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明末之巨宼逆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当李元利正在轰轰烈烈地练兵、屯田、建设时,四川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之前,大西军孙可望已经离开云南并占领了贵州全境,派刘文秀所部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四川,社会生产也在逐步恢复,这种情况下,满清朝廷在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的同一天,即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同时向他发布了出征四川的命令。
这次的皇帝诏令,给了吴三桂比以往更大的权力,把地方的军事大权都交他掌管,授予他奖惩、生杀大权,不得不说,此时才年方十三岁的满清小皇帝顺治,已经具有了很厉害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但很有可能是投靠清廷的汉臣献计。
此时的四川虽然连年遭受兵灾,但人口却还剩下不少,如果等刘文秀在四川站稳脚跟,只要过上两三年,必定是兵多粮足,清廷要想一统天下,绝对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刘文秀这一次进川,把原来盘踞在川中割据自雄的各路流贼、明军残余武装以及地方豪强武装都一一消灭或者收编,并且在各地分派官员,招抚百姓,恢复生产。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来了!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刚刚开春,平西王吴三桂与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率部自汉中发兵,分东西两路入川,吴三桂部翻越大巴山,经剑门关直逼保宁。
吴三桂所部的关宁骑兵,其实就是他手下三千家丁为主力的一支军队,耗费了明朝廷大量的粮饷,却根本不听当时明廷的号令,而只听从将领们的命令。
关宁骑兵人员混杂,有辽东汉人,也有辽人、蒙古人,他们为一已私利而战,却始终不是当时后金兵的对手,驻守关宁时也只能消极防御,而从来不敢出关主动攻击。
就是这样一支骑兵,在明末能被称为最精锐的部队,号称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而吴三桂也凭借这支骑兵,在投降满清后为新主子立下汗马功劳。
这个年代的人,心目中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大义,有奶便是娘,他们能为主将或者自已的主家慷慨赴死,却在清兵来到的时候举手投降。
各部抗清武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不堪压迫的。满清刚入关时,北方各省无论军民,投降得最快,清廷也适时地减免赋税,于是老百姓就满足了,老老实实地做顺民,但过了几年,他们发现照样要交纳赋税,照样要受地主、官府的剥削压迫,照样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还成了奴才,他们成了二等人,一等人是满人!
这时候,他们才觉得其实明朝也不错,至少不用见了人就要跪在地上自称奴才,于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但都只称得上是“疥癣之疾”,相继被清军轻易扑灭。
第二类是浑水摸鱼想投机的。比如强拉朱由榔去当皇帝的南明大臣,他们或许有一些效忠之心,但更多的是投机的心理:假如自已辅佐新皇复国成功,那就是有大功... -->>
当李元利正在轰轰烈烈地练兵、屯田、建设时,四川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之前,大西军孙可望已经离开云南并占领了贵州全境,派刘文秀所部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四川,社会生产也在逐步恢复,这种情况下,满清朝廷在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的同一天,即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同时向他发布了出征四川的命令。
这次的皇帝诏令,给了吴三桂比以往更大的权力,把地方的军事大权都交他掌管,授予他奖惩、生杀大权,不得不说,此时才年方十三岁的满清小皇帝顺治,已经具有了很厉害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但很有可能是投靠清廷的汉臣献计。
此时的四川虽然连年遭受兵灾,但人口却还剩下不少,如果等刘文秀在四川站稳脚跟,只要过上两三年,必定是兵多粮足,清廷要想一统天下,绝对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刘文秀这一次进川,把原来盘踞在川中割据自雄的各路流贼、明军残余武装以及地方豪强武装都一一消灭或者收编,并且在各地分派官员,招抚百姓,恢复生产。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来了!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刚刚开春,平西王吴三桂与定西将军墨尔根侍卫李国翰率部自汉中发兵,分东西两路入川,吴三桂部翻越大巴山,经剑门关直逼保宁。
吴三桂所部的关宁骑兵,其实就是他手下三千家丁为主力的一支军队,耗费了明朝廷大量的粮饷,却根本不听当时明廷的号令,而只听从将领们的命令。
关宁骑兵人员混杂,有辽东汉人,也有辽人、蒙古人,他们为一已私利而战,却始终不是当时后金兵的对手,驻守关宁时也只能消极防御,而从来不敢出关主动攻击。
就是这样一支骑兵,在明末能被称为最精锐的部队,号称能与后金的八旗军正面交锋。而吴三桂也凭借这支骑兵,在投降满清后为新主子立下汗马功劳。
这个年代的人,心目中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和民族大义,有奶便是娘,他们能为主将或者自已的主家慷慨赴死,却在清兵来到的时候举手投降。
各部抗清武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不堪压迫的。满清刚入关时,北方各省无论军民,投降得最快,清廷也适时地减免赋税,于是老百姓就满足了,老老实实地做顺民,但过了几年,他们发现照样要交纳赋税,照样要受地主、官府的剥削压迫,照样吃不饱、穿不暖,而且还成了奴才,他们成了二等人,一等人是满人!
这时候,他们才觉得其实明朝也不错,至少不用见了人就要跪在地上自称奴才,于是各地起义此起彼伏,但都只称得上是“疥癣之疾”,相继被清军轻易扑灭。
第二类是浑水摸鱼想投机的。比如强拉朱由榔去当皇帝的南明大臣,他们或许有一些效忠之心,但更多的是投机的心理:假如自已辅佐新皇复国成功,那就是有大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