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崇祯窃听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着曹化淳领旨离去,崇祯皇帝不由得揉了揉脑门。都是闹心事,就没有一个好消息啊!
内阁辅臣必须要选拔一批了,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内阁的。政事不熟悉,没有多年的历练,是很难处理好天下大事的票拟的。
按照大明朝中后期的惯例,选用高级官员的时候是要经过廷推的。可以说,廷推制度乃是大明朝的特色。
不过廷推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变到崇祯朝的时候,原来的崇祯皇帝会在廷推人选名单出来的基础上进行召见,而后通过面试的形式进行选拔,也就是说,面试通过了那就是文官认可,皇帝承认的正儿八经的官员。
否则的话,就容易招来诟病,即非正途官员有可能会抵触上任,或者吏部不给办理入职手续,抵制任命。这样的例子,在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发生过多次。
当然了,在崇祯年间,官员的操守基本已经没了。大部分官员都是皇帝特旨提拔,也就是通过非正途方式晋升,也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不过如此一来,原来的崇祯皇帝都是听别人说某某某怎么样,他觉得可以,就叫过来面谈几句,被忽悠住了就成功上任。而这,也是崇祯朝的高级官员换得勤快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方式下的选拔,往往是靠不住的。
第一,所谓的举荐,不一定是真得基于某某某的真才实学,而是很有可能是利益勾结关系。因此上任之后,表现往往会让皇帝大失所望。
第二,不是官员之间妥协出来的结果,就往往会受到政敌的攻击。这个时候,分不清是非黑白的话,就往往又凭皇帝的一时想法(被人忽悠)而降罪撤职甚至论罪等处罚。
当然了,所有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就明末这个时候来说,文官集团已经腐烂,让他们去妥协出来一个结果,能好就怪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有为之君,慧眼识珠,特制提拔,反而不失为一种高效有用手段。
但问题的关键是,原来的崇祯皇帝可做不到慧眼识珠。而如今的崇祯皇帝,又是初来乍到,对于明末的历史,又不像有的穿越小说一样对当代人物了如指掌。历史如何,还不是后人书写。一切的一切,终归是要用眼睛看,用心去分析才能知道一个人怎么样。
因此,崇祯皇帝最终做出地决定,还是由文官廷推辅臣多人(不指明的话一般是两人,一主一备两个人选),名单出来之后由他自己来面试。他相信,以自己的眼光再来看,应该会比原来的崇祯皇帝好。
不过和原来稍微有点不同的是,在文官廷推之前,崇祯皇帝决定像后世一样,先例举出他要求工作岗位的条件。吏部和科道掌印官在预拟人选时,必须要符合他开出的条件。如果给出的人选不符合条件而被厂卫查实,吏部和科道掌印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就这么着,选取阁臣的事情,就先有了个初步定论。而后,崇祯皇帝又开始想另外一件事情了。
御马监一案查抄的现银都已经用出去,可后续的银钱还没有着落。光靠抄家可不是事儿... -->>
看着曹化淳领旨离去,崇祯皇帝不由得揉了揉脑门。都是闹心事,就没有一个好消息啊!
内阁辅臣必须要选拔一批了,可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内阁的。政事不熟悉,没有多年的历练,是很难处理好天下大事的票拟的。
按照大明朝中后期的惯例,选用高级官员的时候是要经过廷推的。可以说,廷推制度乃是大明朝的特色。
不过廷推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变到崇祯朝的时候,原来的崇祯皇帝会在廷推人选名单出来的基础上进行召见,而后通过面试的形式进行选拔,也就是说,面试通过了那就是文官认可,皇帝承认的正儿八经的官员。
否则的话,就容易招来诟病,即非正途官员有可能会抵触上任,或者吏部不给办理入职手续,抵制任命。这样的例子,在大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有发生过多次。
当然了,在崇祯年间,官员的操守基本已经没了。大部分官员都是皇帝特旨提拔,也就是通过非正途方式晋升,也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不过如此一来,原来的崇祯皇帝都是听别人说某某某怎么样,他觉得可以,就叫过来面谈几句,被忽悠住了就成功上任。而这,也是崇祯朝的高级官员换得勤快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方式下的选拔,往往是靠不住的。
第一,所谓的举荐,不一定是真得基于某某某的真才实学,而是很有可能是利益勾结关系。因此上任之后,表现往往会让皇帝大失所望。
第二,不是官员之间妥协出来的结果,就往往会受到政敌的攻击。这个时候,分不清是非黑白的话,就往往又凭皇帝的一时想法(被人忽悠)而降罪撤职甚至论罪等处罚。
当然了,所有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就明末这个时候来说,文官集团已经腐烂,让他们去妥协出来一个结果,能好就怪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有为之君,慧眼识珠,特制提拔,反而不失为一种高效有用手段。
但问题的关键是,原来的崇祯皇帝可做不到慧眼识珠。而如今的崇祯皇帝,又是初来乍到,对于明末的历史,又不像有的穿越小说一样对当代人物了如指掌。历史如何,还不是后人书写。一切的一切,终归是要用眼睛看,用心去分析才能知道一个人怎么样。
因此,崇祯皇帝最终做出地决定,还是由文官廷推辅臣多人(不指明的话一般是两人,一主一备两个人选),名单出来之后由他自己来面试。他相信,以自己的眼光再来看,应该会比原来的崇祯皇帝好。
不过和原来稍微有点不同的是,在文官廷推之前,崇祯皇帝决定像后世一样,先例举出他要求工作岗位的条件。吏部和科道掌印官在预拟人选时,必须要符合他开出的条件。如果给出的人选不符合条件而被厂卫查实,吏部和科道掌印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
就这么着,选取阁臣的事情,就先有了个初步定论。而后,崇祯皇帝又开始想另外一件事情了。
御马监一案查抄的现银都已经用出去,可后续的银钱还没有着落。光靠抄家可不是事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