其家族后人一个,冯保没有儿子,便荐了冯邦宁来京,在锦衣卫担任了一个六品的指挥佥事,三年后迁升一级,当上了五品的镇抚司副使。听说这个人虽然入了公门,但旧习不改,依仗冯保狐假虎威,在京城里颐指气使飞扬跋扈,没有几个人敢招惹他。张居正虽知道他的“大名”,但从未见过。这会儿见他这副模样,不知什么地方竟长得与冯公公有几分相像,便吃惊地问:
“啊,原来是冯将军,这是怎么了?”
“你不知道?”冯保稍感吃惊。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见张居正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冯保愣了愣,说道:“走,到你的值房去,听老夫细说缘由。”
张居正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冯保神色严峻负手而来,背后跟了一个身着五品熊罴武官命服的中年汉子,身上被一根麻绳捆得结结实实。
说着便来到张居正的值房,冯保也不寒暄,一坐下就讲了事情经过:
却说今天中午,冯邦宁受人宴请,前往珠市口的一家酒楼吃饭,喝了半醉出来,乘了八人抬大轿回衙。这时,对面路上正好也有一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