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小说网 qingdouxsw.com,盘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一年初夏,嬴政颁布了一道法令, 令各郡统计各类人才登记在册, 到今年秋天统一考核筛选, 由郡里统一给入选者发放通行令, 让他们明年春天到咸阳参加选官考试,通过选官考试者将会被安排到对应岗位赴任。
伴随着这道诏令送到地方上的,还有详细具体的报考指南,可供各郡发放到各县中进行宣讲。
对于这道诏令, 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怎么在意, 不就是征召人才吗?这事嬴政干得不好, 偶尔还会亲自去登门拜访, 求才若渴的姿态摆得很足。
别的不说,国子学那批博士就是这么征召上来的。
不过等把那本报考指南拿到手,不少人心里就惊了一下。
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征召,分明是准备长期执行的选官制度啊!
如果选官是按着上头的来搞,那么上面涉及到的各个衙门的结构调整,是不是也要在选官之后推行下去?
文武百官顿时把自己领到后就扔到一边的报考指南捡了回来, 认真研读关于自己职务范围的那部分。
幸运的是, 由于疆土扩大了, 岗位没有压缩, 反而还比现在多了, 若是家中有子侄什么的,正好可以鼓励他们秋天报考一下,试试能不能入选, 入选以后就可以当官了!
至于自己手里捏着的权力,似乎也没被分出去。
唯一调整度比较大的还是上头那一块,丞相之下设了三个副相,平时四位正副丞相一起办公,按履历与能力划定分管范围,遇事可以有商有量地分好轻重缓急、拟定应对之策,最后再呈给大王御批。
武将那边的最高长官是太尉,自太尉一下设置了不同等次的都尉、郡尉等等,其中将领分了等,士官也分了等,连带兵卒也分了等,每次战事之后将会按照不同的军功安排职位和评定爵位,改变得不多,只是更加明确且规范。
这些都是其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御史这一块被单独独立了出来,设立了单独的监察院,御史不受正副丞相管辖,有资格弹劾包括上至大王下至文武百官在内的所以有人,并且可以闻风奏事,绝不因言获罪。
相反,进了监察院还讲究什么沉默是金,那是渎职,沉默着沉默着就得吃牢饭去。
总之就是鼓励御史们大胆地说,至于有理没理不用他们去证明,自然会有对应的衙门去查证。
这套在原有基础上改出来的职官制度的特点就是,工作范围划分得非常明确,各个衙门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
丞相王绾最近接收到不少明里暗里的同情。
这套职官制度之中,大部分人都没受影响,顶多只是工作的衙门改了个名字而已,唯独丞相被塞了三个副手,手里的权明显被切走了几份,以后能每日有事没事求见嬴政的人也多了。
这种情况下,王绾这个丞相的地位明显被拉低了。
大伙比较同情王绾的原因是,王绾私底下表示这涉及整套职官制度改动的动作他并不知情。
既然丞相王绾表示没参与,这事就有点扑朔迷离了。
虽然前段时间扶苏拿着小本本找过文武百官收集资料,但没人觉得这是扶苏弄出来的。
要说这么一套完整的职官制度和选官制度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弄出来的,这不是扯淡吗?就凭他收集的那点资料能琢磨出这么多事来?
要是这套职官制度推行开了,以后分封宗室和功臣可能就没戏了,即便他们身上有爵位,鲜见也不会有封地可拿,更不会有百姓可管,只有真正在干活的人手里才有权!
众人越读越心惊,看向彼此的眼神逐渐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怀疑:你是不是二五仔。
王绾也在琢磨这事。他是一个做事稳妥踏实的人,坐上相位后没搞什么大动作也没搞什么小动作,忠实地执行着嬴政的各种指令,从不擅作主张,所以他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却也没有出过差错。
王绾翻来覆去几宿,还是觉得不安宁。
在王绾看来,秦国现在朝中上下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努力,所有东西都是先紧着打仗来的,每年都毫不吝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哪怕许多制度比较严苛、比较特殊,那也是为了打仗的权宜之计,大家接受度良好。
可是这套职官制度透露出一个信息:嬴政并没有把一些措施看作权宜之计,他是准备长久地执行下去,没想着再像周王朝那样分封宗室和功臣。
这样的话,文官做到丞相就到顶了,武将做到太尉也到顶了,不可能再有别的想头。
兴许有爵位在身还能有不错的食禄,入学、选官也有优待,可谁图的是这点东西的?
尤其是原来出身六国贵族的人,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为秦国效力,因为人家原来是有人有地在手的贵族,日子不知过得多畅快。凭什么要给自己的生活降级?
王绾睡不着了,失眠好些天,终于还是找上嬴政,把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
嬴政知道王绾凡事求稳妥的性情,听王绾忧心忡忡地讲完六国贵族的问题,他神色淡淡,并不意外。
“那么王卿的意思是,我们大秦还要像东方诸国一样捧着这些人,让他们再享受回当初为所欲为的快活生活?”嬴政语气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东方六大国已经亡了五个,还有一些不堪一击的小国也被我们大秦收割掉了,也没见这些贵族奋力反抗,倾尽全力挽救把他们的国家。天下可用之人那么多,为什么非要捧着那么一撮人,让他们的子孙也世世代代执掌一方?哪怕他们确实都有才能,但谁能保证他们的儿孙也有才能?”
王绾说道:“自古以来——”
嬴政打断王绾的话头:“没有什么自古以来。如今我们大秦所拥有的疆土,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任君王比得上,为什么非要在‘自古以来’里找经验?”
偌大的周王朝分封诸侯之后,也没见诸侯对周王朝倾力相护。就在二三十年前,周王朝最后一任君王被逼到不得不向他们秦国叩首献地,郁愤而终。
在嬴政看来,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君王是值得他效仿的。
至于为什么采用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那当然是因为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都有理有据,非常符合他的想法和心意。
这是父子同心,不是他被扶苏的建议左右!
王绾见嬴政态度这般坚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提议道:“如今燕王、楚王还在负隅顽抗,齐国也还没拿下,在这节骨眼上把这套官制推行下去怕是会让人拿来兴风作浪。”
嬴政说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正好把跳出来的解决了,免得他们暗中憋坏。他们不愿效力于大秦,自... -->>
这一年初夏,嬴政颁布了一道法令, 令各郡统计各类人才登记在册, 到今年秋天统一考核筛选, 由郡里统一给入选者发放通行令, 让他们明年春天到咸阳参加选官考试,通过选官考试者将会被安排到对应岗位赴任。
伴随着这道诏令送到地方上的,还有详细具体的报考指南,可供各郡发放到各县中进行宣讲。
对于这道诏令, 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怎么在意, 不就是征召人才吗?这事嬴政干得不好, 偶尔还会亲自去登门拜访, 求才若渴的姿态摆得很足。
别的不说,国子学那批博士就是这么征召上来的。
不过等把那本报考指南拿到手,不少人心里就惊了一下。
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征召,分明是准备长期执行的选官制度啊!
如果选官是按着上头的来搞,那么上面涉及到的各个衙门的结构调整,是不是也要在选官之后推行下去?
文武百官顿时把自己领到后就扔到一边的报考指南捡了回来, 认真研读关于自己职务范围的那部分。
幸运的是, 由于疆土扩大了, 岗位没有压缩, 反而还比现在多了, 若是家中有子侄什么的,正好可以鼓励他们秋天报考一下,试试能不能入选, 入选以后就可以当官了!
至于自己手里捏着的权力,似乎也没被分出去。
唯一调整度比较大的还是上头那一块,丞相之下设了三个副相,平时四位正副丞相一起办公,按履历与能力划定分管范围,遇事可以有商有量地分好轻重缓急、拟定应对之策,最后再呈给大王御批。
武将那边的最高长官是太尉,自太尉一下设置了不同等次的都尉、郡尉等等,其中将领分了等,士官也分了等,连带兵卒也分了等,每次战事之后将会按照不同的军功安排职位和评定爵位,改变得不多,只是更加明确且规范。
这些都是其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御史这一块被单独独立了出来,设立了单独的监察院,御史不受正副丞相管辖,有资格弹劾包括上至大王下至文武百官在内的所以有人,并且可以闻风奏事,绝不因言获罪。
相反,进了监察院还讲究什么沉默是金,那是渎职,沉默着沉默着就得吃牢饭去。
总之就是鼓励御史们大胆地说,至于有理没理不用他们去证明,自然会有对应的衙门去查证。
这套在原有基础上改出来的职官制度的特点就是,工作范围划分得非常明确,各个衙门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
丞相王绾最近接收到不少明里暗里的同情。
这套职官制度之中,大部分人都没受影响,顶多只是工作的衙门改了个名字而已,唯独丞相被塞了三个副手,手里的权明显被切走了几份,以后能每日有事没事求见嬴政的人也多了。
这种情况下,王绾这个丞相的地位明显被拉低了。
大伙比较同情王绾的原因是,王绾私底下表示这涉及整套职官制度改动的动作他并不知情。
既然丞相王绾表示没参与,这事就有点扑朔迷离了。
虽然前段时间扶苏拿着小本本找过文武百官收集资料,但没人觉得这是扶苏弄出来的。
要说这么一套完整的职官制度和选官制度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弄出来的,这不是扯淡吗?就凭他收集的那点资料能琢磨出这么多事来?
要是这套职官制度推行开了,以后分封宗室和功臣可能就没戏了,即便他们身上有爵位,鲜见也不会有封地可拿,更不会有百姓可管,只有真正在干活的人手里才有权!
众人越读越心惊,看向彼此的眼神逐渐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怀疑:你是不是二五仔。
王绾也在琢磨这事。他是一个做事稳妥踏实的人,坐上相位后没搞什么大动作也没搞什么小动作,忠实地执行着嬴政的各种指令,从不擅作主张,所以他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却也没有出过差错。
王绾翻来覆去几宿,还是觉得不安宁。
在王绾看来,秦国现在朝中上下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努力,所有东西都是先紧着打仗来的,每年都毫不吝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哪怕许多制度比较严苛、比较特殊,那也是为了打仗的权宜之计,大家接受度良好。
可是这套职官制度透露出一个信息:嬴政并没有把一些措施看作权宜之计,他是准备长久地执行下去,没想着再像周王朝那样分封宗室和功臣。
这样的话,文官做到丞相就到顶了,武将做到太尉也到顶了,不可能再有别的想头。
兴许有爵位在身还能有不错的食禄,入学、选官也有优待,可谁图的是这点东西的?
尤其是原来出身六国贵族的人,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为秦国效力,因为人家原来是有人有地在手的贵族,日子不知过得多畅快。凭什么要给自己的生活降级?
王绾睡不着了,失眠好些天,终于还是找上嬴政,把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
嬴政知道王绾凡事求稳妥的性情,听王绾忧心忡忡地讲完六国贵族的问题,他神色淡淡,并不意外。
“那么王卿的意思是,我们大秦还要像东方诸国一样捧着这些人,让他们再享受回当初为所欲为的快活生活?”嬴政语气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东方六大国已经亡了五个,还有一些不堪一击的小国也被我们大秦收割掉了,也没见这些贵族奋力反抗,倾尽全力挽救把他们的国家。天下可用之人那么多,为什么非要捧着那么一撮人,让他们的子孙也世世代代执掌一方?哪怕他们确实都有才能,但谁能保证他们的儿孙也有才能?”
王绾说道:“自古以来——”
嬴政打断王绾的话头:“没有什么自古以来。如今我们大秦所拥有的疆土,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任君王比得上,为什么非要在‘自古以来’里找经验?”
偌大的周王朝分封诸侯之后,也没见诸侯对周王朝倾力相护。就在二三十年前,周王朝最后一任君王被逼到不得不向他们秦国叩首献地,郁愤而终。
在嬴政看来,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君王是值得他效仿的。
至于为什么采用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那当然是因为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都有理有据,非常符合他的想法和心意。
这是父子同心,不是他被扶苏的建议左右!
王绾见嬴政态度这般坚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提议道:“如今燕王、楚王还在负隅顽抗,齐国也还没拿下,在这节骨眼上把这套官制推行下去怕是会让人拿来兴风作浪。”
嬴政说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正好把跳出来的解决了,免得他们暗中憋坏。他们不愿效力于大秦,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