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84。
[8]钱仪吉。 三国会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卢弼。 三国志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梁章钜。 三国志旁证[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郦道元。 水经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刘义庆。 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李昉编。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严可均辑。 全后汉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严可均辑。 全三国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诸葛亮。 诸葛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曹操等。 三曹诗集[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9]俞绍初校。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后?记
钟情于三国,缘于少年时的经历。
我出生在皖北的美丽古城亳州,那时还叫亳县,是个大平原,到处是河,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上学后得知常去的那条河是涡河的支流,涡河是淮河的支流,1800多年前亳州人曹操曾在涡河边居住,也常常在河里游泳,还在河里遇到过鳄鱼。
这些勾起了我的好奇,也让我对曹操、对三国的历史有了特别的关注。后来离开亳州到外地求学、工作,但亳州城南那一个个巨大的“曹氏孤堆”以及城里的曹操运兵道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于是遇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总喜欢收集起来,外出途中凡有三国遗迹的地方不管多麻烦也要想办法绕道去看一看,日积月累、心摹手追,三国竟然成了我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知不觉地积累着,读了数千篇与三国有关的文章,搜集了数百本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做了数不清的笔记,画了一张又一张“三国地图”、三国人物关系图,也先后去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三国遗址,一开始纯粹出于爱好,后来逐渐有了把学习的心得用文字写下来的想法。
大约在2009年5月前后,我第一次把学习体会以帖子的形式发在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专栏,立即引来广泛关注,网友们给予了众多好评,受此鼓励,我坚持写了下去,这就是《曹魏帝国》的长帖,连载到一个月左右,一家出版公司在网上留言,询问我是否愿意将该文整理出版,这就是后来《曹操秘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后我继续在天涯社区连载这个长帖,根据其又整理出版了《曹操秘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过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并在2005年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传统的出版方式是:一本书自己埋头写完,之后交出版社审稿、修改和定稿,整个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而网上发帖最大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参与讨论,既提出书稿中的疏失和不足,也对下面的写作给予建议,在写作《曹操秘史》的过程中我经常受到网友们的启发,天涯社区里的煮酒论史板块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里面有许多水平很高的网友,他们不仅给我鼓励,而且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网上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督促你不断写下去。写作是件苦差事,我从事金融工作,平时很忙,靠业余时间写作,但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写一段,这都是网上发帖促成的,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候遇到出差,就在周末多写几段“备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在不到九个月时间里写完了《曹操秘史》三部约80万字的书稿。
《曹操秘史》出版后取得了成功,第一部上市30天即销售5万多册,荣登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二名,有30多家报刊给予了连载,50多家报刊刊登了评论文章,《曹操秘史》在内地先后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出了繁体版,台湾人类智库出版公司在台湾也出了繁体版,还出版了《曹操》《曹操全传》两种新传记。之后,出版社主动约稿不断,但我仍坚持书稿先在网上发帖,一来回报天涯社区,二来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写作方式,自2010年以来,我先后在天涯社区又发布了《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孙权:做一名成功的富二代》《彪悍的人生不解释: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大传》《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等长帖,后来分别以《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两卷)》《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以及《三国往事》等为书名正式出版,加上《旷世雄才刘玄德》一书,我用七年时间先后为六位三国历史人物出版了八部传记,写了三部有关三国历史的随笔评论集。
爱三国,对我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爱,只有热爱、没有功利。写三国也一样,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写作本身,写作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享受,在日常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由得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渴望把它记录下来,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做这件事。2010年夏天,我所供职的公司由北京复兴门的远洋大厦搬到了东直门的东环广场,那时住在玉泉路的嘉德公寓,平时坐地铁上班,公司搬家后在地铁里的时间成倍增加,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买了一部有手写功能的电子书,在地铁里开始了“写三国”,上班的路上一般能写七八百字,下班一样,回去导入电脑,整理一下、补充补充就是一篇小稿子,用这种方法我先后写了100多篇有关三国的文章,成为后来出版的《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两本书的主要内容。
从爱三国、读三国到写三国,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和那些历史人物不断有了新认识,而走进一个个三国的“历史现场”又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认识得到了升华:登上汉魏许县故城遗址上的毓秀台,体会到的是东汉帝国日薄西山的荒凉;站在临漳的铜雀三台故址上,体会的是曹操当年“横槊赋诗意飞扬”的豪迈;秋风时节登上关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风凛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这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细节的快乐,心灵里也总会感受到那撞击历史回音壁的绝响。
但也有遗憾,迄今为止虽然写了八部三国历史人物传记,总字数近300万,但还没有写过一部全景式的“三国史”。对写史而言,传记相对容易些,因为只需要照顾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即可,其他人和事与他们虽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对有限的,全景式的历史则不然,需要关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关系,时间不能乱,又不能记成“流水账”。
所以这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单,而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把握、从微观上重新组织。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注意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间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时间顺序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确到日的精确到日,能精确到月的精确到月,最后得到了数百万字的读史笔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工作的完成,它不仅极大地配合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或同一史书中不同篇章中的记载被集中起来时,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矛盾,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国全史》不仅是写作对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书中记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总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让我在爱三国、读三国、写三国、行走三国的路途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
84。
[8]钱仪吉。 三国会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卢弼。 三国志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梁章钜。 三国志旁证[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1]严耕望。 两汉太守刺史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郦道元。 水经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刘义庆。 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李昉编。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严可均辑。 全后汉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严可均辑。 全三国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诸葛亮。 诸葛亮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18]曹操等。 三曹诗集[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9]俞绍初校。 建安七子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后?记
钟情于三国,缘于少年时的经历。
我出生在皖北的美丽古城亳州,那时还叫亳县,是个大平原,到处是河,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游泳。上学后得知常去的那条河是涡河的支流,涡河是淮河的支流,1800多年前亳州人曹操曾在涡河边居住,也常常在河里游泳,还在河里遇到过鳄鱼。
这些勾起了我的好奇,也让我对曹操、对三国的历史有了特别的关注。后来离开亳州到外地求学、工作,但亳州城南那一个个巨大的“曹氏孤堆”以及城里的曹操运兵道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于是遇到与三国历史相关的书籍、文章总喜欢收集起来,外出途中凡有三国遗迹的地方不管多麻烦也要想办法绕道去看一看,日积月累、心摹手追,三国竟然成了我业余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不知不觉地积累着,读了数千篇与三国有关的文章,搜集了数百本与三国有关的书籍,做了数不清的笔记,画了一张又一张“三国地图”、三国人物关系图,也先后去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三国遗址,一开始纯粹出于爱好,后来逐渐有了把学习的心得用文字写下来的想法。
大约在2009年5月前后,我第一次把学习体会以帖子的形式发在了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专栏,立即引来广泛关注,网友们给予了众多好评,受此鼓励,我坚持写了下去,这就是《曹魏帝国》的长帖,连载到一个月左右,一家出版公司在网上留言,询问我是否愿意将该文整理出版,这就是后来《曹操秘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后我继续在天涯社区连载这个长帖,根据其又整理出版了《曹操秘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过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并在2005年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传统的出版方式是:一本书自己埋头写完,之后交出版社审稿、修改和定稿,整个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而网上发帖最大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参与讨论,既提出书稿中的疏失和不足,也对下面的写作给予建议,在写作《曹操秘史》的过程中我经常受到网友们的启发,天涯社区里的煮酒论史板块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里面有许多水平很高的网友,他们不仅给我鼓励,而且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网上写作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督促你不断写下去。写作是件苦差事,我从事金融工作,平时很忙,靠业余时间写作,但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写一段,这都是网上发帖促成的,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不停地写下去,有时候遇到出差,就在周末多写几段“备用”,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我在不到九个月时间里写完了《曹操秘史》三部约80万字的书稿。
《曹操秘史》出版后取得了成功,第一部上市30天即销售5万多册,荣登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第二名,有30多家报刊给予了连载,50多家报刊刊登了评论文章,《曹操秘史》在内地先后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香港中华书局出了繁体版,台湾人类智库出版公司在台湾也出了繁体版,还出版了《曹操》《曹操全传》两种新传记。之后,出版社主动约稿不断,但我仍坚持书稿先在网上发帖,一来回报天涯社区,二来我已习惯了这样的写作方式,自2010年以来,我先后在天涯社区又发布了《诸葛亮:从乡村青年到帝国CEO》《孙权:做一名成功的富二代》《彪悍的人生不解释: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大传》《职场人士不能不看的99个三国智慧》《〈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等长帖,后来分别以《诸葛亮:蜀汉舵手的历史真相》《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是温侯吕布》《司马懿(两卷)》《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以及《三国往事》等为书名正式出版,加上《旷世雄才刘玄德》一书,我用七年时间先后为六位三国历史人物出版了八部传记,写了三部有关三国历史的随笔评论集。
爱三国,对我而言是一种纯粹的爱,只有热爱、没有功利。写三国也一样,所有的快乐都来自写作本身,写作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享受,在日常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由得会产生思想的火花,渴望把它记录下来,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去做这件事。2010年夏天,我所供职的公司由北京复兴门的远洋大厦搬到了东直门的东环广场,那时住在玉泉路的嘉德公寓,平时坐地铁上班,公司搬家后在地铁里的时间成倍增加,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买了一部有手写功能的电子书,在地铁里开始了“写三国”,上班的路上一般能写七八百字,下班一样,回去导入电脑,整理一下、补充补充就是一篇小稿子,用这种方法我先后写了100多篇有关三国的文章,成为后来出版的《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浪花淘尽英雄》两本书的主要内容。
从爱三国、读三国到写三国,使我对三国这段历史和那些历史人物不断有了新认识,而走进一个个三国的“历史现场”又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具象,使认识得到了升华:登上汉魏许县故城遗址上的毓秀台,体会到的是东汉帝国日薄西山的荒凉;站在临漳的铜雀三台故址上,体会的是曹操当年“横槊赋诗意飞扬”的豪迈;秋风时节登上关中平原最西端的五丈原,感受到的是秋风凛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在白帝城、在赤壁、在隆中,在蔡文姬的故里,在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墓旁,在这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不仅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幽思之情和朝拜之情,更有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细节的快乐,心灵里也总会感受到那撞击历史回音壁的绝响。
但也有遗憾,迄今为止虽然写了八部三国历史人物传记,总字数近300万,但还没有写过一部全景式的“三国史”。对写史而言,传记相对容易些,因为只需要照顾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即可,其他人和事与他们虽有交叉,但交叉是相对有限的,全景式的历史则不然,需要关照方方面面的人物及其关系,时间不能乱,又不能记成“流水账”。
所以这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单,而需要从宏观上重新把握、从微观上重新组织。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注意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间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书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按时间顺序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所有事件能精确到日的精确到日,能精确到月的精确到月,最后得到了数百万字的读史笔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工作的完成,它不仅极大地配合了本书的写作,而且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史书或同一史书中不同篇章中的记载被集中起来时,可以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矛盾,从而剖析其中的原因、分析其真相。所以,《三国全史》不仅是写作对象和写作方法上的变化,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越,书中记录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错误也进行了纠正。
总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新的提升,让我在爱三国、读三国、写三国、行走三国的路途上向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