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1255再铸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257年,四月十七日,阔马区一号工坊。
这个当初武备组和造船厂合用的工坊原本叫做“阔马区工坊”,由于阔马区后来又建设了两个工坊,所以名字就变成了“阔马区一号工坊”,划给了武备组专用。
开春以后,水力恢复,工坊里面又出现了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甲乙两个工位在生产各种武器装备,丙工位在维护,丁工位正在生产钢材。
丁号工位旁边,万浩然带着六个学徒在观察生产过程,他先给学徒们重申了一遍要点,然后让他们轮流上去观察钢水颜色。
其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学徒首先站出来,穿上一套厚衣服,拿起工坊特制的固定在一根长杆上的小镜子,跑到坩埚炉旁边,远远地避开热浪,用镜子观察起炉口内的景象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手上一张五颜六色的纸对比一下,跑回到万浩然旁边,怯生生地说:“一千八百开?”
万浩然点点头,在本子上记录了一下。这个学徒松了一口气,笨拙地脱下防护服交给下一位,自己站到队尾去了。
这些学徒是武备组自己培养的后备人才。
这个时代,或者说整个古典时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都处于一种供需两弱的状态。有技术的工匠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只会培养少数几个学徒;而这些学徒就算学成了,除了继承师父的事业,也不容易找到别的工作,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学徒的数量。
所以古代工匠数量的自然增长是非常缓慢的,这对东海商社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56年的时候,各部门洒着钱几乎把附近的自由工匠搜刮一空,剩下的要么不敢来,要么有自己的产业不愿意来,到了57年,就很难再招募到新的工匠了。
因此东海商社只能走自己培养人才的路线,一方面对现有的劳工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把劳工中的适龄青少年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写字,然后分配到各部门,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实习。
由于经过了颠沛流离的逃亡路,流民劳工中的适龄少年不太多,劳工部又在东海地区的村子中招募了一些,凑足了二百名少年学徒。
这些青少年不管有没有父母,对此都是非常感激的。所谓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是上层阶级的事,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有一门手艺肯定是好事。以前想学些铁匠、木匠之类的手艺,必须得请人托师傅的关系,再给师傅做上十几年的契约奴才行,现在东家们居然敞开了教授,不但不收钱,还管饭,这种好事怎么能错过?
东海商社当然是不藏私的,他们恨不得这些学徒下个月就能独当一面,怎么会把知识藏起来不教给他们呢?再说了,现在商社的技术水平也没比周边强出多少去,虽然思路上领先数百年,但具体的实现手段是很简单明了的,所以实际上想藏私也没什么可藏的。
因此,东海商社在教授学徒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们虽然有着领先数百年的知识,但真实的技术道路上是有很多坎绕不过去的。
就拿这坩埚钢来说,虽然武备组用这个方法成功实现了“批量”炼钢,但是质量控制做得一塌糊涂,每一锅能出什么样子的钢全看运气,碳含量、杂质含量还有另外的一堆复杂要素都无法控制,偶尔能出一锅很好的钢,但也有很多时候比熟铁强不了多少。
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取巧的道路可走,只能小心地控制好生产流程的各项参数,做好原材料的检验,控制好温度和时间,控制好旋转速度和通风速度……这些“控制好”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做到的,首先你得有手段测量出这生铁含碳量是多少,这炉温达到了多少,然后才能知道该如何进行调整。更何况,还有不同条件下的配合,非常复杂。
东海人现在还谈不上控制,只能从第一步“检测”做起。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可以测量,只能用土办法一点点接近真相。
万浩然现在带着学徒们做的,就是通过观察钢水的颜色来估算它的温度。“观色”是传统铁匠的必备技能,很多资深大匠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一看铁水颜色... -->>
1257年,四月十七日,阔马区一号工坊。
这个当初武备组和造船厂合用的工坊原本叫做“阔马区工坊”,由于阔马区后来又建设了两个工坊,所以名字就变成了“阔马区一号工坊”,划给了武备组专用。
开春以后,水力恢复,工坊里面又出现了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甲乙两个工位在生产各种武器装备,丙工位在维护,丁工位正在生产钢材。
丁号工位旁边,万浩然带着六个学徒在观察生产过程,他先给学徒们重申了一遍要点,然后让他们轮流上去观察钢水颜色。
其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学徒首先站出来,穿上一套厚衣服,拿起工坊特制的固定在一根长杆上的小镜子,跑到坩埚炉旁边,远远地避开热浪,用镜子观察起炉口内的景象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手上一张五颜六色的纸对比一下,跑回到万浩然旁边,怯生生地说:“一千八百开?”
万浩然点点头,在本子上记录了一下。这个学徒松了一口气,笨拙地脱下防护服交给下一位,自己站到队尾去了。
这些学徒是武备组自己培养的后备人才。
这个时代,或者说整个古典时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都处于一种供需两弱的状态。有技术的工匠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只会培养少数几个学徒;而这些学徒就算学成了,除了继承师父的事业,也不容易找到别的工作,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学徒的数量。
所以古代工匠数量的自然增长是非常缓慢的,这对东海商社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56年的时候,各部门洒着钱几乎把附近的自由工匠搜刮一空,剩下的要么不敢来,要么有自己的产业不愿意来,到了57年,就很难再招募到新的工匠了。
因此东海商社只能走自己培养人才的路线,一方面对现有的劳工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把劳工中的适龄青少年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写字,然后分配到各部门,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实习。
由于经过了颠沛流离的逃亡路,流民劳工中的适龄少年不太多,劳工部又在东海地区的村子中招募了一些,凑足了二百名少年学徒。
这些青少年不管有没有父母,对此都是非常感激的。所谓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是上层阶级的事,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有一门手艺肯定是好事。以前想学些铁匠、木匠之类的手艺,必须得请人托师傅的关系,再给师傅做上十几年的契约奴才行,现在东家们居然敞开了教授,不但不收钱,还管饭,这种好事怎么能错过?
东海商社当然是不藏私的,他们恨不得这些学徒下个月就能独当一面,怎么会把知识藏起来不教给他们呢?再说了,现在商社的技术水平也没比周边强出多少去,虽然思路上领先数百年,但具体的实现手段是很简单明了的,所以实际上想藏私也没什么可藏的。
因此,东海商社在教授学徒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们虽然有着领先数百年的知识,但真实的技术道路上是有很多坎绕不过去的。
就拿这坩埚钢来说,虽然武备组用这个方法成功实现了“批量”炼钢,但是质量控制做得一塌糊涂,每一锅能出什么样子的钢全看运气,碳含量、杂质含量还有另外的一堆复杂要素都无法控制,偶尔能出一锅很好的钢,但也有很多时候比熟铁强不了多少。
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取巧的道路可走,只能小心地控制好生产流程的各项参数,做好原材料的检验,控制好温度和时间,控制好旋转速度和通风速度……这些“控制好”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做到的,首先你得有手段测量出这生铁含碳量是多少,这炉温达到了多少,然后才能知道该如何进行调整。更何况,还有不同条件下的配合,非常复杂。
东海人现在还谈不上控制,只能从第一步“检测”做起。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可以测量,只能用土办法一点点接近真相。
万浩然现在带着学徒们做的,就是通过观察钢水的颜色来估算它的温度。“观色”是传统铁匠的必备技能,很多资深大匠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一看铁水颜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